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首届湾区科创峰会在广州举行。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大规模的高端科学交流平台——“大湾区科学论坛”主议程下的特色活动,峰会聚集了来自粤港澳三地、产学研三界的专家学者和科创企业代表。推动共享创新,构建粤港澳湾区科创共同体,成为嘉宾们的一致共识。
会上,腾讯杰出科学家、腾讯量子实验室创建者和负责人张胜誉发表了《共建数字生态点亮大湾区科创未来》的主题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我加入腾讯之前是在香港中文大学任职,所以我其实有一些在香港中文大学做了将近十年的科研和教学的经历。同时,加入腾讯有将近四年,从这两个角度,并结合我个人的经历来谈一些感受。
首先,我谈一下我的一个整体判断,我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有能力、有希望成为中国科创的样板,也是全球的一个科创高地。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都知道,全球有四个特别知名的湾区,刚刚樊纲院长也讲了,分别是美国东部的纽约湾区、美国西部的旧金山湾区、日本的东京湾,和我们中国的粤港澳大湾区。放眼全球,我们看这些数字,不难发现,全球60%左右的经济总量都集中在入海口区域,如果从人口来看,75%的人口聚集在离入海口100公里以内的城市群,如果我们从世界五百强的企业来看,一共有99家世界500强总部设立在以上4大湾区,占约1/5。各大湾区不只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级,更是国家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载体。
下面,我们分别来快速看看另外三大湾区的特色和特长。
纽约汇集了24家世界五百强的企业,来自金融、房地产和生物医疗行业。
旧金山湾区,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硅谷,全球500强企业有10家,很多是来自科技互联网,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公司,还有100多家都是估值在10亿美元以上的所谓独角兽的公司,中小型的科技公司,也就是50人以下的有5000多所,占硅谷公司总量的80%。旧金山湾区已经形成了大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企业协同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此外,以斯坦福大学、伯克利这样的全球顶级高校,给旧金山湾区提供了大量的优质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
东京湾的地区生产总值约占日本GDP的40%。技术创新是东京湾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引擎,这里汇聚了全日本20%以上的大学、25%以上的民间研究机构、50%以上的顶级技术公司。并且有40家世界500强企业总部位于东京。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粤港澳大湾区,刚才这边有一些数字,我们再来简单回顾一下,首先人均GDP已超过2万美元,经济规模已超过了11.5万亿元。其中,数字经济规模4万亿,这也是中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最高的一个地方,吸引了25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这里设立总部,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33家,主要来自平台共享经济、绿色金融、电子商务、新材料、新能源、高端一些设备制造和生物医药等等领域。
从高校的角度来看,一共有60多所高校分布在广东的各个地方,但其实这60多所只是统计了广州、深圳、香港和澳门这几个地方,大湾区在广州这边有9个市,所以还有很多其他高校没有统计。2021年9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中,深圳-香港-广州作为一个都市区单元,在全球“最佳科技集群”排名榜上名列第二。
通过比较世界各个湾区之间的数据,我们可以很清楚的发现粤港澳大湾区需要坚定不移地去抓住科技创新、做好科技创新,具体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首先我想说,科技企业在大湾区创新中承担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科技企业首先要去主动承担,尤其是大的科技企业,更要有大作为。
粤港澳大湾区有很多大家都经常会谈到的一些大的科技企业,根据一些统计来看,广东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万家,科技型中小型企业超过2.8万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42%,大湾区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8%,这些都是比较高的数字,跟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也是处于同一个水平线。
同时,一些创新的中小型企业不断涌现,出现了一大批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但是放眼全球,与硅谷相比,粤港澳大湾区还没有真正地形成科技创新产业集群,整体科创实力相比硅谷,还有着比较大的提升空间。具体怎么提升呢?我们想可以从三方面来加快大湾区科技创新产业集群,提升大湾区的整体科创实力。
第一,不同类型的科技公司之间应多互动。大湾区有做硬件的、软件的、数字模拟的、实体的,这些都能够更多地共建到一起去。随着现在5G、AI、云等技术的广泛使用,未来的科技产品与互联网服务的功能会越来越复杂、场景会越来越多元化,需要大量的外部产品和服务嵌入到每家公司,单靠一家企业的内部资源是很难完成的。因此,可以塑造更开放的生态、整合并利用大湾区的制造业和产业链优势,更有利于开发出创新产品和服务。比如,近年来腾讯和京东的合作催生出电子商务的新模式,也有一些车企跟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相结合,地产跟手机、电脑的结合等等这样一些新型的方式。
第二,科技行业、科技公司要跟传统行业有更深入的合作,尤其是数字科技企业和传统的制造业、传统行业的合作。比如说制造业与交通行业之间,希望能有更深入的合作,这个事情已经在做了很多,但是还可以进一步深化。拿制造业为例,制造业是大湾区经济的底座,贡献了粤港湾大湾区超过40%的GDP。同时,制造业也面临数字化改造、产业升级等等挑战。这里面,科技企业是大有可为的。比如,腾讯云服务了超过40多万家企业,帮助他们把业务云化,进而逐步实现产业数字化。
举个具体的例子,宁德时代是这两年非常受人关注的一家明星公司,腾讯云已经跟宁德时代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成果转换、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共建“宁德时代-腾讯云AI联合创新基地”,打造体系化全流程AI生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智能化升级,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腾讯云将为创新基地提供数据中心、私有云和AI算法平台等基础设施。同时,基于腾讯优图实验室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领先优势和技术实力,双方将重点对新能源质检领域一系列世界级难题进行AI技术攻关,帮助宁德时代提升研发效率、加快电动电池技术能力储备,提高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研发水平。我们自己的量子实验室也有一些合作,希望能够把人工智能和量子科学前沿的科技跟传统企业结合到一起,来加速研发的过程。
再举一个例子,中国商飞通过腾讯AI辅助检测系统,使整个检测过程从4小时缩减到5分钟,效率提升98%,检测成本降低92%。AI还可以检测出一些人眼从超声波图像中无法发现的细微缺陷,使得整体缺陷检出比例提升到了99%。这是一些很具体的例子。
另外,在交通、港口、医疗、教育等等各领域,科技企业能够帮助他们的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节能减排等等,类似的案例和故事还有很多,除了腾讯,像华为、阿里巴巴这样的科技公司也都在为中国、湾区的产业数字化共同努力。
第三,不同规模之间的企业可以进行融合。不同规模的企业,就是有一些大的是龙头企业,以及中小型企业。这种不同规模之间的科技公司,其实是可以加强协同的。跟刚才樊纲院长讲的“先强带后强”其实是有一些不谋而合的,已经发展起来的很多大型科技公司应该有办法可以主动去带动、引领一些创新创业的公司,帮助中小企业成长,少走一些弯路,协助培养“专精特新”。这些大型的科技公司,经过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沉淀了优秀的管理经验、拥有深厚、扎实的技术积累,对产业趋势的判断更加综合,所以说大公司可以在技术、资金优势、开放生态、传递成功经验等多方面发挥作用,带动中小型科技企业、初创企业快速发展,并少走弯路。
例如腾讯众创空间,从2014年开始在全国布局,目前已经有38家腾讯众创空间,覆盖全国29个省会和重点城市,总面积超过120万平方米,累计入驻创新型企业超4600家、空间总计获得550次融资事件、累计总融资金额超88亿元,空间累计项目总估值1480亿元。在腾讯众创空间里,不定期会有一些培训课程、训练营,可以给创业者们提供比较贴近一线的、实用的指导和指引。
这里可以分享一些腾讯这样的龙头企业,跟一些新的创新企业之间的互动的故事,有一家企业叫Insta 360影石,这是一家成立于2015年专注于做全景相机的公司,目前已经拥有了1亿用户,产品覆盖了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疫情爆发以后,Insta360分布在全球的团队、客户之间的沟通、协同工作出现了困难,腾讯会议及时帮助他们完成了生产链上下游的信息沟通、与客户的交流等。原材料采购人员和工厂线上沟通,定期了解原材料供应状况和生产情况;市场、仓储和各地经销商线上沟通,更好地配发货品,了解排期状况。
此外,app的性能测试一直是各个互联网测试人员的心头病,工作量大且相对复杂。腾讯去年发布了一个PerfDog工具,它给Insta 360影石这样的企业带来了不少便捷性,只需要注册、下载、安装,测试人员就可以通过PerfDog 工具测试Android、IOS应用,自动导出测试报告,让测试更加便捷、高效。
除了打造完整的、真正具备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产业集群,我们还有另外一件同样需要高度关注、持续投入、静下心来去做的事情。那就是“坚定不移地投入技术创新和基础研究,帮助国家和产业界解决卡脖子问题,推进科技自强自立”。
这里举两个例子。
首先,说第一个例子,这个例子规模上更宏大,时间上更长远,就是以前的贝尔实验室,它发展了几十年,是一个传奇式的存在,贝尔实验室一共获得了9项诺贝尔物理学奖,5项图灵奖,5项技术工程艾美奖,发明或发展的东西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比如晶体管、激光、光伏电池、信息论、射电天文学、电荷耦合器件CCD、Unix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C/C++等,获得超25000项专利,帮助母公司在通信系统、产品、元件和网络软件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第二个例子,就是DeepMind。这家公司也很有趣,它现在是谷歌旗下的一家公司,被谷歌收购了。他们将机器学习和游戏及生命科学的先进技术结合起来,建立以AlphaGo/AlphaZero和AlphaFold为代表的一系列具有重大突破性的机器学习算法,极大的推动了围棋和蛋白质折叠等基础性问题,并应用于模拟、电子商务、游戏开发,乃至医疗保健行业等更广泛的领域。
贝尔实验室和DeepMind都是通过扎实的长期投入,帮助公司取得商业成功的同时,也推动了基础科技的进步。
中国的科技公司也在努力,但是跟我刚才说的这两家还有一定的距离。腾讯在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专利申请公开数量已经超过3.7万件,授权专利逾1.4万件。大量的专利积累,也能够帮助我们形成越来越多的技术底气。
回顾我们刚才讲各个不同的湾区和一些例子来看,我们觉得增强整个区域的科技实力是很重要的。在加入腾讯之前,我是在香港中文大学,在身份的转换过程中,从高校到科技企业,也会有一些个人感觉产学研的话题,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这个话题我觉得还可以再继续、仔细去探讨,我觉得在产学研领域,科技企业应该向前去多走一步,做好连接器的作用,推动产学研共同体的建设。
科技企业跟学界可以合作,科技企业本身把重点放在所谓的巴斯德象限领域合作,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创新的源头活水,有助于推动企业技术能力的不断演变,也就是从技术消化吸收到技术的改进优化,再到技术的原始创新。
反过来,产业需求又是支撑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的保障,同时也推动了学研机构学术能力的不断发展,使得前沿技术科学原理的追踪研究可以被转化为突破性研究,最终转向引领性研究。例如,腾讯的弹性第一性原理计算TEFS云平台,帮助高校和科研机构利用腾讯的云算力来进行材料性质的计算,并在数据可视化,项目管理,论文协同写作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助力材料基础科研的发展。
最后,我觉得这是一个产业科学家很重要的事情,产业科学家应该起一个很重要的作用,产业科学家一方面在技术层面来看,是有比较扎实的学术功底和理论基础,因为本身很多在较好的高校工作过,可以跟高校的学术科学家很平等的对话,也很理解高校里面做科研的一些方式。同时,到了企业之后,又理解企业真实遇到的实际问题。
在管理层面,因为在企业内部了解企业的经营运作,同时跟企业的管理层有比较频繁的沟通,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充当一个在企业内部企业家和学术科学家之间的桥梁或者翻译的作用,慢慢去搭建和打造高精尖的实验室。这里面很多力量都是来自于国内外最顶尖的高校青年学者,基本都是博士或者硕士毕业的高学历的人才。由于产业科学家有两方面的经历,所以他知道如何做好两者之间的平衡,做好柔性的管理和组织KPI之间很好的平衡。
在商业层面,因为企业最终的目的是做好产品,做到让用户喜爱、市场接受的产品,产业科学家能够看得到问题在哪里,更能捕捉商业机会,更了解产业价值实现路径,这样能够让研究成果快速转换为生产力。
以上就是我对大湾区如何走好科创、走稳科创之路的几点粗浅的思考,希望在科创峰会这个平台上能够听到更多湾区科创的声音、高质量的观点、更多的力量,腾讯举办这样一个湾区科创峰会活动,目的和意义也是在此,我们希望给湾区的科创界同仁搭一个交流的平台、一个展示舞台,大家和湾区科创,一起飞得更高。
预祝本次峰会圆满成功,也祝各位嘉宾在今天下午和晚上的活动里,收获满满。谢谢大家!
21077起
融资事件
4358.12亿元
融资总金额
11590家
企业
3213家
涉及机构
509起
上市事件
6.27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