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看完行业真相,人民似乎真是要用不起充电宝了

对于企业端来说,由于用户习惯已经培养完成,运营商掌握了一定的议价权,涨价似乎是对自身盈利能力的一次证明

「看上去很美」的共享充电宝,实则遇到不少难题。

共享充电宝又掀起一阵浪潮。只不过对于用户来说,这阵浪潮并不是什么好事。

「在商场里要叫车,手机马上没电,扫了个共享充电宝。从借到还一共 10 分钟,扣了我 4 块钱,特别是它还告诉你前 5 分钟免费。」家在广州的张洋向极客公园(ID:geekpark)抱怨。

打开社交媒体,对共享充电宝悄悄涨价表达愤怒的用户不在少数,甚至还上了微博热搜。过了一个节日就涨价 1 块钱、一小时 10 块钱的共享充电宝,如果还不上就扣 99 元……年轻人继失去车厘子自由之后,连充电宝自由都快失去了。

张洋自诩没有什么电量焦虑症,平常出门也不会太关注手机电量,没电的时候就用共享充电宝。但是最近几次经历让他认识到,自己在共享充电宝上花的钱还不如随身携带一个充电宝安心。

然而,在疯狂涨价背后,充电宝从业者却道出了行业的「苦衷」。

用户习惯培养已完成

经过三年的发展,共享充电宝从一夜爆红到陷入沉寂,经历几次大起大落,却没能让这个行业消失。

共享经济盛行的时代,在滴滴、Uber 等网约车和共享单车变成创业的香饽饽后,人们也在寻找哪些产品能被共享。在这期间,充电宝成为了下一个「风口」。

但是,人们对于共享充电宝这个主意充满质疑,前「国民老公」王思聪曾经在朋友圈声称「共享充电宝能成,直播吃 X。」

王思聪著名的「共享充电宝赌局」|网络

但这阻挡不了共享充电宝迅猛发展。有机构统计,2017 年 4-6 月仅两个月时间,有 11 起相关融资事件,12 亿元入场,是 2015 年共享单车刚出现时获得融资额的近 5 倍。

风口上有多疯狂,跌落的速度一样非常快。不到一年,近 10 家共享充电宝企业进入停止运营或项目清算阶段,美团也通过内部信表示,结束共享充电宝项目的试点运营。

经历洗牌期后,行业的关键词是「稳步增长」。虽然相对低调,但企业们实打实地开始赚钱。街电、小电等企业相继宣布盈利,使得人们开始用不同角度看待共享充电宝。

以共享单车作为对比,同属于共享经济时代诞生的模式,共享单车与共享充电宝如今已经产生了分化:前者已不再是一门创业公司的生意,更多作为流量的获取入口,也很难做到盈利;而共享充电宝真真正正成为了一门生意,也用盈利证明了自己。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一位共享经济研究人士在接受极客公园采访时表示,二者的财务模型理论上都能跑通,每辆共享单车的生产成本还要比每台共享充电宝机器更低,不过共享单车的运维成本更高,损耗率也大,结合在一起就很难实现盈利。

不过,这两个新时代产生的新产品都没有消失,而是逐渐被更广泛的用户接受,在人们的心目中形成了基础认知。

根据艾瑞咨询 2020 年初发布的共享充电宝行业研究报告,2019 年共享充电宝市场用户规模在 2.5 亿左右,2020 年预计可达到 2.9 亿人。

也有报告提到,共享充电宝现已被「三电一兽」牢牢控制大部分市场,占据将近 90% 的市场份额。

但一名业内人士告诉极客公园,这种说法不够全面。「其实几家低调的企业,像云充吧和搜电科技等市场份额应该也超过 10% 了。它们主要场景在三四线城市,如同拼多多与快手早期一样,被人们忽视。」

市场空间变大,企业能达到盈利,在共享行业中,算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标的。美团也在今年初看到市场潜力,「杀」了回来。

共享充电宝涨价真相

既然共享充电宝已经跑通逻辑且开始营业,为什么又在近期开始大幅涨价?

实际上,共享充电宝在 2019 年已经有过一次涨价,但由于涨价幅度不是很大,大多从 1 元涨到 2 元。共享充电宝又属于价格不敏感型产品,涨到 2 元并不算特别突出。

但对于企业端来说,由于用户习惯已经培养完成,运营商掌握了一定的议价权,涨价似乎是对自身盈利能力的一次证明。然而到了 2020 年,再次涨价的行为让消费者们很难不注意到。

「最早的共享充电宝是用亏损换增长,前 1 小时补贴免租很常见,」一位多年从业者告诉极客公园,现在到了需要拼营收,拼盈利的阶段,涨价也成为必然。

如果说 1 元、2 元时代用户还可以接受,那么 4-6 元,甚至有 10 元一小时的共享充电宝存在,消费者自然会产生抵触情绪。而这种情况也不能单单用「企业盈利」一个理由概括,在另一个维度上,也能得到解释。

首先,共享充电宝并不是全国统一定价。在不同地区,共享充电宝价格也会不同,比如在景区、商场等人流量较大的地方,价格会更高。与之对应的还有许多新玩法,有业内人士透露,某些企业会采取周五、周六部分涨价的策略。

其次,某些价格也并不是完全由平台来决定,商家在其中的话语权越来越重。上述从业者表示,某些高档场所会主动要求提高价格。

在这其中,平台的权重实际上被削弱。如果按照最小财务模型,即一台共享充电宝机器为 1000 元,每台设备一天租金收入 10 元来计算,商家在其中会抽取分成,甚至拥有一部分定价权,平台只是拿小头。「消费高的商家不希望摆在店里的共享充电宝很便宜,那样显得很 low。」他说到。

最初的情况并非如此,实际上,最开始共享充电宝入驻商家都是免费,当市面上出现多家企业开始竞争后,为了争取市场,企业会出让利润给商家,当然也有高价买断,即缴纳一定金额的「入场费」,只允许该商家放一个品牌的共享充电宝。

所以,共享充电宝发展三年时间,背后的成本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用最直白的话说,之前用户花 2 元租赁共享充电宝,2 元全部交给平台;现在花 5 元,其中 3 元都交给了商家。成本结构的改变倒逼共享充电宝企业,被迫向用户涨价。

不过,在从业者看来,这样的情况本可以避免,但疫情是快速涨价的导火索之一。「2019 年的涨价本可以继续维持一段时间,可疫情让共享充电宝行业消费频次大大减少,为了保证盈利和现金流,不得不再次涨价。」一位资深分析人士表示。但是在他看来,共享充电宝涨价仍是少数现象,只不过民众情绪将它放大了而已。

赚不赚钱是一回事,但共享充电宝确实是一门「苦」生意。技术和供应链都日益成熟的当下,有一定规模的共享充电宝企业们很少会在这些方面走弯路,但仅凭产品本身,也很难形成独特的品牌差异化。哪家企业能低成本地铺开更多点位,获取更多订单,是占领市场的核心之一。

「整个市场一共 300-500 亿人民币的规模,美团也杀进来,对行业形成了新的挤压。」一位共享充电宝企业创始人提到,企业承载着盈利压力、巨头杀入市场、商家在其中掌握话语权、消费者也开始对价格敏感,重重困境之下,如果企业没有长期来看的核心竞争力和差异化能力,似乎涨价是其不多的选择。

只是这样的状况恐怕无法继续维持。留给共享充电宝玩家们的,是精细化运营的效率之战,还有产品创新的破局之战。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极客公园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生活服务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