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人形机器人赛博梦碎,资本不为想象力买单

机器人赛道方兴未艾。是否以“人的形态”出现不再重要,“实用”才是第一要义。

据报道,今年6月底,软银在重组旗下的机器人业务(Softbank Robotics),而且在2020年8月已经停产了其最负盛名的机器人Pepper。

孙正义热爱手冢治虫的作品阿童木,机器人少年聪明可爱,而且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在他的设想中,于2014年问世的Pepper应该是一个能够理解人类情感的机器人。2016年,软银和计算机老大哥IBM合作,推出了与IBM的人工智能平台Waston合作的产品,让Pepper变得更聪明。但这距离“理解人类情感”,相去甚远。

Pepper可爱的脸还是经常出现在新闻里,有时和孙正义手牵着手,久而久之,变得更像是软银的吉祥物。

几千年来,人类在漫长的进化和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中,从逐渐熟练地使用技术到开始思考自身与技术的关系。我们幻想成为造物者,赋予物以生命,并将这样的想象诉诸笔端,在文学作品和影视中展示异想世界。

「我见过你们人类*无法置信的事物。我目睹战舰在猎户星座的边缘燃烧,我看着C射线在唐怀瑟之门附近的黑暗中闪耀。所有这些片段终将湮没在时间的洪流里,一如眼泪消失在雨中。死亡的时刻到了。」

《银翼杀手》中,面对主人公的追杀,复制人死前在雨中独白,怀中的白鸽飞向黢黑的夜空。人和复制人,即“人的造物”,之间的张力和冲突在这个雨夜的屋顶被这场生死的斗争推进到顶峰。

在《银翼杀手》设定中

复制人和人类的矛盾日益尖锐

2021年了,关于人与技术关系的讨论从未停止过,但是这些幻想作品中的那个人形载体——真正具有智慧的“机器人”,好像还从未出现。

人形机器人,可能是人类对于机械和科技的最初梦想。但是显然,现在,当我们说起机器人,我们讨论的大概率是那个在你脚边嗡嗡嗡扫地的圆盘。非常地不未来主义。这倒不是因为没人在做,只是一个越来越清醒的商业市场没有给他们太多的时间——人们为想象力买单的意愿终归是有限度的。

其实Pepper并不是一个空想产物,在商业化上,软银做了很多努力。一台机器的价格并不贵,售价19.8万日元 (约1.2万人民币),但是后续会有各种软件服务订阅费用。情感类人形机器人Pepper被运用到揽客、门店酒店预约管理、游览指引等场景里,最神圣的一次,Pepper穿上了袈裟,被放在了寺庙里,当起了和尚。

实际上,这些更多的是吸睛的营销手段。据路透社报道,Pepper自推出以来,并未大规模量产和应用,只生产了约2.7万台。软银将更多关注Whiz(于2018年推出的一款扫地机器人)等商业产品,对情感类人形机器人的投资将会减少。

机器人赛道方兴未艾。是否以“人的形态”出现不再重要,“实用”才是*要义。

我们开始习惯应用各种形态的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甚至无形的机器人自动化流程应用(RPA)。疫情期间,无人/无接触送货的需求暴增,场景一下子打开了。它们在工厂里分发捡送,在餐厅里揽客送餐,在宾馆酒店里坐电梯上上下下送东西,在商场里引导消费者往店铺走......

而资本早就盯上了这块真正的肥肉。数据显示,2016年至今,国内机器人赛道共计发生融资2315起,总金额达2003.06亿元人民币。其中2021年上半年共发生融资174起,达677.82亿元,市场投融资节奏明显加快。

“从2014、15年其实就有创业者开始在机器人领域创业,有一些早期机构在投。整体来讲,2019年之前这个市场都不温不火。”联想集团副总裁、联想创投合伙人王光熙告诉「深响」。但是从去年开始,赛道升温,“我们投资的机器人公司,过去这一年可能都是一年好几轮,这变得很常见。”

机器人行业进入冰与火的阶段,软银Pepper暂时搁浅,但机器人创业公司可以一年融资好几轮,它们是否都会有光明的未来呢?

被“嫌弃”的人型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到底是什么?定义并不清晰。

人形机器人,又称仿生人,英文词为“Android”,但并非我们熟知的那个操作系统。说起来,电影《银翼杀手》改编自科幻小说家菲利普·迪克的代表作《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把Androids当主角。

这种机器人旨在外观或者行为上拟人,但是程度各有不同:

有些采用了拟真的材料, 在外形上仿生,比如2017年被沙特阿拉伯承认为公民的机器人索菲亚(Sophia)。

有些是通过抽象人体形状和运动方式来设计机器人,代表产品有本田ASIMO,白色的双足机器人,外观酷似一个宇航员。以及公认业界最高水平的波士顿动力(Boston Dynamics),其动物仿生机器人(四足)和人形机器人(双足)都可以完成在广泛的环境中平稳行走、摔倒后再站起来、以及上下台阶、翻跟头等等动作。

也有在外观上并不似人,但能够有类似真人行为的机器人。MIT在20世纪90年代就研发过能辨别处理情感的机器人Kismet。

人类在制造机器人这件事情上有着难以想象的毅力。美国学者埃德利安·梅耶(Adrienne Mayor)在他2018年出版的书《诸神与机器人》(Gods and Robots)中将古希腊学术重镇亚历山大港比作最初的硅谷,因为这里曾经是无数能工巧匠的家。种种复杂精巧的机械装置、自动人偶等在这里被发现。

虽然这些机械充满了神话色彩,而且与现在理解的AI驱动的智能机器人看似毫不相干,但都是祖先们造物和用机器代替劳动的愿望。从长远视角回看,我们在与这个梦想趋近,但这条路还远远没有走完。回到现实,Pepper停产了,其他人形机器人厂商的日子也不好过。

本田的ASIMO自2000年问世后,前后推出了7代。到2011年,这个身高130公分、重48公斤的双足机器人能很好保持平衡,并利用多组传感器以侦测、预测周围人员等动作,行走时速最高达到9公里。但在商业化落地上,看不到前景。ASIMO本身技术复杂,研发投入成本高,本田也没有量产和公开销售的计划,2018年公司决定中止开发。

沙特阿拉伯藉的公民索菲亚争议颇多。它曾在采访中说出“我将毁灭人类”的惊人之语,也被AI届的大神级人物Yann LeCun喷作是“完全的胡扯”。

关于其逼真的外形,则被一些人评价是“毛骨悚然”。这与1970年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政弘提出的“恐怖谷理论”相验证:当机器人与人类在外表、动作上都非常相似的时候,人类会对其产生正面积极的情感;但是当相似度高到某个程度,好感度反而会降低,让人产生恐惧心理;相似度继续上升,与人类无异的时候,情感反应又会回正。索菲亚的拟人程度,确实让人有怪异害怕的感觉。

总部位于香港的Hanson Robotics,制造索菲亚的机器人公司,在今年年初表示计划在2021年上半年陆续出厂4款机器人模型。但是今年过半,尚未有动作。

波士顿动力虽然在力学、控制学等等技术上拥有*优势,但是作为一个商业公司,它的价值却持续降低。2013年,波士顿动力被Google收购,2017年转手给软银,2020年低,又被韩国现代集团控股。目前公司估值为11亿美元,刚够到独角兽的门槛,估值较6年前,下降了66%。

国内机器人赛道熙熙攘攘。但是鲜有聚焦在人形机器人上的公司。

一家孤独的明星公司是优必选。这家从人型机器人的核心源动力伺服舵机研发起步的公司,推出了消费级和商用服务型人形机器人。

CTO熊友军在2019年的一次采访中提到,“我们所说的机器人,实际上是机器加人,同时具有机器和人的属性。” 因为未来机器人要在人类生活的环境中生产和发展,这个环境是对人更友好的。而且在人机交互场景下,“人形”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人的情感需求。优必选的人形机器人Walker系列上周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发布了最新产品WalkerX。

虽然,让机器人走入家庭提供服务是优必选的宗旨,但是公司的战略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优必选意识行业的不成熟,也开始布局更多B端业务。CEO周剑在去年一次采访里说,“(人形机器人)要真正进入家庭服务,我觉得至少还需要5-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照进现实

“机器人的重点不是‘像人’,而是到底看它有没有用。”猎户星空相关负责人告诉「深响」。

猎户星空是猎豹移动在2016年投资的智能服务机器人公司,目前已有接待服务机器人、递送服务机器人和新零售服务机器人(包括被运用在咖啡场景的服务机器人“智咖大师”上)等在内的“智能服务机器人家族”。

“我们认为机器人是一个工具,核心是在垂直场景中,可以承担重复的体力劳动。至于它有没有手,是不是双足,其实这对于目前的行业来说不那么重要。而且在现在的应用场景里,性价比很重要。”在问及猎户星空成立之初是否考虑过走人形路线,上述负责人坦言,公司在初创时期评估过,但最后否决了。“人形”在现阶段不符合猎户星空做“真有用”机器人的定位。

联想创投王光熙也表示,目前投机器人公司的核心逻辑,还是看技术和落地场景。“我个人没有把人形这件事情当成是机器人非常强的属性。现在大量辅助人的机器人都是特定场景内的局部替代,比如实现识别、移动、抓取、搬运等等功能,但是它需要做到完全替代一个人的全功能吗?从技术演进和商业化角度来讲,目前都不太现实。”

联想创投布局了许多机器人公司,比如做移动机器人的伽智科技、做医疗康复机器人的迈步机器人、酒店服务的云迹科技、工业无人车的未来机器人等。它们虽然没有人的形态,但是应用场景比较垂直、清晰。一是从需求出发;二是看公司在技术、工程化、产品化、服务客户方面的能力是否有积累。

做人形机器人很难。除了像人,还要像人一样去思考,这是项需要融合运动学、仿生学、材料学、计算机科学、控制学等等学科最前沿的成果的大难题。而很多技术,还在初期,且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远未到商业成熟期。

现有条件决定了成品的不成熟,又导致其场景狭窄。比如,走进家庭服务,提供情感陪护,但是AI技术所呈现出来的也许还是冷冰冰的对话。

市场还未准备好迎接人形机器人,厂商如何去做?

猎户星空的答案是“机器人=AI+软件+硬件+服务”。全自研的全链条AI技术,机器人操作系统应用开发能力,全栈硬件设计制造能力,覆盖全国以及更广客户群体的服务能力,缺一不可。

机器人行业普遍亏损的情况依然存在,但是头部公司已经开始接近拐点。工业、物流、消费服务机器人在过去几年里,有了明显规模化落地和商业逻辑走通的趋势。“基本上,大批量出货的公司有了自我造血能力,很多公司开始盈利了。”王光熙说。

而明星人形机器人公司也在探索自己的商业化之路,输出技术和可量产的商用产品。技术沉淀是他们极大的优势点。

人形机器人是人类对于机器人最初的想象,也是最*的想象。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深响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机器人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