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符绩勋对话何小鹏:“真正用心想做好软件,都必须先来做硬件。”

“真正用心想做好软件,都必须先来做硬件。”这句话我在很多年前见过,后来一直很相信它,没变过。所以这次创业,我下决心要先做硬件,再回头去做软件。

以下是GGV投资笔记系列第九十六期。GGV一直关注智慧出行领域的投资,其中的明星项目之一就是小鹏汽车。以下为GGV纪源资本全球管理合伙人符绩勋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近期活动中的对话。

符绩勋:

我们对你近些年经历的心路历程很感兴趣,从UC浏览器的创始人身份,做IT、做产品,然后在UC和阿里并购后,一直到自己跳出来创业至今,能否讲讲你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我记得当初你还和雷军聊了一次。做车这件事,有人劝你做,有人劝你不做,你经历了怎样的波峰和低谷?

何小鹏:

汽车是蛮有意思的事情。*次创业以后,我对造车这个事情很感兴趣。当时我和一个朋友聊天,他说,小鹏,你知道吗?你谈到做智能汽车的时候,眼睛是发光的。

我当时想过失败怎么办?因为雷军也和我说,你创业的话,就不能住五星级酒店,你肯定要住七天,为了节约成本。想想这些实际的问题,我心里面压力还是挺大的。

回过头来看,实际上有几点感悟:

*,不要想太深。如果你对某一件事情有热情和憧憬,看到了机会,就不要想太多。做决定的时候,自以为想得太清楚,会让你做不了决定。

我那个时候和很多人聊天,听到了别人讲自己遇到的很多困难,踩过了很多的坑,自以为到时候我能避过,但实际到后来,那些坑,该踩的还是要全部重新再踩一次。

你听得懂他讲,但是听不明白他背后的含义,也不清楚别人的感悟是如何得到的,所以换个角度来说,不听也罢。当真正已经“开弓没有回头箭”的时候再去学习和悟,那个时候的效果更直接。

第二,自己“折磨”自己,换角度思考。我们小鹏汽车招了很多不同行业的人,我们很喜欢跨界的人才。跨界的人才往往有一种心态,很容易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在原先的行业你觉得自己到了80分、90分,但其实进入其他行业后,过往的经历换了个环境后可能10分不到。这时候个人就很容易有很明确的挫折感。

我们有位同事,原来做过互联网一家很不错公司,他来到小鹏,就把他的玛莎拉蒂开到小鹏的汽车研发中心那里去了,说你们看看别人怎么造车。结果最后大家都快吵起来了(笑)。这就是跨界最初可能大家都在互相的领域里不太理解对方。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和大家的沟通处理方式是什么呢?这个时候我一定会“高压”压下去,不管是互联网出身的人,还是传统主机厂出身的人,我都会告诉对方说,你原来的方式是错误的,无论对方信或者不信。

我自己的心态,其实也是一样的。我刚刚跨界的时候,还是以站在平台上和互联网上的心态去思考,但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后来我发现,*的解决方法,就是有人折磨你,或者是自己折磨自己,这是很重要的变化点。

第三,心态调整之后,会发现,做硬件很酷!尤其是做互联网的同学们,进入这个领域后会发现,硬件真正做出来,还是蛮酷的一件事。很多人在互联网软件工程做得很强,管理过数百或上千人软件的团队。

但是作为实体制造业,又是要去做一个最复杂的、面向个人的汽车这样的机器,要去面临结构、安全、供应链、和销售、品牌、质量管控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是在互联网体系里面没有过的经验。

而将这一系列流程走一遍,你会发现今天的硬件体系里,甚至包括我们很多人将来所做的工作,可能到最后都属于硬件的工程体系。

如果你一旦掌握了这种系统性的思考,就可以跳出去看这件事。举例来说,在手机上编程和电脑上编程,其实都跳不过手机硬件对你的约束,但如果你自己做硬件,那就可以跳出硬件的约束,自己去定义硬件。

“真正用心想做好软件,都必须先来做硬件。”这句话我在很多年前见过,后来一直很相信它,没变过。所以这次创业,我下决心要先做硬件,再回头去做软件。很多人说小鹏,你们智能汽车做得好,其实就是这个思路,我们先考虑改变硬件,才有可能改变软件。而且更重要的是,当你一旦有这样的思维以后,会去畅想很多事情。

软硬件结合,才是下一代工业4.0很重要的来源。

符绩勋:

今天的市场也依然是在无穷变化的过程,竞争也在加剧。我们也面临各种各样的工业挑战,你怎么看待小鹏汽车和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在接下来要去面对和考虑的问题?

何小鹏:

我觉得非常多问题要去面对。

我们碰到的当前挑战就是供应链的问题,无论是从芯片还是电芯。现在也很怀念互联网行业,一次研发以后就可以一直Copy。车是不一样的,一台车有多少芯片,我们曾经统计过,是1700多颗芯片。车里面有非常多微小的芯片,都很重要,很多时候是没有这颗芯片就不行。

另外是组织管理的挑战。我们今年招聘一万人以上,一年招一万人意味着你这个组织会产生大量的问题和挑战。我在以前的创业从来没招过这么多人。这些人从哪里来,怎么融合,怎么组织,干部怎么培养,以后有潜力的选手怎样筛选,文化和价值观的变革在哪里?所以未来的2—3年,中国所有的新造车也好,传统的造车企业也好,都面临着巨大浪潮里的变革。如果能跑得过去,2024、2025年就可以看到谁是赢家。

符绩勋:

是的,不断地与时俱进,我们前面的路也还是要继续坚持和投入。刚才你也提到了,要围绕我们硬科技、智能化去投入和发展,在我个人的理解中,当时从这么多家造车新势力里面选择和小鹏的合作,很重要的一点原因是,小鹏看到了不仅仅是从汽油车到电动车的趋势变化,而其中更重要的是要去创造一个智能化的未来,就像手机从功能机到智能机的改变,所以我们在科技研发上的投入也是巨大的。

那么你认为,汽车产业的将来会是怎样?智能车时代,会不会是一个多品牌存在,但玩家也不会太多的市场?这么多品牌里,大家的差异化会是怎样?

何小鹏:

我是比较坚定认为,汽车也是会接近手机这样的变革,2025—2035年,可能全球有5家或者是稍微多一点的,能够拿到70%—80%的全球市场份额。全球一年峰值9000万,前两年的销售规模是1100万,大概3300亿美金,如果真的5—15年之间,能够做到有6—7家控制在这个市场里的70%的话,每一家都会到达这个数,可以做到大概3000亿到5000亿的收入。

今天大家看到的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今天市面上没有一台我心目中最最理想的智能汽车的样子。换个角度,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当我们*次用到苹果iPhone4的时候,你会觉得不错,但可能当年iPhone1面世的时候,给人的感觉就没有那么惊艳。所以电动车的拐点,可能是在2023到2024年,可能性非常高。

我们的交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我小时候,三十年前也就是1990年左右,从我的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可能要坐一个大巴车,要开一整天24小时的车,而现在,小汽车可能开一个小时就到了。

换个角度,我们考虑的事情是,将很多的基础研发做到深度以后,会看到很多新的融合价值。用在汽车上,就是车的智能化能力,这里面也存在很多可以“平台性移植”的过程。也就是,将不同的交通工具硬件应用去平台化的可能性。

这些技术的深入和交叠,真的会产生壁垒。所以小鹏现在的愿景调整为“探索者”,再给我们10~15年,我们会颠覆汽车行业现在很多不同的东西。如果你想在汽车领域做到新的*,就不能只想着只做一款汽车。

符绩勋:

对,“电动+智能车”给了中国的汽车产业一个跨越的机会。与此同时,要做到全球*、更加超越的位置,我们还是要打破原来的对于车和对于交通的理解,所以这也是小鹏推出飞行汽车的原因,以后也会有“能飞”的车。

顺着小鹏刚才所说的内容,我们来聊聊国际化的话题。因为小鹏汽车也开始做国际化,开始卖到北欧的市场。你对国际化这件事有怎样的期待?是小小试错,还是长远规划?你觉得有能力和特斯拉、奔驰、宝马这些一线外资品牌在国际上竞争吗?

何小鹏:

当然可以,你不走出去是很难的。我两次创业,做了两次国际化,我和大多数的创业者不一样,有的创业者觉得要把中国市场做到前几,有了利润再做全球。但我觉得全球化要看节奏,你做到了*的市场,但是可能你的节奏变成是“Windows7”去和最新的系统竞争了。

我们做国际化看到很多不同的变化,比如,中国的安全标准和欧美的安全标准就不一样,这推动了我们将来的车型里支持所有的软件。

同时我们也看到,数据隐私保护的要求不一样,碳排放的要求不一样等等,所以我们目前在研发所有的能源到水、甚至是到光的体系里面去。当你做了全球化,你对整个产品的品质、安全和要求,会到达一个全新的角度。

当然,做全球化很难、很慢。我们有几个节奏,就是三个三年:

*,从2020—2022年,不追求销量,海外一千个人的团队,开启一个国家,产品能够做好。中国很多车的销售逻辑就是定位法,定位法是什么?卖给什么样的客户群、什么场景的需求、上什么牌的需求等等,这样的逻辑在全球化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就很简单,利用科技,科技放到全球都有可能使用。把这一点做好,在海外不需要用推广的服务方式,科技的定位能帮助我们打到全球去。

第二,2023-2025年,在第二个三年,我们要去到欧洲和部分的亚洲、非洲、美洲的国家。我上次创业就是先做不发达的国家,对产品品质要求高,进去了做好了,利润很高。反过来对于国内品质的要求也会很高。

如果没有争*的目标,没有与全球*的安全标准和品质标准,你永远做不到,要把这一点分解成10—15年的逻辑。国际化是倒逼我们的过程。我们希望全球化占到我们50%以上销量的时候,就会转变。

符绩勋:

你的策略是一步一个脚印和三个“三年”来走。像小米50%的销量是在海外,但是主要的销量更多的是在发展中国家。而你觉得做汽车肯定就是要走发达国家,然后让他们的标准,让他们对质量的要求,来反哺我们对于科技的追求和进步。

最后也请你讲讲对小鹏汽车的愿景,我记得你当时和我说过,至少希望它是万亿级的公司。你是如何设想这个愿景,以及你需要怎样的人才储备、团队储备,实现你的愿景?因为小鹏我很佩服你,你是心胸非常开阔,非常有胸怀的创业者。*次创业做UC浏览器,招了俞永福进来做CEO,领导着团队往前走,这是一个很难的事情。

何小鹏:

每家企业的愿景就是创始人的心态。

比如我自己在小鹏投了很多钱,小鹏的愿景是未来交通探索者。第四次工业革命里面,新的交通工具让更多的人通过技术的方式体验到更安全、更快捷、更不一样的交通生活。

今天我们看到的*个是智能汽车,时速100公里左右。那么我们也做了一个低空飞行的公司叫小鹏汇天,GGV也投资了。我们觉得,未来的5~15年是很有机会的。没有一个交通工具在过去的十年时间,在十公里以内的交通辅助工具能够帮助我们的,所以我们认为机器可以像一匹马,小鹏可以做很多的事情。

随着今年我们做到第5年,看到了很多巨大的机会。但是这些机会要抓住非常难。有人喜欢我们,比如像绩勋一直支持我们,很感谢。如果没有人出钱,我们自己几个兄弟出钱,养到一定的程度它如果挂掉了,就是为国家培养了人才。如果没挂掉,像绩勋这样的大佬有没有兴趣再投一点点,再往下走一步(笑)。

中国的创业者和中国的很多人才需要科技的探索。在我们的逻辑里,创新分很多种,我们要做结构性创新,比如说如果你懂大型软件的工程能力和大型硬件的工程能力,你可以把这两个能力混合起来。就像最开始从马车到汽车,汽车是一个巨大的创新,它不是每一种技术的创新,而是一个结构体系的创新,结构体系的创新可以做很多的事情。

我期望明后年给大家看看很科技前沿的东西,这些变革做到5—10年,可以共享,又创造出新的结构体,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所以我们的愿景是人生苦短,将投资做结构性尝试,然后呼吁一群科技前沿的投资者,一起去改变下一个十年、二十年,创建我们更美好的生活。

大家知道每一次工业革命变革的前沿,是交通工具。如果今天没有飞机、汽车,没有手机和电脑的网络,人、物信息的交换会大幅度地下降。就是今天的世界比以前的世界好太多了,再把交通能力提升3—5倍的话,我们下一次不用二十年就可以创造出一个新世界来。所以,一家企业的愿景,我觉得*点是创始人的心态,第二点是一定不要说一套做一套,把这两个做好,就足够了。

符绩勋:

非常感谢,刚才讲创新的时候,你的眼睛永远在发光,特别希望创造一个新的未来。希望我们一起努力!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GGV纪源资本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新能源汽车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