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公布的国民经济公报中,中国再次交出一份*答卷。
去年,全国生产总值114.37万亿,增速破8.1%。在全球悲观的预期下,情防控与经济发展,我们仍保持着*。
就像寒月中的梅花,一枝独秀凌风立。
这份答卷背后,是分散成无数的,一个个店家的拼搏与坚守。
01
深圳的冬季,夜晚还是有些冷。
下班后的人们,加班的,回家的,聚餐的,还有无处可去的,一天的疲惫下来,都在寻找“补血”的地方。
有人说,酒是灵魂的良药。到一个安静之所,小酌几杯,是现代人缓舒自我*的方式。
而喝酒是一种传统沉浸式娱乐活动,露天摊位,则尤其具备古典情怀。
留仙洞边,年轻人们寻着小红书,如约相聚在这里,打卡深圳*家爆火的街头酒馆。
顺着街道走,就着灯光,隐隐能看到一辆小推车,点缀几点闪烁的小灯,周围有三两路人围观拍照。
特地赶来的酒客们,点好单就自助入座,趁着调酒的工夫,好好感受这城市中难得的宁静。
此店虽小,种类却很多,价格十分亲民。
字丑点没关系,反而更有烟火气。如果用上印刷精美的文字,格调一下就从诗意变成了生意。
也许在摊主心中,贩卖浪漫的自己,就像是当街售诗的诗人,一个用情调求温饱,一个拿才华换碎银。
浪漫中有几分荒唐,荒唐中显露几分情怀。
昏黄的灯光下,歌曲萦绕。几把木椅围着,三两朋友浅酌谈笑,画面温馨,好像在冬日围着火炉般惬意。
一杯平价的鸡尾酒,一个热闹又寂寥的夜晚。这些街边小摊,真正把酒带进了日常生活。
有酒有歌,南来北往,这一方小天地中,在酒精刺激下有趣又躁动的灵魂齐聚一堂,他们都是被多巴胺支配的城市流浪者。
而把“流浪”贯彻得更淋漓尽致的,是后备箱流派。
每个周五的晚上,帝都望京SOHO的楼下,年轻人们,从各类建筑里鱼贯而出,在街头巷尾的桌椅之间,与疲惫运转的城市一同暂时歇息。
夜色中,这里总会出现一辆后备箱被改造成简易酒吧的汉兰达。
酒客通常有二三十人,大家自发寻找气味相同的邻座。本来不认识的,往来几次也都成了熟人。
汽车的后备箱,是城市青年浪漫与文艺的*载体,这种憧憬始于何时,已不可考。
从后备箱拎出一瓶瓶酒,就好比李白拿起笔杆,鲁班抄起斧子。
虽然在街头的冷风中,不论是油包纸的烤地瓜、塑料袋的卤鸡蛋,还是一杯咖啡或奶茶,都能带给我们热乎乎的快乐。
但酒的浪漫,永远是特别的。
不论是下班了来喝酒的客人们,还是赶着来摆摊的店家,对所有来到此地的人而言,都是为了激活沉寂且劳累的身体。暂时忘却KPI,只管喝得尽兴,再睡一个好觉。
小酒摊的存在,给人们提供了一种不拘泥于形式的消遣,一种无需创造太多条件,就能得到的开心。
这让我不自觉想起那些,曾散落在城市街头巷尾的小酒馆。
这些小酒铺、酒馆,大多没有华丽的装修,面积也不大,就那么一个上了年月的门面立在那儿,有的连底色都快磨光了。
进门便是柜台,屋里摆放三五张四角桌子,再配些方凳,约摸能容下二十来位。
柜台上摆着几个酒坛,用红布裹着瓶盖,客人要打酒掌柜的便用提斗往里舀,一斗一两。卖的多是白薯酒,二两不过一毛四分钱,符合人们的消费水平。
吃食方面,和《孔乙己》中所写的,大抵是差不多的。炸蚕豆、花生米、豆腐干、肉皮冻、拍黄瓜、腌鸡子,尽是凉菜。最受待见应该是酱兔头,四五分钱一个,还带俩耳朵,喝二两酒,足够了。
俗话说,“一人不喝酒,俩人不要钱”。
此间有个好处,往来都是乡邻,谁也不嫌弃谁,人多了挤一挤,反而更热闹。
上至八旬老翁,下至青涩少年。在不富裕的年代,这里是人们难得的消遣场所。
看到这里,相信不少朋友已经打开手机,疯狂搜索附近哪里有小酒摊。
理应如此。
又有哪个精致的社畜,能在深夜走出地铁口时,拒绝一杯孤独的烈酒呢。
02
在A股,有这样一种奢侈品。
赚钱的时候,买一股要花很多钱,奢侈;赔钱的时候,跌下来要亏很多钱,更奢侈。
无论古今,不管喝不喝酒的,大概都知道这么个事。白酒年限越久,味道越好。
这一点,让白酒成了天然投资品。
2021年,中国的白酒市场规模是6434亿元,十分庞大。
然而在市场之外,不论是酒吧还是路边小摊,白酒大概是最不受尊重的。或是价格太贵,或是度数太高,还没来得及感受,就已经沉沉醉去。
在深圳人均血液含酒精量最高的购物公园酒吧街,有到处都是的精酿啤酒吧,有各式风味的威士忌吧,喝清酒,也能在角落寻到几家东瀛居酒屋。即便在街边的小推车上,售卖的也是啤酒、鸡尾酒,或是最近较受欢迎的热红酒,绝无卖白酒的。
老酒馆的人情冷暖,小酒摊的诗情画意,年轻人们来此,是为了排解情绪,大多都不在乎酒的优劣。
这里是享受平凡生活安宁的地方,如果是为了酒本身而来,恐怕会大失所望。10元一瓶的啤酒,30元一杯的廉价鸡尾酒,足矣。
从这一点来看,白酒缺少其他酒都拥有的一种特质:休闲属性。
中国白酒,是世界上*一种,不那么“轻松”的酒精饮料。
给人的感觉往往都是庄重、矜持与克制。
但凡是专门去喝白酒的,几乎都带有一定目的性。
为何?喝酒之意不在酒啊!
印象中的白酒,都出现在哪些场合?
有长辈出席的家庭聚餐,或重大节日,或准姑爷见老丈人,或儿子回家看老爸;
商务宴请,需要着正装引用,社会人喝社会酒,讲究的是人格魅力与诚意的浓度;
又或者是祭祀,祭奠先人时,只有把白酒浇进土中才能抒意,从没听过谁家是浇洋酒、啤酒的;
……
白酒永远不是单纯的酒精饮料,而是秩序的投射与情感的寄托,这是中国人独有的文化。
当代城市青年,工作生活节奏都快,偏向娱乐、休闲、性价比,白酒确实不符合他们的调性。
但年轻人毕竟不会永远年轻。中国白酒消费者七成为男性,大部分都是中高收入群体。
当他们步入中年,有了家庭,成为社会中坚力量,再度坐在酒桌前,会发现,只有茅台才是自己最认可的烫金名片。
步入社会的人应该都懂得这个道理。喝酒最重要的不是你酒量好(当然一杯倒的也不太行),而是一次拉进彼此距离的可能,是一种牌面!
消费品带有社交属性,才能摆脱对性价比的依靠,有更强的定价能力。比如茅台、小罐茶之类的奢侈品,都是套近乎的神器,只要对方收了,就是关系的开始。
而社交价值由共同认知决定,傻瓜的认知也是认知。白酒,正是社交价值大于使用价值的一种产品。
浓香酱香,都是钱香。洋河茅台,都在舞台。
如果价格亲民,就只能沦为一种平庸的饮料,去烧烤摊与花生米作伴。
总之,社交真是一门很贵的生意!
在A股19家白酒上市公司中,上一年实现营利双增长的有17家,清一色都是主打高端的品牌,其中营收增幅超过50%的有5家。
唯有“低端酒*”牛栏山二锅头,营收、净利双降。
而且据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自2017年至今,规模以上的白酒公司没了636家,无一例外全部是中低端品牌。
结论很明显了,国情如此,白酒就是要喝贵的,因为它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是简单的消费品。
古时,粮食珍惜,拿粮酿的白酒也是奢侈品,与普通人家无缘。除开高门大户,大家喝的都是廉价的黄酒、米酒。
尽管如今酿酒工业化了,但几千年的文化认同是无法轻易改变的。
更何况,为什么要改变呢?
如果LV和瑞士手表突然降价到几十块钱,还有人会买么?
一样的道理。
它本就是中国特色奢侈品,无关柴米油盐,价格高一些又有何妨呢?
推杯换盏要察言观色,端酒行令需注意措辞。
“来来来”,让我们痛苦地举起快乐的源泉。
03
今天,是春节前,打工人最后一个周末的开始。我们何不趁最后的机会,去街边的小酒馆,寻找相似的灵魂。
远远望去,那里酒客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乐趣没变。
玩笑里洒脱的诉说坎坷,热闹中静悄悄地吐露心事。
周六的晚上其实格外美丽。
路灯,小街,酒杯,方凳,认识的是朋友,交流的是人生,血液里的酒精带来的不知道是兴奋还是宁静。
大家背着压力来,拎着苦恼走,大城市的生活总归有些苦楚,就静静的享受这一晚,很单纯,很美好。
生活不易,还要继续前行。
看到最后,远远的,我似乎感觉到了寂寞。
12539起
融资事件
6106.97亿元
融资总金额
7766家
企业
2467家
涉及机构
704起
上市事件
8.30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