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共享充电宝企业接连IPO后,滴滴、嘀嗒、哈啰等共享出行企业也迎来上市潮,谁是“共享出行*股”的竞争,日趋白热化起来。
Tech星球*获悉,闲置私家车共享平台“凹凸出行”启动上市计划,将以新兴的SPAC(特殊目的并购公司)模式在美股纳斯达克上市,上市时间将在2021年完成,估值为60-70亿元。
对此,凹凸出行方面回复Tech星球:目前公司没有明确详细的上市计划。
此前媒体报道,共享出行巨头滴滴已在4月秘密提交纽约上市申请,并希望最早在7月份上市,而一度差点摘下“共享出行*股”桂冠的嘀嗒出行,也在4月13日向港交所二次递交招股书。10天后,哈啰出行在美提交了上市文件。还有主打下沉市场电单车的松果出行,也传出启动上市的消息。
至此,经历烧钱大战和残酷补贴战的共享出行企业们,似乎集体迎来“上市”的春天。然而,OFO、大黄蜂等企业濒临倒闭之后,共享出行并没有进入胜者为王的时代,滴滴和嘀嗒迟迟不见上市,哈啰和松果出行等企业也在探索商业化。
甚至,在滴滴何时盈利仍不明朗的情况下,有不少投资人曾反思,共享出行的网络效应和壁垒是否足够高,共享出行的盈利能力是否真的乐观?
凹凸出行冲击IPO,实力几何
相比其他几家共享出行的企业,没有进入烧钱大战核心战场的凹凸出行,名气远逊色滴滴等企业,这也与其企业定位有关。
凹凸出行成立于2013年7月,总部设在上海。凹凸出行联合创始人、CEO陈韦予,也是出行领域为数不多的女性CEO。*笔天使轮融资100万美元后,杀入了共享出行领域。
相比滴滴的网约车模式,凹凸出行和一嗨租车、PP租车等,都属于P2P租车模式。通过凹凸平台,私家车车主可以将自己闲置车辆租给他人使用,租客也由此可以选择丰富的车型。P2P租车的模式特点是平台不持有车辆,也不负责司机管理。
在前几年,共享经济火热之际,很多共享经济平台曾投放上千万量共享单车,亦或租赁众多房产做共享办公,很多人认为这是“分享经济”。凹凸出行只做平台的模式,也让其比较强调自己是“真共享经济”。
但不通过置办资产投入市场竞争,规模也就很难迅速起量。根据最新公开数据显示,经过6年的发展后,凹凸出行的业务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杭州等60个城市,平台注册用户达到1500万,注册车辆超过50万辆。
目标客户主要为家庭周边游和城市生活场景的车辆短租,以及日常公务等候牌照摇号时的长租等等。这些场景的服务,也与滴滴等主要共享出行平台有一定的错位竞争。
相比哈啰和青桔等主要覆盖0.5-1.5公里(共享单车)与1-3公里(共享电单车),滴滴和嘀嗒等网约车主要覆盖3-100公里,租车服务更多是50—500公里的自驾用户。
而且这些客户的客单价也比较高,据悉凹凸出行2020年度金额最高的单笔订单,是在3月份起租的奔驰G500,累计租了47天,租金12万元。
如果从这一模式看,凹凸出行与传统的汽车租赁公司并没有太大区别。不过,凹凸出行方面向Tech星球介绍:其旗下有以长短租业务为主的“凹凸租车”、专注分时租赁的“凹凸共享车”,以及车险用户出险后可以一键预约的“凹凸出险代步车”等业务子品牌,平台有精准搜车、个性化推荐等共享出行功能,与传统租赁企业并不相同。
从以上业务范围可以看出,凹凸出行是轻资产的业务模式,这也让其顺利盈利。据内部消息,凹凸出行预计在2021年将实现2.5亿元的营收,但预计利润率比较高。
只听楼梯响的“共享出行*股”
共享出行大战是过去互联网领域最惨烈、热钱流入最多的战争之一。以滴滴为例,根据公开信息显示,累计融资规模高达220多亿美元,相当于字节跳动目前融资金额的3倍左右,是美团上市前融资总额的2倍多。
热钱加注,五颜六色的单车挤满街头;补贴成风,用户的习惯一步步养成。单车、电单车、快车、专车等丰富了用户的出行选择,也喂养出庞大的出行企业。
大战过后,企业开始寻求得到更广泛的资金支持。2020年10月,嘀嗒正式向香港交易所公开递交IPO招股书,成为*家正式启动上市的新出行企业。
但上市之路并不顺利。成立于2014年的嘀嗒主打顺风车业务,也是目前顺风车业务*的平台,而顺风车也为嘀嗒贡献了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但企业过度依赖单一业务,意味着极高的风险。更何况,顺风车天然存在弊端,仅仅靠撮合,双方自愿,这都意味着较小的规模、较低的日均订单、较低的抽佣和较高的风险。
嘀嗒率先开启上市之路后,其他出行企业也陆陆续续向资本市场递交了其IPO文件。4月9日,滴滴向SEC秘密提交IPO文件,申请在美挂牌,或预计在今年第三季度内上市,目标估值在1000亿美元。随后,押注两轮业务的松果出行、哈啰出行先后提交IPO文件,而货运领域的滴滴满帮集团也开启了上市之旅。
出行企业争先恐口上市的大背景是,多次大放水引来美股高涨,而没有抓住*批互联网公司的港股,希望通过改革来承接移动互联网市场的红利,互联网公司们则希望趁着市场热潮谋得一个高估值,储备更多现金,以度过未来可能到来的寒冬。
但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尚没有一家共享出行企业完成IPO。就在滴滴、哈啰先后提交IPO文件的间隙,嘀嗒因递交的上市申请资料超过6个月失效,而再次提交相关文件。
据媒体统计,嘀嗒出行自2020年就已遭到了52项行政处罚,原因都是由于“擅自从事或变相从事网约车经营活动”。
5月14日,交通运输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监管部际联席会议8家成员单位,对滴滴出行、首汽约车、曹操出行、美团出行、T3出行、高德、嘀嗒出行、满帮、货拉拉、快狗打车等10家交通运输新业态平台公司进行联合约谈。约谈的重点是,网约车平台公司抽成比例高、分配机制不公开透明、随意调整计价规则,以及互联网货运平台垄断货运信息、恶意压低运价、随意上涨会员费等问题。
这给出行企业上市,尤其是已提交IPO申请7个月的嘀嗒,增添了一分隐扰。
共享出行的商业化难题何解?
沸腾的共享出行领域,虽然规模远比共享充电宝领域大,但尴尬的是,相比共享充电宝大多具有稳定的盈利能力不同,共享出行企业大多面临规模商业化的难题。
最近刚刚更新了招股书的哈啰出行,2021年*季度总营收为14.15亿元,相比于去年*季度的6.94亿元,同比增长约104%。但亏损也在跟随营收增长,*季度哈啰出行净亏损8.36亿元,同比2020年Q1亏损扩大近40%。
招股书显示,2018年-2020年间,哈啰出行出现了近50亿元的巨额亏损。巨额的亏损,也让哈啰急切地布局业务多元化,Tech星球曾在《哈啰下沉新版图,复刻OYO、美团和滴滴》一文中,报道了哈啰将流量商业化的种种尝试与探索。
共享出行领域的巨头滴滴,也正在这条路上摸索。Tech星球曾*报道了滴滴内测“今日爆款”电商、以及与饿了么合作本地生活等多项跨界业务,滴滴不浪费每点流量的商业化潜力,也是为在上市之际力争摆脱亏损的困境。
滴滴和哈啰的共同困境是,其主营业务增长早已见顶,如今各家更多的红海竞争,战争从攻变守。提高资本想象空间的另一个方法,则寄希望于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滴滴造车、哈啰打造两轮电动车皆是如此。
但造车对企业一号位的要求更高,比如,是否操盘过足够大的资金,该如何定战略,互联网那一套“小步试错、快速迭代”的方法,是否适用于周期较长的造车产业等等。
相比滴滴和哈啰在网约车和共享单车两个核心领域,每天都有数千万的流量不同,很多共享出行企业的业务单量并不足够大,比如嘀嗒主要的顺风车业务,凹凸租车的租车业务,日订单量仅在几十万到200万以内,这也让其不得以选择精细化为主的盈利发展模式。
在千亿规模的顺风车市场中,2020年嘀嗒出行全年营业收入为7.91亿元,同期经调整净利润额为3.43亿元,而按照公认的会计法则,嘀嗒依然是亏损的。而同样在千亿租车市场,凹凸出行的真实营收与净利润仍旧待解。
据了解,凹凸租车在也拓展布局代驾包车、UBI保险、汽车金融、车后市场、综合生活类服务等领域,进一步扩大营收能力,以期在资本市场讲个更动听的故事。
据此前36氪报道,美国P2P汽车分时租赁平台「Getaround」在2020年10月份完成 1.4 亿美元 E 轮融资,而凹凸出行2019年和2020年两轮战略融资未公布融资额。软银投资的Getaround,估值曾达到10亿美元的独角兽级别。不过在国内,一位出行领域的人士认为,国内租车领域神州租车和一嗨租车的市场份额更大(自有车辆的重资产模式),轻资产的凹凸出行在吸引车主加入共享平台方面,并不会特别顺利。
然而,凹凸出行的1500万用户数,多于Getaround的600万。后者的全球用户数更少,这可能也与美国的私家车更多有关。总而言之,美股能多大程度认可凹凸出行,还需要其登陆资本市场后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