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君盛投资李昊:VC人才的进阶之路(上)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环境,VC从业人员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这个行业?

导语:VC行业的从业人员,每天都在观察其它行业,试图在这些行业中寻找规律、挖掘投资机会。然而,如何去思考和理解VC行业本身?近日,君盛投资执行事务合伙人李昊以一线“战斗”人员和公司管理人员的双重身份在清科投资学院分享了自己对VC行业人才的观察。

过去几年,我们看了不下3000份简历,聊过上百位候选人,有个明显的感受—99%的VC从业人员不清楚自己的瓶颈和问题。很多从业人员只站在山脚了解这个行业,不清楚从山脚往山腰和山顶攀登时需要积累哪些能力。这就导致了圈内出现一个普遍现象,很多山脚下的人以为自己的正确的,但其实连方向都是错误的。

很多人想要加入VC行业,是被VC的光环所吸引。在满天飞的新闻稿中,VC行业被塑造了成“聚金盆”,充满了传奇财富故事。有些人是因为向往这种财富状态才期望加入这个行业。真实的VC行业是什么样呢?当前VC行业已经进入市场竞争白热化阶段。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我国注册GP已经达23,000家,这意味着市面上有2万多家GP在同台竞技,竞争程度比所有银行、持牌金融机构都要激烈。此外,VC行业赚钱效应分布非常不均衡,5%的机构和人会赚走95%的钱。大家在新闻宣传中看到的关于这个行业的财富故事是非常理想化的。清科的研究报告显示, 2008年-2009年间成立的基金,十年间的本金回报率中位数仅为0.45,这个数字才代表了行业真实的情况。大家在加入VC行业之前,要对这个行业保持清醒认知。

VC人才必备底层特质,你合适吗?

我常常说做VC好比讲相声。如何理解这个比喻?有一种观点认为人人都可以讲相声,因为相声的本质就是说话。在外人眼里,一个相声大师跟一个刚入门的新人之间的差距可能也并不明显。VC行业跟相声行业一样,有两个特征:一是入门门槛低。很多人认为只要有钱和人脉资源,人人都可以做VC。二是VC投资人的能力体系很难被外界看到。正如不是所有人都能讲好相声一样,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好VC。VC虽然入门门槛低,但是隐性门槛很高,要想做到行业拔尖,持续发展的路径也很长。我们前面也提到,VC行业的竞争是异常激烈的。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环境,VC从业人员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这个行业?结合多年的从业经历及与同行的交流经验,我们发现VC行业*人才具备共同的底层特质。这,也许能够给你一些启示。

雄心是成功的驱动力

所有业务型的行业都需要雄心。不管是从投资助理做到分析师还是升级成为合伙人,或是跟随团队一起成长将小机构做成特别牛的机构,都需要漫长的爬坡和持续不懈的努力,这个过程就好比攀登珠穆朗玛峰。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可能壮志雄心,立志要做出一番事业。可是成家后、有了小孩、父母年迈之时,他是否还能保持这种冲劲,是否还有动力去吃苦去攀登呢?很多成功人士的经验向我们证明了雄心的魅力。很多优秀的企业家在访谈时都会表示:虽然有钱,但是很痛苦?为什么会痛苦?因为做不出一件有成就感的事情会让他们深陷痛苦。这种痛苦源自他们的雄心,是他们持续前进的动力。一个人一旦丧失了雄心,这种求而不得的痛苦就会消失,无法产生持续的驱动力去督促他继续前行。而雄心通常是由幼年成长环境决定的,无法通过后天习得,是一个人的命数。

正直是行业立身之本

VC的圈非常小,虽然有23,000多家投资机构,但是每年真正活跃的投资人不到1000人,活跃的行业*人才也就300-500人。一旦一个人的口碑崩了,比如职业操守有问题,那就相当于这个人直接在行业内被判了死刑,一定走不到顶端。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VC投资人必须坚守品行,正直就相当于VC人才职业发展的 “保险杠”。

开放和自省决定职场能走多远

人才成长主要源于两股力量,一是前面提到的雄心,它是一股拉力,决定你最终的高度。另一股重要的力量来自自省,它能够让人意识到你跟别人之间的差距,决定你最终能走多远。雄心和自省互相配合,一拉一推,才能推动人持续前进。为什么强调开放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不开放自省的话,就无法接受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存在差距。不具备自信和冷静这种底色能力,人很难真正做到开放。很多VC新人没办法开放,他们觉得一旦开放,自己心理支持容易被冲破。实际招聘过程中,交流下来了,我发现候选人能够做到真正开放和自省的也不到20%。开放和自省不仅对VC从业人员自身很重要,对VC机构来说也如此。人才做不到开放,机构内部的合作机制也难以建立。君盛投资从PE转型做VC后,在搭建组织架构方面花了很多功夫,核心就是让内部尽可能开放,一起分享。

观察力和创造力提高对事物本质认知

如果说自省和开放是为了让人才接受自身与他人之间存在能力差的事实,那观察力充当的则是 “哨兵”的角色,负责捕捉和收集信息,反映的是对事物敏感程度。观察力来自什么?来自长期的琢磨及对自我的要求。琢磨的深浅直接决定观察力的强弱,而对自身的定位决定了琢磨的边界。很多VC从业人员把自己的视角只局限于一个专业、一个渠道,这是一个误区。

创造力来源于联想。投资面对的永远是新生事物,能否把握好对新生事物的判断,取决于我们能否用已知的商业框架和商业逻辑进行类比。这种理性化和结构化的抽离,对VC从业人员来说非常重要。比如,大家看到海澜之家名创优品、无印良品这些品牌时会产生什么联想?它们的商业模式如何?品牌策略是否相同?一旦产生联想,人的创造力就体现出来了。联想对思维灵活度的要求跟我们接受的应试教育是相悖的。应试教育强调输入量和输出量的对应关系,会有一个标准答案。但是联想和创造力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VC人才能力基础特质

逻辑能力

VC*人才必备的能力特质中,逻辑能力处于金字塔基础的位置。逻辑能力是一种抽象能力,之所以说它重要,是因为投资中需要用它拨开“迷雾”。投资分析跟逻辑推理密切相关,是抽象、类比、推理、重建几个过程循环的过程。拿到投资项目信息后,VC投资人要抽丝剥茧,通过细节性信息的逻辑整理去论证因果关系是否正确及推导链条是否通畅等,从而找出可能存在的矛盾点。

逻辑能力的形成是后天习得的结果,需要漫长时间练习和积累。它好似一颗 “大树”。我们每天接收到的各种信息如同大树的叶子,逻辑能力就是叶子背后的树枝。如果叶子够多,树枝长得就会越强壮。反之,叶子如果太少,树枝变成了零散的树丫。大树的长成需要茂盛的叶子,逻辑能力的提高需要多元化的信息。如何能*化做到信息多元化?靠读书!现在很多人已经没有读书的意识了,看了一段时间的书可能觉得项目用不上,就放弃了;亦是有些人只把自己局限在具体的事物中,干脆不看,这些都是非常危险的行为。很多成功人士涉猎范围很广,喜欢阅读跟自己专业毫不相干的历史、政治、军事、心理类书籍。这是因为没有比国家更复杂的组织体系,没有比政治更复杂的群体心理学,这里面全部会在历史中发生的故事里面找到养分。对项目的理解本质上就是对复杂体系的解读。一个人看的东西越丰富,吸收的精华越多,脑海中积累的模型和逻辑框架就越复杂,对投资项目的理解就更清晰。

现在很多券商的投研报告,都是八股文似的分析框架,明显的“三段论”。以半导体投资为例,很多机构的投资报告基本就三段:国产替代,公司团队非常优秀、在架构上有一定的优势、产品还没有流片但成功流片的可能性很大;值得投资。这类投研报告立足现有时间节点去评估行业趋势和发展空间,这样简单粗暴、一刀切式来分析项目明显存在问题。任何商业都是一个复杂体系,且充满了不确定性。优秀的行业分析报告要求通过具体现象抽离出行业发展规律,需要强大的逻辑能力作支撑。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强调逻辑能力是重中之重的能力。在君盛,我们会鼓励大家多渠道多路径去读书,丰富和积累知识,强化逻辑能力训练,提升对复杂体系及项目的理解分析能力。

社交能力

在投资领域,想要持续获胜,没有扫地僧,不存在一个人独自憋个大招出来一招致胜的。要想做到行业*,社交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社交能力本质是是等价交换能力的反映。有些VC投资人社交能力还有欠缺,会不自觉给自己暗示,说能够通过读书、材料研究获取相应的增值,这是不现实的。投资评判中,信息源质量很大程度决定了认知高度。在研究判断能力的支撑之上,社交能力越强,得到的一手信息源质量越高,对项目的判断、行业的认知就越精准。认知的迭代会带动资源的迭代,反过来,资源的更迭也能促进认知的升级,这样的正向循环,能够有效推动加速发展进入新循环的新格局。VC机构该如何加快个人的这种循环?在君盛,我们有很多实践经验,发现这需要开放共享的团队文化支撑。如果一个机构,能够在内部实现信息和认知的高效流转(这个非常难),在外部能够形成配合,借助团队一体化的资源来打通产业、合作机构等合作渠道,再反过来赋能每个个体,就能够支撑优秀的个人快速形成循环。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投资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