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造车”的华为,
可能又要食言了
销售30万辆,合作车企销售额1000亿元——这是反复强调“不造车”的华为,在2022年立下的flag。30万辆这个数字,比造车新势力前三强“蔚小理”2021年的销量加起来还要高。
华为进军汽车界的决心不容小觑。
2021年年底,华为冬季旗舰发布会将压轴戏留给了与赛力斯合作的AITO品牌*汽车——问界M5。不久前,华为消费者业务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花了足足60分钟介绍这款车,比介绍华为P50 Pocket(华为最新折叠屏旗舰手机)的时间多了一倍。
余承东承诺,华为要将与其深入合作的车企,打造成“盈利能力最强的车企”。
然而,迄今为止,华为真正落地的合作伙伴只有赛力斯一家,推出的车型也只有两款,刚上市的问界M5和陷入停产风波的赛力斯SF5。仅凭这样的“家底”,华为画的大饼能实现吗?
失灵的华为光环
关于如何达成30万辆的销售目标,余承东算了一笔账:用1000家华为门店来卖车,假设每个店每个月卖30辆,月销量便能够达到3万辆,一年就是36万辆。
这个计划看起来很美。如果按照余承东的规划顺利推进,因高端智能手机“缺芯”而发货量急剧下跌的零售店,可以挣到钱、活下来;过去需要花重金铺零售渠道的车企,可以节省大量费用;华为智慧出行生态也可以借此快速成长,提升其他终端产品的用户体验。
然而,现实很骨感。对于贴着华为标签的赛力斯汽车,消费者似乎并不买单。
2021年4月,华为与小康股份合作推出*款车型塞力斯SF5,余承东多次为其站台。他还在赛力斯SF5发布会上放出豪言,称这款车的年销售量要达到500万辆。
华为的光环,确实在一开始吸引了一批铁粉。贴上华为的标签后,2020年只卖出不到800辆的赛力斯SF5,开售两天订单量突破3000辆,一周超过6000辆,但很快遇冷,销量一落千丈。据乘联会数据,截至2021年11月底,赛力斯SF5销量只有6997辆。
搭载鸿蒙OS智能座舱系统的问界M5亮相之后,曾被热捧但表现不佳的赛力斯SF5,迅速被“打入冷宫”。
塞力斯门店Logo被换成了“AITO”,问界M5则现身华为门店。塞力斯SF5已经无法在App预定,华为商城也下架了这款车。不久前,塞力斯SF5传出要停产的消息,数百名车主不愿成为“弃子”,抱团维权。
不少车主认为,华为此番推出问界M5,是将赛力斯SF5当成了“试验田”,一旦销量不好,便推陈出新,给新车更好的配置。
但问题在于,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问界M5,能帮华为实现年销30万辆的宏伟目标吗?恐怕很难。
头部造车新势力蔚来、理想和小鹏,摸爬滚打好几年,才刚刚接近“10万俱乐部”的门槛。2021年登上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榜第三名的特斯拉,卖出了32万辆电动车。斥巨资“买买买”、高举高打跨界造车的恒大,*车恒驰5LX才刚刚下线。
余承东称,华为的品牌营销能力、零售渠道能力、产品竞争力等,可以支撑起30万辆的销售目标,但考虑到产品刚刚爬坡,供应链存在巨大风险,行业缺货严重等问题,仍存在不少挑战。
华为汽车:“皇帝的新衣”
扛过危机重重的2021年,卖车已成为华为2022年“活下去”的关键之一。
据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在新年致辞中披露,华为2021年全年收入5年来首降,预计同比下降28.9%至6340亿元,大致回到了2017年的营收水平(6036亿元)。
余承东曾在赛力斯SF5正式入驻华为旗舰店时宣布,高频、刚需、海量的手机业务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华为要靠卖车弥补手机损失的销量和利润。
与新瓶装旧酒的赛力斯SF5不同,全新品牌的问界M5,可以说是华为的“亲儿子”。
此前,华为与小康的合作,只是为赛力斯SF5提供华为HI汽车解决方案。但在问界M5诞生过程中,从工业设计、软件服务到营销服务,华为亲自入场,深度参与多个环节。就连造车的生产线,也要按照华为的要求进行升级改造。问界M5的充电桩上,还刻着华为的Logo。
从“灵魂”到“肉体”,宣称只是帮企业造好车、卖好车的华为,似乎开始越界。
问界M5发布会结束后,有网友在社交平台评论称,“如果这都不算造车,还要怎么算造车?”甚至有声音认为,小康股份已沦为华为的代工厂,华为不造车是“皇帝的新衣“。
小康股份在7天内两次否认,称“SF5没有停产,小康也不会做华为的代工厂”。余承东也公开否认了“M5是华为造的”“小康成了华为代工厂”的传言。但外界对此并不买账。
问界M5发布会第二天,小康股份跌停,截至目前已下跌近33%。而此前华为与小康合作首次合作后,小康股份股价曾一度涨了10倍。
从问界M5来看,不甘于停留在“合作”层面的华为,距离亲自下场造车,也许只有“一步之遥”。
《财经天下》周刊援引接近华为的消息人士说法称,华为早在2020年就在筹备推出高端汽车品牌,“赛力斯SF5并不能满足华为对汽车领域的野心和预期”。华为在与赛力斯的合作过程中,渗透力和话语权都在提升。
从目前来看,华为合作的大多是相对边缘的汽车品牌,大多数消费者是冲着华为二字买单。虽然华为承诺绝不造车,但要想在汽车赛道有一番作为,它或许不得不亲自下场。
灵魂和躯壳,一个都不能少
在亲自下场造车和为车企提供解决方案中,华为选择了后者。2020年11月,任正非签署的一份内部决议中提到,“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
但迄今为止,华为在这条路上走得十分艰难。
“华为模式”想要做大,既要获得尽可能多的车企认可,也要求合作车企有足够高的销量和足够大的品牌影响力。然而,销量高、品牌强又财大气粗的头部车企,并不愿意将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核心技术假手于人。
车企对华为的警惕,并非毫无来由。
2021年6月,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在股东大会上直言,“与华为这样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动驾驶,上汽是不能接受的,如此一来,它就成了灵魂,而上汽就成了躯体。”
原本想给智能汽车安上一颗“百度之心”的百度Apollo,也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躯壳”,选择亲自下场造车,与吉利联合成立“集度汽车”。(详见雪豹财经社《》)
截至目前,只有软件层面的华为智慧车载解决方案 HMS for Car 推广不错,与包括奔驰、宝马、奥迪等超30家车企达成合作。但该方案主要停留在车内休闲娱乐功能,而华为在“造车”上的野心不止于此。
有实力的车企不愿“出卖灵魂”,华为合作的大多是知名度不高的二三梯队车企,而且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华为与北汽极狐合作推出的阿尔法S Hi,搭载了华为HI(Huawei Inside)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是由北汽主导、华为轻度参与的模式。但华为的光环,并未让这款车型热卖。2021年初,极狐母公司北汽蓝谷董事长刘宇曾定下1.2万辆的年销量目标,但实际的全年交付量仅4993辆。
一度被寄予厚望的赛力斯SF5,由华为提供整套软件系统,相当于把华为的灵魂装进了车企锻造的躯壳中。这款车同样销量平平。
“把劳斯莱斯的引擎放到拖拉机上,肯定还是拖拉机,不是劳斯莱斯。”一位不久前离职的华为管理层在接受腾讯深网采访时,如是谈及华为与车企目前的合作现状。
“华为不造车”的界限,正在日益模糊,而界定标准的权利掌握在华为自己手中。只要不造一辆华为牌汽车,似乎就不算食言。问界M5的高调亮相,也许会成为华为将汽车的灵魂和躯壳同时掌握在手中的开始。
毕竟,留给华为的时间不多了。2021年,特斯拉全球销量93.6万辆,“蔚小理”即将踏入“10万俱乐部”。赛道早已拥挤不堪,头部效应日益显著,2023年要卖100万辆汽车的华为,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