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敏家》播完了,可我的焦虑还没完

家庭剧没有捷径,只有感同身受的寻常烟火气,才能让观众在一地鸡毛的琐碎中找到金子。

昨天,热播剧《小敏家》迎来大结局。这部开播时收视便一路破1的爆款剧,让不少人燃起了追剧的渴望。

随着剧情的深入,人们关注的重点,也逐渐从周迅细腻的演技和黄磊的“圆宇宙”回归到剧集本身,无论是气人程度堪比苏大强的前夫金波,还是遇人不淑、惨遭精神控制的妹妹刘小捷,似乎都长在了这届观众关于婚姻的焦虑点上,让人欲罢不能。

但与此同时,观众也难免感到一丝遗憾:那种曾经随处可见的国产家庭剧的朴素视角,如今似乎只能在老剧中见到了。

如果要票选2021年的国产剧收官之作,《小敏家》想必能全票当选。

周迅首次出演生活剧,还是和黄磊继《人间四月天》《橘子红了》后三搭情侣。自带烟火气息的实力派相遇,说不期待,那是假的。

的确,《小敏家》的*眼是惊艳的。

无论是宣传海报上那句“婚姻无法定义我们的生活,但爱可以”的真诚口号,还是开篇两位离异的中年男女那甜腻而不油腻的地下恋情,都能很自然地把观众带进戏里。

尤其是,在看过了太多奇葩共存的原生家庭日常宅斗,也被鸡娃育儿的家长里短搅合得有点PTSD后,看到聚光灯打在离异的三代女性身上,以年过40依旧可以拥有爱情为切入,既没有姐妹互扯头花的狗血套路、也没有氛围组的刻意煽情时,那种扑面而来的清新感,简直可以唤醒一个只想对抓马剧情持续瞌睡的人。

可随着剧集开启后半场直至结束,本迅吹也不得不承认:即使是周迅的演技,也只能让这部剧及格,却无法给它高分。

原因在于,这部明明以“不悬浮、接地气”为目标的家庭剧,却依旧犯了一个近年来国产家庭剧都会犯的错误。

那就是,本以为讲的是咱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可剧里的普通家庭,细看起来,其实并不怎么普通。

不够朴素的真实感

《小敏家》之所以叫《小敏家》,是因为全剧的人物脉络和情节走向,统统围绕着一个名叫“刘小敏”的奇女子展开。

周迅饰演的刘小敏,因为年轻时遭遇了无端的荡妇羞辱,怒而离婚离开江西,成了一名搞事业的苦逼北漂。职场沉浮十余载,人到中年在北京立稳脚跟后,又奇迹般地遇见了灵魂伴侣——碎嘴子、爱下厨的离异暖男陈卓

这边在婚姻中受过伤、不敢轻易交付信任的两人偷摸着搞地下恋,那边同样离婚多年的老母亲带着小敏多年未见的好大儿金家骏来京投靠。三代同室必要翻船,随后,越来越多自带属性的角色加入了这场家族群聊。

女主发小兼男主前妻的阔太李萍,前脚达成离婚成就、后脚又陷入三角恋爱的妹妹小捷,再加上猪油蒙心一时爽、奋起追妻火葬场的前夫金波,以及陈卓的爸爸、女儿……一出热闹到让人跳脚的家庭伦理大戏拉开序幕。

虽然人物众多,但《小敏家》吸引人的一点,就在于剧中的女性角色不论年纪大小,都透着新时代女性的可爱个性。

最抢戏的李萍,是个把不服输写在脸上的女强人,慕强且杀伐果断。因为对前夫慵懒散漫的个性不满,果断离婚,找了个在扩展商业版图上野心和实力与自己相配的男人;小敏妈虽然年逾花甲,却不是一个成天催婚催生的传统老太,她包容、新潮,因为经历过不幸的婚姻,所以会劝女儿们享受恋爱。

小敏就更不用说了,“到老到死都要美美哒”的人生信条,直接把中年、离异、母亲等附加在身上的枷锁统统除尽。她不急于奔赴同龄人的道路,而是在自己的世界里信马由缰,享受当下。

这种在三观上让观众能与之共鸣的角色,撑起了热闹鲜活的家庭日常。更别提终于不再向一尘不染的样板间看齐、而是塞得满满当当的家庭陈设,符合江西食俗的咸鱼腊肉等美食呈献,以及不把台词写死、拍摄时即兴接词的口语化对话,让《小敏家》中生活的氛围感直接拉满。

开局很惊喜,期待值自然要水涨船高。可随着剧情走向尾声,不得不承认,这部剧很好,但还不够。

如果没有陈卓他爸在跳广场舞时和小敏她妈看对了眼,小敏她儿子在课外补习班和陈卓的闺女怦然心动,没有不浪费一丝资源的*重组、一家人嫁另一家人的巧合大杂烩,这部剧的评分或许还有机会往上蹿一蹿。

除了戏剧所需要的巧合太多之外,有钞能力加持的人物设定,也让所谓的生活纪实蒙上了一层凡尔赛的滤镜。

随便一开口,都是收购、上市这种几个亿的生意。/《小敏家》

不说李萍为了讨女儿欢心动用的那套金钱魔法,剧中看起来财力平平的其他人,比如敏捷两姐妹,不管来京打拼多少年,是做护士还是出版社编辑,都是能够轻松实现在北京买车买房小目标的氪金玩家。

作为工具人的男性角色,设定就更妙了。儿子金家骏,是个平平无奇、只差两分就能考上清华的学霸,进能辅导初中生轻松赚十万,退能以游戏代练为生、给赌鬼老爹还债。男主陈卓,看起来是个成天开车瞎转、不用上班考勤的销售,实则坐拥北京两套房产,女儿过生日,出手就是蒂芙尼项链都不带眨眼的。

好端端的家庭剧,爱情元素真没必要太多,一定要老中青三代都爱上同一个家庭吗?/《小敏家》

国产剧普通家庭里的普通人,都是这么被命运偏爱的吗?本打工人不懂,但是大受震撼。

国产家庭剧,人均凡尔赛

这不是国产家庭剧*次扭曲对普通家庭的想象。

回顾同样由“汪俊+黄磊”班底打造、“小系列”中的其他两部,不难发现,中产阶级绑架国产家庭剧,已经不是一两天了。

探讨送孩子出国留学的《小别离》,是三组家庭的群戏。小宇家是极端富有的代表,爸爸是个生意人,资产过亿,为了送孩子出国镀金差点被骗的赞助费都可以高达数百万;琴琴则是金字塔底座,基数*的工薪阶层,妈妈是基层医务人员,爸爸是出租车司机,出国不是做梦,要踏在以卖房子为代价的残酷现实之上。

戏份最多的朵朵家,住着朝阳区地段尚可的一套四室两厅,开着80万左右的凯迪拉克,上着一天学费六千多的出国培训班。支撑起岁月静好的物质生活的,是担当眼科主刀大夫的爸爸和出任化妆品公司高管的妈妈,哪怕爸爸因事故停职,妈妈被夺权降级,依旧没有家道中落到打乱朵朵出国大计的程度。

是不是隐约嗅到一股相同的配方熟悉的味道?这正是《小欢喜》里,延续到方圆和童文洁一家头上伤害性不大、抓马性极强的命运。

而《小别离》可亲的一点,是它好歹还保留了琴琴爸这种一天跑十几小时出租回家还要受气,遂而发出“有钱任性,没钱认命”感叹的普通人。

对比之下,《小欢喜》简直就是验资没有千万不能排队候补的超级加倍高端局。

《小欢喜》中最凡尔赛的一段对话:轻轻松松五套房。/《小欢喜》

《都挺好》也不能服输,随便张口二十万。/《都挺好》

同样是三个家庭一台戏。*高调亮相的,是开着三百万红色法拉利勇闯校园的季杨杨,如果他愿意,完全可以凭借一篇名为《我的区长父亲》的作文喜提全市征文比赛特等奖。

和浪子回头剧情加载中的季杨杨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一个名叫“乔英子”的怪力少女。父母离异的她,是明明可以上清北却偏偏要选南大的任性学霸。而这样实力逆天的妹子,居然还能拥有小区门卫看了都要立正敬礼尊称一声“乔总”的总裁老爸,和手握五套房产靠收租早餐就能吃上海参的名师老妈王炸护航。

最不济的方一凡一家,因为爷奶被骗,父母失业,只能通过卖房子来维持每月五万块的日常开销。可当观众为前途未卜的这家大洒热泪之时,这家转头就用卖房子的一千万又买了一套带学区的小三房还愉快生下二胎,直接把“小丑竟是我自己”贴在了观众脑门上。

当你以为《小欢喜》就是中产PK的尽头时,《小舍得》又带着它沸腾到往外冒泡的精英焦虑走来了。

习惯了国产家庭剧的印钞实力,居然觉得一二万的零花钱有点寒酸。/《小舍得》

住在市价一千多万平层的宋佳和年入百万的蒋欣,在家庭聚会的饭桌上拼娃斗法,尽享体面人争宠的好手段。而剧中给这些营销总监、知名设计师镶边的贫困户米桃,则是父女开撕,互相嫌弃,把金钱面前那脆弱的自卑展露无遗。

《小舍得》里的米桃一家,其实就是《三十而已》片尾卖葱油饼的“普通家庭”,只不过温馨的底色被内卷的焦躁冲淡了太多。/《小舍得》

像《三十而已》片尾小剧场中对葱油饼夫妻的温情描摹,在近年来的国产家庭剧中已近乎绝迹。对中产家庭的阔绰和焦虑可以不惜笔墨、极尽想象,与之成反比的,是普通家庭乃至于穷人在国产家庭剧中的集体失语。

即便有所关注,也是以分外可笑的面貌呈现。比如《生活家》中,那对从垃圾站捡别人扔掉的家具、去超市蹭吃免费早餐、午饭以喝水充饥的母女,却住着月租近六千的大房子。

明明是自己请客吃饭,却好意思让客人带菜带酒水的人,居然因为不好意思而“被迫”租下一套月租六千的公寓。/《生活家》

以国产家庭剧最偏爱的北京为例,现实情况是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还不到7万元,只能说中国影视圈,不只提前脱贫,还实现了共同富裕。

被热搜击碎的平民视角

可如今在剧中没有一席之地的普通人,也曾有过主角刷屏的高光时刻。

在中产和他们中年凡尔赛的烦恼还没开始流行前,国产家庭剧曾一度是穷苦大众的主场。

《空镜子》里的姐俩,妹妹孙燕的职业是在食堂卖饭票,姐姐孙丽被妹妹的崇拜烘托成一个仙女似的人物,其实也不过是在旅游局上班。

二十年前,陶虹还是那个《空镜子》里住在四合院、嫁给老实人的平凡孙燕。/《空镜子》

相比之下,其他主角就更落魄了。住在墙皮剥脱老宿舍里的闲人马大姐,是国营招待所的下岗职工,丈夫王援朝是给社科院看大门的。

比用发毛酱菜招待客人的马大姐还惨一级的,是让观众笑声和眼泪齐飞的贫嘴张大民。这个暖瓶厂的工人,身为北京土著甚至连住房自由都没实现。为了拥有“儿子能吃上奶,亲妈能吃上冰,媳妇能吃上鸡腿”的幸福生活,生活中的每笔进账和支出都能掰开了揉碎了算,8毛钱的夜班费和2毛钱的馄饨愣是让他整活成了一道数学应用题。

可就是这样一群没有光鲜职业、宽敞住房的人,却给了我们温馨家庭的最初设想。因为故事的主角,看起来就像从泥泞的真实生活中走出来一样,离我们并不遥远。

可贵的是,当时的镜头并没有矮化那些努力生活的人。

活在光芒万丈的姐姐阴影下的孙燕,在经历了失意的婚姻后,毅然扔掉被安排的一生,勇敢地跨出离婚、求学等违背主流价值的步伐,最终收获了自己的幸福。

不曾被命运善待过的张大民,在拥挤如“满是桌子腿的蚂蚁窝”的小房子里,送走了患癌的妹妹,照顾着失忆的母亲。编剧刘恒在写这个故事时,因为发现“人生下来就是被贬损的”,曾一度难受得直哭。可你却总能从这个胖乎乎傻乐的人身上看到希望,哪怕故事的最后,他依旧是那个下岗了背着暖瓶到处跑推销的张大民。

主角从赤贫走向巨富的两极分化,不难发现家庭剧这三十年来的变化堪比整容。

翻开国产家庭剧的演变史,就像点进了时代洪流中最小社会单元的超话社区。从婆媳矛盾、城乡差距、婚姻关系等伦理冲突,家庭剧的关注点逐渐过渡到了房奴、鸡娃、内卷等后现代焦虑症候。再加上中产家庭的放大效应,曾经视角朴素、关注平民的家庭剧,成了碰瓷热搜的焦虑贩卖机,一时间让人坐立不安,难以自处。

FUNJI娱乐在盘点家庭剧三十年变迁时,曾抛出社会学家约翰·D·卡尔的观点:今天越来越多的家庭剧,反映的是功能失调,而不再是一个家庭本该有的欢乐幸福。

现在回看《我爱我家》的家庭配置,其实并不普通。1993年,能在北京住得起四室两厅、雇得起保姆的家庭,太少见了。可局级离休老干老傅同志、事业单位副处级干部贾志国和国家剧团演员和平女士,却用欢乐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为什么我们能和这样的高干家庭产生共鸣?因为里面没有既得利益者们程式化地大倒苦水,也没有社会热点的无情堆砌。搅动着一家风波的,不过是贾志国要创业,折腾完艺术又想进军餐饮业,和平就陪着他做了一晚包子的生活日常。

这种不带偏见,几乎可以代入所有父母爱情的细节,让家庭剧成了一个活着的家庭。

家与家之间的烦恼或许并不相通,但快乐温馨总归是相似的。相比如今用力过猛、针对性过强、试图精准打击特定人群的痛点家庭剧,老剧那种善意平和的柔焦和源于生活的表达,比起披露丑态的尖酸和套用公式的讨巧,反而更能提炼出血脉相连的复杂关系中让人会心一笑的精髓。

说到底,职场剧可以靠金手指打造爽剧,偶像剧可以靠玛丽苏持续发糖,但家庭剧没有捷径,只有感同身受的寻常烟火气,才能让观众在一地鸡毛的琐碎中找到金子。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新周刊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生活服务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