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在一场峰会上谈到年轻人“躺平”的问题,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俞敏洪称,他们这一代企业家要激起年轻人奋斗精神,不能鼓励打游戏、借款消费,而是为中国创造财富。他还提到,现在年轻人“躺平”,太佛系的话,国家的未来靠谁做?
这番言论被年轻人群起而攻之,之后“清华教授称‘躺平’态度极不负责”的话题冲上热搜前十。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长聘副教授李锋亮提到,“内卷”是教育的筛选功能,“躺平”是极不负责任的态度,不但对不起自己的父母,还对不起亿万个努力工作的纳税人。
对于“躺平”,每个人的理解不同,但是一般指不愿意再“打鸡血”、不渴求成功的心理状态,当面对工作与现实时,年轻人只想“瘫倒在地”。
这也并非新鲜的概念,前几年曾经在社交媒体流行的“丧文化”、“佛系”等,其实与“躺平”具有一定相似性。
这些网络用词显示出一个群体的真实需求:如果可以,一部分年轻人不想再努力了,希望远离那种伴随着压力、焦虑和疲惫的生活。
事实上,社会生活里,“努力才有收获”“天道酬勤”等观念已经流行已久,而部分互联网公司创造了一种“消灭懒惰”的氛围。但面对“996”加班文化、“内卷化”竞争,年轻人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反抗”。
选择“躺平”的年轻人,内心究竟在想什么?连线Insight采访了几位年轻人。
从活在猝死边缘,到“浙江*懒”
金闻 男 29岁
工作6年 影视剪辑师
我喜欢看火影忍者,最喜欢的人物是一个名叫奈良鹿丸的配角,他虽然是天才,但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干劲,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躺在天台上看天空,口头禅是“麻烦死了”。
这和我的性格很类似。“躺平”这件事,我从小时候就开始了,不过那时候还没有“躺平”“佛系”这些概念,只是我想到有些事情很麻烦,就不想去做了。
在工作上,以前我就是“内卷本卷”,便宜耐用,对自己高要求、高标准,公司付多少钱都觉得不重要,但是现在我不这么想了,我也开始努力贯彻“躺平”理念。
2015年,刚毕业的时候,是我人生志向最高的时候——想成为中国最牛的剪辑师,想剪电影、得奥斯卡。我当时对此深信不疑,觉得只要努力,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到。就是学生那种很天真的思维。
毕业找的前两份工作都非常辛苦,每天活在猝死的边缘。
一次是加班做一个政府宣传片,在酒店里面架起来电脑干活,连续工作两天两夜没合眼,一个盹都没打过。这个项目熬通宵就有四五次。
还有一次也很惨。周一下暴雨,上班的路上淋成了落汤鸡,全身都湿了,但是一到公司就因为项目忙起来,我一边工作一边衣服还在滴水。结果这个星期我每天都在公司通宵,直到周五才回到家,脱下一身脏衣服。
这种工作节奏,工资却很低。在房租一千左右的情况下,有时候一个月只能拿一两千,过着*质量的生活,有一次真的没钱生活了,只能找导演借了几千块钱交房租。
但是当时我每天沉浸在“打鸡血”的状态。觉得在职场中就该拼,甚至不给钱都愿意干活,只要能提升自己就行。学到点东西都觉得自己有新的收获,沉浸在学习和提升的努力里,每天都很亢奋。
现在这种“打鸡血”的状态已经消失很久了,后来我选择了“躺平”,同事说我是“浙江*懒”。
我们老板说,“不要只关注自己手上的职务,要全面发展、主动进取”,但是不属于我的活,我坚决不干。
我的同事有比较高的审美追求,但是我觉得片子能过关就行。毕竟我不是大师,不是所有项目都叫作品,早点交了片子,我还可以早点回家打游戏。
金闻的平均工时是9小时,
其中还包括1小时左右的午休时间,图源受访者
我的想法变了,相比一份能出作品的工作,我会选择赚钱更多的工作。
我很期待所有人都能“躺平”,大家不要“内卷”了,但是这好像不是共识。
我曾经想要成为“中国最牛剪辑师”的目标也早就幻灭了。我是非科班出身,当时对整个行业都没有很清晰地认识。工作了几年,连专业影视流程都没体验过。
两年前我加入一家公司,才*次见到专业剪辑师,*次跟专业制作团队合作,才发现自己甚至都没入过行,那些年付出的努力,现在回头看,根本不算什么。
但是我的年纪已经很大,周围的大神都是同龄人,而我也没有了拼搏的想法,对学习、提高也已经没有太多热情。
总结一下就是,因为学习热情变低,“鸡血”退却了,也认识到了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
现在我只想“躺平”。我理想的生活就是,没有经济问题,一直待在家里专心做事。完全不用出门、社交。不为利益,不为世俗,单纯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我没什么远大的抱负,只想过好“小日子”
陈可 女27岁
工作2年 大专辅导员
我是武汉本地人,从一所知名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一直没有去一线城市打拼的想法。目前在大专当辅导员,虽然工资普通,但是每年有寒暑假,日常工作的压力也没那么大。
回想一下,高三的时候,我还是蛮有追求的,但是到了大学后,我虽然很喜欢当时学的法语专业,但我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规划,就是找一个安定稳定的工作,然后过“小日子”。
大学之后,我考到一所知名大学读研,选的是教育专业,那时候就是冲着寒暑假,因为当老师每年有寒暑假,好歹人生有一个阶段性的休息。
读完研后,也去过私企工作,当时的面试也没有做太多准备,找到一份还可以的工作,就入职上班了,之后也一直没有经历过“996”的氛围。
当时一个朋友刚毕业找到的工资比我多几千块,但是我觉得这是她应该得到的。
我的同学、朋友里面,有的去北大读博,有的在研究生三年级到华为武昌研究所实习,现在一直都在里面,但是看到这些的时候,我没有什么攀比、羡慕等等心态,如果不是你提问,我都没有关注到这些,我很专注于自己的生活。
我一直都没有特别想成就一番事业,或者赚很多钱,又或者要去拥有一个了不起的职业,没有这些远大的抱负。
我的“躺平”不是不想积极地工作,只是我的追求没有那么高,我只想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学校举办的大赛等额外的工作我不想参与。
我想在8小时之内积极地工作,8小时之外不想做任何跟工作有关的事情,基本保持朝九晚五的状态,但是目前而言还做不到,因为经常下班后有学生找你,经常要处理突发状况,两三次半夜被叫起来送学生去医院。
昨天我一句话把一个学生弄哭了,处理完了晚上九点才到家。当辅导员还是很辛苦,要处理一些琐碎的事,要负责学生的安全。
现在我希望从辅导员转到教师岗,我也会为这件事稍微做一点努力,但是相较于升职加薪,更像是为了未来的“躺平”:每天备课、按时去上课、偶尔开开会,相比辅导员的工作压力会更小一些。
没有了高负荷的工作,我可以把更多侧重点放在生活上面。
在日常生活中,我并不是完全“躺平”。每天沉溺于看电视剧、刷手机、吃零食等,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有很多兴趣爱好,这也喜欢,那也想学习一下,比如现在我就报了班学画画,平时会给自己和朋友画点装饰画。
我每天都会给自己规划一点小小的任务,比如在个人笔记软件Notion里面,有一个可以用来将人生规划得很细致的功能,我会在里面一步一步地搭建目标,细化到每个月、每个星期会进行到哪一步。
不过,这种有规划的生活,并不是很有压力的事。我的行动会进行得比较缓慢,比如我计划两个月最少看三本书,但是其实只看了一本,我也会觉得怎么可以看这么慢,但是每天睡前我就看了10分钟,就困得不行,然后就放下书睡觉了。
诸如此类,很多计划其实我没有如期完成,但我也会坦然接受。
我有目标,但却在“躺平”,内心很挣扎
杨帆 女28岁
工作6年服装设计师
我不是一个想“躺平”的人,但是我的行为告诉我,我就是在“躺平”。
我一直是一个目标很明确的人,学服装专业、做设计师,然后拥有自己的服装品牌,让别人能穿上我设计的衣服,这都是我喜欢的事情,因为喜欢才会去做,才能给我带来成就感。
我有很多宏图远志,但是一直以来,我没有为了这些目标去做计划、做足够的努力。
有时候我很想换一份更好的工作,但从大学毕业到现在,我主动面试的次数屈指可数,因为我很抗拒去熟悉新的环境。内心想要追求,但是实际上没有付出什么努力。
之前,我对工作的态度有所转变。我渐渐觉得工作只是为了赚钱,不能太较真,也不想把自己陷在工作里面,消耗自己。
杭州的电商行业竞争压力很大,大部分公司都是单休,很多时候要加班,连单休都休不了。这些加班的时间,会把一个人的生活全部占用。这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
后来从一家服装公司辞职,老板问我有没有对公司的建议,我没有说一些很虚的话,我问他,“能不能双休?”当然,这个建议他没有采纳。
当时我25岁左右,我觉得自己应该辞职去创业,然后30岁之前能够独立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挣到足够的钱,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所以两年前,我从杭州回老家创业,当时花一年时间做了一个独立设计师品牌,但是最终失败了,现在我又回到了杭州工作。当时这份工作也是朋友邀请,要不然我可能一直都会窝在老家,处于创业失败后的消极状态。
当时创业遇到了很多难题,资金不充足,寻找资源、合作也很难,身边人反对的声音也让我的内心不坚定。
我遇到问题的时候,其实会想逃避,不想去思考和面对,所以问题就会一直存在。当我换一条路走的时候,又面临同样的问题,但还是不能解决。
就像是你要建造一座房子,但是你根本不去想要怎么建,只是在不停地搬砖。
后来我意识到,在公司上班的时候,公司会给你派任务,你不需要想下一步要做什么,但是创业很多时候都需要你主动思考、解决。
创业遇到资金问题的时候,我曾经也想过一边工作一边创业,但我又不想那么累,内心也比较脆弱,缺乏自控力,在别人看来可能就是吃不了苦。
那一年时间里,我既不太想解决这些问题,也不想处理社交关系,不想面对朋友,总体而言都是很消极的状态。
其实现在也会去想,以后还会再尝试创业,但是到时候遇到问题,我可能还会逃避。
因为对服装行业的热情减少了很多,目前我的计划是转行当摄影,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当自由摄影师可以选择每个月的工作时间,这样我每个月就能有更多休息的时间。
转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几个月我一直在思考这件事,但是一直没有行动,有时候我也会在想,转行当摄影师,是不是也是我逃避的一种方式。
经历了这么多事,我还是没有“躺平”的想法。我脑子里面依然还有很多目标,所以我一直活在一种挣扎的状态里,很累。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我真的是一个想“躺平”的人,会幸福很多。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金闻、陈可、杨帆为化名。)
12539起
融资事件
6106.97亿元
融资总金额
7766家
企业
2467家
涉及机构
704起
上市事件
8.30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