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大众汽车造香肠吗?
它造的香肠,一度比汽车还要热销。
不少车企做起“副业”来,尤为上头。如马自达推出过金属蒸蛋器,日产设计过智能家具,福特曾推出狗屋,丰田生产过氢动力游艇,本田还造过飞机。
但与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Tesla bot、小鹏汽车的智能机器马、飞行汽车相比,其他车企的“副业”似乎少了点科技感。
2021年8月,特斯拉在自己的AI Day活动上,发布了一款人形机器人Tesla bot,并将公司的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技术,融入到这款机器人当中。明年*原型机或将正式亮相。
无独有偶,小鹏汽车旗下科技公司鹏行智能发布了一款可骑乘智能机器马,凭借其“呆萌”造型和搭载的智能科技,一时间热度频频。
以上只是诸多车企“不务正业”的冰山一角。
从车企的外拓业务来看,他们跨界的野心,早已躁动不安,只是特斯拉等新势力更加大胆。
说起“不务正业”,马斯克是佼佼者。他除了是特斯拉的首席执行官,还在操盘SpaceX、星链计划、太阳城、超级隧道等项目,甚至在畅想移民火星,开创太空文明……
不务正业的马斯克,终于把其他车企玩家们逼急了。无论是车企老将,还是造车新秀,均在立下宏愿,搏一搏科技出行的未来。
从多家车企的2025规划来看,电气化已成核心战略,关于智能科技、充电换电服务等项目研究也多有提及。
亿欧汽车认为,科技驱动产业发展,需求定义变革方向。车企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燃油车市场,终于意识到了“变则通”,开始把目光望向了远方。
一石激起千层浪,车企的业务形态正在发生巨变。在巨变之下,到2025年,车企还是车企吗?
我们的答案是否定的。
未来,车企到底会成为什么?
01、能源公司:可持续能源发展的主要推手
在可持续能源发展的过程中,车企无疑是主要推手。
随着世界环境问题的凸显,各国出台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加强了可持续能源的发展。转型All In新能源汽车,也成了车企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了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车企拓展了电池能源业务,以保障动力的持续输出。
如2018年成立的蜂巢能源,脱胎于长城动力电池事业部;2020年,比亚迪曾发布“刀片电池”;广汽也于2021年3月发布了一款弹匣电池……逐步加强了对电池业务的研发力度。
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构建的核心竞争领域之一,车企若想取得先机,走上自主研发电池的道路,不失为一计良策。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慢慢普及,电池需求量逐渐增大,与之配套的充电/换电服务相应而生。
如车企的市值天花板——特斯拉,其充电网络已经初现峥嵘。
据亿欧汽车了解,目前,特斯拉在中国大陆已建设开放超1100座超级充电站、超8300个超级充电桩,配合超700座目的地充电站、超1800个目的地充电桩,覆盖360个以上城市及地区。
蔚来亦推出NIO Power,通过超充站、换电站等构件来打造自身的补能网络。截至2022年3月3日,蔚来在全球布局换电站846座,其中高速公路换电站225座,超充站681座,目的地充电站670座,接入第三方充电桩超47万根。
此外,宝马、奔驰、大众、福特共同出资成立的lonity等能源企业,均代表着车企在充电/换电领域的野心。
在多重的能源业务布局下,车企们并不满足于造一个服务自家汽车的充电网络,他们更想成为一家能源供应商。
作为新能源汽车出现的始动点,能源问题是智能电动汽车绕不过的一个坎。在能源领域先跑一步,车企可借此将自己的根基深化,扩大自身影响力,增加话语权。
随着车企能源业务的完善,智能电动汽车行业也将与能源行业融合发展,高效协同,实现能量互动,从而推动绿色低碳安全的能源体系的建设。
02、科技公司:出行方式的变革者
在技术与需求的双重推力下,汽车智能网联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汽车已成为人工智能的有效载体之一,自动驾驶等智能技术也在汽车这一载体上逐步落地。
在自动驾驶领域,造车新势力一直处于风口浪尖。
比如,具备“NGP(高速自主导航驾驶)”和“停车场记忆泊车”等功能的小鹏XPILOT 3.0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支持远程车辆软件升级(FOTA)等功能的蔚来NIOPilot;还有号称全栈自研的理想AD辅助驾驶系统等,智己汽车也打造了IM AD智能驾驶系统。
相比于新势力,传统车企似乎更为保守。
2021年12月,长城汽车孵化出的自动驾驶公司毫末智行宣布近10亿元A轮融资;长安汽车预计在2025年实现L4级自动驾驶。
而一众互联网企业的入局,使得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搭载华为HI的极狐阿尔法S,对外宣称已具备了L4级的自动驾驶能力。百度Apollo自动驾驶示范应用已在上海等五城落地。
去年高调宣布加入造车大潮的小米,也在8月25日宣布,以总交易金额约为7737万美元收购自动驾驶技术公司深动科技,将产业布局延伸到自动驾驶领域。
智能芯片也成了车企纷纷布局的香饽饽。如果说新能源汽车的下半段是智能化,那芯片便是智能化的根基之一。
零跑汽车曾发布*由国内车企自主研发的自动驾驶计算芯片——凌芯 01。比亚迪、长城汽车、上汽集团等纷纷注资地平线,小米曾连续参与了自动驾驶计算芯片公司黑芝麻智能战略轮及C轮融资。
亿欧汽车认为,汽车行业的破圈跨界,极大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赋予了汽车更多的想象力。而推动汽车产业的变革,将极大提升车企的科技能力,促使车企进化成为一家科技企业。
03、物联网公司:智慧生活的载体
就像每一家互联网企业都有个互联网云,那么每一家车企,未来也会有个汽车云。
相较于传统汽车的驾驶体验,现在的用户更倾向于享受数字化和社交化驾驶空间。用户希望汽车能变成一个“小号房间,大号手机”,即“第三移动空间”。
汽车从一种私人属性强烈的工业制品,变得更加“社会化”。
汽车不只是两个目的地之间的连接,更将成为工作和家庭、私人和社会的一个连接。在此基础上,车企更想建立用户和车企之间的连接,再将这种连接扩大至用户生活层面,智能汽车也能成为像智能手机一样的信息枢纽。
而若要给予用户良好的出行体验,离不开物联网技术的支持。
物联网技术在汽车方面的落地运用,使得用户在整个产业中的参与度越来越高。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愈发深入人心之后,各家车企都迫切希望打造用户生态圈,增加用户黏性,将汽车更深层次的融入用户生活圈。
用户共创模式开始得到了重视。
在汽车智能电动化发展的当下,车企赋予了其新的意义。用户参与汽车共创的角度将变得更加多样,形成了高频地互动连接,使其得到更多的参与感,以此助力于用户生态圈的构建。如蔚来的“NIO Day”、吉利的“我们”等皆是以此为目的。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用户需求的改变催促着汽车公司向科技公司转变,在这个过程中,车企学会了同用户打交道,挖掘用户的深层次需求,获取数据信息,除了机械的非感性数据外,汽车之外的用户感性数据同样重要。
亿欧汽车相信,由功能型向服务型企业转化,深层次地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将是车企的必经之路。
正如凯辉基金合伙人李贸祥所说,汽车行业必然的趋势是:汽车将不再是汽车,它会成为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04、上天入地,汽车有“七十二变”
无论人们的需求怎么变化,出行诉求始终存在。
造车归造车,但造什么样的车,却大有文章。比如《银翼杀手》里上天入地的飞行汽车也正在走进现实。
地上已经容不下汽车人的梦想,偌大的天空只有飞机显得太孤独,飞行汽车的研发早已被提上日程。
2021年7月,小鹏发布了一款飞行汽车——旅航者X2。据小鹏方面介绍,旅航者X2为双人智能电动飞行器,*载重200千克,续航时间35分钟,飞行高度1000米内,*飞行速度130公里/时。
旅航者X2是继旅航者T1、旅航者X1之后,小鹏发布的第三款飞行汽车,预计在2024年正式上线。
除了飞行汽车,也许未来的汽车有一天能做到上天入海,星河遨游,用科技将幻想变为现实,相信对于众多汽车产业耕耘者来说,是一件极为浪漫而有意义的事情。
未来或许不远,但视线需着重于眼前。
在碳中和、可持续的要求下,新能源汽车的确具备足够的潜力和市场。虽然目前话题不断,市场火热,但相较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市占率并不算高。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燃油车、纯电动车、混动、插电混动和增程汽车等各种动力形式的汽车将会并存。
亿欧汽车相信,新能源汽车的潜力有足够多兑现的空间。
在《2021中国智能电动汽车竞争格局》中,亿欧智库预测2025年国内智能电动汽车销量将达到1200万辆,今年将会有实现大幅的增长。
在一众车企中,各大传统车企根基深厚,有一套经得住时间考验的运营模式,对于产品质量的把控,各种环节的生产运营,有着相当大的优势。
造车新势力有着得天独厚的互联网基因,在用户服务这一块,实力强劲,对于自动驾驶等智能科技,增色匪浅。
市场竞争促进市场繁荣,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相互都在各家的优势所在进行布局,各取所长,兼容并蓄,为车企的创新转型升级做足了准备。
05、结语
如果把这一切比作长河,那么能源就是滔滔之水,无水不成流;科技化为地球引力重塑山川,驱动长河奔涌向前;网络互联,助力于通塞拓道,以便河流畅通无阻。
亿欧汽车认为,汽车产业链正在重构,用户生态、数字化转型等版块成为新的价值增长点。
在能源、芯片等领域的布局有助车企把握源头,根基向深,掌握更大的话语权,避免被人掐住咽喉。智能科技的研发,帮助车企给予用户更好的驾驶体验。
物联网及日常领域的开发,将成为车企未来规划的重点,收集用户数据,搭建平台,构建生态,获得的深层用户数据将给予企业更多的定制化信息,开发符合用户需求及行为模式的产品。
每一个汽车企业都有自己的豪情壮志,渴望构建自己的全产业链,扩大加深产业布局,以增加自身底蕴,在时代变革中站稳脚跟。
—未来,汽车会变成什么?
—未来,汽车的变化,将在我们想象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