酝酿大半年之后,联想集团的“回A”之路戛然而止。
10月8日晚间,上交所官网显示,联想的科创板IPO(首次公开发行)审核状态由“已受理”更改为“终止”。联想和保荐人中金公司当日分别递交了上市文件撤回申请。
这一变化令外界颇为意外。9月30日,联想的上市申请获得受理,不少人认为挂牌已经是板上钉钉;然而仅仅一个工作日之后,这笔募资规模高达人民币100亿元的IPO就宣告终止。
为了回归国内资本市场,联想筹谋已久。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联想先后在香港和美国上市。近年来,出于拓宽融资渠道等多种因素,联想开始寻求在A股上市,*科创板。
今年1月,联想宣布向上交所递交CDR(中国存托凭证)上市及交易申请,正式踏上国内上市之路。
直到8月上旬,联想管理层对于此次上市仍然十分乐观。联想集团CEO杨元庆在一场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公司科创板上市进展顺利,但要一步一步走,“只是时间问题”。
但两个月后,联想登陆科创板宣告失利。相关公告使用了“终止”的表述,或许意味着联想短时间不会再度启动这一进程。
其实,联想此次冲刺IPO,带有“及格式闯关”的味道。
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创新产物,科创板的定位是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至少在前两项上,以销售个人电脑(PC)为主业的联想很难说100%契合;要想被接纳,需要在招股书中展现更有说服力的故事。
在招股书中,联想介绍了自身的业务构成,宣称公司符合科创板“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定位,涵盖“物联网和智能硬件”和“云计算”两大板块。
但细究起来,这种描述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异。
按照一般定义,为联想贡献90%营收的PC和智能手机,很难被归入“物联网和智能硬件”;而AR/VR(增强现实/虚拟现实)设备、智能门锁、投影仪之类的产品,概念上固然更加契合,但并非主业,也称不上是拳头产品。
云计算方面,联想近年来在数据中心领域取得不小进展,全球市场份额跻身前五。但这块业务的营收占比仅为10%左右,每年波动很小。
也就是说,联想在财务上仍是一家以销售PC和手机为主业的公司;但它在招股书中重点包装非核心业务的故事,以增强投资人心目中的“科技感”,跻身科创板。
不过,招股书的合理美化是每一家拟上市公司的通常做法;只要不存在虚构或误导,就不构成违规。而公司为了满足上市标准,通过调整表述“压线过关”,也是全球资本市场的发展常态。
截至目前,联想尚未披露撤销挂牌申请的原因。但从各项指标均已达成,只差临门一脚却主动撤回的操作中,或许可以管窥联想管理层的思路。
在头部企业的归国浪潮中,作为老牌红筹股,联想不太可能被国内资本市场长期拒之门外;与“能不能上”相比,“上得好不好”,也就是中长期股价表现才是联想管理层的真正考验。
这不仅需要更高超的财技,也需要联想在营收结构调整、核心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明显突破。联想需要通过核心技术的突破,让公众和投资人脱离“组装厂”的认知窠臼,而芯片研发是重中之重。
高度依赖PC业务,是联想最被外界诟病的问题,也是影响资本市场看法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国内一线科技公司中,联想是*一家把PC作为支柱业务的。华为、小米等厂商尽管也推出了笔记本电脑,但均作为核心的手机产品线的延展,营收占比并不大。
2018至2021财年,PC和智能设备业务在联想集团总营收中的占比分别为75.4%、78.6%和79.9%,居于核心地位。考虑到联想手机、平板电脑等业务的体量较小,这块营收其实主要是卖电脑的收入。
在智能手机占据主流的时代,联想之所以仍然看重PC,既有公司历史和业务惯性的因素,也有PC市场逐渐复苏的原因。
去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促使全球各地兴起居家办公、远程办公的热潮,推升了PC需求。根据市场研究公司IDC的数据,2021年全球PC出货量超过3亿台,同比增长13.1%。
而在中国,这一趋势更加明显。今年*季度,国内PC出货量接近1200万台,同比增长近50%;预计到2025年,国内PC全年出货量将接近7000万台。
旺盛的市场需求,明显拉动了联想的财务业绩。最近一个季度,联想智能设备业务营收达947亿元,同比增长28%;其中PC业务贡献了82%。
过去三个财年,联想集团营收分别为3424亿元、3527亿元和4116亿元,其中PC和智能设备业务的收入分别为2581亿元、2772亿元和3287亿元,保持稳定增长。但在营收规模创下新高的同时,PC业务利润低下的难题也愈发凸显。
2018~2020财年,联想集团的毛利润率分别为14.44%、16.48%和16.08%;扣除各项费用后,净利润率仅为1.2%、1.6%和2.1%。相比之下,小米的调整后净利润率超过5%,而苹果的净利润率超过20%。
忙活一年却没怎么赚到钱,重要原因是第三方采购成本居高不下。
由于自身无法生产关键电子组件,联想每年都需要向第三方厂商大量采购,主要包括处理器、芯片、内存、存储器等。根据财报,过去三年间,这部分成本分别为1416亿元、1355亿元、1506亿元;营收占比分别为41.4%、38.4%,36.6%。
此外,与国内手机厂商免费使用Android不同,联想需要从微软公司大量采购Windows操作系统,预装在电脑上。这部分费用每年也在250亿元以上。
一些批评者认为,从商业模式来看,联想只是一家电子产品组装厂。这种说法尽管有失偏颇,却也部分反映了“钱都被供应商赚走了”的现状。
反映到资本市场上,自2018年以来,联想港股股价起起伏伏,长期在10港元以下徘徊,目前不到9港元;市盈率只有9.8倍,明显低于小米港股的14.7倍。
联想要想打破现状,让盈利能力突破天花板,进而为登陆科创板奠定基础,必须从供应链下手,用自研代替采购,实现价值重新分配。
PC成本结构中,CPU和显卡一直占据大头。特别是CPU,通常会占据一台电脑1/5乃至1/4的成本。如果联想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其生产成本就有机会获得较大压缩。
联想一直有着巨大的芯片需求,但直至今年,联想才开始表露出亲身投入的意向。在8月上旬的财报沟通会上,杨元庆表示不排除自研芯片的可能,也不排除合作可能。
相比之下,苹果、华为、小米等厂商很早就启动了芯片自研。
苹果除了已经十几次迭代的A系列芯片外,还在2020年底推出M1芯片,主要面向MacBook笔记本电脑,彻底摆脱了对英特尔的依赖。
国内厂商中,华为2009年发布了K3芯片,2013年推出麒麟芯片,一度撑起自家的高端手机产品线;小米则先后发布了澎湃S1和C1芯片。OPPO和vivo的自研芯片也已经提上日程。
联想在这件事上犹疑不决,与创立之初定下的“贸工技”路线直接相关。沿着柳传志划定的这条路径,联想击败众多对手,坐上全球PC行业的王座。在此期间,在杨元庆的操持下,联想的营收规模不断增长,业务条线也愈发庞大。
但在全球科技版图中,联想始终没能成为最耀眼的公司之一;即使在深耕多时的PC领域,它更多扮演的也是生产者而非创新者的角色。
尤其是过去十年里,“贸工技”增长逻辑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
*的困惑是,按照最初设想,“技”是“贸”和“工”之后的自然演进。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联想似乎尚未完成这关键一跃。无论是电脑或手机、硬件或软件,联想很难找到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零部件。
这导致联想在很长时间里,讲不出足够性感的资本故事,也无法激发人们的想象空间。它的港股市值约为1000亿港元,被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远远甩开,仅相当于小米的1/5。
如果不打通这一关节,联想即使在科创板挂牌,其股价也难言乐观。这绝不是所谓“市值管理”等手段能够解决的问题。
在启动回A之前,联想已经在寻求转变。
过去几年间,联想多次调整组织架构,将业务划分为智能设备、数据中心和数据智能三大集团;并提出“3S战略”和“端-边-云-网-智”的架构体系,发力智能物联网、智能基础架构和行业智能。
可以看出,这些新变化都是围绕B端用户展开。但截至目前,联想的营收结构并未出现大幅变化,PC占比甚至有提升趋势,改革成效并不明显。
原因之一是,B端市场是“慢市场”,用户教育、技术打磨和落地部署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且无法通过密集营销来实现规模和收入增长。对于联想而言,颇有远水难解近渴之感。
其实,既然中短期不可能告别PC业务,那么联想最值得攻克的难题就是芯片。如果有了自己的芯片,眼下的大多数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新的增长飞轮将被启动。
此外,通过自研芯片,联想还能在急剧变化的国际形势中,抵御“断供”风险。
目前,联想电脑的CPU、显卡等核心组件均由海外公司生产。虽然大客户能够享受较高的供货优先级,但在全球芯片短缺叠加地缘政治影响的背景下,联想的供应链安全也面临挑战。
过去两年的虚拟货币挖矿热潮,高端显卡供货短缺,已经导致不少PC厂商频繁缺货。而华为在美国打压下,被迫剥离手机业务,投入多年的麒麟芯片很可能*停产,更是给所有中国公司上了一课。
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内芯片厂商虽然有所发展,但无论是技术、工艺还是产能,都距离英特尔等一线厂商相去甚远。至少在目前,联想不可能将其作为替代选项。
在国内芯片厂商仍在艰难跋涉的情况下,联想的入局,能够为国产芯片行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联想自身的庞大需求,也能为自研芯片的落地提供足够宽阔的场景。
联想造芯,首先要解决钱的问题。
作为现代工业的皇冠明珠,计算机芯片的研发成本极高,英特尔仅2020年的研发投入就高达13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76亿元),占全年营收的17%。
相比之下,过去三个财年,联想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02亿元、115亿元和120亿元,占比不到3%。无论是整体规模还是营收占比,差距十分明显。
不过,这一局面正在改变。上一季度,联想研发投入同比增长40%。按照杨元庆的设想,未来三年研发投入将翻一番。
更大的难题是,留给联想的时间不多了。
参考苹果、小米等公司的经历,从0研发一款芯片,至少需要5年时间。即使联想从现在起全力投入,最早也要到2026年之后才能取得显著进展。
此外,苹果等公司在研发芯片时,均采用了ARM公司的方案,在指令集和架构上受益匪浅。但在PC领域,联想找不到ARM这样的公司,完全自研又不现实,只能向英特尔、AMD等公司购买授权,本身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即便如此,造芯也是联想必须要走的路。
未来许多年里,PC业务仍将是联想的现金牛和基本盘。在市场需求的支撑下,它不会像许多人预测的那样迅速萎缩,只会被慢慢侵蚀,直至临界点的到来。这注定是一条缓慢下降的曲线。
对于联想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会。PC市场未必长青,却也能够提供足够长的缓冲带,让联想寻找新的增长点,而芯片是最合理的选择之一。
除了远期收益外,造芯还能帮助联想打开新的想象空间。即使在起步阶段缺少实际成果,也足以让嗅觉灵敏的投资者蜂拥而至。届时,联想将有机会正式叩开科创板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