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的年轻观众们,正在微博上求剧组售卖官方周边。
呼声最高是鲁迅请辞教育部时手里拿着的那块“不干了”的木牌,另外还有《新青年》及其他剧中提到的杂志报纸,以及台词册。
由于官方并没有发布周边的计划,网友们在旧书网上购买影印版本的《新青年》创刊号,自发收集相关周边。还有人去博物馆“打卡”,寻找那个年代的痕迹。电商平台上,印有《新青年》杂志封面的T恤、帆布包和纪念徽章的月销量都超过1000件。
尽管距离3月18日剧终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但仍然有众多网友自发安利该剧,一条内容为“一句话证明你看过觉醒年代”的微博被转发超过7500次。在近日公布的第27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公布入围名单中,《觉醒年代》入围八项提名,#觉醒年代yyds#登上微博热搜第五位。
观看人数也迎来上涨。两个月来,不仅豆瓣评分从9.1上升到9.3,评分人数更是增加了十几万。
目前正在以每日一集的频率“缓慢”更新的《理想照耀中国》同样收获了一大批年轻受众。在目前已经播出的13集中,包括《真理的味道》《守护》在内的几集都收获好评,并引发了广泛讨论。
在微博搜索关键词可以看到,关联这几部剧的共同情绪是“好哭”。这种触动到深层情绪而产生的反馈,本身是对剧集质量的认可。而根据优酷的数据,在《觉醒年代》的观众画像里,35岁以下的青年观众占比接近六成。
从年初的《山海情》,到《觉醒年代》和《理想照耀中国》,这些主旋律题材的作品开始成为年轻人的新取向。而在毒眸(ID:DomreDumou)看来,不是这届年轻人“突然”爱上了主旋律,而是年轻人始终有甄别优秀内容的能力,这与题材无关,而与作品质量有关。
从“种蘑菇”到“打开历史书”
早在今年年初,扶贫剧《山海情》就在年轻人中间掀起了一阵“种蘑菇”的狂潮。剧中,村民得福跟着福建来的教授一起学习种植技术,观众则都成为“精神村民”,心系蘑菇长势。
《山海情》最终在豆瓣获得9.4的高分。在播出期间,微博上许多种田文爱好者都成为了这部剧的自来水。在他们看来,《山海情》这种将荒地开垦为庄园的故事,与“升级打怪”的爽文有着相似的内核。
在《山海情》里,刚毕业的19岁扶贫办干部马德福接到艰巨任务,要在还没有水、没有电、没有房子的戈壁滩上,建起“塞上江南”。为此,他需要带领村民们解决一系列难题,在展现困难被逐个击破的过程中,让观众对扶贫任务感同身受,从而戳中“爽点”。
3月份播出的献礼剧《觉醒年代》,则再次打破了观众对主旋律题材的固有印象。
讲好一段历史并不容易,相比于观众更为熟悉的战争史而言,将一段思想的流变史搬上荧幕则更为艰难。《觉醒年代》从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开始讲起,以陈独秀和李大钊为核心人物,串联起了一幅建党前的史诗画卷。UP主小片片说大片在剧评中提到,这部剧“填补了辛亥革命后到建党前的历史留白”。
和《山海情》一样,“爽”同样是《觉醒年代》观众的感受。豆瓣网友地瓜在长评中发出感叹:“为什么一部历史主旋律题材剧,一部讲述1915-1921年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纯文戏的剧,一部从头到尾基本都是一群文人演讲、开会、讨论、吵架、骂街的剧,也能这么爽?”
《觉醒年代》示范了靠台词支撑起的“文戏”如何戳中观众的“爽点”:快节奏、高密度地展示冲突,并且把尖锐的矛盾集中到极小的场域中,从而形成戏剧张力。
首先是故事的地点设置。具体来看,剧中的多处名场面都发生在几个固定的地点。
前期的演讲戏份基本集中在北大的礼堂,包括蔡元培、陈独秀和胡适等人在北大的首次演讲;后期则是发生在工厂和街道上。另外,几位文人之间思想的讨论与交锋,也大多都发生在饭桌、会议室、图书馆等封闭场所。
蔡元培在北大的演讲
其次是故事节奏的提速。几乎每一集都会展现某种冲突:或是主要人物思想上的交锋、或是重大事件所引发的矛盾。
以16~20集为例,这几集呈现了胡适与黄侃之间有关白话文的激烈互搏,陈延年、赵世炎等人在街上演出时被关进警察局、新旧两派的学生在食堂打架、成立互助社等等情节。
大量弹幕都评价,这部剧“没有一句废话”“信息密度太大了”,更有人感叹,“为什么文人之间的故事也可以这么燃啊!”
这种“爽感”的背后,体现的是创作者们在主旋律题材的创作过程中,逐渐找到了和年轻一代对话的方式。具体到《觉醒年代》,这种对话是通过“打开历史书”而完成的。
剧中既穿插了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名家名篇的原文还原,又融入了包括俄国十月革命、*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等历史事件。
这些内容对年轻人来讲并不陌生,它们曾经出现在历史书和历史考卷上,以编年史的形式呈现。因此,观看《觉醒年代》,像是翻开一本尘封已久的历史书。
另外,剧中的关键人物也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教科书”常驻选手,每当有新的、重要的历史人物出场时,弹幕就会开启“预警模式”。
其中,堪称“名场面”的是鲁迅先生的首次出场。远处,北洋军队的宪兵唱着军歌《三国战将勇》走近,准备展开一场处决。随后,围观民众一哄而上,拿受众的馒头蘸死者的血,并称其“什么痨病都包好”——
这段关于“人血馒头”的剧情引自鲁迅的名篇《药》。而他独自坐在街边,阅读的是记载南北朝时期战乱的碑拓。寥寥几幕,揭示了那个混乱不堪的时代,也暗示鲁迅将用文字唤醒民众的决心。
和《觉醒年代》侧重于书写伟人的方向相比,《理想照耀中国》则更侧重于历史洪流中的“普通人”。总编剧梁振华告诉毒眸,即使是在为数不多的知名人物的书写过程中,创作时也尽量不去正面描述他们的高光时刻。
无论是普通人的故事,还是这些历史伟人的生活化讲述,都让荧幕形象更鲜活了起来。有多篇作品入选语文教科书里的鲁迅先生就成为了该剧的“顶流”,有很多观众在弹幕里表示,“如果早点看到这部剧,当年在学习《孔乙己》和《呐喊》时,一定会更认真。”
献礼剧开始“隔空接力”
《觉醒年代》的余温尚在,《理想照耀中国》便接档跟上。在今年待播剧目里,还将有《红船》《光荣与梦想》《功勋》等超过30部献礼剧和观众见面。
其中,包括《理想照耀中国》在内的多部作品都采取了此前在献礼电影中已经被验证过的模式,即单元剧形式。去年的几部抗疫题材作品也采用了这种形式。
时代报告剧《在一起》的制片人孙昊曾向毒眸解释,这类题材之所以偏爱单元剧形式,首先是考虑到故事容量的问题。“有的故事不足以撑起一部长剧,但又是值得讲述的,所以就把多个这样的故事结合在一起,集中地呈现给观众。”另外,单元剧能极大地缩短拍摄和制作环节的时间。
这种形式又称“诗选剧”,多见于英剧和美剧。而《理想照耀中国》则给“诗选”的概念赋予了新的含义。“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视剧,而是像一首首小诗。在形式上是短小精炼的,这是跟诗的对照。”导演傅东育解释到。
这种形式决定了《理想照耀中国》带给观众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连贯的“追剧体验”,用傅东育的话说,是在“挑战观众的观看习惯和审美观感”。
截至目前,《理想照耀中国》每天只更新一集,每集正片的长度大约在25分钟左右。受时长限制,每一个故事的篇幅都需要尽量浓缩。
傅东育以第二集《守护》为例,解释了创作诗选剧的方法论。这个单元讲述的是一个父亲受儿子嘱托,二十多年如一日地守护重要会议文件的故事。
“我们不想用25分钟给观众讲清楚谁是张爵谦,谁又是张人亚,我们只想讲一个爸爸为了自己的儿子守候了二十多年的故事。这个故事观众看懂了,被感动了,那我们就成功了。”傅东育说道,“就像我们听惯了评书,看惯了小说,突然有一天,我们请大家每天花上半小时的时间,静静地听一首小诗,为一个人笑或者感动流泪。”
除了具有诗集短小精悍的特点之外,另一个特点则是“诗一般的节奏和语言”。总编剧梁振华认为,《理想照耀中国》在创作过程中,处处都渗透了诗意。
以《真理的味道》一集为例,虽然是从四句《共产党宣言》入手,但其中的表意形态都是诗化的。这是在剧本阶段就开始进行的工作。“这集的诗化色彩非常浓,比方说风筝、花儿、铁屋子,还有火车的三等座、二等座和一等座,背后暗含的是阶级矛盾。这集的台词也很少,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象征手法来浓缩我们要表达的感情。”
在这点上,梁振华与傅东育达成了共识,即“但凡能够不用语言和台词表达的,就尽量采用诗意的空间和影像的表现手法。”所以,在多个单元都能看到高度诗化的情景,比如讲述一大女卫士王会悟的《青春之歌》和前文提到的《守护》,就都浓缩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画面。
此外,梁振华还提到,在创作过程中,他们尽量在每一集中都有高度仪式化的、让大家印象深刻的情景。比如在《雪国的篝火》一集中,士兵在雪山当中吹起集结号;而在《真理的味道》里,则是陈望道打着伞在街道中孤独穿行的画面。演员侯明昊在回忆起自己拍摄的《同行》时也提到,令他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正是大家齐唱《国际歌》的画面。
象征手法在《觉醒年代》里也被加以运用。导演张永新曾在北大讲话时提及,剧中有大量的隐喻镜头,比如在演讲等重场戏里,有青蛙、蚂蚁和鸽子等小动物穿插其间。此外,在蔡元培三次邀请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学学长的情节中,加入了雪的意境。张永新认为,这种表达的背后,是孕于中国人血液之中的、东方语境下的诗情画意。
这种“主旋律美学”在《山海情》中有另一种样貌,梁振华称其为*的“素朴主义”。为了将近二十年的“种田”过程在观众面前一一铺开,该剧的美术团队被“逼”成了基建狂魔,在14天之内,他们在一片荒芜的戈壁滩上建起了金滩村。另外,观众们翘首以盼的蘑菇,也是团队学习了种植技术后,实打实地种出来的。
由于在《理想照耀中国》的*集《真理的味道》中,出现了与《觉醒年代》部分重合的历史,二者也被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觉醒年代》中鲁迅的扮演者曹磊,是《真理的味道》里江流的扮演者。根据傅东育的介绍,江流是一个虚拟人物,身上有鲁迅笔下孔乙己等人的影子,算是一个“隔空呼应”的彩蛋。
但具体而言,《理想照耀中国》像一本短小精悍的诗集,而《觉醒年代》则更像一部长篇小说,不仅仔细梳理了思想脉络,还将其中所有的关键人物串联起来,全方位、多角度地还原了历史。豆瓣有网友整理了前25集的“故事大纲”,认为《觉醒年代》采用了纵横结合式的写法,将千头万绪的新文化运动和混乱的历史时期清晰地讲述。
虽然方向不同,但对镜头语言的重视,对历史还原程度和剧集质量的要求却做到了高度一致。在今年待播的献礼剧中,有些聚焦重大历史事件的史诗篇章,有些则收集百年发展路上的吉光片羽。这些主旋律作品形成一股合力,共同谱就了一首建党百年的浩瀚诗篇。
不要定义主旋律
主旋律题材过去一直显得有些呆板。这不仅是刻板印象,更像是多部质量和用心程度欠佳的作品,才让这类剧集的形象逐渐坍塌。
“抗日雷剧”是重灾区,违背自然常识的拐弯子弹、抽雪茄喝咖啡的八路军官、言情为主抗日为辅的荒诞情节……这些令人哭笑不得的场面逐渐成为抗日剧的“主旋律”。
去年,抗日剧《雷霆战将》遭停播,人民日报点评其“把偶像剧的套路用在了抗日剧上”。这种不尊重历史的创作态度,引发了网友的愤怒之情。
除了“雷人”之外,刻板教条也一直是大多数主旋律剧集在年轻观众心里的标签。
张永新在北大讲话时提到,年轻人爱上主旋律这件事,前面一般都会加上“竟然”二字,这从侧面展示了这一题材所面临的问题。梁振华也说,“我们的作品难道只分为低俗的、刺激的,要么就是教科书式宣导的吗?我觉得这个是错误的。”
在新的时代,主旋律题材的创作已经开始跳出窠臼,总结出了一套适合现在观众的方法论。
首先,是要以现实主义的理念进行创作。用傅东育导演的话说,是要“通过所有方法靠近那个年代,触摸到那些人,被他们感动,而后才能去感动别人。”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历史的尊重和还原。张永新曾说,我们剧中的民国,绝不是一个风花雪月、花前月下的民国,而是哀鸿遍野的现实的民国。
这两部剧的导演有着共同的创作态度,即“大事不虚,小事不拘”。《觉醒年代》中提到的所有重大的历史节点都是严格地按照党史来做设定,确保了还原历史的准确性。同时也有为了丰满人物性格而产生的虚构部分。
同时,还在细节处下了功夫,比如等比例地还原了北大红楼。张永新导演认为,这些细节虽然不承载叙事功能,但存在于画内,可以相对准确地反映时代特征,烘托历史氛围。
《理想照耀中国》也做到了这一点。根据傅东育介绍,40组人物中目前还在世的几位,剧组都找到了原型并进行深度采访,陈望道、蔡博真等已经过世的人,也大都与后人进行了沟通,再加上文史资料的补充,从而尽可能地还原历史。
其次,是要注重情感连接,而非把冰冷的教科书搬上荧幕。梁振华向毒眸解释了这种“情感连接”的本质,即“不管什么故事,不管在哪个年代,人性和人情一定都是共通的。”
因此,在剧本创作阶段,《理想照耀中国》就很注重故事的情感支点。“不管他的故事有多遥远,我们都在尽量找到今天的年轻人能够接受的情感要素。”梁振华表示。
为了让情感连接更加紧密,有些故事有意识地进行了现代时空和历史时空的穿插。如在《歌唱!祖国》一集中,讲述冼星海的学生、著名音乐家王莘创作《歌唱祖国》的故事时,就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作为现代时空的支点,勾起了年轻观众的集体回忆。
此外,不断探索讲述主旋律故事的新形式,同样也是为了向年轻受众靠近。梁振华认为,今天的受众审美层次更高,因此更欢迎有创新意义的作品,而非传统的、陈旧的、说教的、机械的表意方式。因此,《理想照耀中国》在结构风格上的创新,同样是基于观众审美要求的整体提升而展开。
而主旋律题材和年轻人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一种“双向奔赴”——在献礼剧们提升质量的同时,当代年轻人也在主动靠近主旋律。
哔哩哔哩的CEO陈睿曾在几次演讲中都提到,他认为Z世代是具有“文化自信、道德自律和人文素养”的一代,由于从小成长在互联网,且受过良好的教育,这届年轻人不仅热爱传统文化,而且有着更强的民族自信。以此为基础,优秀的主旋律作品自然会更轻易地击中年轻人的心。
另外,得益于日渐繁荣的二创文化及弹幕造梗的能力,现在剧集的互动环境更好了,优秀的作品更容易在社交平台上进行口碑的塑造和传播。如鲁迅被弹幕塑造为“顶流”,去教育部请辞时,“不干了”的表情包被广泛应用;B站既有高燃安利向的剧情混剪,也有欢乐名场面的合集整理。
播出于2007年的、同样以新文化运动为历史背景的《恰同学少年》豆瓣评分也有8.9分,但是守着电视机观看的那一代年轻人,显然缺少这种和其他同好充分互动和讨论的机会。
在充分靠近年轻一代的过程中,绕不开的话题便是“流量”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在今年待播的献礼剧中,出现了包括王一博、李易峰、成毅在内的多位青年演员,并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傅东育认为这也是另一种刻板印象:“现在一说到年轻演员,就会把他们放在艺术和主流的对立面,认为他们只有流量,我不知道这样的对立是谁造成的。”
傅东育告诉毒眸,他经常跟这些年轻演员说,他们受到的关注是有价值的。“比如你不知道方大曾是谁,也不知道熊大缜是谁,但你认识张艺兴和吴磊,当看完这25分钟之后,如果你被感动了,就会去百度他们是谁,通过进一步的搜索,了解了这样一些历史人物,这是不是就带了价值呢?”
《理想照耀中国》在项目发起时,就有意识地选择了高光时刻发生在青年时期的人物进行书写,为的正是让今天的年轻人去感受百年来中国追求理想的精神谱系。梁振华认为,这会让今天的年轻人对自己发问:“我们在20多岁的时候,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去生活?”
或许这个问题扎根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而优秀的献礼剧们存在的意义,则是将它们重新唤醒。现在的年轻人们可能无法回到那个思想激荡的年代,也不会再次经历那些流血流汗的战争,但总有一种精神传承了下来。
正如李大钊先生在1916年发表的《青春》中提到的那样——地球即成白首,吾人尚在青春,以吾人之青春,柔化地球之白首,虽老,犹未老也。
10753起
融资事件
1376.66亿元
融资总金额
6527家
企业
1888家
涉及机构
185起
上市事件
1.23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