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往年一夜空城不同,随着今年“就地过年”成为主流,各大城市春节期间的线下场景正在重构。为了服务好这庞大人群,互联网公司们正开展新一轮的抢人抢货大战。
据《北青深一度》报道显示,“1月11日上午,江苏泰州一家饿了么配送站门口,47岁的饿了么外卖员刘某自焚,该骑手曾以有事回老家为由请假,但实际上被挖去了美团平台,导致工资被扣约5000元。”
每年一次的春运大潮早已正式开启,但热度远不及往年,包括骑手在内的诸多外来务工人员将留守本地。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2021年春运从1月28日开始,3月8日结束,40天预计发送旅客17亿人次。和受到疫情严重影响的去年相比,这个数字略有增加,但与2019年的30亿相比却几近腰斩。
在过去十年中,互联网公司深度改造了零售以及各类到家服务,但在春节期间,返乡高潮让大城市线下市场需求短暂中止。受疫情影响,今年春节出行人群从30亿次下降到17亿次,这在各大城市催生了一个庞大的春节消费市场。
美团、饿了么、京东、苏宁、顺丰以及各生鲜零售平台,早已纷纷加入春节抢人和抢货大军。
抢人凶猛:灵活用工或重启
“两个(外卖)平台给的都不少,我还没确定是否要跳。”一位北京外卖员对《深网》表示。今年是他做外卖配送的第四年,此前两年春节都会选择返乡过年,“前两年差不多阴历二十九或者除夕当天回家,初五左右回京上班。去年因为疫情原因,一直到初十才回来。”
“今年肯定是不回家了。”这位外卖小哥员介绍,他的一些同行也是同样的想法,“过去几年两个外卖平台也会高价留人,但是因为没什么人点外卖,据说留下来的收入还不及平时的三分之一。但今年很多周边的商家都说过年正常营业,感觉应该收入不会太低。”
商家的动向很快反馈到平台,美团和饿了么在外卖领域已经打响了互联网春节抢人大战的*枪。
一位相关人士对《深网》介绍,今年“就地过年”会催生一个庞大的用工市场,“年底用工荒,各服务企业都有各种政策留人、挖人,尤其本来竞争就异常激烈的外卖行业。外卖企业在‘锁人’的时间节点上精心设计,噱头诱人。但对外卖员来说,留人大战是竞争,也是合谋。”
据《深网》了解,早在疫情尚未复燃的去年11月份,多地外卖平台就已开始试图在春节期间留住骑手。
以泰州为例,美团推出了春节期间高达万元的拉新高额补贴。饿了么方面则表示,正在各地推出更多补贴政策抢人:除夕前骑手可获得节前跑单奖,每单有大额补贴;春节期间,骑手有春节值班奖;在一些大城市,饿了么还会对专送、众包蓝骑士提供一定数额的额外年终奖。
对于外卖平台来说,即便抢人凶猛,但压力依然存在。饿了么方面对《深网》表示,尽管今年春节期间愿意留下来的骑手比往年有所增加,“但因为更多商家也留在了大城市,所以外卖压力与往年相比有所增加。”
春节号称不打烊的快递公司也正在开展抢人大战,顺丰方面对《深网》称,在春节前就已经新增用工近3万人,一线人员投入达37.4万,另外通过同城融合、丰巢柜等多种渠道满足节前用工需求。而与电商强相关的京东物流、苏宁物流也纷纷启动抢人计划,据《深网》了解,两家电商平台均能在春节期间继续维持对一线城市的当日达或次日达配送效率。
但加盟制的快递公司可能会受到影响,据《深网》向北京几家通达系加盟站点负责人了解得知,尽管不打烊,但快递员数量、运营时间都无法保障,一位站点负责人对《深网》表示不打烊只是个态度。
“站点没办法给到很高的费用,大多数快递员还是会选择返乡,只能留下一些客观条件确实不能返乡的快递员。”
去年疫情期间受冲击明显的零售业态目前尚未开展抢人大战,让员工留在城市目前是*要务。生鲜电商平台叮咚买菜和每日优鲜对《深网》表示,为了确保春节期间正常运营,均已预留至少八成人手,同时建立奖励机制。盒马鲜生表示,会通过现金激励等方式,鼓励员工就地过年,应对可能到来的配送高峰。
苏宁对外,300个核心城市依旧提供“次日达”服务。苏宁家乐福、苏宁小店10公里范围内覆盖的35万个社区三公里内一小时达将依旧如常,上海、南京、合肥、无锡等地的到家业务,扩容到5公里内可1.5小时送达,为更多“就地过年”的用户提供便捷。
同时,据《深网》了解以盒马、叮咚等为代表的多家线上线下零售业态也正计划在有需要时重启去年的“灵活用工”、“共享员工”。
抢货难:鲜菜仍是难题
去年新冠疫情在国内陆续爆发,数据显示春运后的返工大潮到来前,有超过六成国人几乎每天都呆在家中,仅有超过三成的人偶尔外出。
如何填满菜篮子成为难题,去年春节期间多家生鲜电商平台停摆,从延迟配送到停止配送再到无法下单。消费者们不得不在凌晨12点或清晨6点设好闹钟,然后在生鲜电商平台上抢菜。今年年初,河北、黑龙江、吉林等省份先后爆发疫情。由于疫情到来迅速,很多居家封闭管理的居民并未储备好足够食物。同时,由于快递、外卖等平台也没有做好准备,不少家庭甚至出现“断粮”“断药”等问题。
春节期间,各大城市忽然从“空城”变成人满为患,各大电商平台都已做好了准备。
京东方面表示,针对春节期间部分地区居民重点消费的米面粮油、酒水牛奶、休闲食品等商品品类,已在全国800多个仓库开启全面备货,30余座“亚洲一号”也充分运转。刚刚上线新版App的国美方面对《深网》称已提前和合作厂商做好沟通,“保障过年期间生活用品相关货品充足供应,保障消费者的购买需求。”
生鲜电商们选择了不同路径,叮咚买菜利用自建生产工厂来确保节假日期间相关产品的平价和稳定供应,据其介绍,目前已显示85%生鲜农产品来自产地直采。同时叮咚买菜方面还表示,针对节日期间的重点品类进行了提前备货、重点囤货,以上海地区为例,总体需求计划较平常增加30%左右。每日优鲜则选择通过与头部供应商的规模直采和提前备货,保障春节期间商品价格稳定。
针对“就地过年”,盒马在各地筹备异地特色年货,占整体年货品类四成,大幅超过往年。盒马方面对《深网》表示,对年货的消费增长有准备,“仅湖南手工嫩腊肉就准备了超过50万斤,苏州八宝饭超过80万件,陕西流心柿饼超过400吨。”
1月21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做好春节市场供应保障工作,商务部会同各地商务主管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增加节日供应。据介绍,商务部将举办2021年全国网上年货节,引导电商企业开启春节“不打烊”模式,推出更多定制化、智能化、绿色化、品质化商品和服务;引导餐饮等生活服务企业提供年夜饭、寿喜宴等餐饮配送服务,满足节日消费需求。
与外卖平台、生鲜电商相比,传统零售业态对“就地过年”反应有些缓慢。河北疫情爆发后不久,一位便利店行业从业者曾对《深网》表示,“此前没有什么‘就地过年’的说法,对疫情也有些放松警惕,但石家庄、通化先后出现备货不足的情况,让我们意识到需要开始抢货了。”不过该从业者也对《深网》表示,现在各个零售业态都在各地找货,“工厂也正在加大马力生产,‘就地过年’政策出台又比较早,估计大中城市都不会出现物资短缺的情况。”
但也有相关从业者对生鲜品类持悲观态度,“去年生鲜电商也已经做了提前备货。当时几家头部电商平台其实都做好了准备,备货数量甚至都能达到过去的十倍,少的也有四五倍,目的就是保障‘春节不打烊’。”但麻烦依然出现了,“除夕、初一前后几天,绝大多数生鲜电商平台都没有货。一些电商平台甚至显示要超过70小时才能发货,到了发货的时候,订单里的一些青菜、肉类依然显示无货。”
该从业者进一步对《深网》表示,春节期间最难保障供应的应该还是鲜菜,“国内大部分生鲜品类尚未工业化生产,春节抢货的时候成本会大量提升,大平台可以靠烧钱留存用户,小平台可能会存在很大风险。”
线下业务:喜忧参半
“春节期间不会关门,除夕当天可能是二十四小时营业,现在还在等相关通知。”一位北京大型餐饮企业门店负责人对《深网》表示,“大型聚餐可能会受到影响,但预计外卖以及2至4人的小型聚餐会有提升。”
“就地过年”政策让今年春节成为史上“活动半径最小的春节”,这也让大型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线下业务受到全新挑战,餐饮平台甚至商超将更多依赖外卖体系。
据饿了么介绍,进入腊月以来,饿了么平台上的“年夜饭”搜索量已经同比去年上涨了4倍,“显然,大家都已经开始观望和筹备用外卖点年夜饭了。”
趋势上,1人份和小份套餐是个新变化。饿了么年夜饭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留本地过年”的大趋势之下,更便捷的半成品年夜饭以及适宜1至2人食用的套餐,将能更好满足一二线年轻消费者所需。
以南京大排档为例,在今年将上线饿了么的年夜饭外卖套餐中,有1/3是首次推出的小份套餐。往年,南京大牌档的年夜饭套餐都是8-12人为主,考虑到今年国家倡议就地过年,很多小家庭会留在工作地,今年他们准备了*398元的2-4人份年夜饭套餐。
京东旗下的七鲜超市则推出了年夜饭套餐,包括1-2人餐、3-4人餐、4-6人餐、8-10人餐,春节期间当日20:00前下单,次日午餐时段可取,支持在店堂食和线上配送到家。同样以线下业态为主的盒马为了减少外出用餐推出了线上年夜饭,分量从3人到8人,满足各种家庭的需求。
“不会做饭,一个人在出租屋如何吃上一顿热腾腾的年夜饭?”这一问题近日登上知乎热门榜单。唐宫、陶陶居、广州酒家等地方老字号将在重点城市的天猫超市推出年夜饭半成品礼盒,满足3~8人不同规模家庭年夜饭需求。盒马的数据显示,今年较去年新增了10%的餐食半成品新品,销售环比增加5%。
面对聚集受限现状,唐宫、西贝、广州酒店、海底捞、肯德基、杨国福等知名连锁餐饮企业纷纷推出餐饮半成品以抢占市场。但努力拥抱线上业态的餐饮服务业也正在受到传统方便食品冲击,每日优鲜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酒水饮料、粮油速食(包括包子饺子等)、零食日百等和过年强相关的品类,增长会非常明显。此外,简单烹饪\加热即时的半成品菜,以及火锅类菜品,也会有明显的增长。天猫提供的数据则显示,由于“就地过年”的号召,螺蛳粉、自热火锅等一人食餐品成为天猫年货节首日增长最快的年货品类,增幅达15倍。
21306起
融资事件
4453.00亿元
融资总金额
11686家
企业
3222家
涉及机构
514起
上市事件
6.42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