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过去一个月,湖北多地的 “扫黄打非” 办公室接到新任务,居然是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检查,查办整改不合规的校外培训机构。
紧接着,广东也将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纳入扫黑除恶专项考核。
国家对于教培行业的监管之急、力度之强、覆盖之广,可想而知。
而据《晚点Post》报道,在教培机构部分尚未关闭的地方办公室,电话销售的声音稀稀落落,大家都在一边维持着现有用户,一边忙着更新简历、刷招聘网站。
这一切的变局,都来自一个新出台的政策。7月24日晚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这份“双减”政策印发当日,美股市场的中概教育股全线暴跌:高途跌幅超过63%,新东方收跌54%,好未来收盘跌幅超过70%……
要知道,这个行业在去年还是一个最为火热的风口。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整个教育行业融资金额超过了1164亿。
快速捧上天,又重重地摔下,一下子把70万教培机构、1000万从业人员整得不知所措。破局和突围,成为了整个行业共同的问题。
01
关心下一代的教培行业做错了什么?
在讨论教培行业之前,我们先看看它背后的服务业发展。这里有一个看似极不公平的社会现象:
大致是,2000年,全国城镇在岗职工的月均收入为780元左右。当时,一个服装工人在车间每天蹬缝纫机能够月入800元;而一个保姆服务一个家庭也是800元。
20年后,由于先进的机器设备加持,服装工人效率提升,每天能做几十件衣服,而月薪也增长10倍达到8000元左右。
这个时候,一个保姆依旧只能在相同的时间服务一个家庭。但是,她拿到的月薪可能也是8000元,甚至达到1万以上。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江小眷教授介绍,这在经济学中被称为部门工资的平均化。要不然,可能所有从事服务业的人,都会跑去干制造业了。
然而这样的工资平均,将导致大量资金投入到了效率低、产出低的领域,整个国家的经济实际增长迟早会出现乏力现象。
面对未来中国必将走向的服务业大蓬勃时代,提升这个产业的综合效率,成为了国民经济稳健增长的切口。
再穷不能穷教育,这是每一个国民信奉的真理。作为服务业中的重要板块,教育行业的效率提升迫在眉睫,教培行业顺势发展。
占比九成的线下校外培训,大部分是以标准化、规模化的辅导,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以前一个学生12岁之前只能学到小学知识,校外培训可以让其触及初高中、外语,以及其他艺术和技能。
快速崛起的在线教育,目前占比10%左右,其更是通过直播、录课的形式,实现精品课程的空间平权,让更多学生获取知识的情况下,甚至能做到边际成本基本为0。
以前一位老师基本可以同时带40个学生,而今通过电子屏幕,可以同时向百万级学生授业解惑。
这本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行业之一。
然而,万千国民还信奉另一个真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大量的家长开始拿时间换学习量,晚间辅导班、周末兴趣班、暑假寒假的提升班,他们恨不得不满12岁的娃娃一下子能考上清华北大。
在南京疫情流调中,45岁妈妈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接送儿子到培训班。学校、启智培训班、禅武道馆、敏艺舞蹈学校……但网友都在热议这位妈妈的“守寡式婚姻”时,谁曾注意到孩子的“压力山大”?
教育行业的内卷从此处开始。
南京儿子,是中国万千学生受教育过程中的一个缩影。巨大的课外培训需求,也一度催大了这个行业的规模。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到2021年,仅K12教育领域的市场规模就或突破8000亿。
特别是2020年疫情期间,线上双师大班课被证实可行,在线教育市场收获了大批资本的青睐。艾瑞咨询统计,2020年在线教育融资金额1034亿,占到整个行业融资额89%。
一大批投机分子开始跑到这个行业捞钱,低效的、冲量的、质量参差不齐的校外培训林立。
而叫得上名的在线教育机构们,更是拿着资本走上了互联网公司最熟悉的那一套:前期烧钱,拿下可观市场,再放慢脚步,考虑如何合规、如何盈利。
教培行业,似乎慢慢变成了纯粹的生意,高不高效不再重要,赚不赚钱才是王道。
02
重回提效初衷成为行业突破口
《晚点Past》在那篇报道的最后写道,“当市场上最后理性的人都开始被迫癫狂的时候,音乐就快停了。”
7月24日,“双减”政策在预期中到来,教培行业的音乐也逐渐丢失了声量。告别资本,回归教育本质,成为了这个行业*的出路。
作为在校教育的补充,校外培训的本质就是提效。
这其实一直是当下教育行业的主流。《中国青年报》曾推出过一篇刷爆朋友圈的报道——《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
报道中就曾讲到,中国教育其实有两条平行线。
一条是像成都七中那样的“中国最前列的高中”。在优质的教育下,这所学校每届的重本率超90%,30多人被国外名校录取、70多人考上清华北大。
另一条是禄劝一中等200多所贫困地区学校。他们的师资来自大城市学校挑剩下的部分,有些学校甚至从来没有考出过一个重本学生。
而2018年,通过一块屏幕,这些学校可以与成都七中远端平行学习同一堂课,就连作业、考试都能够同步进行。
就是因为这样一块屏幕,那200多所学校的本科升学率能够上涨几倍,甚至也能走出状元——这块屏幕所提升的教育效率,可能让一个学生改变命运。
而中国教育行业,需要的是更多制造出“屏幕”的公司。
庆幸的是,在“双减”政策印发两天后,我们就看到了类似公司的出现。7月26日,网易有道就正式宣布,与迪士尼冰雪奇缘系列IP合作,推出有道词典笔K3冰雪奇缘系列。
这是一款人工智能明星学习硬件产品。学生通过词典笔点一点书上的文字,就可以用音频、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以互动形式引导学习。
这其中,语文学习可满足学拼音、查汉字、学诗词三大需求。笔里内置有道自研拼音词典,学生可通过图像定位法和音频讲解轻松记忆,还有笔顺学习、汉字溯源及闯关练习,以游戏化的方式帮助学生高效识字。
此外,这款词典笔的“超快点查”,是学生随点随学,畅读英文读物的必备神器。据了解,在原有全球知名绘本的基础上,有道词典笔K3冰雪奇缘系列还将陆续添加小象汉字、甲骨文游戏卡、《我的*本英语单词书》、互动点读地球仪等点读内容。
据悉,网易有道词典笔目前已入驻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河北衡水中学等全国近500所知名大中小学校,覆盖全国超过27个省市直辖市。
通过智能硬件提升教育效率,似乎成为了这个行业破局的关键。
与网易有道一同探索的,还有读书郎、步步高等传统传统教育硬件企业;作业帮、猿辅导等在线教育巨头;以及阿里、腾讯、字节等互联网巨头。
一个新的细分领域,似乎正在成为传统教培行业的突破口。
03
跳出思维陷阱:珍惜1-3年缓冲期
“双减” 意见的目标是,一年内有效减轻学生负担、三年内有显著效果,一些从业者将此理解为会给行业 1-3 年的缓冲期。
紧迫的是,市场拓展和师资成本一直在消耗,营收占比较大的中小学业务却不再成为“现金牛”。在这个缓冲期中,裁员和亟需挣钱弥补成本,成为了难而正确的事情。
这就会导致整个行业陷入一种思维陷阱。
首先,当下利益割舍肉疼,原有盈利的中小学业务不忍砍掉。除了部分大型公众机构打算砍掉这些业务,一些中小机构还在灰色隐秘地进行。
补课需求没有消退,大机构作为枪靶子被打掉后,大量父母开始寻找中小机构求学。这个行业似乎回到了10年前,极度分散、极度混乱。
更甚者,部分机构开始玩起擦边球,换了一种方式提供服务。比如近期,月薪5万的“家住教师”就火了。
原本的家教O2O公司,以前的服务是整合师资每天让学生到来上几小时课。而今,他们开始向一些条件较优越的家庭推销,为子女教育上搞“私人订制”,让教师住家,直接把自己家变成“私塾”。
这些“双减”政策本意杜绝,却没有明文限制的套路,成为中小机构在模型惯性下苟且求生的无奈之举。
毕竟,转型到以网易有道为代表的智能学习企业,也是一条难而正确的出路。往这个方向转型,有两道门槛极为考验企业能力。
*是技术端,新一代教育硬件要求的是智能化升级,初创企业、传统硬件公司在这方面需要投入巨大的研发成本和漫长的试错时间。
第二是内容端,丰富的教育资源承载,是智能硬件的灵魂。然而,当下行业玩家中,和网易有道一样有着七八年在线教育经验的,尚在少数。
要知道,网易有道2014年就开始布局教育,次年,有道词典总用户量就突破5亿,实现市场份额*。
这是当下教育行业最有希望的一条出路,也是门槛颇高的一条出路。选或不选,对于各家企业领导人而言,真的好难。
只是,1-3 年的缓冲期,也是教培行业转型的黄金时期。3年以后,我们当下所认知的教培行业,将不再有任何音乐响起。
市场上最后理性的人啊,转型与否的犹豫是*的沉没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