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就像一台不断旋转的陀螺。
转着转着,有些新事物就像雨后春笋一般“唰”地涌现,而有些东西则永远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再也消失不见。
就比如罐头,曾经它也是比肉还贵的“硬黄金”,500罐就能换4架苏联飞机,而如今却只能在橱柜深处默默被尘封。
再比如奶奶曾经每天都要用红笔做批注的挂历,日子过掉一天就划掉一天。而现在想要买到一卷挂历,只能到偏远县城的小铺里。
时代不断进步,一些曾经在年少时陪伴过我们,或者我们父辈的品类,早就随着技术更迭而淘汰,在城市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即便它们曾经也被资本乃至巨头眷顾,即便它们曾经也风靡一线城市的大街小巷。
泡腾VC整理了那些「逐渐消失的品类」,希望能帮助我们索引过去,希冀未来。下面这些品类的名字,你是否依旧耳熟能详,甚至还能清晰描摹出它们的模样?它们是否也曾经高频陪伴过你,走过年少的美好时光?
罐头
如果不是那天收拾屋子,在柜子深处刚好发现了落满灰的黄桃罐头,我都不记得还有罐头这种产品出现过了。
中国最早的罐头是1893年诞生的豆豉鲮鱼,随后还有形形色色的黄桃罐头、午餐肉罐头。
在那个年代,罐头是比猪肉还要贵,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的奢侈品。小孩最盼着就是父母厂子发奖金,能兑换来几个甜蜜的糖水罐头。
然而随着物质越来越丰富,物流条件的升级,生鲜水果都能及时送达,还有真空保鲜、大棚养殖等食品农业技术的出现,罐头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失去了C位。
如今的00后,恐怕只能在抖音刷猎奇视频时,才能一睹罐头的容颜。
电话机
假如有人掏出了一块不能出示健康码、不能电子支付的板砖,恐怕一定会被围观。
当今人类社交,基本都建立在作为新人体“器官”的智能手机上,这可是集相机+电话+电脑于一体的存在。
然而谁还会记得,大明湖畔的座机电话?
当年的潮流CP:固定电话+小灵通,可谓居家必备。随着2014年小灵通基站关闭,作为固话补充的小灵通落下帷幕,固定电话也逐渐沦为了摆设,一点点消失在了家用电器和话费单上。
再难见到曾经电话小亭,学校楼下顶着风风雨雨煲感情粥的少男少女;也唯有在老人家中、酒店房间里,床头才会摆放一部电话机。
想起小时候的科学游戏,拿着纸杯和线绳制作的土电话。Z世代的朋友们还有概念么?
纸质地图
办公室挂地图,那是身份的象征。瞅瞅过往的君王*背后哪个不是有图有身份呢?
犹记当年,地图的存在要么是老师布置的地理作业,要么就是自然科学的学校标配,或者就是在去陌生城市时,*时间去报刊亭来一份地图。
然而如今百度、腾讯、高德各类APP,哪里不知道就点哪里,不仅告诉你步行、骑车、自驾路程选择,还能预判时间长短堵不堵车。
至于地图,已经纯粹蜕变得只剩下社交属性了。为了标识自己走过的山山水水,来个相应国家的冰箱贴,再来个景区手绘,手机上朋友圈打个坐标卡:集美们快来看,我到此一游来点赞。
肥皂
“用汰渍没污渍”。
日化洗涤用品这些年可谓百花齐放,为了满足人们对衣物和家居的各类不同产品清洁需求,与老牌肥皂并驾齐驱的各类洗涤产品纷纷面世。
宝宝衣物皂、内衣皂、手工皂、不伤手的皂粉、洗衣液、洗衣球、衣物护理液等等,术业有专攻。
懒宅如我们,已很少如父辈那般保留着手洗衣物的技能与习惯了。
然而这个品类恐怕不能说消失,而是更加的丰富多彩了。作为传统大砖块的肥皂也在享受着升级,不仅要业务能力突出,还要好闻又好看。
于是散发着迷人香味的香皂、搓澡用的火山泥皂,下一步是不是又要重新做一波洗脸皂?
白炽灯泡
90后的小时候,都有帮妈妈换灯泡的经历。
小时候的灯泡寿命很短暂,钨丝经常容易烧断,所以抽屉里配备一盒灯泡是常规操作。电工也因此成为每个社区大院最受尊敬的人物之一。
白炽灯泡最不省心的一点在于不够环保不太安全,更多将电能转化为了热能而非光能。随着2011年白炽灯淘汰计划(禁白令)的推出,15瓦及以上的灯泡于2016年10月逐渐退出市场。
随着技术迭代,LED等各类节能灯具进入我们的生活,曾经寄托着时代记忆的灯泡也渐渐化作回忆离我们远去。
手电筒
“啪”地一声,嗡嗡转的电扇、滋滋作响的冰箱都归于平静,又停电了。
小时候夏天停电是再常见不过的事,妈妈熟练地从抽屉里拿出手电筒,把漆黑的屋子里照出一条光束。
然而究竟是什么时候,手电筒也被手机替代了呢?当手机都安上手电功能,停电时人们都习惯性用手机照亮,手电筒再也没有用武之地。
如今的手电,只出现在《盗墓笔记》、《鬼吹灯》这类盗墓小说里,毕竟过去还没有手机。
而今大火的露营,会是户外手电产品商的又一春吗?
挂历
记忆中的挂历,是奶奶每天醒来都要批阅的奏章。
日子过掉一天,就用红笔划掉一天,有重要事件的,就提前记录在格子里。
红红的挂历皮,白色的纸挂历,剩余的地方就印着各式各样的海报图和年画,每月一张,整整12张,翻完就过年。
时间就在翻页的过程中逐渐流逝,而随着手机里都有日历功能,挂历的终局也只能是老人家中的高墙上。
毕竟,那个每天都要记录的年代,已经过去了。
光盘
在那个时候,家里有台CD/VCD/DVD机都是富有的象征,带给小镇青年的回忆都像《请回答1988》中呼朋唤友的号召力。
而要看一个人富有不富有,就要看他有多少张碟,那时甚至还衍生出了一个生意叫做“租碟”。
影像店是潮人社交场所,为了蹲张新专辑都要和老板打得火热。而U盘、网盘等数字化存储的出现,却逐渐让曾经辉煌的光盘和DVD退出了居民生活的江湖。
恐怕如果问现在的年轻人光盘是什么,大多数人都会说:那不是写在海报上的餐桌行动吗?
大江东去浪淘尽,一浪更比一浪强。
产品无力阻挡进步的洪流,品类也无法扭转时代的脚步。然而时间是死的,企业却是活的,人们完全可以调整好姿势,紧跟时代的步伐。
你们的生活中有哪些消失的品类?欢迎留言跟我们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