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叫何同学。”
2017年10月,何同学在B站上传了*个视频稿件。在之后42个稿件中,几乎每个视频都是这一句直白、简单的开场白。
何同学身上被贴了很多标签:2020年B站百大、北邮理科男、数码博主、采访过苹果CEO库克,甚至有人在视频下评论说“看到了乔布斯”。
粉丝叫他季更博主,因为产量实在是太低了。
前段时间,停更三个月的何同学,突然上线更新了一条《我做了苹果放弃的产品……》的视频。在这条8分钟的视频中,何同学自制了苹果几年前构想的产品“AirPower”,打造了一张科技智能桌,将科幻小说的画面照进现实。
何同学自制的Airdesk。
视频中被提及的升降桌品牌股票第二天开盘暴涨14%,一条视频,带飞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价。
感叹之余回过头看,只用一条视频创造了商业轶闻的何同学不过也才是二十出头的年纪。以前对“长江后浪推前浪”只是有隐隐绰绰的感知,直到浪头拍来,才意识到“后浪”是什么意思。
《我做了苹果放弃的产品……》视频下高赞评论。
看到同龄人甚至更加年轻的朋友所取得的成绩,站在25岁这道分界线的年轻人都在想什么?他们会焦虑于追赶的脚步吗?
“被倒挂”的人生
豆瓣上有一个叫做“同辈压力研究中心”的小组,在那里,有20万名年轻人饱受Peer Pressure(同辈压力)困扰,每天在组内倾诉自己焦虑感的来源与自我和解的方式。
在小组成员的口中,“同辈压力是一辈子的征战”。从学习时考试排名,到工作后工资福利,再到买什么车、孩子的学区学位,等等。如果到老了还没看开,那儿女的孝顺程度、养老院的待遇,都可以成为焦虑的来源。
工作三年的年轻人在脉脉上抱怨薪资被校招生“倒挂”,朋友圈都是人生赢家在晒着丰富多彩的生活,看来看去,总感觉自己不如别人。
焦虑在传染,就连刷一刷购物软件,都有各种商品广告大张旗鼓地跳出来在你眼前呼喝:到了25岁,就该开始准备抗老啦。
以前的人好像都晚熟一些,至少到了30岁才是“而立之年”,而到了今天,似乎所有人都被加速催熟了。
25岁已经成为世俗意义中的“一大关”,是大家都要面对的四分之一人生危机,是年轻人面临的*次“年龄焦虑”。
今年10月,#25岁是一大关#的话题在微博上阅读量达2.2亿次,成为网民关心的话题之一。
今年6月,《新周刊》向读者们征集了一次关于“25”的故事。
在近100份25岁样本中,我们发现,关于25岁的形容提到最多的关键词是“孤独感、迷茫、不知所措、焦虑、踟蹰、被迫接受”等。
读者小青对于25岁的形容就是“日渐焦虑”,“被大家渐渐拉大的差距占据大脑”。
读者IVY在25岁那年参加工作,*的梦想是做一个marketing巨头,但却发现自己和梦想越来越远。
而读者砍砍在25岁那年失业了,尽管大学毕业后常常凌晨五六点就到公司开始工作,但公司最终还是宣布了裁员。
穿梭在夜晚车水马龙的天府大道,看着各式各样的霓虹灯交相辉映,居民楼里齐刷刷地亮着灯,砍砍说“万家灯火,没有属于我的那一盏”。
感到不上不下的急躁,都是来源于对未来和现实的不确定。
25岁就是这样一个年纪,刚刚脱离象牙塔,刚要急着褪去青涩,社会对他们的期待又接踵而至。姜思达之前形容25岁是塌陷在一个两端不靠的境地——梦想是在的,但能力圈在此,越发认识到有限性,常陷入自我怀疑和否定。
在创刊25周年特刊《回到未来》中,《新周刊》提出“未来可以确定的是变化”,无常是种常态。因为不确定而感到不安和不知所措,都是合理的自我保护机制。
不要讨厌为当下而焦虑的自己。
二十五而已,没有多重要
1996年,《新周刊》在广州诞生,到今天也刚好是25岁的年纪。创刊最初,编辑部的同事们就确定,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要再新一点点,再酷一点点。
就为了这一点点,《新周刊》和读者共同成长了25年,在一期一会中塑造了彼此的视角。我们骂过《低美感社会》,骂过《急之国》,我们赞美过《生活家》和《小日子》,我们也发现读者身处于《飘一代》和《她世纪》,我们是记录者,也是参与者。
我们25年的故事。
25年来,我们同年轻人一样有过不确定,《新周刊》走过的这25年恰如中国传媒发展的缩影,但正如创刊之初所说,“我们所有的努力,就为了新一点”。
所以《新周刊》不怕改,更不怕变。每一次变更,都是更“新”的开始。
为了更“新”的开始而努力的,还有国内主流音乐平台QQ音乐。本月初,QQ音乐11.0全新版本的亮相会就交给一群95后员工来领衔发布,他们携全新slogan“听我想听”及一众年轻玩法与用户相见,带来“M-PETS音乐宠物”“用户音乐偏好调节”“智能曲谱”等多个流媒体业内首创功能。面对新一代年轻用户的需求,QQ音乐选择的自我更“新”方式是敢于将产品迭代交给新一代年轻团队来设计。
在过去20多年里不断产出适配于每个当下时代优质流行音乐内容的太合音乐,秉承“品味虽贵,必不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的匠人精神,以兼具主流价值观和专业审美旨趣的企划理念,持续推动中国青年文化的浪潮。
这一次,我们联合了太合音乐、QQ音乐及新锐音乐人杨蟒特、Billy郎朗,一同创作了《JUST 25》,以此献给过往的“25”以及每个此刻正在发生的“25”。
在Billy郎朗的眼中,25岁是一个承上启下整合的年龄,前25年所获得的那些经验,和一些曾经认为毫不相关的小事,都在慢慢地从一个点变成一条线最后变成一个面。
在25岁这个年纪,会慢慢发现好像没有什么东西是没有用的,所有的经历、所有学习过的东西,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变成整个属于自己的东西。
而作为一个标准的斜杠青年,杨蟒特以产品经理的身份工作了七年。到了接近而立之年的年纪,杨蟒特转身成为太合音乐旗下秀动发行的联合创始人。
杨蟒特曾经也经历过关于未来的迷茫和不确定,但站在今天回过头看,“未来的美妙之处就在于不确定性,毕竟十年前我也猜不到我现在的生活状态”。
但回头去看,每一步都是自己身体力行完成的,“感到迷茫的时候,往往都是想的比做的多”。
25岁只是人生29200个日子里普普通通的一段时间,像平常一样去生活,就发现没什么大不了。
在25岁经历裁员的读者砍砍,在入职新公司后接触到新的行业,收获了宝藏同事;读者大刘在25岁告别了“母胎solo”;读者大钊钊钊在25岁那年决定出国留学,获得了全新的生活体验。
25岁而已,不必焦虑,我们还很年轻,I will be the person who I want to be。
你的25岁,无论好坏,一切才刚刚开始,关于探索理想和好奇心的边际,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12510起
融资事件
5984.33亿元
融资总金额
7717家
企业
2454家
涉及机构
693起
上市事件
8.05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