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三年过去了,可折叠手机为啥还是火不起来?

折叠屏手机的大规模普及的关键点还在于价格的亲民,消费者愿意尝鲜与试错,但这种尝鲜与试错成本太高,就会形成巨大的市场阻碍。

可折叠手机从2018年面世以来,到今天,依然作为小众产品并没有被大众主流用户接受,在消费级市场基本难见身影,但手机厂商依然没有放弃这个战场,华为三星等厂商在可折叠手机市场的探索脚步并未停止。

在今年年初,华为发布新款折叠屏手机Mate X2,而最近也有数码博主爆料称,小米或有一款翻盖式折叠手机面世。

此外,三星不久前发布了自家下半年的可折叠旗舰产品,其中Galaxy Z Flip 3的定价在999美元,这或许意味着三星试图在放弃可折叠手机的超高价定位。这背后其实也透露出厂商对可折叠方向前景的焦虑。

笔者此前曾经指出,如何将可折叠手机从概念与样品带入到普通大众之中,适配更多软件玩法以及提升硬件耐用程度与3D影像玩法等,决定可折叠手机市场的未来。

三年之后,可折叠手机产品难题与矛盾依然存在

但从目前来看,可折叠手机到底要如何走到这一步,厂商们并没有想清楚,未来也并不乐观。

回到2018年,当时可折叠手机的概念一经面试,便引发了业内的热议与追捧,被认为手机产品的未来形态与趋势。手机厂商也纷纷在抢夺可折叠手机的首发权,试图在该领域抢占话语权与主导地位。

但可折叠手机的产品形态创新虽然吸引眼球,但可折叠形态带来的产品矛盾也一直无法解决。

首先是折叠之后,手机内部元器件比如电路板、电池需要适应可折叠屏幕的要求并要有一定的柔性度,在操作设备时内部元器件需要经受大量的弯曲和非弯曲循环,因此设计环节需要叠层的内力进行平衡,避免影响屏幕的显示效果。

从这几年的产品思路来看,手机实现折叠在于手机中间的铰链,通过铰链,手机才能以此为中心进行折叠。

华为在Mate X发布之初,铰链处塞进了180多个零部件,并因此实现了“折叠”的形态,而华为与三星都声称产品经过了严格的耐用性测试。

而三星从上一代Galaxy Z Flip起使用了隐形铰链,据说其新款Galaxy Z Flip3 5G可承受的开合次数高达20万次。华为声称屏幕和铰链折叠次数最高可达10万次,在设备的一生中可能都不会超过这个数字。

但尽管如此,可折叠手机因为折叠设计,在用户体验环节还存在诸多问题,依然处于不成熟的状态。

首先是为了实现可折叠,厂商们都是采用了复杂的活动铰链,拥有大量可活动的零部件,这带来一个新问题就是灰尘和水能够从铰链的齿轮缝隙中趁虚而入。

此前iFixit曾对Galaxy Z Flip进行了防尘测试,iFixit将Z Flip折叠并放入一袋灰尘中。将手机从袋子中取出后,iFixit甩掉了很多灰尘,但有很多灰尘进入了手机内部,甚至阻止了铰链完全打开。也就是说,它的尼龙刷对细小灰尘的防护效果并不如想象中好。

其次是铰链设计的平滑感。

外媒The Verge曾表示,华为Mate X铰链操作时似乎有一种坚韧感。华为在设计时想必将耐用性放在首位,因为铰链有很强的阻力,打开关闭要用到一点力气,所以使用时你不会有优雅平滑的感觉。

不过The Verge也表示,我们离理想的折叠屏手机还有很远距离,但华为Mate X让这一切正在加速。

此外,当下折叠屏的薄膜封装技术也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去年的三星Galaxy Z Fold以和华为Mate X使用塑料覆盖屏幕,结果是有用户体验之后发现折痕明显。

在华为Mate X2发布之后,外媒techradar在其发布的体验文章中称“展开后,屏幕折痕似乎比我们在Samsung Galaxy Fold和Galaxy Z Fold 2上看到的折痕要更宽,不过一旦开始浏览内容,您可能会忽略它。”

在目前外界评价中,三星Fold2的折痕相对于Mate X2要更窄,但也依然无法解决屏幕折痕问题。

而对于手机产品而言,屏幕折痕问题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瑕疵问题,而是事关产品体验的核心。对于以屏幕视觉体验为核心的手机产品而言,消费者在屏幕折痕上的容忍度并不高,对于应付日常使用产生的磨损也会心存顾虑,当然也很难为高价折叠屏手机买单。

可折叠手机当前存在的屏幕适配问题,兼容性问题以及安卓生态匮乏、高定价等诸多问题本质是反应了可折叠手机的设计成本非常高。

而另一个问题则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厂商们依然没有想清楚,用户为何需要一个可折叠手机,可折叠手机能带来哪些独到的体验优势。从目前来看,目前的折叠屏展开相当于一个安卓平板,获得了更大的屏幕。

但为了一个更大的屏幕,用户牺牲掉了便携性。其实不少消费者都在反馈的问题是,可折叠手机目前折叠之后的体积与重量更大了,携带的便利性不如直板智能手机。

如果不便携带,它的使用场景可能就与平板类似了。在主流全面屏手机尺寸都在6.3英寸以上的今天,一块7-8英寸的高价平板或许并没有多大的实际市场需求。而安卓平板,本身就缺乏市场与软件生态。

不过有人要说三星最新的折叠手机Galaxy Z Flip 3 ,它在展开前,仅仅只有1.9英寸大小,可以轻松放进口袋中。但是如果从这款迷你型的可折叠手机来看,它折叠后的屏幕只有1.1英寸,一半机身还能当作“底座”。

但这样一来,无论是折叠之后的操控体验,还是展开之后当平板使用,都失去了大屏的体验优势,它其实更像是一个拥有“可折叠”外形的翻盖手机。

英国14世纪有个逻辑学家叫奥卡姆的威廉,他提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法则,即“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人们将它称之为“奥卡姆剃刀定律”。

他认为应该化繁为简,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处较少的东西。

“奥卡姆剃刀定律”告诉我们的是,在解决方案上,我们不应该人为地把事情复杂化,多出来的东西未必是有益的,相反,它们可能更容易徒增烦恼。

其实我们如果回过头来看可折叠手机的现状,无疑是符合“奥卡姆剃刀定律”,厂商们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与研究放在如何解决可折叠的这个问题上。

比如左右翻折、上下翻折、内折外折,华为的折叠屏手机基本是左右翻折的折叠方式;三星的Galaxy Fold是左右翻折,Galaxy Z Flip是上下翻折的形态,柔宇FlexPai 2是左右内折等。

但无论怎么翻折,其实厂商们并没有非常清晰去思考一个本质问题——到底为何要把手机做成折叠形状?如果说将手机折叠展开之后纯粹只是为得到一个平板,对用户而言,它的用处其实并没有那么大,吸引力也并没有那么强。反而因为折叠手机让用户担忧屏幕的损耗以及产品的寿命徒增烦恼。

可折叠手机的创新方向:忘记屏幕变大,聚焦折叠

可折叠手机如果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个更大的屏幕,就让用户为其高价格买单,是没有说服力的。

因为当今的大屏手机在视觉体验层面也已经能够完全绝大部分用户对于屏幕大小上的需求,如果用户需要更大的屏幕,平板电脑本身也已经够用,况且双屏的存在也能让手机的多任务能力得到大幅度的增强。

可折叠手机被消费者视为代表未来的趋势的产品方向,但如果在可玩性与稳定性上不足以支撑用户的冲动消费与持续性的沉浸式需求,它不会是一款具备持久性刚需性的产品。

从这个角度来看,可折叠屏手机想要有真正的突破,需要聚焦在可折叠这一形态上,从“空间升维创新”这一设计思路入手,带动APP玩法的升维,带来真正突破性创新性的玩法。

因为内折、外折、对折、翻折、弯折,其实每一种形态都给空间上的创新带来可能。折叠屏带来的核心价值其实更多是将图像的显示从二维到三维空间的升级——从二维到三维,从平面到立体,本身就是对原有形态的一种降维打击。

比如说它基于AR、VR游戏等需要立体画面与三维空间设计的游戏与应用来说,可折叠屏是否可以适配这种发展方向,形成创新的玩法,带动杀手级的应用。

因为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应用软件,不论是社交、短视频还是移动支付,更加适配或者说依赖直板触摸屏,当前的可折叠手机并没有给应用玩法带来体验的升级。

或者说它也可以向生产力的方向去突围,更好的完善软件生态与工具性玩法,将笔记本电脑、手机、平板可能三者合成一个,出差的时候只用带一个手机就行。

只有在软硬件融合层面形成差异化的创新玩法,才有可能会吸引一部分用户尝鲜体验,形成一个备用机的新市场。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谈到,智能手机的性能水平主要受制于电池续航和半导体工艺的发展水平,有限的性能也限制了手机上运行的应用所能展现的形式。从二维到三维,智能手机的电池续航与半导体工艺配套也需要随之升级。这并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

此外,折叠屏手机的大规模普及的关键点还在于价格的亲民,消费者愿意尝鲜与试错,但这种尝鲜与试错成本太高,就会形成巨大的市场阻碍。

但是这一点也不易实现,毕竟,折叠屏配件的生产和组装本身的成本摆在那儿,短时间内很难降下来或者廉价化,这需要把一切交给时间。

手机厂商的算盘很明显,就是先占位,占据技术上或者品牌声量上的制高点,缓慢迭代优化产品,跟时间做朋友,慢慢等风来。

但厂商无疑也需要进一步去思考可折叠屏的创新方向。不能否认可折叠手机或是打破当前智能手机僵局的一个好的方向,但如果可折叠屏幕出来的形态与玩法仅仅是仅得到一个平板,那么它可能会是手机行业的一段试错的历史弯路。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热点微评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新一代信息技术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