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的雅虎,只能是回忆了。”
2月27日,一则#雅虎邮箱2月28日停止中国大陆服务#的消息冲上了微博热搜。据IT之家,有网友收到官方发布的通知邮件,称雅虎邮箱将于2月28日在中国大陆停止服务,要求用户尽快更换使用其他邮箱。
不过,在感叹和惋惜的同时,也有网友表示惊诧:“雅虎不是早就停止在内地服务了吗?”
雷达财经梳理发现,2013年中国雅虎曾陆续停止了邮箱、资讯和社区服务,并宣称原有团队将转做阿里巴巴公益项目,当年@yahoo.com.cn和@yahoo.cn的邮箱后缀已经无法使用,但国际版的yahoo.com依然保持了正常的服务。2021年11月,雅虎再度发布消息,宣布撤出大陆市场,而这次给用户备份信息的截止日期,才定在了2022年2月28日。
值得一提的是,雅虎是*个达到千亿市值的互联网巨头,更是许多中国网友接触互联网的*扇窗户,但公司却没能跟紧时代的步伐,反而在内忧外患下,逐渐沉沦。
01 初代互联网巨头的落幕
1995年,李彦宏还在华尔街打工,雷军和马化腾还在敲代码,马云则刚从杭州电子工业学院辞职创办中国黄页,而斯坦福大学博士生杨致远的雅虎已经获得了红杉资本1000万美元的注资。
彼时是互联网行业的起步阶段,人们想要浏览网页只能通过查询目录找到相应的域名并输入,操作十分麻烦,这让杨致远产生了做“因特网导航服务”的想法。
简而言之,雅虎所做的就是将大量网站集中在一个网页上供大家免费使用。就是这个点子,让雅虎成立仅一年就完成上市,并开创了互联网全新的商业模式。
得益于借此收获的巨大流量,雅虎可以通过售卖广告位来赚取利润。当其他公司还幻想着按照上网时长计费盈利时,雅虎已经能实现让用户只交电话和宽带费用就能拥有良好的上网体验。数据显示,上市后的次年,雅虎的广告业务已经可以获得超7000万美元的营收。
1999年9月,中国雅虎网站开通;2000年1月3日,雅虎市值一度达1280亿美元。同年,搜狐、新浪、网易在纳斯达克扎堆上市,那是网民们记忆中,门户网站最初的模样。
“我人生中的*个邮箱就是雅虎邮箱。”看到雅虎邮箱即将在2月28日停止在中国服务的消息,网友小七有些感慨,虽然他早已经忘记了自己雅虎邮箱的账号密码。
在小七的回忆中,自己还在上小学时,妈妈就为他申请了雅虎的邮箱账号。后来这个账号一直沿用到高中,虽然使用的频次不高,但还是代表了他对互联网的最初印象。
如果说对于小七而言,雅虎中国的谢幕还并未造成实质性影响的话,那么对于一些忠实用户来说,雅虎邮箱的退出则因给生活平添了许多不便,一度难以被接受。
2013年4月18日,中国雅虎曾向邮箱用户发送邮件,称已正式启动集体迁移,因为2013年8月19日后,原中国雅虎邮箱中的所有邮件和相关的账户设置都将被删除且无法恢复。邮件还建议,邮箱后缀为@yahoo.com.cn和@yahoo.cn的中国用户,可以注册并绑定一个全新的阿里云邮箱。
邮箱可以轻易转移,但用邮箱绑定注册的账户则面临一定风险。彼时新浪微博客服曾表示,如果用雅虎邮箱绑定了安全邮箱,密码丢失后可能会无法找回。用户可以修改安全邮箱,但这对于习惯用雅虎邮箱来绑定账户的人来说,是一项不小的工程。
“十几年了,所有网站注册账号密保全用的中国雅虎,支付宝,微博,京东,各个论坛,各个团购网……这日子没法过了!”有网友吐槽道。
这只是雅虎撤退的开始。2015年,雅虎北京研发中心的员工收到了公司遣散的正式通知,这标志着雅虎决定彻底退出中国大陆的运营业务。
2016年,雅虎将自己包括门户网站、搜索引擎、邮箱等在内的核心业务作价48亿美元卖给了美国通信巨头Verizon;2021年,Verizon又将包括雅虎在内的Verizon Media出售给了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交易完成后Verizon Media将名称改回雅虎,但此时的雅虎,早已今非昔比。
2021年11月,《华尔街日报》以“雅虎退出中国大陆,在华20年风雨历程就此画上句号”的标题撰写了雅虎宣布撤出大陆市场的消息。此后网友们发现,雅虎仅存的在中国大陆可以访问的包括天气App、新闻资讯等在线服务,以及雅虎旗下的科技媒体Engadget中文版均无法访问。
2月28日,雷达财经尝试注册yahoo.com的邮箱,网页直接跳转到了雅虎的通知:2021年11月1日起,用户将无法从中国大陆使用Yahoo的产品与服务。这并不影响Yahoo在全球其他地方的产品及服务。
02 周鸿祎的遗憾
事实上,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浪潮中,雅虎也有过机会。
1999年登陆中国时,国内的门户网站只是初具雏形,而雅虎则已经拥有了远超国内互联网巨头的品牌影响力和技术实力,但雅虎不仅没有把握住这一机会,反而让自己在中国互联网行业逐渐边缘化。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初期对英文网站完全的“复制粘贴”,是雅虎在起跑线上就落人一步的关键原因。据了解,彼时的雅虎中国完全做成了英文站的翻译版,但原味的西方内容显然无法满足中国网民的本地需求。
与之相对的是,千禧之年前后,新浪、网易和搜狐针对包括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等一系列国内、国际事件进行了海量的新闻轰炸,奠定了其在网民们心目中的位置。
类似的情况不只发生在中国大陆。除了美国外的全球市场,雅虎只有在台湾和日本做得比较成功。后知后觉的杨致远,想要复刻台湾模式,通过收购一家大陆公司,来提振雅虎中国的业绩,而摆在他面前的选择有两个,开价1.5亿美元的百度,和开价1.2亿美元的3721。
当时,两家公司正在搜索的市场上打得火热。为了打击百度,获取市场份额,3721曾以极端的方式让用户在装机时被迫安装插件,且难以卸载,插件甚至还会推送一些色情暴力的内容链接,以至于创始人周鸿祎一度被称为“流氓软件之父”。
在后来的采访中,周鸿祎也曾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表示得罪用户这个教训极其惨重。但彼时,杀红了眼的周鸿祎眼中只有“敌人”。
“当时太急于求成,想快速击败敌人,就把公司卖给了雅虎,想借助雅虎的品牌和技术,在搜索领域作出一番建树。”
2003年,雅虎中国收购3721,周鸿祎正式出任雅虎中国总裁。
周鸿祎的到来,一度让雅虎中国迎来了在中国市场的*时期。其先是砍去了一些雅虎中国在内容上并不擅长的频道,坚持将有限的资源聚集在邮件和搜索上,随后又成立新的搜索网站“一搜网”,并将免费邮箱扩容。
大刀阔斧的改革下,雅虎中国仅用时一年便扭亏为盈,并在搜索市场和邮箱业务方面,成功超过谷歌、网易,排名均跃居国内第二。
但此时美国总部却出人意料地要求周鸿祎在2005年搜索必须超过百度成为市场*,同时在财政上更宣布不再向中方提供任何资金支持。忿忿不平的周鸿祎选择卷铺盖走人。
日后回忆起这段经历时,周鸿祎曾提到:“杨致远在中国一直都是赌徒的心态。2003年以前,他以为放几十个人,凭着雅虎的品牌,就能够在中国‘平趟’,结果是被边缘化;2003年以后虽然收购了3721,但还是赌徒心理,希望收购了3721之后,在中国又能挣钱、又能样样做*。”
周鸿祎还称,自己带团队进入雅虎后,面对的是上有十几层的官僚体系,没办法与杨致远平等对话,何谈战略。“一搜、1G全是我们自发做的,出于创业者的热情,先斩后奏。从两百多人发展到六百多人,用的全是3721的资源。”
“3721要是不卖给雅虎,那今天还有百度什么事?”
从雅虎中国离职后的第二年,周鸿祎的奇虎公司推出主打卸载流氓软件的“360安全卫士”,而雅虎助手则成为了重点打击对象。
03 投资阿里是明智的决定吗?
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周鸿祎透露,自己远赴美国向杨致远提出辞职后,雅虎中国加速了在中国寻找下一个合作伙伴的进程。在新浪、百度、金山都没能成功的情况下,雅虎中国找到了马云和他的阿里。
“电子商务不像信息业,后者在中国是外国投资者的话,会受限制,因此我们认为如果能把我们在中国的业务变成投资,或少数投资,问题就不大,同时电商也是问题不大的一个领域。”杨致远在接受采访时谈及了彼时雅虎对电商业务的觊觎,“我们努力想用我们在日本的操作手册来建立电商业务,但一直被淘宝狂打,我们开始变得非常尊敬马云能力。”
而马云愿意接手,很大程度上则是想解决淘宝网现金流短缺的问题。
2005年,阿里还是一家依靠B2B业务赚钱的公司,其现金流并不好,支付宝和淘宝等项目均需要大量的资金输血。此时阿里的投资人开始给以马云为首的管理层施加压力,软银孙正义甚至一度对eBay开出的阿里收购价颇为心动。
在这个背景下,阿里以40%股权换取雅虎的10亿美元以及其在中国的品牌和技术,既获得了大笔发展资金,同时也让马云巩固了自己在阿里的话语权。在雅虎注资的同时,除软银外的其他股东如高盛等已悉数退出,马云还在股权变动协议中,获取了额外的投票权以及董事会席位。
与此同时,阿里甚至还获得了一批非常优秀的工程师,并在此后吹响了战胜易趣的号角,一路发展至今。“没有这笔交易,就不会有今天的阿里巴巴。”有行业人士评论道。
不过,易观国际高级分析师曹飞指出,从某种程度上看,双方都拿到了各自需要的东西,而中国雅虎则完全沦为了一个附属品。“马云最初的想法是做垂直搜索,给阿里的几百万中小企业客户服务。但他明显低估了做一个搜索引擎的难度,在核心技术都掌握在美国总部手里且外部有百度和谷歌双重打压之下,雅虎搜索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连1%都不到。”
“对一切以销售为主的阿里巴巴来说,要做一个真正的互联网门户,简直难上加难。”一位自周鸿祎时代就任职于雅虎的员工感叹。
随着时间的推移,雅虎中国变为了中国雅虎,公司战略几经变迁,总裁人选也在不断更替。2008年后,雅虎和口碑网合并,至此其已沦为“电商导购”,首页中到处是淘宝的广告。虽然阿里与雅虎的协议约定是继续运营公司至2016年,但在此后的日子里,中国雅虎日渐式微。
在美国本土,雅虎也曾遇到一些*的项目,但无论是谷歌、Facebook的管理者,还是2008年时微软开出的450亿美元收购价,都没能打动雅虎的心。
有分析人士认为,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无论一家企业拥有多么辉煌的过去,都需要找准定位、认清时势、随时保持警惕心理与竞争意识,而这也是任何商业场中想要继续在这个时代生存下去所必须认识到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