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HR SaaS终于要起风了

在疫情持续反复的2021年,国内的数字化进程再次加快,数字化探索与实践叠加传统IT技术的老化推动产业加速SaaS化。

在疫情持续反复的2021年,国内的数字化进程再次加快,数字化探索与实践叠加传统IT技术的老化推动产业加速SaaS化。在HR产业内,传统HR软件安装举步维艰、云端转向加速,HR SaaS化如星火燎原般迅速蔓延,推动产业数字化不断提速。

回归到行业来看,产业SaaS化提速带来的*利好,是全行业不再对SaaS报以怀疑态度,转而拥抱SaaS带来的新机会。

迟来的HR SaaS风口

根据相关行业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整体云服务市场规模已达2316亿,其中HR SaaS市场规模为27亿元,较上年增长了39.7%,目前HR SaaS整体渗透水平较低,未来仍有较大增长空间。根据艾瑞咨询推算,HR SaaS市场规模预计在2025年达到142亿。而在产业规模加速膨胀的背后,与多方面的市场变化不无关系。

从人力市场来看,劳动力人口增加和人才紧俏,推动了数字化管理工具发挥价值。从劳动力人口来看,中国远高于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位居世界首位。根据2019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总数为8.1亿人,约占总人口的57.9%。与此同时,国内第三产业逐年上升,逐渐成为吸纳就业人口的重点领域,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服务领域。同时,企业对人才的“供不应求”,更让HR SaaS工具价值得到彰显。

从企业方面来看,客户对自身需求变得愈加清晰,线上招聘和办公需求场景增多,刺激了大型客户和中小型客户对HR SaaS的需求。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场景中,HR SaaS覆盖招聘管理、核心人力管理、培训开发、人才管理、人才测评、组织发展等全链条服务,基本能够满足企业对人才选用的全部需要。

此外,HR SaaS在提升企业招选用人效率方面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招聘环节,SaaS工具可以通过整合结构化标签,来加速筛选简历的效率;在核心人力资源环节,可以通过深度挖掘数据降低统计差错,帮助企业多维度协同发展;在绩效管理方面,通过有效的线上数据提升组织效能……另外,近年来灵活用工的兴起,也加速了行业对数字化工具的应用。

除了供给端、需求端的协同共振之外,国家不断出台的支持性政策和不断涌入的外来资本,也在推动着行业加速崛起。在此背景下,国内HR SaaS终于迎来了迟来的风口。

行业加速向一体化演进

目前来看,HR SaaS赛道被分为单一模块和一体化市场。单一模块市场主要聚焦在招聘、e-learning(在线学习系统)这些细分赛道,主打高效、便捷。一体化区别于单模块的“单点作战”模式,将CoreHR、招聘、测评、绩效等多个模块融合到一个平台上,为企业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而从整个行业发展趋势来看,HR SaaS从单一模式向大而全的一体化模式发展,已经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一,单一模式自身存在短板。过去这些年,中国HR SaaS由于行业渗透率比较低,而国内市场又比较大,单一模块厂商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随着行业数字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这种模式已经难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了。

具体来说,企业在推动HR SaaS化的过程中,需要打通整个业务数据以及各个业务模块,这样的需求显然依靠一家单一模块企业难以完成,而同时采购多家单一模块厂商不仅会增加企业成本,还会让企业陷入因标准不一带来的数据割裂之中,这显然不能满足企业的应用需要。

其二,一体化模式障碍逐渐扫除,行业一体化加速。由于HR SaaS面对的对象是各行各业,彼此之间需求千差万别,个别企业之间个性化的需求更是层出不穷。比如,就行业而言,制造业的排班制度就与服务业存在巨大的偏差,两者的业务流程更是完全不同;就个性化而言,一家公司在不同阶段、不同部门采用的考核标准也完全不同。

这些不同和差异,导致了很多HR SaaS公司很难通过一套系统,实现“全网通用”的效果,但为每一家企业定制又会陷入“重复造轮子”费力不讨好的窠臼之中,这就需要新的技术来推动行业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PaaS的发展,低代码技术得到快速应用,借助低代码技术很多企业只需要借助SaaS平台提供的系统架构,就可以开发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组织架构,开发成本大大降低,一体化平台也由此得到了迅速发展。

当然,一体化带来的*改变,在于它将原有分散的数据、业务之间实现了打通,消解了单一互联网思维进入B端市场的“水土不服”,大大加速了企业组织、运营、管理“上云”的速度和整体水平。

盛宴属于大企业

虽然一体化模式的技术条件已经逐渐成熟,但从整个行业的来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真正做到HR SaaS一体化的玩家屈指可数,这主要与一体化模式拥有较高的行业壁垒分不开。

首先,HR低代码技术本身实施起来很有难度。要对外开放低代码技术,就需要HR SaaS公司亲自搭建属于自己的低代码开放平台,需要以PaaS为根基,而PaaS又需要企业具备很强的云服务基础,这对于很多单一模块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行业壁垒。

以阿里钉钉为例,钉钉能够在短时间内推出低代码技术,是因为阿里云在行业内拥有深厚的行业根基,其核心技术能够支持其开发出适应低代码环境的PaaS平台,这是一般企业无法比拟的。纵观国内低代码平台,无论是腾讯的低代码平台,亦或是来自SaaS行业的金蝶、北森(人力资源)等玩家,都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行业积淀,这也从侧面佐证了这一点。

其次,低代码平台需要稳定的产业生态作为依托。从企业管理全局来看,一体化HR SaaS系统只是企业管理数字化的一个部分,因此一体化厂商想要做好HR一体化,还需要广结盟友、开放技术平台,但这样的条件往往大平台才有实力去做。

以美国HR SaaS为例,只有像Slack、Workday这种平台级的一体化产品,有能力把许多单一领域最强*的模块和服务整合在一起,Slack的生态相对比较松散,有自己的应用市场,围绕协同办公建立生态,同时也提供外部连接API;而Workday提供外部连接API,Slack可以直接调用,不同SaaS企业之间通过API接口实现互联互通。

国外的发展经验,也同样为国内巨头所借鉴。当前,腾讯和阿里都发起了“SaaS加速器”计划,海选SaaS企业进入自己的阵营。腾讯建立了SaaS市场和SaaS臻选,阿里也建立了SaaS市场,并且旗下还有主打企业协同管理的SaaS产品——钉钉。

为了构建SaaS生态,两大国内互联网巨头不仅亲自投身自研平台,还带动产业链伙伴、其他技术开发厂商一起来构建属于自己的“企业管理生态”,以此来弥补自身在SaaS应用上的“缺口”。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体化模式终究是大企业的盛宴。

赚钱得靠大客户

商业价值而言,HR SaaS赛道也同样遵循着依靠“大客户”赚钱的基本逻辑,其中原因自然与我国的国情有很大关系。

一方面,国内中小企业客户总体付费金额大大劣后于国外市场。对很多HR SaaS服务商来说,中小企业在自建IT系统成本较高的情况下,要想利用信息化、数字化降本增效就离不开SaaS服务商提供的SaaS服务,对于相对刚需的HR领域更是如此,这也是早期HR SaaS将重点瞄准SMB(中小企业)市场的原因。

但现实情况却是,HR SaaS服务商借助SMB客户的确实现了扩张但却并不赚钱。之所以能够快速扩张,主要源于中小企业群体基数大,决策流程短、需求简单,对标准化的HR SaaS系统容忍度高;而不赚钱的理由也同样很好理解,中小企业市场化竞争带来的压力传导可以通过“堆人”来解决(人口红利),相比“提效”而言中国中小企业更看重“降成本”,因此在很多中小企业主看来,在软件系统上“花太多钱”是很“不明智”。

于是,付费意愿低、金额小、个性化需求多,就成了这个群体的核心画像,也是HR SaaS厂商难以规模化盈利的核心源头。

另一方面,大企业对管理效率有着实实在在的刚需。一来,相比中小企业更加看重“降本”来说,大企业最害怕的反倒是“大企业病”,因而效率提升是其管理的核心关键;二来,大客户生命周期更长、账号数量更多、客单价也更高,这就决定了大企业的粘性更好,签约之后转换成本更高。因此,HR SaaS厂商一旦与大企业签约,就可以通过持续续约和不断提供优质服务获得稳定的现金流,这也是大客户更赚钱的原因之所在。

中国式HR SaaS下一站去向何方

当下来看,无论是不可逆的一体化趋势,还是商业模式依靠大客户的基本状况,都决定了中国HR SaaS将在接下来发生巨大的变化。

首先,马太效应之下,资源进一步趋向头部龙头。除了显而易见的技术原因之外,HR SaaS服务商自身的行业影响力也是大客户“买账”的关键,毕竟对于大客户而言,无论是服务的长期性还是较高的付费金额,都要求其合作企业必须具备相当的实力,这样才能保障双方合作的稳定性,这是中小企业无可比拟的。

其次,SaaS对企业业务形成的加成更被业界看重。根据IBM的调查数据显示,采用HR SaaS的企业有一般都希望借助HR SaaS来获得竞争优势,而不仅仅是希望获得降低成本的效果。因此,从客户角度来说,他们希望的HR SaaS不仅仅是系统级的升级,更重要的是服务层面的加成,所以如何构建更好的服务会是核心关键。对于那些既没有过硬技术、也无大量成功项目经验背书的厂商来说,其接下来面临的状况将不乐观。

最后,随着HR SaaS进一步向PaaS层面延伸,HR SaaS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加速演进。随着AI技术得到广泛应用,HR SaaS厂商正在尝试通过将SaaS与AI、RPA等能力相结合,大幅度提升企业在简历筛选、岗位匹配以及请假等环节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综合来看,在行业进入快速发展的今天,以精益管理为代表的HR SaaS的未来值得期待,但能否抓住机会还要看企业,能否因时而变主动适应行业的发展。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刘旷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