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科技IPO流产,本以为是一个意外性的偶发性事件,但后续的各种事件却让以蚂蚁科技为代表的互联网这企业慢慢的有了和往常不一样的涵义和指向性。
自从蚂蚁科技IPO失败后,蚂蚁的舆论导向从曾经的科技和新金融代表一夜之间转变成了金融行业人人喊打的对象。没有人再去称赞花呗、借呗等是创新的金融产品的典范,舆论反而开始谴责花呗、借呗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助涨用户超前消费;同时因为相对较高的利息被贴上高利贷的标签。试想一下,这样的便签和舆论认知为什么突然之间就被帖在了曾经的科技代表身上?
社区团购在三年前就已经出现,并且在两年前经过一轮发展高潮后,创业者和资本死伤大半。如今在疫情的促使下,社区团购再次迎来发展的高潮,互联网的这些巨头们和往常一样一拥而上,试图从大蛋糕中尽可能多的给自己切一些。在以前,这样的例子并不少,同时所有的关联方都会默契的配合,但这次除了巨头们热情高涨之外,所有需要的参与方都不愿意玩了,互联网最新的创新项目被贴上了资本剥削掠夺的标签。
成都疫情突发,一名确诊女孩信息因频繁出入酒吧等娱乐性场所的信息在网络上疯传,后来还导致确诊女孩个人信息被网络上曝光。在算法的支撑下,成都确诊女孩在今日头条的一份“发声声明”短短几小时的时间内在今日头条内部系统展现超过5000万次,并且女孩账号迅速的通过今日头条认证,短时间圈粉接近5万人。许多自媒体的创作者们反而开始羡慕确诊女孩。
事件戏剧性变化的背后都是算法的支撑,今日头条为了自己平台在新闻事件发生时有*的用户关注,而让系统算法全力配合。可以说,系统算法完全能决定舆论发展的趋势和导向,这些在字节跳动刚开始发展的几年,用户们可能并没有想过吧。
12月14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依据《反垄断法》第48条、49条作出处罚决定,分别对阿里、腾讯等三起违规并购事件做出顶格处罚,短时间内两次提起反垄断,并且此次具体惩罚落地,这是不是对整个互联网资本无序扩张的一个短期定性呢?
2021年大概率会成为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收缩年,其本质是因为,互联网完全已经从增量时代发展到存量时代了。最近十年互联网得以飞快发展其依靠的依然是庞大的增量市场,电商、快递、外卖、网约车、移动支付等等互联网的代表性产业,在最近的十年时间中,几乎都是增长状态,市场也是从无到有的被开发出来。因此,可以说互联网已经在国内形成了高度统一的发展的模式,只有快速的增量才被看成是一个好的互联网商业模式。
可是,互联网的流量被开发殆尽了,在互联网所涉足的各行各业,增量流量的开发成本已经远大于存量流量的运营,获得新客所付出的成本已经很难通过客户产生的价值去覆盖掉。所以在粗放模式下,先通过烧钱圈住用户,然后在慢慢思考如何让用户产生价值的模式已经行不通了,看似有规模庞大的用户群体,但却无法产生用户价值,这是当下众多互联网创业公司所面临的困境。
还有那些试图通过通过概念炒作,将自己包装为价值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独角兽,然后再套现给互联网巨头的模式同样不行了。除了巨头会考虑是否需要之外,监管就像悬在他们头顶的利剑,不能错走一步,否则最终只有前功尽弃。
存量才是互联网寒冬*的外部体现,想要再次复制过去十年互联网行业资本的狂欢,必须是技术的再次突破,而并非只是盯着眼前的“那几捆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