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即将诞生一个隐秘IPO。
投资界消息,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委员会日前公告,华秦科技首发顺利通过。这意味着华秦科技距离登陆科创板只剩下一步之遥。这家细分行业“隐形冠军”企业背后离不开一位名字——折生阳。
1955年出生的折生阳自小勤奋好学,早年考入西北工业大学,自此与材料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毕业后,他成为一名公务员,但这不是折生阳职业的最终归宿。在看到与国外在航空航天、材料制造领域的诸多差距之后,他毅然决定辞职创业,在1992年成立了华秦科技。
在折生阳的带领下,华秦科技成为特种功能材料的“隐形冠军”,并成功入选了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值得一提的是,折生阳还是工业级3D打印企业铂力特的实控人之一,后者已于2019年登陆科创板。
现在,IPO敲钟舞台正迎来一批批的专精特新企业。这些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拥有各自的拳头产品,很多是行业内的单项冠军,甚至放在全球范围内也是佼佼者。以往鲜为人知的他们,如今开始站到了聚光灯下。
66岁西工大校友创业
29年,即将收获第二个科创板IPO
这是一位50后陕北汉子的创业故事。
1955 年,折生阳出生在陕北清涧县折家坪一个农民家庭。自小勤奋好学的他,在高中毕业后找到一份数学老师的工作。恰好赶上高考恢复,折生阳顺利考入了西北工业大学,学习材料科学与技术。
大学毕业后,折生阳就职于中航工业西安庆安集团有限公司热工艺研究所,主要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的研究,更是以一个本科生身份成为国家首个航空项目课题组负责人。仅用两年时间,29岁的他成为了航空工业部陕西航空局热工艺研究所所长,6年后升任至陕西省科技咨询服务中心。
原本仕途顺遂的折生阳,却选择改变自己的人生方向——辞去公职下海。1992年,他创建了“陕西华秦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即华秦科技前身。彼时,做国家干部还是下海从商,选择稳定的工作还是创业?折生阳也挣扎过。
不过,之前一次采购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创业的信念。“因为技术封锁,西方国家的数控机床乃至几公斤的原材料都不卖给我们,更让我看到我们与发达国家在航空航天技术和制造工艺上的差距。我知道这个选择并不容易,但我更多考虑的是哪个(选择)对国家贡献更大。”事后折生阳曾如此谈过“下海”的初衷。
创业总是存在各种挑战。公司创立之初,折生阳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好不容易看中的办公室也要每年10万元的租金。手握6.5万积蓄的他,不得不拜托了身边朋友做担保,才有了容身之所。有了办公室后,折生阳从科研项目策划、可研报告撰写入手,逐渐发展到项目论证、可行性评估,展开了全省范围内的科技服务咨询业务。
就在华秦科技的科技服务和咨询业务做到风生水起的时候,折生阳决定转型做更大的生意。1996年,华秦科技就以西北工业大学周万城教授团队为主,联合西北工业大学进行特种功能材料技术预研和培育。
这一过程中,员工们也曾对投资这些周期长、见效慢、前途未卜的“高新技术”持怀疑态度。但折生阳坚定地认为,科技成果转化需要过程,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几代人。“有的时候,我们还要做好巨资‘打水漂’的准备,不然就不可能有科研成果。”
多年来,折生阳与母校西工大探索出一条较为成功的“产学研”合作体系:西工大主要专注隐身、伪装、防护等技术的基础与前瞻性研究,华秦科技侧重竞争性、直接应用型的技术开发以及实际应用,二者联合设立了“高温隐身材料工程技术中心”作为科研成果转化的联络与合作机构。
2012年,集体企业陕西华秦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改制设立了华秦科技,为下一步资本化准备。今年11月,在上交所科创板2021年第88次上市委员会审议会议上,来自西安高新区的华秦科技首发顺利通过。历时29年,折生阳终于将华秦科技慢慢推到了IPO的大门前。
值得一提的是,折生阳还是科创板上市公司铂力特的实控人之一。2019年7月,铂力特作为首批科创板上市企业登陆A股市场,这是一家专注于工业级金属增材制造(3D打印)的高新技术企业,业务涵盖金属3D打印设备的研发及生产、金属3D打印定制化产品服务等。一旦华秦科技成功IPO,折生阳将手握两家科创板上市公司。
帮助武器装备隐身
它靠研发特殊材料撑起一个IPO
华秦科技,是一家典型的“隐形冠军”企业。
自1996年开始,公司便开始研发特种功能材料,是国内从事基础研究时间最长的公司之一,是国内军用特种功能材料领域最具竞争力的企业。根据《涂界》发布的“2021中国涂料行业单项冠军企业榜单”显示,华秦科技摘得中国军工涂料领域冠军,也曾入选工信部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
需要说明的是,武器装备的隐身能力可以通过外形设计和使用隐身材料来实现,但因受到战术技术指标和环境条件的限制,进行理想设计有相当大的难度。隐身材料的研制和应用也成为评价一个国家隐身技术先进性的主要指标。
目前,华秦科技已形成以航空航天特种多功能涂覆材料技术的研发、生产与服务为主导业务的多元化发展格局。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我国重大国防武器装备如飞机、主战坦克、舰船、导弹等的隐身、重要地面军事目标的伪装和各类装备部件的表面防护。
招股书中显示,其营收主要来源于特种功能材料,其中隐身材料占比最高,2018年至今年上半年,占主营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9.42%、98.82%、87.6%、95.1%。
从营收来看,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1年1-6月,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4756.09万元、1.17亿元、4.14亿元及1.9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024.99万元、-1.06亿元、1.55亿元及8883.82万元。其中,2019 年净利润为负值。华秦科技解释道,主要是当期进行股权激励,产生股份支付金额约 1.68 亿元计入当期管理费用所致。
由于军工行业技术壁垒较高,且国外历来封锁技术,对上游生产公司的技术研发能力有着较高要求。因此,华秦科技十分注重技术研发。2018年-2021年1-6月,华秦科技投入的研发费用分别为 557.82 万元、1,764.47 万元、4,270.98 万元及 2,788.50 万元,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 11.73%、15.11%、10.32%及 14.16%,高于同行业均值 7.80%。
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采取自主研发为主的研发模式。在应用研究阶段,公司积极推动科研团队参与型号跟研,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把控跟研、试制、状态鉴定等全流程。随着华秦科技在军用特种功能材料市场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公司提高了自主研发的比重。从跟研到自研的转变,我们可以看到华秦科技的研发实力正在不断增强。
与此同时,为了保证公司的可持续研发能力与较高的研发水平,华秦科技与西工大保持着紧密联系。目前,公司已获授权的 40 项发明专利(含国防发明专利)中,除来源于西工大转让的部分专利外,已有 8 项国防发明专利、2 项国家发明专利为公司自主研发取得,44 项在申请国防发明专利均为公司自主研发申报。
由于军工行业具备的特殊性,军工科技型企业大多有业绩过于依靠单一客户的问题,华秦科技也不例外。数据显示,公司来自A 集团的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99.42%、98.71%、87.94%及 95.00%,其中来自 A 集团下属 A1 单位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75.72%、80.30%、66.70%。
好在近几年,我国国防装备产业快速发展,国防科技工业迎来良好发展机遇。根据十九大报告提出,力争到2035 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我国国防装备预算支出比例持续扩大,其中 2017 年突破一万亿元大关,并于 2021 年进一步增至近 1.4 万亿元。随着我国武器装备的升级换代,对隐身材料的需求日益增长。
专精特新企业奔赴IPO
那些死磕技术的中小企业迎来春天
眼下,“专精特新”企业正掀起一股上市潮。
所谓“专精特新”,指的是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等特点的企业。这些企业多专注于产业链上某个环节,同时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创新活力和抗风险能力,虽然规模不大但颇具话语权。
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市,堪称里程碑事件。北交所定位于“为中小型创新企业服务”,这与专精特新企业的特征不谋而合。在首批上市的81家企业中,有17家为专精特新企业,其中科达自控、同心传动、中寰股份获得了国家级专精特新的认定。
对此,达晨财智执行合伙人、总裁肖冰曾提到,这些在各自细分领域扎实发展的“隐形冠军”们急需一个更为多元和契合的资本市场环境与制度,为发展注入新活力,北交所应运而生。
目前,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在冲刺IPO,蔚为壮观。就在11月25日,创业板上市委员会公告,国能日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发获通过。这家成立于2008年的企业,被誉为“清洁能源管理专家”,十余年来致力于新能源行业的数据应用与开发。招股书显示,国能日新过去3年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达62%,并成功在去年12月入选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
早些时候,芯导科技发布公告称开启申购,距离登陆科创板仅一步之遥。作为一家功率半导体厂商,芯导科技的产品包括功率器件和功率IC两大类,主要应用于消费电子领域。截至目前,芯导科技拥有15项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专利以及36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也由此入选了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而今年10月,德邦科技申报科创板IPO也获得受理。作为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德邦科技早在2016年就获得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的A轮投资。“公司是大基金重点布局的半导体材料生产企业。”德邦科技在招股书中强调。此前,德邦科技还获得了长江晨道、南通华泓、平潭冯源、元禾璞华、君海荣芯等五家机构的增资。虽然德邦科技自身经营规模相对较小,但客户中不乏苹果、华为、特斯拉、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知名企业的身影。
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而且未来注定会越来越多。根据清科创业(01945.HK)旗下PEDATA MAX数据,截至11月5日,包含国家级、省级在内的专精特新企业共9534家,已有1955家企业进行融资,占20.51%,另外7579家企业尚未进行融资。可见,专精特新仍是VC/PE尚未挖掘的“宝矿”。
又一个时代大幕正徐徐拉开。那些在一个领域里死磕十余年的小巨人公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他们,正一个个奔赴IPO敲钟舞台。
27930起
融资事件
1.55万亿元
融资总金额
14369家
企业
3597家
涉及机构
1914起
上市事件
17.20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