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太空竞赛打起了“价格战”

对于企业而言,探索太空已经不再神秘,而是一个潜力无穷的商机。

载人飞船、太空旅行、宇宙穿梭,不少人心中都有一个太空梦,如今这个梦看似离我们越来越近。

7 月 11日,年至七旬的维珍银河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成功完成其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在体验三到四分钟的失重状态后,下落并完好返回地面。布兰森在落地后,感慨道“这一切都太神奇了”。

布兰森成为首位登上太空的商业航天企业创始人,多少有些抢了贝索斯的风头。但很快,蓝色起源的New Shepard(新谢泼德号)成功上天,并且比布兰森飞得更远,双方差距约 14 公里。贝索斯返航后,内涵了布兰森一把,强调蓝色起源才是“FirstHuman Flight”。

早在2017-2018年,围绕蓝色起源与SpaceX的双雄争霸就已经引起外界对民营航空竞赛的讨论热潮,如今两位富豪“身体力行”,在同一个月先后飞入太空,更惹得大众浮想联翩,因为他们发现来一场太空旅行或许并不如原先那般昂贵。

太空旅行不再属于富豪的“游戏”?

很长时间内,太空旅行只是*富豪们的游戏。

早在2001年,曾供职于NASA后积攒大量财富的丹尼斯·蒂托,通过俄罗斯宇航局搭乘火箭进入国际空间站,完成了一次为期九天的太空旅行,而后多名富豪也用类似方式进入太空。但一次太空旅行的价格不菲,几乎每一位太空旅客都要为旅行花费起码2000万美元,像查尔斯·西蒙尼,先后上过两次太空,总共花费了约6000万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富豪们的太空旅行基本上为俄罗斯宇航局所“垄断”。俄罗斯宇航局认为带着富豪上天不会给航天事业带来负担,反而能缓解巨额投资压力,因此他们时不时就会推出各类新的服务,俨然像是当成一个旅游项目运营。

相比俄罗斯宇航局,SpaceX这一商业航天公司的太空旅行更贵。依据网上流传的数据,SpaceX载人龙飞船的舱位费为5500万美元,而作为预定马斯克绕月飞行计划的首位乘客,前泽友作已经支付了全部费用,日媒报道该计划总耗资约1000亿日元(约58.5亿元)。

国际空间站、绕月甚至火星漫游,太空旅行的花样越来越多,价格也越来越贵,但如今布兰森完成首次太空旅行,维珍银河以飞机为主的技术路线,直接把太空旅行的价格大幅拉低,这在全球也引发了不少关注。据外媒报道,已有超过700人预定了维珍银河首批商业太空游航班,每张票的价格在20万美元至2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29.5万元至161.8万元)不等。

无独有偶,2018年之时,蓝色起源也传出太空旅行票价的消息,一位蓝色起源员工表示,公司将在20万至30万美元的价格范围内销售门票。

人均价在20-30万美元之间,如果实现批量运送,这些商业航天公司把人送上天的成本将进一步压缩。一位航天技术专家称,未来或许降到二十万元之内,这种旅行才能从富豪们的体验转为偏大众的消费。但太空旅行真的进入经济实惠阶段了吗?

其实不完全是,与SpaceX遥远的星际旅行计划不同,蓝色起源和维珍银河瞄准的是亚轨道旅游。简单来讲,就是让乘客可以失重漂浮几分钟,同时欣赏黑色太空背景下的地球景色,除此之外,别无其他,因此,为了三四分钟的失重体验,花费数十万或百万,即使对有消费能力的人,同样是一项价格昂贵的的旅游项目。

而另一方面,太空飞行的成本目前仍居高不下。有航天分析师预计,蓝色起源单次飞行的成本约为1000万美元,按照20万美元的价格,承载50人才可抵消成本,但恐怕目前没有哪个飞行器可以承载这么多人。如果价格再降低,太空旅行的商业化估计不知何时才能盈利了。

太空双雄还是三雄争霸?

布兰森的首次太空之旅,成功为维珍银河打响了在太空旅行领域的名气,贝索斯乘坐“新谢泼德”号飞入太空,则成为维珍银河和蓝色起源在太空旅行技术的*次正面交锋,但后者才关系到民营航天企业能否真正把太空旅行的市场运转起来。

为什么这么说?尽管布兰森以70岁高龄挑战太空旅行获得一片赞誉,但这次飞行仍有不少质疑的声音,*的问题在于高度。布兰森此次乘坐的“团结号”,最高只到达海拔86千米处,根据国际航空联合会(FAI)的定义,海拔100千米是划分太空与大气层的界限,也就是所谓的“卡门线”。由此,不少人认为布兰森根本没有进入太空,算不上太空旅行。

相对而言,蓝色起源的太空旅行计划更具有技术含量。一方面,“新谢泼德”号到达卡门线后,完好无损地降落到预定地面位置,且已经完成15次无人飞行测试;另一方面,蓝色起源和SpaceX都是以火箭运载手段为主,只有维珍银河是以飞机为主。

“新谢泼德”号成功到达卡门线以上并完成载人计划,这才真正开启了太空旅行的时代,也更能吸引消费者为太空旅行付费。

不过,需要认清的是,将人送入太空其实并不是这场太空竞赛的核心“战场”,卫星发射、卫星制造、火箭发动机等具有更大商业价值的领域,才是巨头们争抢的高地,也将决定未来太空竞赛的整体格局。而维珍银河的业务尚集中于亚轨道飞行,似乎还不能参与到蓝色起源与SpaceX的双雄争霸中。

早在2004年,布兰森成立了维珍银河,他深受知名航天工程师伯特·鲁坦的影响,高调宣布将利用以宇宙飞船一号为蓝本的飞船,提供商业太空航班,并在当时定下了20万美元的票价。与马斯克、贝索斯两人登陆月球或火星的目标不同,布兰森成立维珍银河的目的一直都是让更多的人“一睹我们星球的壮丽风采,繁星的荣耀,还有无重状态的震撼感受”。

这也决定了虽然同为民营航天企业,维珍银河至今仍是一家垂直整合航空航天和太空旅游的高科技公司。相反差不多同一时间成立的蓝色起源和SpaceX,他们致力于开发火箭重用技术,将商业航天从最初探索进入太空的技术转向更为注重应用航天技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大大激活了商业航天的活力。

这点是维珍银河无法企及的。

太空竞赛,卫星才是重头戏

当外界的关注点都集中在布兰森、贝索斯的太空之旅上,另一个太空经济的战场也开始剑拔弩张,这源自一则新消息。据《商业内幕》援引The Information最新消息称,亚马逊已经收购了Facebook由十几名卫星互联网专家组成的团队,两家公司的发言人也证实了这一消息。

这则消息还提及Facebook的卫星团队早在4月就加入亚马逊现有的500人运营团队,而当时贝索斯还没有正式卸任,由此,这一举动其实可以理解为他是在为今后工作重心转移到蓝色起源做准备。收购Facebook的卫星团队后,将与蓝色起源在卫星发射、卫星通信、卫星服务等方面的业务直接互补,从而围绕卫星构建整条航天价值链。

这也是对Space X“星链”(Starlink)计划的一个挑衅。自从贝索斯和马斯克的矛盾公开化之后,两人互撕和对骂已经成为常事,尤其是在卫星产业布局上。2019年4月亚马逊宣布计划发射3236颗卫星以提供无线网络服务,这个想法与星链计划相似,马斯克立即嘲讽贝索斯,骂其是抄袭专家。

长期以来,无论是蓝色起源还是Space X,早期大规模的投入都使公司极其依赖外部“输血”,盈利似乎更是遥遥无期。而相比太空旅行这类商业噱头大于实际利益的模式,卫星产业才是今后太空竞赛的必争之地。

根据欧洲咨询公司的《2020年航天经济报告》显示,航天商业上游产业产值90亿美元,占比约2.3%,包括航天设备制造40亿美元、航天发射17亿美元、地面服务30亿美元;作为产业大头的商业下游产值达到了3060亿美元,占比约79.5%,包括卫星运营130亿美元、卫星服务2930亿美元;政府采购预算为700亿美元,占比约18.2%。

摩根斯坦利的研究也表明,到2040年,卫星宽带将占全球太空经济增长的50-70%。

对比蓝色起源和Space X,早于Space X成立两年的蓝色起源,实际上从技术和商业运用的角度都和SpaceX相差了一大截。比如卫星计划,2015年Space X公布了星链计划,四年后蓝色起源才推出名为Kuiper的全球卫星宽带计划;今年2月Space X已经部署了第17批星链卫星,4月亚马逊才将该公司的*颗 Project Kuiper 互联网卫星送入轨道。

或许正是意识到蓝色起源的差距,贝索斯收购了Facebook卫星互联网专家组成的团队,随着计划的展开,蓝色起源将一改之前低调、缓慢的节奏,加速追赶Space X。而且现在一个独特的优势是贝索斯的时间,作为一个向来喜欢打持久战的创始人,在他的直接带领下蓝色起源仍不容小觑。

对于企业而言,探索太空已不再神秘,而是一个潜力无穷的商机;对于我们而言,太空旅行不再遥不可及,它正在慢慢靠近。其实无论是维珍银河、蓝色起源还是Space X,他们的尝试都将拓展我们对太空的想象,未来或许打卡太空边缘也会成为一种潮流。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锦鲤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