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中年人看什么综艺

针对70后、80后群体的综艺,或许应该更多去反映他们年少时的生活,而非一味婆婆妈妈、全是当下的琐碎。

相较于年龄层丰富的剧集,综艺好像总是年轻人的综艺。据说中国人口中位数已经达到42岁,也就是说,走大街上,一半以上的人是40开外的。但对于中年人这个市场,综艺圈好像一直兴趣缺缺或无从下手。“姐姐”“哥哥”的出现已经算一股新风,但细究起来,其唱跳形式仍然是90后的。

老年人是有自己的综艺的。除了《花样爷爷》《旋风孝子》《忘不了餐厅》这些银发市场*品,多年不衰的相亲、养生、调解类节目也是老年人的*。

反观“中年”,因为长期定义模糊,在综艺市场几乎处于“消失”状态。他们当然也看综艺,但似乎没人把他们当成假想用户。他们或是往下就乎着年轻人看选秀看户外真人秀,或是往上提前体会“婆婆妈妈”状态。人到中年,没有自己。

银发综艺也“媚青”

中年人去哪儿

所有人都在迎合年轻人,哪怕是以中老年为主角的综艺。

目前市场上“银发”题材节目可粗略分为三类:一是生活服务类节目,二是以中老年为主角的真人秀,三是代际观察类节目,中老年作为观察者点缀期间。

生活服务类节目与熟龄群体一直连接最为紧密:养生秘籍、家庭调解、相亲恋爱,都是中老年感兴趣的内容。湖北经视以中老年群体相亲为主题的《桃花朵朵开》,就因在湖北本地收视名列前茅,而被列为地方节目成功典范。

以中老年为主角的真人秀这些年也呈爆发之势,2014年的《花样爷爷》是不少观众心中的“宝藏综艺”,《忘不了餐厅》聚焦于阿尔茨海默症老人,也赚足了观众的眼泪。不过,真正的中老年似乎对这类节目并不感冒,反倒是年轻人对爷爷奶奶们的讨论热情更高。

至于作为代际观察中的“变量”出现的中老年嘉宾,则与其同龄观众距离更远。陈学冬的大姨也好,向佐强势的妈妈向太也罢,她们是节目的圈粉利器也是网友心中的“宝藏家长”,却在同龄人中没有姓名。“那些明星我都不认识,有必要去看他们的爸妈吗?”硬糖君的一位亲戚如是说。

婚育题材倒一直被视为“中年群体*”,这些年市面上也出现了不少围绕着恋爱、婚姻、夫妻、婆媳关系乃至离婚后再出发等不同人生阶段做文章的节目。但对于如此庞大的中年群体,单一的婚育题材很难全面覆盖其需求,就像教育焦虑也不应该是中年剧集的全部一样。

大家都是从年轻人长大的,怎么年轻的时候有爱音乐的、有爱游戏的、有爱读书的,变成中年人后就只有婚育一个主题了?没这个道理。

事实上,与还在读书或刚迈入社会根基不稳的Z世代相比,中年群体具备相对雄厚的消费能力,情绪也更加稳定,这几年饭圈不乏姐姐饭、妈妈饭一掷千金。

只出钱不撕逼不举报,这么好的粉丝上哪找去。但为何还是很少人为这个群体提供针对性服务?这或许与“中年”长期定义模糊,以及创作者的固化思维有关。

60/70/80,谁是中年人

多大才算中年人?随着社会发展变成了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现在人不光寿命长,受教育时间也长,后续效应便是进社会晚、自力更生晚、结婚生育晚,传统那一套“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显然就不太适用。

事实上,就连世卫组织对于老中青的划分标准也一直处于变化中。2010年以前,36-65岁被划为中年人;而后中年人年龄区间变为45-59岁,60-89岁的老年区间则细分为年轻老年人与老年人;2018年,世卫组织再度更改年龄划分标准,18岁-65岁这一庞大年龄区间均被划为年轻人,66岁至79岁算中年人。这个划分法,还真有点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味道。

按照约定俗成,目前国内公认的中年人年龄区间是40岁-65岁。这其中既包括思维相对保守的55后、60后,也有赶上了改革开放、体会到海外文化巨大冲击的70后,还有最早一批看耽美、打游戏、接触二次元的80后。

这三类人在生活背景、兴趣爱好上存在较大差别,在节目制作上自然也不能一刀切。根据CSM媒介调查研究,55后及60后是电视收视率最高的群体,这类人群对节目的忠实度其实并不高,处于“电视播什么我就看什么”或“孩子看什么我跟着看什么”的被动接受状态。

70后的兴趣偏好与外界想象存在较大出入。在不少对70后的想象中,这批已经奔五的人群应该每天疲于奔命应付生活与工作的双重毒打,实际从百度搜索大数据发布的《2020国民好奇心大揭秘》不难发现,70后对新生活方式及流行文化的接受度极高。

或许是因为70后的子女已经度过了中小学这段最需要被“鸡”的时光,近十年“休闲娱乐”成为70后搜索内容首位。另外,在熬夜这件事上,70后也无惧秃头,紧随95后成为*熬夜群体第二名,超过作业缠身的00后以及正处于生活家庭两重重压下的80后。

*批80后已经迈入40岁大关,成为了中年群体的尾巴。热播剧里的这批人每天就是鸡娃、失业、打离婚。但实际上,最早一批耽美大手就是这批80后,那些今天的大热游戏,也是这些当年的网瘾少年做出来的。他们对二次元的了解与热爱并不逊于今天的年轻人,如今的综艺梗,却是只有“巨人”没有“EVA”了。

这一切当然与创作者有关。大部分综艺制作团队的核心角色正是这些70后、80后的“中年人”,但似乎想象其他年龄群体容易,想象自己却很困难。尤其大家会将中年不由自主与父母那代人对标,却忘了“中年人”其实就是自己,就是自己的同龄人。

节目制作,如何讨好中年人

情怀,对于任何一个代际都是“杀器”,对中年群体也是如此。《王牌对王牌》系列搞回忆杀次数多到令人诟病,但节目组却始终乐此不疲,正是因为回忆杀对收视一直具有正向刺激效果。不过倒也不必可着“童年电视剧”这一只羊薅,从“偶像”出发没准有更大想象空间。

韩国人在这方面玩得可谓炉火纯青。2013年播出的《20世纪美少年》将*代偶像男团组合成员聚在一起,讨论过去与现在的生活。该节目*季播出时收视率呈碾压之势,并乘胜追击推出第二季,直到受成员赌马丑闻影响而停播。

国民韩综《无限挑战》则通过《六六歌》等特辑,推动初世代偶像团体重聚,一方面赚足了收视,另一方面也促成了部分初代爱豆团体重组。当年的少女如今变成姨母,但狂热劲及花钱力度却不亚于当年,而且带着神秘感的初代爱豆对于Z世代年轻观众也有强吸引力。

从国综市场来看,《浪姐》与《乐夏》算是打情怀牌最成功的两档“中年综艺”。选秀对于70及80群体本就不陌生,《超级女声》播出时投票主力军就是他们。微博大数据显示,2020年综艺代际排名榜单中,《浪姐》在70后及80后两大群体中均位于榜首。《乐夏》更不用说,2019年的黑马爆款,还为滚圈带来了复兴。

二次元题材其实也是个很好的收割中年群体的抓手,要知道无论是漫展还是手办预定、竞拍,70后、80后都是不容小觑的金主。遗憾的是,如今市面上的二次元节目,更多还是在讨好年轻人,且对于二次元文化的讨论并不深入。在这批初代老二次元来看,这类节目更像是批皮,吸引力不大。

在硬糖君看来,针对70后、80后群体的综艺,或许应该更多去反映他们年少时的生活,而非一味婆婆妈妈、全是当下的琐碎。

55后及60后虽然属于被动收看节目,但这两类人群对于短视频平台的沉迷或许也能给创作者一些启示。

硬糖君在周围亲戚朋友中做了一份样本约为30人的抽样调查,约有半数人表示已经不再看电视节目,而转投短视频平台的环抱。

放弃电视节目的原因,除了老生常谈的时长劝退问题,短视频平台提供的爽点、笑点确实更加密集。另外,在交流中不少55后及60后表示,短视频平台上的内容更真实聚焦于日常生活,且创作者多为普通人,让人更容易共情。

换言之,经历过“打破一切偶像崇拜”时代的55后与60后们,对中老年明星出演并不感冒,让年轻人破防的煽情内容,于他们而言也有些过于矫情。这一点从《你好,李焕英》上映后,年轻人对该片热烈追捧,而55岁以上人群却认为“这有什么值得哭的,不是很普通的事吗”便能窥视一二。

当然,综艺节目讨好年轻人是因为Z世代们乐于发声,甘为节目做自来水。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Z世代也是最容易被激怒倒戈,甚至怒写举报信的一群人。相比之下,默默打钱、不爱发言的中年群体,不是也很值得来讨好一下吗?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娱乐硬糖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影视视频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