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千亿美元的大型互联网公司创始人,在年富力强时选择急流勇退,可能是上半年*热议的话题之一。
但无论是字节跳动的张一鸣,还是拼多多的黄峥,都知道自己还没有办法放心地去打高尔夫球。
从组织熵增的角度来看,作为中心节点的CEO的确容易陷于繁杂的日常事务,导致视角陷于内部,知识结构更新缓慢。他们退一步,是为了在星辰大海中为企业寻一片天地。
但更重要的是,在互联网整体流量见顶的时代大背景下,似乎再难找出新故事可以说了。
黄峥在离开时,已经将拼多多2020年的GMV带到了16676亿,年活跃用户数达7.88亿,超越阿里。但很快,2021年一季度拼多多便奉上了一份喜忧参半的财报。在隐藏的GMV里,让人们窥视到一些若隐若现的焦虑。
前些日子,伴随着国内*的两个流量池宣布握手言和,互联网正式走入了新的十字路口。
普遍的观点认为,腾讯、阿里互相开放生态,最惨的会是拼多多,第二是京东。所以在消息发出当日,阿里美股大涨,京东小跌。而拼多多大跌。
马尔科姆曾经如此赞叹:中国有10亿网民,让一个电商业务平台覆盖其中75%的用户,这条路阿里走了20多年,但拼多多只用了不到6年就完成了超越。
6年时间里,拼多多已经被黄峥打造成一个高效而封闭的组织。依托不断收紧的制度,拼多多化作一颗高速旋转的陀螺,即使持鞭者离去,仍能靠惯性运转。
这样的惯性是否足以应对所有的无常?阿里、腾讯互通款曲带来的不过是*个冲击波。
黄峥辞任后,人们理所当然地开始向新的接棒者陈磊索要未来的答案。但命运带来的到底是馈赠还是掠夺,或许,一切早就写在了旧脚本中。
「欲望号车间」的诞生
富兰克林是芒格的偶像,芒格是巴菲特的搭档,段永平是巴菲特的信徒,黄峥是巴菲特的徒弟。黄峥崇拜富兰克林。许多年以后,这条众所周知的人脉链条,被解构出了另一种玄妙。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黄峥的成功之路少不了社会关系的助力。但这种联系更深远的影响却在思维模型。
巴菲特早期持有Disney 5%的股票,Costco是芒格的*。他们让黄峥明白“钱是工具,不是目的”。更让黄峥把“Costco+Disney”的组合概念写进拼多多的招股书。
毛派企业家段永平教会黄峥如何“为人民服务”,拼多多从农村包围城市过程中,同样充满着“段氏奇招”和洗脑歌曲的味道。
人和钱、中与西,两种因子,两种思维放入黄峥脑子里,变成种子。在一次次的创业经历中萌芽、破土,直到2015年,为黄峥打开了流量的分野。
这年6月,靠微信服务号起家的“拼好货”,做了一次荔枝团购,日订单一下子猛增到20万单。
黄峥让人们体会到了“病毒”的力量。通过社群裂变,仅仅两个月,拼好货日成交就突破20万单,这样的裂变速度在电商行业前所未见。
然而随着订单量3倍于最高发单能力,黄峥却没有及时叫停。拼好货的促销持续了3天才刹车。这时,积压的单子已经高达40多万。
客户下了团购,商家久久不发货,客服电话也打不通。好不容易收到货,荔枝早就烂透了。想退款,系统卡死退不了……
“拼好货是骗子!”
面对质疑声,黄峥的嘴角却是微微一笑。
这是一场快速运转下,能力不足所导致的劫难。但订单暴涨恰恰证明了拼好货的模式能走通。
黄峥曾在段永平的鼓励下到谷歌做过三年程序员。程序员是“无中生有”的职业,从0-1的创造者。深谙万物构成的*性原理。
此时的黄峥,左手握有资本,右手找到了流量入口。钱和人,就像0和1,在他手中变成了精密的算法。让他调试出目前最杰出的作品——拼多多。
拼多多上线后,寄生在社交软件之下,在当年11月成交量就突破了1000万。第二年与拼好货合并后,单月流水迅速破亿。到2018年IPO上市,拼多多仅仅才成立3年,用户已破3亿。
回过神的巨头们,如今再看2015年,一定有种张居正穿越时空读《万历十五年》的况味。
千团大战已偃旗息鼓,只有王兴凭借服务团购杀出重围,凭什么拼多多能让商品团购卷土重来?
拼多多没有中供铁军。精明如马云,怎会想不到那些因打假而外溢的商家,会被人捡漏?
4G资费下调,廉价的手机涌入,所有人都能预见到农村流量的井喷,为什么只有黄峥能把这部分流量和微信钱包里的散碎银子对接起来?
很多事情是不能回溯的,因为反向倒推和正向推演可能会呈现两种结果。
低线流量井喷、支付技术普及、淘宝商家外溢,这些事件只是商业长河中的一瞬间,你很难想象那个决策的当下,有人能立刻规划好未来十年的商业模式。
“在别人看来,拼团不过是一个创造GMV增量的工具;而拼多多是人的逻辑,我们通过拼团了解人,通过人推荐物……”
有人说程序员是最接近神的职业。就像牛顿相信是上帝推了一把,让静止的宇宙开始运动。黄峥同样也深信,在商业宇宙中,“欲望”才是*推动力。
商家对生存的欲望、用户对低价的欲望、资本对增长的欲望……你能在多大程度上将这些倾斜的欲望对接,就能生成出多大的想象。
拼多多竭诚为人民服务
马六甲海峡连接着三个大国。每年,5万艘商船经此到达新加坡,油轮占据全球近半数。依托港口优势和李光耀一手缔造的“新加坡模式”,新加坡从一片贫瘠的小岛长成了亚洲发达国家。
黄峥是李光耀的忠实拥趸,对新加坡的理解也更别致。2015年,他开始在数字世界中主动撑船寻找“马六甲海峡”,并在最靠近流量帝国的位置安营扎寨。
6年过去,原本空无一物的拼多多,寄生在微信旁,迅速跻身大国队列。
李光耀曾在他的绝笔之作《李光耀观天下》中,提出预测国家未来的四把“量天尺”——人口、语言、传统、贸易。
而四项指标中,李光耀认为人口是*重要因素,人口有活力才能赋予国家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这多么像互联网生意中,流量价值*化的逻辑。黄峥眼光毒辣,看到了微信流量中翻涌的财富机遇,充分利用了微信的枢纽优势。
“融合社交的传播和电商的执行,在这两个中间我们试图做一个小小的新加坡。”
黄峥和马云都曾用类似“国家”的概念来形容电商的商业模式。马老师还提出了“数字经济体”的概念。
从新加坡的崛起之路来看,确实与拼多多多有相似之处。早年去新加坡的都是一帮从中国的广东、海南、福建流亡到南洋的人,和拼多多散落在五环之外的初始用户一般杂乱。
夹在东方世界和西方世界之间的新加坡,人口少、面积小。几乎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便从第三世界国家跃居成为*界的国家。这和拼多多五年内迅速从电商巨头中突围的势头很像。
但不同的是,新加坡所依靠黄金水道——马六甲海峡,属于天然地理优势。新加坡就好像正处在公路中位置*的服务站,依托着巨大的流量,不发家都难。
如今,从拼多多对平台的管理中,能看到对新加坡模式的诸多模仿。比如处理平台商家与用户之间的平衡,与新加坡平衡内部各民族关系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反观拼多多,虽然有微信这个巨大流量“活水源头”,但这显然不算是“天然的地理优势”。慷他人之慨之余,拼多多也试图在购物路径中,让每个人都形成流量分发的节点。最终形成一张以人构建的“蜘蛛网”。
这是一张高速拉伸裂变的网,同样也是一张脆弱的网。黄峥需要在其中努力平衡资本、用户、商家、供应链,以及员工各方的诉求。
可如今“活水源”微信已经不再是腾讯系独享。卷入一只阿里巨兽,意味着小巨头未来很可能活在夹缝中。
可能黄峥早就将这条路径算入,所以这几年一直带着拼多多在玩命狂奔着。
如果没有“员工离世”这根导火索,大众关注的焦点可能还停留在“百亿补贴结束之后,拼多多将会怎样”的问题上。
拼多多员工猝死后,股价曾创下历史新高。资本似乎并没有因为负面新闻而重新考量拼多多的价值观,以及未来可能造成的人才流失,对长期投资价值的影响。
但一种新的质疑也随之出现——假设拼多多改善劳动环境,那么拼多多增长速度是否将从超出常规的“极速”状态,回归到互联网行业的普通“高速”水平?
这*不会是黄峥希望看到的。众所周知,拼多多的低价很大程度上是依赖资本“烧”出来的,这也就意味着拼多多需要时刻保持惊人的增速,给予资本充分的信心。
拼多多的理想状态是,基于健康的经营现金流,百亿补贴持续得足够长,长到足以让GMV水平与用户黏性状况平稳。与此同时,拼多多基于供应链基础和爆款单SKU销量优势,成长为线上版的Costco。
这也意味着拼多多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维持低价带来的高增速。稳固好基本盘,才能在补足商品品质和消费者心智短板之后,实现供应链的进化。而供应链才是拼多多与各路诸侯决战紫禁之巅的法宝。
因此也就不必对员工猝死后拼多多的过激言论感到诧异。无论怎样权衡利弊,将这副多米诺骨牌倒推回去,牺牲的依然只能是一个个帮助拼多多与时间赛跑的员工。
如果熟悉拼多多的话,对于这样一种舆论处理方式,一定不会感到陌生。2018年,刚刚上市的拼多多面临假货的问题,公司联合创始人达达表示:让3岁的拼多多承担是不公平的。
在拼多多的公关话术中,“谣言”、“污蔑”是很常见的一种表态内容,此前在回应“大小周”等事件时,也是以“请不要相信谣言”来应对。
拼多多是学不会道歉的。为了维持高增速,以资本平衡各方利益。在这个“欲望号车间”里,一切依然会秘而不宣地继续,周而复始。
尽管,人才是未来*的变量。
亦幻亦真
黄峥曾经讲过一个自己的故事,说自己很小时候的,黄爸爸买过一块真表。在80年代的工人阶级家庭里,这是异常奢侈的举动,许多人都说那是假表。这大概是黄峥*次意识到真与假之间的辩证关系。
许多年以后,黄峥为创业公司融资,明明公司运营状况很好,但他不管报什么数字,对方都会质疑真实,然后按照行业标准给你打八折,甚至打五折。等到拼多多有了一点名气去融资时,黄峥就算讲假话,对方也觉得是真的。
黄峥很早就意识到,许多事情换一个应用场景,意义就会颠覆。
过去,拼多多的成长模式一直是突围的奥秘。从生产端到销售端的跑通整个流通链路,这在十年前的电商格局中是无法想象的。
但把薄利多销当做法器的结果便是,被监管约谈、被假货缠身。黄峥更喜欢将此视作诋毁和攻击。在他的辩证思想里,盗版书不等同假货,消费降级可以变成振兴经济。
作为互联网最喜欢讲“本分”的公司,拼多多这些年更是重新定义了“本分”。在招股书上,拼多多是极尽本分的追梦者;对消费者,拼多多是获利微薄的中间商;到了员工这里,“本分”则变成了,每个月工作300小时,其它事情,别看,别听,也别问。
黄峥或许是希望通过“本分”为疯狂扩张的拼多多设定阈值,避免在创造能量时,被能量反噬。但在内部员工撰写的长文《我在拼多多的三年》中,拼多多是那样一个封闭而令人窒息的环境,在文字中我们能隐隐读出黄峥对未来的不安全感。
段永平和黄峥都喜欢强调“本分”。段永平的商业哲学“快就是慢,慢就是快”有点亦幻亦真的味道,却对黄峥影响至深。
记得段永平当年在买入拼多多时说过:他押注的是黄峥的进化。也正是这句话,为黄峥个人增添了一种玄妙的色彩——外行看不懂,内行怕看错。毕竟,肉眼凡胎如何看穿AI?
后来段永平在雪球上推荐未来 10 年高成长的公司股票时。有人问下一个也许拼多多,他回复,自己从来没有推荐过拼多多。
“毕竟商业模式我还看不懂。”
几天后他又站出来解释,不懂的原因是不知道拼多多未来能有什么好的利润,不知道护城河是什么。
“大多数公司的商业模式不容易看明白或者看上去未来很难有好的利润。”
到底是谁误读了拼多多了?只能说商业世界,实在是高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