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冠军的“赌注”。
“教你一段东北话,波棱盖蹭马路牙子卡吐露皮了。”
“……卡吐露皮了。”
配合着评论区一片“哈哈哈”的笑声,短短一小时的直播,2月10日,这场“东北话教学”在小红书上引起了超过6万名网友的围观。
而这场直播的两个主人公,一方是因伤错过北京冬奥会的短道速滑世界冠军韩天宇,另一方则是刚刚入籍中国的前韩国短道速滑冠军林孝埈,两个身份背景颇有看点的冠军之间的连麦直播自然是引起了关注。
在小红书上,因为没有官方重播,这场直播的相关笔记达到了2600+篇。其中热度最高的一条,点赞量达到了2.7万。同样,在B站上,这场直播的相关视频仅仅33秒就收获了64.8万的播放量。在微博上,此次连麦直播的相关词条也收获了8906.6万次阅读。
但可惜,或许是因为这样一场颇具看点又正逢流量爆发之际的直播安排得太过突然,小红书在直播前基本零宣传,只有在直播开始前3分钟才发布的一条预告。这也让不少错过直播的网友在这条预告下方排队喊着:“下次直播什么时候!”
显然,这场并未事先张扬的直播,实实在在地赢得了用户们的注意力。
当然,参与这场“注意力经济”大战的不只是小红书。
当冬奥有关的一切正在成为*的流量密码,抖音、快手、小红书们或是竞相邀请奥运冠军入驻,邀请他们开设直播,或是为他们专门制作综艺节目,又或者试图将自己与他们“焊在一起”,将他们的一举一动随着信息流推送到万千网友面前。
这是一场互联网群雄之于冬奥赛场外的冠军争夺战。
一场关于奥运冠军的“赌注”
这场战役还未完结,自然,所有兵家都希望能够借助冬奥冠军,来个先发制人。
比如,小红书。
除了上文提到的韩天宇和林孝埈,自冬奥以来,小红书还邀请了中国第四金获得者高亭宇在夺金之后的转天进行直播。或许同样是因为时间紧任务重,这次依旧没能有良好的宣发,只是提前3小时发布了图文预告。
直播之外,在冬奥预热期的2021年12月至今年2月内,一批参与冬奥的运动员们相继开设小红书账号。其中,不仅包括本次夺得金牌的奥运冠军谷爱凌、任子威等,还包括拥有不输参赛运动员热度的短道速滑队教练安贤洙,以及话题度颇高的林孝埈等。
而当他们被公众关注之后,自然也就反哺平台成了流量密码。
很难不将这视为小红书的一次“赌注”。
类似的“赌注”还发生在B站。
只是,B站的聪明之处在于,当中外各路冠军进驻B站之后,当冠军们成功获得奖牌甚至金牌之后,B站就可以大方地宣传道:“我们的up主获得了冠军!”、“夺冠的队伍里混进了UP主!”
蹭归蹭,但却的确达到了宣传效果。
另一边,抖音也依靠着邀请冠军们进行直播加入到了这场流量争夺战中。
为此,抖音开设了“冠军驾到”板块,邀请了包括此次获得金牌的高亭宇、曲春雨,以及凭借着“唠嗑式解说”爆火的奥运冠军王濛,让他们与其他各路知名运动员、解说开启连麦直播。截止目前,抖音账号@冠军驾到 自2月6日开播至今,总共11期直播,已获得了2957.5万次播放。
而更有话题性的王濛也有自己的“特权”,除了参与抖音官方直播,她还在自己的抖音账号制作了直播节目《濛主来了》,邀请冬奥、夏奥的冠军们一同出演。
有趣的是,原本这些只是几档吸引流量的直播栏目,现在却如同综艺一般获得了包括安踏、飞鹤奶粉等品牌商的冠名,足以见得其流量变现的效果之快,作用之强。
同时,冬奥期间,衍生节目从不缺席。
像是腾讯视频。拿到了冬奥赛事直播权的腾讯视频此次制作了《赢战冰雪》的直播节目,演播室内同样请到了往届的冬奥夏奥冠军、《谷爱凌:我,18岁》*纪录片以及《了不起的冠军》等衍生节目。
当然,提到之于冠军的争夺,无法避开的还是微博。
掌握了舆论场的微博此次将冬奥的盛世营造得近乎于铺天盖地。据不完全统计,谷爱凌拿到*金的2月8日,她几乎包揽了当天90%的热搜,同一时段最高有近35条热搜属于谷爱凌。这之后,谷爱凌说的每一句话,发的每一条动态,甚至是她周遭的每一个变动,吃的每一口韭菜盒子,都成为了微博热搜的爆款问题。
但不难猜测,这些热搜当中,有多少是网友自发,表达对选手的关切,又有多少是微博助推,为了在注意力争夺战中赢取更多的关注。
另一方面,金善台、安贤洙等一批有话题度的冠军教练也相继开通微博,像是短道速滑教练安贤洙在开通微博半个月后,就收获了141.1万粉丝,其在2月1日发布的*条微博视频目前已有1083万次观看。
毫不夸张地说,这些被竞相追逐的冠军们,已然成为了互联网平台们站台的形象大使,承载着为后者“招标引流”的重任。
体育赛事:存量之战
当然,此届冬奥会当然不是互联网的*次之于体育赛事的竞争。
把时间倒回半年前,东京奥运期间,互联网混战就已经初露苗头。
版权方面的烧钱大战从当时就已经打响。和此次一样,除了电视台和央视频,咪咕、腾讯、快手均拿到了直播转播权以及视频点播与短视频的权限。
像小红书、抖音、B站等还没有像此次冬奥一样全面进攻体育板块,没有拿到版权的他们几乎是依托着固有的社区氛围,在视频和图文二创方面主要是以赛场之外的花絮以及运动员过往的比赛资料为基础进行二创混剪,尽可能地发掘流量。
而微博也没有把东京奥运期间的全部注意力放在比赛中,也没有任何一个运动员有今天谷爱凌的热度。
再往前倒,不论是2021年的欧洲杯,还是2018年冬奥会,这些大型体育赛事也都没能收获互联网的竞相追逐。
这固然与此届冬奥会是由北京举办,家门口的奥运更受关注这一点不无关联,但其实,也并非全然如此。
在刚刚夺得亚洲杯冠军的中国女足在感谢名单中,小红书成为了唯二的赞助商之一;去年12月,B站获得了英格兰足总杯三年的大陆独播版权;再加上牢牢掌握体育赛事播出版权的咪咕、快手……
显然,与其说互联网正在争夺冠军,不如说这是一场基于体育赛事的存量战争。
每逢大赛之时,当全网的年轻人甚至各个年龄层的用户都在关注着同一场赛事,当其他的综艺、剧集都很难吸走用户注意力时,谁掌握了体育明星的一手信息,谁将体育明星们招致麾下,谁自然就将流量稳稳拿捏。
如此看来,或许此次冬奥所展现出“冠军争夺战”,还只是互联网大战又一个新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