打开APP

斯道资本:中国最早一批美元VC

作为此前已有科技基金的延续,斯道二期科技基金将继续在企业IT与硬科技、消费科技与供应链、金融科技三个领域聚焦,布局早期到成长期阶段。

一家进入中国已28年的美元VC,刚刚推出了一支新基金。

2022年3月22日,斯道资本宣布已完成了第二支科技专项基金的设立,规模3.5亿美金。新基金延续了斯道一贯以来的单一LP的结构——背靠富达集团,由集团自有资金出资。

作为此前已有科技基金的延续,斯道二期科技基金将继续在企业IT与硬科技、消费科技与供应链、金融科技三个领域聚焦,布局早期到成长期阶段。至今,斯道资本在中国投出了阿里巴巴、亚信科技、小马智行、嬴彻科技、Innovusion等上市公司和独角兽,在国内资产管理总规模达到了20亿美金。

在中国创投圈,科技投资已经成为一种主旋律,特别是在助力双碳和ESG上,依靠科技提高效率尤为重要。这是一场攸关人类未来命运的漫长征途,VC/PE显然不会缺席。

中国最早一批美元基金

管理超80亿美金,投资300多家

斯道资本的故事要从富达集团说起。

1969年,海外资管巨头富达集团将触角伸向一级市场,正式成立了富达风险投资,以集团自有资金投资早期项目。此后海外VC/PE行业风起云涌,九十年代风险投资渐渐走入中国,富达风险投资就是最早一批来到国内市场的美元基金:1994年,富达亚洲风投(斯道资本前身)应运而生,主要投资于医疗与科技。

时间上足够靠前,带来了珍贵的前期铺垫,这是属于一代人的历史性机遇。和第一波布局中国市场的外资VC一样,富达亚洲风投的投资组合中也出现了第一批赴美上市的中国科技公司和医疗公司的身影,如阿里巴巴、亚信科技、药明康德等。

与此同时,富达风险投资在欧洲、日本、印度等不同区域的投资在相似的架构之下齐头并进,至2014年左右,除中国市场之外,富达风险投资在全球一级市场投资金额已经扩大到40亿美金——对于一个单一出资人来说,这已经是非常大的体量,不输于当时任何市场化的一线基金。

至此,富达风险投资开始酝酿更名,这既是为了整合集团在全球各个地区的投资平台,更重要的是与母公司富达集团在大众认知上做更清晰的划分,使用独立品牌面向市场。2015年起,富达旗下的自有资金投资平台统一以“斯道资本”命名。

斯道资本资深管理合伙人兼全球风险投资负责人欧柏德(Daniel Auerbach)曾这样介绍,“斯”与“此”同义,而 “道”既代表着道路,同时也意味着哲学、理念或是行为方式,“斯道”便可译为“此道”。可理解为一套独特的投资与处事理念。

在斯道资本合伙人蔡蓉看来,斯道一直颇具创业者精神,“富达最初做一级市场的探索,并不是跟很多CVC一样去围绕自己的主营业务做投资布局,反而是探索前沿科技和医疗,与本身的资管业务并无太大关系,用更开阔的视野来做VC。”蔡蓉在2011年加入斯道资本,如今也是科技基金的掌舵人之一。

这是斯道资本在中国设立的第二个科技专项基金。2017-2018年,斯道资本接连推出了聚焦中国市场的医疗和科技两支专项基金,斯道资本合伙人张矩正是在多基金策略之下加入,他深知综合性基金和专项基金的不同,最重要是去寻找效率的最优解,保证足够的覆盖,又能让团队之间、被投之间更加协同。

这也是斯道资本在中国的第九期基金,二十多年来,斯道一直保持单一LP的结构,即完全由集团出资。“这是一个不可言喻的优势。”蔡蓉和张矩介绍到,这样的出资结构让前台投资人员更加游刃有余。

首先,不受基金存续期限制,没有到期退出的压力,可以长期陪伴企业渡过资本市场的顺境逆境。最典型的案例是阿里巴巴,斯道资本作为阿里的首轮投资方之一,在互联网泡沫破裂后依旧在加注、接老股,直至阿里两次上市。

其次,资金使用灵活。出资人是同一LP意味着可以跨基金、跨轮次投资同一个项目,视公司发展与认知、不设上限地追加投资,而不必考虑不同期基金的接盘问题。此外,“这次3.5亿美元也只是一个纸面数字,实际可投资的金额也是不设限的。”

第三,省去了大量向外部LP募资、沟通的时间,把所有精力放在行研和与创业者的沟通上、放在更能创造价值的地方。

目前,斯道资本全球资产管理总规模超过80亿美元,投资团队遍布中国、印度、日本、欧洲、美国,投资出手了300多家创新型企业。大中华区,持续是他们的投资重点之一。

揭秘科技投资版图

生态化布局是背后逻辑

伴随着新基金的诞生,斯道资本的科技投资版图也次第展开。

科技领域最新的一笔投资落在了自动驾驶。2022年2月28日,自动驾驶卡车技术与运营公司嬴彻科技(Inceptio Technology)宣布完成1.88亿美元的B+轮股权融资,斯道资本跟投,其余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君联资本周大福、美团、蔚来资本、博华资本等。

“国内最值钱自动驾驶创业公司”小马智行(Pony.ai),也是一个典型案例。2022年3月7日,小马智行宣布完成D轮融资的首次交割,整体估值高达85亿美元——这个数字较上轮融资时的估值提升了65%,可谓增长飞速。而在小马智行成为超级独角兽之前,斯道资本已经连续3次押注,接连出现在了2018、2019、2020年的三轮投资方名单中。

斯道资本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投资,是其生态式布局的典型案例之一。斯道资本内部有一个主题:“一切都可以自动化”——在理想状况下,所有可移动的东西都有可能实现自动化。在其看来,自动驾驶是一项极具变革性的技术,也是一个市场规模巨大的行业,能够深刻改变人类社会,投资人能从中押注的机会非常多。

除了投资小马智行、嬴彻科技,斯道资本还在2020年和2021年连续两轮投资了易控智驾,并且四次押注激光雷达公司Innovusion。张矩介绍,“Innovusion是典型的新一代传感器。你想让电脑做什么事情,第一步是让电脑感知,人也一样,感知是第一步,而对于自动驾驶公司来说,解决感知的问题可能是最大的一个问题。”

今年以来,自动驾驶江湖依旧热闹非凡,不乏多笔亿元级别的大额融资。按照《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制定的时间线,到2025年,高度自动驾驶汽车要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到2035年,高度自动驾驶汽车要实现规模化应用,战略意义不言而喻。在投资人看来,这个赛道正处在大爆发的前夜。

对于斯道资本科技基金来说,消费科技也是重点赛道之一。“过去两年围绕新消费的投资机会,我们也在积极参与,因为我们相信中国消费市场变化的底层逻辑。但是我们一直对于流量和营销驱动型的公司相对比较谨慎”经蔡蓉介绍,斯道更加关注除流量之外的差异化能力,以及进行生态化布局。

例如,围绕健康食品领域,2021年7月,斯道资本投资了高端现制酸奶Blueglass,乳制品是蛋白的一种供给,他们把目光进一步延伸,围绕着蛋白赛道,又投资了替代蛋白的植物肉分支,同时也在密切关注合成生物技术在各个垂直领域的应用,包括在食品科技赛道的机会。

投消费,并不意味着只投资看得到的消费品牌,技术对于传统行业的赋能意味着更多的机会。

蔡蓉在2020年9月接触到了瑞云冷链,彼时这家公司刚刚成立3个月,正在募自己的种子轮融资。瑞云冷链创始人郑瑞祥可谓行业“老炮儿”,是前宅急送CEO,京东集团副总裁、冷链负责人,算得上国内快递行业早期奠基人,但即便如此,斯道资本依然冷静地进行着企业和行业扫描。

三个月后,蔡蓉决定出手。“竞争比较激烈,还有不少产业投资人,不过我们还是在那个阶段进去了。”而半年后,斯道资本又在新的一轮中进行了领投。

在创业者眼中,背靠富达集团的斯道资本除了是财务投资方,还能在企业生命全周期有所助力,例如在全球不同市场的商业、人才的互动,以及未来同二级市场的接轨。

100万亿超级赛道

双碳投资,需要耐心的资本

进入2022年,科技赛道的火爆依旧有目共睹,一笔笔大额融资横空出世。张矩入行已有13年,一直在科技领域深耕,他观察到中国科技投资出现了几个重要变化:

首先,投资越来越往早期走。这是因为科技型公司的成长节奏在变化,技术发育期和成熟期越来越早的到来,中国科技型公司已经整体从技术上升期步入了技术应用周期,不同类型的基金都在加紧布局早期科技领域;

其次,互联网大平台上形成的技术开始往产业走,从数据技术角度看我们已经做到了弯道超车,基础已经夯实,也产生了足够的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

第三,所谓投资的热点,正是我们所缺失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技术发展成为最大热点,这也带来了非常大的机会窗口。

最后,科技助力精益化生产的需求,与双碳直接挂钩——这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以及“碳达峰”和“碳中和”双承诺发布以后迅速成为投资界的热门话题。

那么,企业服务是如何助力双碳的?“要知道,70%的碳排放是和生产直接相关的,企业服务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而提高效率是减少碳使用最根本的问题。”

早在2018年,斯道资本在做行业梳理时就注意到了一家做流程制造业精益生产管理的公司——优也科技。所谓流程制造业,是指化工、钢铁、发电这种没有独立半成品、生产过程中从头到尾一条线不能断的工业,“非常典型的一家公司”,张矩说道。

在双碳口号远未出现之时,优也科技就在帮助钢铁、化工等公司提高效率,斯道资本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本着强烈确信度才会出手投资的原则,他们持续跟踪了优也科技三年,直到2021年11月才最终出手,决定投资的最主要的原因也与产业精细化运营不可分割。

去年以来,碳中和热潮席卷创投圈。多只碳中和专项基金纷纷诞生,越来越多VC/PE机构开始将ESG、碳管理列为投资决策的必选项,这是以往前所未有的景象。资料显示,“绿色”、“碳中和”相关基金目前已超过2000亿规模。

这也一直是斯道资本的重要方向。张矩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到,双碳投资热度空前原因有三:意义重大、高确定性、投资回报率显著。碳排放的本质不是污染问题,其根源是化石能源的大规模使用,而能源技术的进步是解决成本问题的唯一方法。

科技至关重要。这一过程首先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并且是一个长期投入的过程,“我们必须意识到,整体能源结构的转换过程是一个资本净投入的过程,资金需求总量在100万亿元的规模。”

他最后提醒,耐心是根本,双碳投资需要耐心的资本,大家可以一窝蜂的涌入,但是千万不要某一天一窝蜂的退出;降低能耗,增加能效相关的投资是第一步,长线看,可再生能源(太阳能为主线)以及储能技术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这些都需要我们全力支持,当然风险很大,不然,要我们干嘛?”

进入中国近30年来,斯道资本一直在持续扩大团队,蔡蓉干劲十足,这正是母公司富达集团持续看好中国市场的有力证明,面对科技投资市场的风起云涌,他们笑言:“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一个非常有战斗力的团队。”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

相关资讯

相关机构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