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独家|高瓴,今年已悄悄投了80起硬科技

来自高瓴内部的资料显示,高瓴明确表示“看好未来两到五年里科技领域的半导体、前沿科技、新能源、智能硬件等四大细分赛”,并将硬科技称为“历史性的结构性投资窗口期”。

又一只AI独角兽诞生。

本周,从微软拆分出来一年的小冰公司宣布完成A轮融资,高瓴领投。虽然这次融资金额并未透露,但投资界了解到目前小冰估值已超过独角兽(10 亿美金)规模。透过这一笔AI领域的重磅投资,外界开始发现:高瓴硬科技色彩越来越浓厚。

在前几天上海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高瓴创始人张磊没有公开露面,但参与了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的讨论,提到的高瓴人工智能项目包括深度学习框架「一流科技」,做向量搜索的开源框架「Zilliz」、AI算力资源池化软件「趋动科技」,还有AI芯片企业「地平线」和「壁仞科技」。高瓴判断,“感知智能已向更高阶的决策智能跃迁、大量跨学科突破在被实现”。

梳理上半年的出手情况可发现,今年以来高瓴的硬科技投资可谓链条式布局。6月,投了机器人法奥,激光雷达公司禾赛科技(和美团小米共投了3亿美金);5月,数亿领投新能源网络星星充电桩、DPU芯片星云智联。再往前看,极飞科技、毫末智行、国仪量子、维格表等分属于无人机、自动驾驶、量子精密测量与量子计算、低代码领域。据不完全统计,高瓴上半年在硬科技领域的出手超过80起。

放眼VC/PE圈,高瓴历来擅长于生态式投资,最为典型案例是此前高瓴在医疗领域的布局。如今在硬科技领域,高瓴显然也在复制这套最擅长的打法。

独家拆解高瓴芯片投资逻辑:

抓“大芯片”、赌强人

鲜为人知的是,高瓴已悄然打造一张芯片半导体投资版图

芯耀辉、芯华章,地平线、天科合达,星思半导体,融资大户壁仞科技以及星云智联,分别对应的是芯片产业链最上游的IP、EDA设计,到应用芯片里的车载、功率器、难度极大的手机基带,再到通用型GPU和DPU。

这些,高瓴都投了,而且几乎都是领投。

“雪道极长、机会极多”是高瓴对芯片行业的定义,上一次这么说还是他们投到大成的生物医药。那么,高瓴是不是在撒网?

投资界获得一份来自高瓴科技投资内部演讲资料,其中披露了高瓴的选择标准起码有两个:第一,只看“大芯片”,无论CPU、GPU,还是车载功率半导体,都是市场规模巨大、天花板极高的细分赛道。在此基础上,高瓴对其提出的需求——无论是大资金、还是超长期,都愿意高度满足。

这里有一个典型案例——做通用智能芯片的壁仞科技。2020年8月,高瓴领投了壁仞高达20亿Pre-B轮融资。在很多半导体行业FA看来,高瓴当时的进场“有着强烈的信号意味”。此后壁仞一骑绝尘,到今年3月已合计融资47亿元,成了全行业发展速度最快、融资规模最大的超级独角兽。

梳理大芯片版图,高瓴选择团队的关键,可以归结为“找强人”。对于芯片半导体行业,强人的标准可能有两个:第一,足够的经验+足够的影响力。换成某种可换算的市场标准,可以说就看创始人是不是能足够的一呼百应。按照这个维度,星思的夏庐生、壁仞的张文、芯华章的王礼宾都是典型的强人。

第二,这个团队必须心无杂念地追求技术领先,这是长雪道上的核心竞争力,也是高瓴内部演讲中着重提到的。

高瓴有一个原则——“不会投技术跟随者”。如果是模仿别人的技术,即使短时间内做到了细分行业第一的位置,大概率也不是高瓴的良配。

布局自动驾驶:高瓴在怎么投?

其实高瓴对自动驾驶的布局最早也是起源于芯片。早在2015年,张磊就在天使轮投资了地平线,上个月,地平线成功流片征程5芯片,成为业界唯一从L2到L4覆盖全场景整车智能芯片方案提供商。

地平线创始人余凯回忆,公司成立之初并不被业界看好,AI和芯片自带的技术和资金两大壁垒“让绝大多数投资人望而却步”。但张磊不仅从天使轮就开始支持,还鼓励余凯:“创业者应该去享受一段不被理解、别人都把你当‘傻子’的时间,这个时候正好可以放手去做。”

今年初,高瓴和五源资本、今日资本等一同,再次领投了地平线的C7轮融资。

车载芯片之外,自动驾驶的研发及商业化落地还有诸多攻关点。此前,高瓴相关投资人曾对外总结:“高瓴对于自动驾驶的投资首先是围绕产业链上最为核心的节点展开——包括自动驾驶系统、自动驾驶芯片、最核心传感器的激光雷达、以及自动驾驶计算平台等。找到最关键环节,然后在细分方向里挑最强的团队,支持他们做相关方向的开拓。”

以自动驾驶系统为例,在整合硬件与软件的过程中,需要完善的“Windows系统”,这也是除芯片外最重要的底层技术。在这个环节,高瓴与富士康一起投资了AutoCore.ai。该公司与日本TierIV打造了第一代自动驾驶开放开发平台,并和芯片、Tier1、OEM各领域的全球头部厂商建立了深度合作且已完成众多项目交付。

激光雷达作为自动驾驶必需的感知硬件,更受资本青睐。禾赛科技今年3月IPO终止,但依然挡不住投资机构的热情。6月,这家独角兽迅速完成超3亿美金的D轮融资,而领投方就是高瓴。

回顾上半年,我们还发现高瓴密集投资了多个L1-L3级自动驾驶方案服务商,背后的逻辑不难理解——高瓴认为“目前自动驾驶尤其L1-L3级的落地速度远超期待,因此在物流配送、送餐、清洁、农业等领域自动驾驶,都将迎来快速的商业化进展”。

目前,高瓴参与投资的毫末智行L3级产品“小魔盒”已投入市场,成为多个大厂物流无人车的供应商;极飞科技也可以算一个,其主推的无人机、辅助驾驶等业务主要运用在农田场景。另外,宏景智驾近亿元的A轮融资中投资方也包括高瓴,这也是业内少有的具备软硬件完整自研能力的全栈式自动驾驶服务商,产品覆盖L1-L4多个等级。

半年悄悄投出80笔

高瓴为何笃信硬科技将迎来引爆点

这几年,外界对高瓴的印象很多仍停留在投资腾讯、京东,控股百丽,以及对医疗的生态布局上。但如果列数高瓴近3年的投资组合,可发现这家投资巨擘对硬科技企业的投资正占据越来越高的比重。实际上,科技一直以来都是高瓴投资的一条主线。

2021年初,高瓴创投对外公布一组令人惊讶的数字:一年投资了超过200个项目,技术驱动型公司占到78%,其中硬科技投资超过80起。但“80”这个数字,今年高瓴花了一半时间就打破了。

芯片、自动驾驶、机器人、人工智能都是大热的方向,某种程度也是现在大基金的必争之地。张磊历来强调守正出奇,那么高瓴的硬科技投资里有何“出奇”?

量子可能是一个。在不止一个场合,高瓴都提到了一家叫国仪量子的公司,背后策略是以量子精密测量和量子计算去切“卡脖子”里国产高端仪器这个点。

还有基础软件。高瓴创投合伙人李强此前在北京智源大会发言中透露,高瓴创投在“在IT、DT、AI、算力与存储、深度学习框架、安全与运维、开源等领域”,系统性地布局了一大批早期公司。比如在开源方面,高瓴就投资了Zilliz、EMQ映云科技、PerfMa、一流科技等多家公司。

“Infra项目现在都是优先推给高瓴”,一位To B行业资深FA表示。这个领域很多投资机构都在出手,但高瓴的打法是最体系化的。

“大部分投资机构看Infra的团队就一个两个人,最多一个小Team,但高瓴光看这个方向的团队就比较大。所以他们不是点状式去投,肯定有个路书,能看出是在一步步按图索骥地去布局。”

来自高瓴内部的资料显示,高瓴明确表示“看好未来两到五年里科技领域的半导体、前沿科技、新能源、智能硬件等四大细分赛”,并将硬科技称为“历史性的结构性投资窗口期”。

这背后有多重因素,其中受大环境影响,海外硬科技人才的加速回流是一个关键指标,他们在短时间里极大的补充了中国公司的技术实力。高瓴认为,硬科技创业正走在高需求、高助力、高壁垒、高水平团队的快速进化过程中,这是高瓴押注科技赛道的前提——这些因素保证了企业在促进产业进步的同时,还能在技术和商业中找到平衡。

那么,高瓴的“技术执着”来自何处?今年5月,张磊曾提到,因为高瓴看到了科技范式变化带来的巨大的机遇,包括基础设施软件、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生命科学、免疫基因、精准治疗,还有新材料,环境科学,碳中和,先进制造等等,可以说是整个科学创新,科技创新的新物种的大爆发。

这不由令人想到当年高瓴对百济神州的投资。2014年,高瓴投资百济神州A轮,后面连续8轮加注。而在第一次出手时,几乎没有人相信中国能做出自己的创新药。但高瓴对自己的投资要求,就是在共识发生之前找到下一个5到10年会起作用力、发生巨大改变的事情。

如今,这样熟悉的一幕又在高瓴硬科技版图上重演。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投资界讯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