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中国版Clubhouse 在哪里

未来Clubhouse会发展出怎样的产品形态尚未可知,不过,Clubhouse已经在中国昙花一现。

过去一个多星期,音频社交应用程序Clubhouse已经从只在硅谷投资圈、产品经理(PM)当中使用的App,变到席卷全球,很多人在Room上面畅所欲言,同时也让普通人与社会各行业大咖、名流有了平等线上聊天与知识分享的机会。

这个诞生于美国硅谷的App,自去年发布起,通过“邀请制”(Invitation-only)俱乐部(club)形式,召集到了一批优质的精英用户入驻讨论,随后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奥普拉·温弗里(Oprah Winfrey)、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等大咖的加入,让这个产品一夜爆红。

Clubhouse尚未对公众开放,需要现有用户提供邀请码(最多2-3个)方可进入,没有安卓版本,且无法通过苹果在中国大陆的App Store应用商店下载。但这未能阻止一部分中国用户去下载体验,甚至频现“一码难求”的火爆场景,入会的邀请码被炒出了天价。

移动应用分析公司Sensor Tower数据显示,2月7日,Clubhouse在德国、意大利、日本、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地区都已登顶,成为当天苹果商店下载量*的移动应用。而在1月初,这款应用在各大市场的排名还普遍在500名以外。

根据App Annie后台数据显示,目前,Clubhouse日均下载量已超过20万,DAU已接近200-400万。

正如新浪科技等媒体所形容的那样:Clubhouse不仅成为了现在硅谷最热门、最火爆、最传奇的语音社区软件,同时也是中国互联网上一款现象级的App产品。

Clubhouse背后的技术服务商“声网Agora”也因此受益,其股价周内涨幅超28%,最新市值逼近100亿美元。

不过,Clubhouse的爆红也带来了一些争议和意料之中的事件。2月6日品玩发文称其是“中国互联网民的上流社会圈子”,并斥责这种所谓的硅谷崇拜精神。到了8日晚7时左右,中国大陆的网络环境下访问Clubhouse都会提示存在SSL 连线错误,无法正常访问和使用。

Clubhouse在中国昙花一现。正如2月7日媒体评论员陈迪等人在Clubhouse Room中所说:“在中国,这款产品已经到了倒计时阶段。”

疫情之下,线下聚会被取消,用户困于家中,从而有了更多闲暇时间参与线上社交,那么,是否会诞生出下一个中国版的Clubhouse,成为如今大众关注焦点。目前国内已有超过10个团队正在研发相关语音社交产品。

艾媒咨询CEO张毅认为,疫情只是一个触发点,语音社交赛道经过多年沉淀,已达到一个临界点,正在吸引巨头入局。

什么是Clubhouse?

Clubhouse成立于2020年3月,直到去年7月都只有两名全职员工,即联合创始人保罗·戴维逊(Paul Davison)和洛汗·赛斯(Rohan Seth)。根据领英(LinkedIn)页面显示,两人本科和硕士都就读于斯坦福大学,均在谷歌工作过。离开谷歌后,戴维逊创立的基于地理位置的社交软件Highlight被美国社交软件企业Pinterest收购,赛斯创立的公司Memry Labs被美国地产交易平台Opendoor收购,两人都是连续创业者。

Clubhouse的界面和功能非常简单。打开登陆之后,你会看到一些“房间”(Room),用户可设立或进入各种房间。你可以用Clubhouse语音实时讨论科技、艺术、体育等各类各种话题,寻找与自己有相同爱好的人平等进行交流。它允许用户创建或参与即时弹出式的公共聊天室中,也可以进行私人聊天。

在应用中,Room语音聊天室分为Open、Social和Closed三种。你可以随意搜索并进出Open聊天室,收听他人的交谈,甚至举手发言,参与交流。Social聊天室会面向房主关注的用户开放,而Closed则只允许邀请用户进入。

习惯了中国互联网产品的用户,会觉得Clubhouse的直播间实在是太简陋了。除了发言之外,没有任何表达渠道,不能打字评论,不能发图,甚至连点赞按钮都没有,更没有打赏。也就是说,观众要想说什么的话,就只能举手上台,开麦说话,十分简单。

Clubhouse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听后即焚”、即时交流,不会留下记录。每个房间的讨论结束之后,是不会留存下任何东西的。这就在一些用户中产生了FOMO(fear of missing out)的心态,也即生怕自己错过了什么重要的内容。

同时,其在社交链条方面拥有更多优势,通过申请获取你的通讯录、推特、Instagram Follow信息,方便你找到自己的朋友。算法也会推荐你可能会想关注的人,也颇为精准。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种更人性化的社交体验,在这里,你可以和其他人聚集在一起聊天,而不是发帖。”1月24日,戴维逊和赛斯两人在官方博客中写道。

根据产品的最初设想,Clubhouse应该是一款线上版的鸡尾酒会(Cocktail Party)。

在全球爆火之前,Clubhouse已完成两轮融资。2020年5月份,Clubhouse仅上线一个月就获得了硅谷知名风投Andreessen Horowitza(a16z)领投的1200万美元融资,估值接近1亿美元;而在去年12月的最新一轮融资中,Clubhouse估值已达10亿美元,成为又一只硅谷“独角兽”。

Clubhouse称,他们目前正在大规模招聘,并将在下个大版本中新增包括个人主页简介里加上用户开房间的信息,Clubhouse安卓版本的研发,优化房间中的音质、提升算法,新增主持人和演讲者同意可以录音,以及增加商业化模式,资助平台上的创作者,包括打赏、订阅、付费门票、品牌赞助等功能。

Clubhouse为何会爆红?

“这个产品会上瘾,太有毒、上头了”,在新加坡的Grab产品经理Doris告诉钛媒体App,作为Moderator,她按一天开启三场、日使用时长超过18小时以上的速度使用Clubhouse,“一开始的时候,因为很久没见了老朋友了,我都是和他们一起讨论,后来随着人数变多,事件的发展导致我成了一个个Room的Moderator(主持人)。”

钛媒体和她的采访也是通过Clubhouse的私密Room方式交流。Doris说,这是一个平等交流的产品,很多Speaker给她带来了很多观点和价值。

事实上,对于Clubhouse为何会爆红,应该从心理层面和产品传播角度去分析。

首先心理层面,Clubhouse*吸引力的就是“邀请制”。尽管这种产品在中国互联网并不是*次,前有初期的知乎,后有MIUI,两者都在中国积累一定用户。但Clubhouse的核心是“至上而下”模式,尤其是邀请多位大咖之后,这种模式变得更加具像化,筛选掉了一些“低智网络人群”,从而形成了一部分语言沟通流畅、观点想法清晰、高社会价值属性的“精英人群”圈子。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期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为9.89亿,距离10亿大关只有一步之遥。但中国网民的学历结构层上却不如预期,小学及以下、初中网民群体占比分别为19.3%、40.3%,而大学本科及以上的用户占比还不足10%。

在Clubhouse这款产品里面,中国“精英人群”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正如多位经历过知乎邀请制的用户所说:“Clubhouse就像是十多年前知乎里面那样快乐,一旦开放到所有人进来,这样的快乐就会消失。”

另一方面,在快节奏、强压力的现代社会中,一些个体意识愈加强烈的青年人边展现着独立自信,边承受着社会转型冲突带来的失落与孤寂。而Clubhouse这款产品,成为了当代青年看到世界人群的“正确打开方式”。

根据新华网报道,一张曾在网络上流行的“孤独等级表”引起了很多网友的讨论。这张等级表将孤独分为十级,从“一个人去逛超市”到“一个人去做手术”,每个级别都有具体行为对照。有网友表示,“不知不觉已经修炼到了第九级,很多事情一个人做挺好。”也有人认为,孤独感不是来自一个人做这些事情,而是随之产生的喜怒哀乐需要倾诉时,发现身边空无一人。

部分青年只在网络里寻求情感和精神慰藉,其结果是形成线上“存在感强”与线下“透明度高”的鲜明对比,个人对人际关系的渴望与实际交往水平产生差距,空虚感更加强烈,因此Clubhouse这类产品,给了这些人一个心理慰藉,在孤独中寻找光明。

而从产品传播角度看,Clubhouse爆火背后有三个重要特点:“邀请制”和单向Follow模式带来的排他性吸引力,优质主持人、Speaker和Room话题带来的“同温层”讨论氛围,以及明星效应的体现。

以“邀请制”形式打造线上社群空间,房间设定以内容出发建立起线上的社交关系。这种表面上传递出让各领域的人通过参与聊天交流获得社群感的理念,却又用邀请制设置了一定的门槛,加上对入驻用户可发出邀请的名额限制,营造出的就是一种“同温层”的感觉,即让很多用户进不来就不是同一圈层的视觉感受,让入驻本身成为了一种“身份认可”与“身份彰显”,加剧了“排外性”吸引力文化的覆盖。

在Clubhouse中,Moderator(主持人)和Room话题是十分重要的。作为“房主以及房主任命的管理员”,他们可以决定哪个用户可以发言:需要设立一定的规则,并且执行这些规则,这也是任何有效讨论的前提,不可能是看谁嗓门更大,而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流程。

与此同时,其余的人都在观众席上不能发言,只能倾听。而发言者关注了的观众会出现在更靠前的位置,也就是Follow By Speakers。当一名“大V”进入房间之后,这些人更容易被大家看到,Follow其的用户就会变多。

在一开始,大家会因为好奇心而下载入驻Clubhouse。当使用并发起聊天的时候,你会觉得这样的房间存在温度,在台上插科打诨、哗众取宠,并不会看到台下有任何反应。

简单来说,用户在Clubhouse里面,任何人不会有Zoom这种“公事公办”的环境氛围,也不会有YY语音这种依靠主播提供信息量。聊天过程中用户也会呈现放松状态,从而更容易专注自己的表达,以及和台上其他发言者的互动。例如李开复在Room中进行了三场以上的发言,不仅谈论了AI、人生哲理,也讨论了红酒选择这种业余喜好活动,即线上版的鸡尾酒会。

目前包括Facebook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微博CEO王高飞,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董事总经理朱啸虎,GGV纪源资本合伙人童士豪,声网Agora新兴市场负责人&合伙人王骅(Tony Wang),歌手林俊杰、许茹芸、陶晶莹、光良、萧敬腾等,科技意见*果壳CEO嵇晓华(网名姬十三)、林嘉澍(网名flypig)、冯大辉等人都已经入驻Clubhouse。

一旦有明星,Room就会立即爆满。例如此前扎克伯格参与讨论之后,整个Clubhouse网络也会变得更卡顿。

当然,缺乏文字回复功能,也使得交流的信息密度会降低、效率会下降,并且会存在无法监管的问题。

根据媒体报道,尽管Clubhouse聊天室中的谈话内容不会被录音,理论上可以保证隐私,但一些明星和网红的对话已被人录音并上传到YouTube上。

“在a16z的加持下,Clubhouse有可能成为音频社交领域的下一家Twitter、Facebook或TikTok。”有媒体给出这样的评价。

总的来说,Clubhouse的确是一款十分特别的App产品:

它介于公开与私密之间,比微博更私密,又比微信群聊和朋友圈更公开;

它介于信息传播与情感联结之间,比文字的信息传播效率低,比视频、播客更多的实时互动,而且声音这种富媒体形态能更好地建立情感上的共鸣和联结,能让你感受到更完整的人,但比起视频而言又少了一个维度;

它介于自由开放与规则严格之间,既鼓励大家发言参与,又给了主持人很大的权力;既能为普通人的表达提供渠道,又不可避免让一些大咖获得了更多的目光与关注。

是否会诞生出属于中国版的Clubhouse?语音社交已成下一个风口?

近十年来,移动互联网迎来了爆发式发展,因为智能手机,数百万技术人员开始了iOS开发之旅,影响全球超过10亿人生活。根据苹果公司提供的数据,苹果全球应用开发者数量已达2300万,应用数量超过200多万款。

在Clubhouse火爆之前,推特发布了Spaces,中国企业也推出了“递爪”——被称为最接近Clubhouse的中国应用。

不过,递爪产品经理朱晓华提到,作为中国的创业者,首先要考虑成本问题,例如里面是否包含付费功能,是否要形成商业化,他认为这或许是无法有Clubhouse火爆的原因之一。“与Clubhouse相比,递爪产品需要让用户分担流水,免费45分钟,后续每15分钟再加两块钱,其他功能也是收费的,要不然我们每天花钱如流水一般。”

作为产品经理,Doris认为很难诞生出下一个中国版的Clubhouse。

“首先,音频赛道规模对于中国这些巨头来说太小了;其次,中国没有这种Class交流的文化,在中国找不到一个和Clubhouse Room相同场景的对应点,尤其是鸡尾酒会这种西方文化,在中国并非是这样沟通的。”Doris对钛媒体App表示。

她强调,Clubhouse给到用户的是水电煤这样一个网络基础设施,十分简单,剩下都是用户的发挥,而中国互联网产品并非这样纯粹。

事实上,语音社交并不是一个新的赛道。

早在2005年,欢聚时代就推出YY语音,供游戏玩家实时交流。但随着直播兴起,YY转向视频直播,没有在语音方向上继续走下去。而YY语音的首席技术官赵斌于2014年离职,创办了声网,为新东方、陌陌、好未来等在线教育、游戏电竞、金融、医疗类企业提供语音通话、直播、实时录制等技术方案。

张毅在接受财新采访时表示,语音这个赛道之前一直不温不火,是因为消费者认为“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尽管视频的制作门槛更高,消费者却更乐于接受。但近半年,随着短视频机会变少,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运营者,都希望找一个新的平台和方向,而消费者也希望减少看屏幕的时间。语音社交几乎不需要用眼,促使巨头们开始关注耳朵经济。

1月15日,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宣布,将以27亿元收购深圳的音频平台懒人听书,也是为此布局。

张毅强调,语音社交发展多年,已经没有技术门槛,各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行动的速度和对产品的打磨。如果想将Clubhouse做本土化,必须要考虑专业和娱乐,这将是中国企业规避音频风险的进阶之路。

未来Clubhouse会发展出怎样的产品形态尚未可知,不过,Clubhouse已经在中国昙花一现。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钛媒体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相关企业

社交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