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相比造车,我更关注小米系统性能力的提升

系统性能力的提升,一方面帮助小米在智能手机等基本盘业务上不再有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小米造车提供很多业务协同,这是小米敢于造车的最大底气。

       1

2021年3月29、30日,小米集团在北京召开春季新品发布会,在这次发布会上,雷军正式宣布,小米未来10年将投入100亿美元,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领域。

由于智能电动汽车是当前全球商业界最热门的产业之一,也是最宽广的一个商业赛道,其相较小米当下主营的手机等消费电子品类也有着更大的市场空间。如果小米造车成功,将给小米公司的营收、利润与市值带来较大规模的提升。所以,小米造车的消息一经发布,便迅速在行业内引起极大反响。

当外界都将目光聚焦在小米造车的新闻时,笔者却认为此次春季发布会上呈现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被外界大大忽视了,就是小米展示出了之前从未展示过的一种系统性能力。

《砺石商业评论》在长期商业研究过程中有一个发现,就是判断一家企业的未来发展,基于能力逻辑是比基于战略逻辑更准确的一种判断方式。因为,战略只是对外宣告了企业的一种未来可能性,是否能够执行落地尚是未知数,而真正决定企业长远发展的不是战略,而是企业是否具备将战略执行落地的能力。

2

2010年小米公司创建,2011年小米发布*台手机,今年是其成立11周年,智能手机正式发布10周年的时间。熟悉小米公司的读者都了解,小米在发布首台智能手机之后的10年时间里,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大起大落。

首先是在2011-2014年的四年时间里,小米公司以摧枯拉朽之势颠覆了中国智能手机行业的竞争格局,成为当时国内风头无二的现象级企业,但于2015、2016年却突然遭遇严重的销量危机,一度跌落低谷。

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便从最高峰跌到*谷,根源在于小米当时在硬件研发、供应链与线下渠道等领域都存在着严重的能力短板。在小米遭遇挫折,生死存亡之际,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开始亲任小米手机部负责人与中国区负责人,狠抓小米在产品、供应链与线下渠道等领域的能力提升,经过一系列“补课”后,最终在2017年触底反弹,并于2018年在香港证券交易所完成上市,重新回归到增长轨道。

虽然于2018年重新回到增长轨道,但小米当时在各个业务环节的系统性能力还难谈行业*。因为反映一家智能手机企业系统性能力的*缩影便是这家企业的产品节奏,如果我们看到一家企业在产品节奏上步步*,那么意味着这家企业正处在良好的运作状态,而我们看到一家企业在产品节奏上青黄不接,则意味着这家企业尚未调整到*状态。

在2019-2020年,小米的产品节奏难谈有序。当时其新推出了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就是将Redmi品牌独立,实行小米与Redmi的双品牌策略。其中,Redmi不再定位为小米品牌的中低端产品线,而是作为独立品牌,向上覆盖更多的价格段,继承原来的小米品牌,坚持“高品质、*性价比”的定位,做年轻人群喜欢的智能手机,同时在战术上对标荣耀,避免荣耀对小米品牌的纠缠。

而小米品牌相当于重新创业,其摆脱价格的限制,定位探索前沿科技,追求*体验,全力以赴冲刺高端手机市场。在目标用户上,除了面对手机发烧友,小米品牌也开始重点考虑那些购买力较强的商务用户需求,核心对标华为品牌。

在具体的战略执行上,小米集团当时很难做到Redmi品牌与小米品牌的齐头并进。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小米品牌与Redmi品牌同时贸然上行,一旦Redmi接不住小米品牌的销量,对小米整体将是致命打击;另一方面是小米公司当时的研发、供应链与渠道能力,很难支撑Redmi与小米两个品牌同时推出多款旗舰产品。所以,整个2019年,小米公司主要精力用于推动Redmi品牌的上行,承接过去小米品牌的销量,而小米品牌在2019年的战略重点则放在了产品线的优化与库存清理上。

经过2019年一年的努力,Redmi品牌的独立运作取得了巨大成功,其分别在500-1000元、1000-2000元与2000-3000元三个核心价格区间,形成了Redmi数字系列、Redmi Note系列与K系列三个主力产品线,这三大产品线与荣耀品牌形成全方位PK。其中,Redmi K系列与荣耀的数字系列和V系列直接竞争,Redmi Note系列与荣耀的X系列针锋相对,Redmi数字系列与荣耀的Play系列在千元以下的低端市场厮杀,很好地牵制住了荣耀。尤其是K20、K30系列的成功,让Redmi品牌挺进之前从未涉足的2000-3000元价格区间,并站稳脚跟,成功承接住原小米品牌的消费人群。

在Redmi品牌站稳脚跟后,小米品牌在2020年才开始正式发力,按照全新的品牌定位推出了*个高端旗舰手机系列小米10。尽管小米10系列在2020年的销售表现不俗,但只是依靠小米10系列的小米10、小米10 Pro两款旗舰手机,还是在高端市场略显单薄,并且小米10系列在产品上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短板,例如产品过重带来一些不太好的用户体验。

而进入2021年以来,小米品牌开始在产品上展现出了不同往年的*产品力。其先是于2021年1月1日正式上市了搭载骁龙888处理器的小米11,该新品一经上市便持续热销。据小米集团副总裁常程透露,仅仅21天,小米11销量便突破100万。

小米11的发布只是前戏,真正展示小米11系列实力的是接下来的2021年春节发布会上,小米又推出小米11 Pro、小米11 Ultra与小米11青春版三款小米数字系列的旗舰手机新品。并且这一代小米11系列的四款旗舰手机,均彻底解决了小米10系列存在的产品过重等问题,称得上是小米真正没有任何瑕疵的一个手机产品系列。

其中,小米11 Pro以“安卓机皇”标准打造,在性能、相机、影音等方面都做到了最*的体验,堪称行业“旗舰天花板”。它全球首发5000mAh第二代纳米硅氧负极超大电池,首次加入IP68防水,并全球首发迄今*尺寸的1/1.12英寸GN2手机相机。

小米11 Ultra则将手机计算摄影的能力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让手机相机性能*次有能力挑战传统相机,堪称高端旗舰机里的“安卓之光”。它是全球*三主摄手机,采用了GN2影像传感器,拥有全行业*的1/1.12英寸超大底。凭借超凡的影像系统,小米11 Ultra一举*权威测评机构DXOMARK相机总分、拍照、视频三冠王,同时拿下夜景、变焦、广角的分项测试*名。

4款小米11系列的旗舰手机已经足够惊艳,但更让用户惊喜的是,小米还在春季发布会推出MIX系列的旗舰手机小米MIX FOLD。

小米MIX FOLD是小米*折叠屏手机,也是小米在2018年10月25日发布小米MIX 3之后,时隔近2年半的时间再次推出量产机型。其采用超大8.01英寸内折2K+分辨率柔性屏幕,外屏为6.52英寸,是目前尺寸*,也是行业*拥有掌上PC模式、AI会议助手功能的折叠屏手机。除此之外,小米MIX FOLD还采用了一亿像素相机,首发澎湃C1和液态镜头两项重磅技术。值得一提的是,澎湃C1是小米*款自研的ISP专业影像芯片,为小米MIX FOLD带来了强大的影像能力。

为了充分发挥出小米MIX FOLD的大屏与折叠屏的优势,小米还特意定制MIUI对小米MIX FOLD进行适配。例如展开后的大屏支持左右分屏、浮窗等操作,应用间也可以直接拖曳图片、文字、视频等文件,实现信息的快速传输,显著提高操作效率,从容应对多任务处理需求。另外,小米折叠屏MIX FOLD还首发一键隐身功能,该功能开启后,手机所有应用默认不能获取位置、录音、拍照等权限,进一步加强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保护。

四款小米数字系列的高端旗舰手机,再加一款小米MIX系列的超高端旗舰手机,这是小米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产品盛况。能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强大的研发能力与供应链能力的支撑。

小米自创建以来就一直坚持技术为本,在近些年更是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以2020年为例,研发总投入近百亿人民币。在研发上的饱和投入,让小米在影像、有线/无线快速充电技术、AI、IoT平台、智能工厂与自研芯片等关键技术领域,建立了在全球业界的*优势,这支撑了小米多款高端旗舰产品的同步研发。2021年,小米研发投入预计将再增长30%以上,累计超过130亿元 ,并招募超过5000名工程师。

除了研发能力与供应链能力的补强,一家智能手机企业在同一时间密集发布多款旗舰手机,还需要强大的渠道能力支撑。因为,企业如果没有源源不断将产品销售出去的渠道体系,一下子发布如此多款旗舰手机,这些手机之间将会形成内部竞争,一旦部分机型滞销形成库存,对于企业将是一场巨大灾难。小米敢在同一时间发布多款旗舰手机,得益于小米已经形成了行业最为均衡的线上线下结合,国内与海外相结合的立体化渠道体系。

首先在海外市场,小米集团已经进入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境外市场收入人民币1224亿元,接近整体营收的50%,并且还保持着34.1%的同比增长速度。

在国内市场,线上销售一直是小米的传统优势,自不用多说,而借助大型购物中心在各地兴起的机遇,小米利用自己丰富的产品组合优势,前瞻地聚焦在购物中心进行渠道布局,让小米在线下实现了弯道超车。而受困于较为单一的产品组合,例如OPPO、vivo等其他智能手机企业则很难在购物中心这一渠道生存。

据悉,截止2021年4月3日上午,小米在沈阳大悦城已经开业了全国第5000家小米之家。并且小米集团副总裁、中国区总裁、Redmi品牌总经理卢伟冰还表示,在2021年让小米之家遍布全国每个县城。前不久,小米宣布已经完成了江苏、河南两个大省的所有县的小米之家覆盖,接下来将会越来越快地有更多省所有县完成小米之家全覆盖。

在小米品牌发布一系列旗舰智能手机的同时,并没有影响到Redmi品牌已经进入正轨的产品节奏。在2021年2月25日,Redmi品牌也一次性发布了Redmi K40、K40 Pro与K40 Pro+三款K系列旗舰手机,较K30系列的两款旗舰手机进一步提升。据悉,K40系列开售仅23天,国内销量便突破100万台。

除了智能手机这个核心品类,无论小米品牌还是Redmi品牌,也都已经在电视、笔记本与IoT设备品类上建立了扎实的产品基础。以此次春季发布会为例,小米便发布了小米笔记本Pro、小米手环6、小米路由器AX9000等多款AIoT新产品,堪称小米史上新品最多的一场发布会。而在2月25日的Redmi品牌发布会上,小米集团副总裁、中国区总裁、Redmi品牌总经理卢伟冰也发布了RedmiBook Pro 14、15笔记本电脑,Redmi MAX智能电视86"和Redmi AirDots 3无线耳机等众多新品。

3

过去,当行业人士提到小米公司时,往往评价其是一家具有众多差异化创新的企业,但很少有人会评价其是一家具有系统性能力的企业,系统性能力的短板让小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没有获得足够安全的位置。

不过,从2021年开始,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小米,其已经从一家依靠模式创新致胜的企业,正式进化成为一家在系统性能力上极为均衡的行业领导型企业。这种系统性能力的提升,帮助小米在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智能电视与AIoT等消费电子基本盘业务上获得了足够的安全系数,这才使其有精力在智能电动汽车市场上进行投入。

据最新披露的2020年财报,小米手机全球出货量1.46亿台,稳居全球第三,高端智能手机的销量已突破1000万台。同时,小米电视连续8个季度稳居销量*,小米AIoT平台的设备连接数突破3.25亿台,小爱同学月活用户达到8670万,继续在智能生活领域领跑。

除了在基本盘业务的安全地位,小米在资金、人才、产业资源、用户、管理与文化等多个维度上的能力,也都是小米进入新能源电动汽车业务的底气所在。

例如,在资金方面,截止2020年底,小米集团手握1080亿元的现金余额,并且每年还有着源源不断的正向现金流。智能电动汽车是一个高资金门槛的产业,较大多数新能源汽车企业更为充沛的现金储备,一方面为小米造车解决了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也成为小米未来从竞争中胜出的兵力优势。

在人才方面,小米过去10年在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消费电子产品上的深耕,让其在软硬件与互联网领域积累了1万多人的杰出研发团队。

对于智能电动汽车来讲,虽然电动化是其最核心的特征,但由于新能源造车企业在动力电池上大多依靠宁德时代、LG与松下等上游供应商,所以在电动化具有较大的同质化 ,而智能化和互联网化才是决定智能电动汽车差异化的关键。而在这方面,小米是目前国内*实力的企业,其对基于硬件的互联网服务模式理解极为深刻,拥有业内最丰富的软硬件融合经验,大量的关键技术积累也可以复用,同时还拥有业内规模*、品类最丰富、连接最活跃的成熟智能生态,这些能力将是未来小米汽车区别于其他竞品的核心竞争力。

在产业资源方面,小米与国内外很多主流的芯片、面板与代工厂商等上游供应链资源有着紧密的合作,这些供应链资源中有大量企业能够与小米汽车共用,这不仅解决了小米汽车在上游供应链领域的合作问题,还有助其获得其他新能源汽车厂商无法比拟的成本优势。

在用户获取层面,小米是一个以粉丝文化著称的企业,在有着全球无数米粉的信赖和支持,同时也有着遍布国内与海外,线上与线下的立体化渠道体系。用户与渠道层面的优势,将有可能助力小米汽车一经发售后便获得指数级的增长,进而获得在汽车产业至关重要的规模经济优势。这种规模经济优势,是当前很多产能与销量缓慢爬坡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很难比拟的。

最后,小米历经过去10年在智能手机这一竞争最惨烈行业的历练,组建起了一支能力出众、充满活力的管理队伍,沉淀出了极为成熟的治理机制、管理体系与企业文化,已经从最早的杂牌军进化为装备精良、战斗力雄厚的正规军,而相对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大量经营粗放的新势力,小米的正规军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

当前,小米已经是一家收入达2459亿元,净利润达130亿元,市值达6666亿港币的大型消费电子企业巨头,在如此大规模业务基础上,仅凭当前业务很难再实现快速增长。而此时小米进军智能电动企业业务正当其时,其将彻底打开小米未来发展的市场空间。

与此同时,系统性能力的提升,一方面帮助小米在智能手机等基本盘业务上不再有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小米造车业务提供很多助力,这是小米敢于造车的*底气。

历史总是由勇敢者去创造,如果小米造车成功,其未来将形成一个由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智能家居、智能穿戴与智能电动汽车所组成的,在全球范围都*的综合性智能生活生态,这个生态一旦实现,小米将在中国商业史上再次书写下浓重的一笔,这值得我们在下个十年去持续期待。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砺石商业评论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新能源汽车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