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科技公司即将登陆科创板。
近日,支付宝刷脸支付业务背后的技术公司奥比中光,正式提交了在科创板上市的招股书。从2020年底就开始筹备上市的奥比中光,距离IPO更近了一步。
招股书中显示,奥比中光2020年总营收为2.6亿元。公司的主营业务是 3D 视觉感知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产品包括 3D 视觉传感器、消费级应用设备和工业级应用设备。此次奥比中光计划募资18.63亿元。其中,17.63亿元用于3D视觉感知技术研发项目,1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业务上,奥比中光在股权方面也与支付宝所在的蚂蚁集团有着不少的联系。从股权结构上看,由蚂蚁集团100%持股的上海云鑫是奥比中光的第二大股东,持有其13.56%股份。也就是说,奥比中光与蚂蚁集团之间的交易已构成关联交易。招股书中也提醒投资者“公司存在大客户集中度及关联交易较高带来的依赖风险”。
尽管存在股权上的风险、利润也处于大幅亏损状态,但是公司在3D结构光技术上“对标国际巨头”的能力,还是足以引起资本市场的注意。继寒武纪上市、云从科技通过科创板审核后,又有一家科技公司将迎来自己的IPO。那么,此次奥比中光上市究竟能多大程度上刺激投资者的神经,所激发的想象边界又能到哪里?
当学霸科学家选择创业
一直以来,科学家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数十年如一日地枯坐着冷板凳,过着清贫的日子。资本世界的洪流冲不到他们,“富有”二字也与他们无缘。更不必说IPO了。
但是,近年来,这一情况正在发生着变化:技术造富的时代正在悄然到来。尖端技术推进的一小步,不止能激起科学界的轩然大波,也能在资本市场引起无穷想象。
2020年成功登陆科创板、如今市值401亿元的寒武纪背后是一对中科院计算机博士兄弟;已通过上市审议,同样即将在科创板上市的云丛科技,其创始人周曦博士期间师从“计算机视觉之父”黄煦涛教授,2015年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开始创业。
黄浩源和前面提到的两位有着同样的情况。他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学霸和科学家:
1980 年出生,获得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士学位,并相继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硕士学位及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在新加坡、中国香港、加拿大、美国等多个著名课题组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包括麻省理工学院SMART研究中心3D光学系统组。他曾师从光学测量泰斗 Michael Y. Y.Hung 、法国科学院院士吕坚、麻省理工学院 George Barbastathis 等学界*专家和教授进行结构光方面的研究。
这是一份足够耀眼的学历,足以让他在美国过上一种舒适的生活。但是,舒适并不意味着幸福和满足,他曾回忆道,“我发现在很多外国人眼里,中国是个制造大国,并不掌握核心技术,只是个世界工厂。中国的科研人员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比如一位美国研究员的年薪是50万美元,中国研究员只能拿30万美元。”
或许就是在这个时候,创业的种子深深埋在了这位潮汕人的心中。2013年1月,黄浩源离开全球光学测量最*的实验室,选择了回国,在深圳与朋友共同创立了奥比中光。
一开始,奥比中光对准的是工业级3D传感技术和摄像头生产。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黄浩源逐渐发现工业市场太小,无法支撑起公司的规模和自己的野心,于是公司战略开始转向商用3D传感摄像头。再加上2013年底,苹果公司收购了最早的3D摄像头以色列Primesense公司,这让黄源浩和奥比中光更加坚定地主攻商用3D传感技术。
后来发生的事情证实了这一战略转变的重要性:
2015年,奥比中光研发出中国*3D感知芯片,并正式量产消费级3D传感摄像头。苹果、微软、英特尔的垄断地位被这家中国企业打破,奥比中光也成为了全球第四家具有深度计算级别芯片量产能力的厂商。
2017年9月的秋季发布会上,苹果发布了iPhone X,成为了市场上*台搭载面容识别的智能手机,良好的体验和市场反应证明了商用3D传感摄像头的价值和未来。
2018年,奥比中光的3D结构光摄像头模组成功嵌入了OPPO发布的新款手机Find X,这也强力拉动了公司业务的增长。2018年和2019年,公司对 OPPO 销售收入分别为 9,737.13 万元、4,278.32 万元,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 46.46%、7.17%。
又过了两年,也就是2020年底,奥比中光开始筹备IPO,并于今年6月底正式提交了在科创板上市的招股书。8年的努力后,这位40岁的科学家或许将迎来自己人生中的*个IPO。
研发投入很大,整体亏损不小
看过了创始人的创业故事之后,再来看看奥比中光此次招股书中显示的财务状况和业务范围。
财务方面,奥比中光在报告期内连续三年处于亏损状态。2018年、2019年、2020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09亿元、5.96亿元和2.58亿元;报告期内净利润分别为-1.04亿元、-6.89亿元及-6.82亿元,净利润累计亏损14.8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9078.61万元、431.27万元和-1.80亿元,归属净利润累计亏损达2.7亿元。
对于这种持续的亏损,奥比中光在招股书中的解释是:公司自创业以来持续保持较高研发投入强度,并对骨干员工进行股权激励,确认大额股份支付费用所致。
然而,盈利困难几乎是人工智能行业初创企业无法摆脱的状况。国内"AI四小龙"中的旷视科技、云从科技、依图科技等企业在过去几年营收呈现翻倍增长,但依旧无法摆脱亏损。云从科技在2017年到2020年上半年净亏损近23亿元,依图科技从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归属净利润累计亏损合计近73亿元,旷视科技在2017年至2020前三季度已经合计亏损超140亿元。
而在业务方面,奥比中光的情况并不复杂:主要产品包括 3D 视觉传感器、消费级应用设备和工业级应用设备。
其中3D视觉传感器是主业,是其*的营收来源。2018年至2020年,3D视觉传感器收入占公司总营收的比重分别为96.55%、86.84%、71.28%。虽然比例在逐渐下降,但仍然处于主要位置。
技术水平方面,奥比中光处于行业*位置,并且已经推动了核心技术的产业化和产业化应用。招股书中显示:
“公司核心技术先进性,一方面体现在已成功开发并规模量产出被众多细分行业龙头运用的 3D 视觉感知产品,产品性能满足各应用场景高标准要求,对标国际科技巨头;另一方面体现在由全栈式技术研发能力所支撑的系统级优化能力,提升了开发效率与技术性能指标,加快了储备技术的开发进程。”
奥比中光先进技术的背后是极大的研发投入。招股书中的数据显示,奥比中光不仅符合在科创板上市的标准,甚至在有些方面甚至远远“超标”。
截至 2020 年末,奥比中光拥有研发人员 562 人,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为 63.36%,远超科创板上市要求中“研发人员占当年员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 10%”的标准;截至招股说明书出具之日,公司拥有 143项发明专利,其中形成核心技术和主营业务收入有 133 项,远超要求的“形成主营业务收入的发明专利 5 项以上”的标准。
至于代表着整体研发投入的累计研发占比方面,奥比中光更是大幅超过标准。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占比约为88.7%,2020年的研发费用率更是直接超过了营收,达到了125.65%。而相关标准对占比的要求为 5%。
“同行”的情况或许能和奥比中光形成参照。同为上市科创板的云从科技招股书中显示,“公司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占最近三年累计营业收入比例为 48.80%。”而奥比中光的这一数字为88.7%,接近云从科技的两倍。后者已于7月20日通过了科创板上市委的审议。
奥比中光的上市申请也已于两周前获得受理。此次登陆科创板,年亏6.82亿的它到底能在资本市场上激起怎样的波澜呢?
风光背后,也有风险
光芒的背后,招股书中也不难发现奥比中光的风险和隐忧。
招股书显示,奥比中光此次上市面临着技术风险、经营风险、内控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发行失败风险等。抛开每一家上市企业都会面临的风险,经营风险和技术风险是最值得关注的。
在经营方面,与2019年5.96亿元的营收相比,2020 年的2.58亿元直接减少了一半,面临着“未来无法恢复增长的风险”,同时还面临着对蚂蚁集团、OPPO 等大客户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集中度相对较高的问题。
的确,报告期内奥比中光对蚂蚁集团等线下支付细分场景客户的销售占比较高。
公司对蚂蚁集团的销售收入分别为 825.95 万元、8,495.95 万元和942.25 万元,占比分别为 3.94%、14.23%和 3.64%;
对阿里集团的销售收入分别为0.37万元、4,041.96 万元和4,794.99万元,占比分别为0.00%、6.77%和18.52%。
对其他线下支付细分场景主要客户商米科技、禾苗通信的销售收入分别为 1,160.60 万元、21,154.56 万元和 1,438.25 万元,占比分别为 5.54%、35.44% 和 5.55%。
公司旗下的主要业务面临着如此集中的落地场景,不免让人感到担忧。2019年以来的疫情严重冲击了其营收,就是印证这种风险的一个例子,正如公司在招股书中给出的解释:“(营收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新冠疫情导致的线下支付业务停滞造成。……如果新冠疫情影响消退不及预期、下游细分场景监管政策出现不利变化,将会对线下支付细分场景的应用及拓展带来重大不利影响。”
而除了受到疫情的冲击之外,“放在一个篮子里”的主要业务还面临着销售持续性缺乏的风险。
“公司技术产品在手机等消费电子是否能得到大规模渗透应用具有不确定性,存在销售缺乏持续性的风险。”正如招股书中所显示的,曾应用于OPPO旗舰手机 Find X 前置3D视觉传感器,就因为该款手机在2019 年 6 月的停产导致过公司对其收入规模大幅降低,由2019年的4,278.32 万元直接降至298.92 万元,2020年公司营收减半也与此有着不小的关系。
除开经营风险,奥比中光在技术上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然而,技术方面的竞争从来就是激烈的。无论是同一条技术路线上对研究进度和成果的比拼,还是在初始阶段对于技术路线的不同选择,任何一家公司都不敢大意。
虽然目前,以3D结构光技术起家的奥比中光在全球范围内都处于*地位,但是iToF、dToF、Lidar 等技术研发存在滞后于主要竞争对手的风险。换句话说,一旦其他3D视觉感知技术出现颠覆性技术突破,那么结构光这条路或许将面临着被遗忘和抛弃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