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囤地16年套现1700亿,李嘉诚风光不再?

9月23日,网上流传一份《关于禁止和记黄埔地产(成都)有限公司融资、贷款和重大资产重组的函》的文件,落款是“成都高新区财政金融局”。

离开成都后,李嘉诚家族并没有一路顺风。

9月23日,网上流传一份《关于禁止和记黄埔地产(成都)有限公司融资、贷款和重大资产重组的函》的文件,落款是“成都高新区财政金融局”。

该文件称,“因和记黄埔地产(成都)有限公司存在囤地、捂盘不良行为,严重影响区域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经研究,禁止高新区内金融机构向和记黄埔地产(成都)有限公司及其项目公司提供新增融资、贷款,禁止高新区内金融机构向和记黄埔地产(成都)有限公司进行重大资产重组提供帮助。”

随后成都高新区财政金融局有关人士向媒体证实该函的真实性。

据悉,和记黄埔(成都)只有位于成都高新区的南城都汇项目。2004年,长实集团以21.35亿元总价拿下该项目上千亩地块,一举成为当时成都乃至西部的“地王”。但16年后,这个项目还剩6000多套房源。

两个多月前的7月23日,李嘉诚的长江实业集团(下称“长实集团”)发布公告,出售成都南城都汇项目50%股权,作价约78.47亿元,接盘方为禹洲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和成都瑞卓置业有限公司。

禹洲集团相关人士对媒体表示,这则处罚是针对原来股东,也只面向成都高新区内的金融机构,对公司收购的项目没有影响。

长实集团也很快回应称,和记黄埔地产有限公司现在并非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之附属公司,亦不是由集团控制,“公司所有发展项目均严格按照国家法规进行,并不存在囤地的情况。”

近年来被打上“跑了”的标签后,李嘉诚家族在内地遭遇前所未有的舆论危机,这次当然也不例外。

原本去年年底旗下公司出资24亿元人民币参与收购上海浦东三林印象城,并在今年年初启动与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合作后,外界判断“李嘉诚重返内地”,但此番地方政府追踪的“铁拳”,似乎打消了这一预期。

“老套路”

如今,成都南城都汇项目所在的高新区新川的地价已经是2000多万元/亩,而在2004年长实集团拿地之初,成交价格约合206万元/亩,16年时间,翻了十倍。

此番把监管惹怒的“囤地、捂盘”,是李嘉诚家族在内地开发的老套路。

按照规划,该项目计划分8期来建设,但目前为止,南城都汇只推出过6期产品,随后便卖给了禹洲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和成都瑞卓置业有限公司,双方各占股50%。

8月28日,南城都汇剩下的部分被宣布更名为“禹洲爱普山河峯荟”,据透露,该项目还剩余约100万平米待开发,约为6750套房源。而通过出售该项目,长实集团未经审核利润为38.11亿港元。

虽然在回应中,长实集团称,“作为地产开发商,公司主要业务为房地产买卖,我们一直按计划完成发展及出售项目。公司所有开发项目均与地方政府保持紧密沟通,配合当地规划及要求进行专案发展。”但了解李嘉诚投资路径的人,并不会对此感到意外。

这位改革开放初期来到内地投资的“爱国商人”,曾受到了全国各地的热情邀请,据说有的还需要动用“关系”才能请他过去投资,开出的条件一个比一个优越,大家把他当做“财神爷”,当做下一个多少年经济增长的风向标。

但是很多年后,大家发现,用低价一路收割了多个城市的核心地段后,李嘉诚家族并没有按照预期开疆拓土,造福地方经济,而是进入了慢放镜头,慢得看不到进展。

有人把李嘉诚的开发周期形容为“马拉松”式,《中国经济周刊》曾在2013年做过统计,2005年是李嘉诚旗下公司拿地最多的年份,到2013年的九年时间里,全部29个地产项目就有18个未完工,有的地块甚至被囤了25年,与国内相当一部分地产商的思路和操作方式截然相反。

低价拿地—缓慢开发—坐等升值—出售获利,如果单纯地在商言商,这似乎并没有不妥,但当后来人们发现他开始相继抛售内地资产,并套现转向海外的时候,友好的态度发生了急转。

“一卖再卖”

就在7月份出售成都南城都汇项目后不到两个月,市场传出长实集团欲出售北京、上海两地项目。财新报道称,两处物业对应价值达500亿元,融创中国有意接手。

随后长实回应,长实集团项目位置优越,吸引市场注意但并不代表其需要出售相关资产。回复同样强调了“并不存在囤地之情况”,这似乎成了长实集团回复的固定内容。

有数据显示,根据不完全统计,自2013年开始的6年时间,李嘉诚通过抛售内地和香港近20处地产项目,套现金额超1700亿元。相关统计称,截至2018年底,李嘉诚所在的长和集团在内地和香港的总资产占比仅剩10%;2014年,李嘉诚旗下企业在内地土地储备为1600万平方米,如今已下降到900万平方米。

与此同时,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李嘉诚家族开始加大海外的投资,遍及52国,涉及资金逾1400亿港元。其中,在英国的总资产高达4000亿港元,遍布港口码头、电力能源、天然气、医疗等行业,被英国女王授予KBE爵士勋位,也斩获“买下半个英国”的惊叹。

“中国经济整体依旧是向好的,这个我肯定。”多年前他曾做出这样的判断,“13亿的人口和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机会肯定是无限的。但是经过了这么多年的高速增长,以及信贷过度,已经来到了一个峰值,下一步会怎么样,我也不会贸然下结论,但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商人的首要目标是让资本更安全,其次才是增值更快。我当年大举投资大陆和现在全球布局,时间点不一样,考虑的自然不一样,但都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除此以外,没有其他原因。就是现在,我在大陆依旧还有不少投资”。

2015年《别让李嘉诚跑了》的文章引起舆论大肆讨伐后,李嘉诚写了一封致全国的公开信,“在职业上,我是一个纯粹的商人,不要用那些空洞的道德来衡量我。”他在信中说。

回不去的内地?

8月6日,李嘉诚家族旗下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公布了2020年上半年业绩。

数据显示,报告期内长实集团盈利比去年少近六成,为63.6亿港元(约合57.05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57.96%;实现收入363.23亿港元(约合325.8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6.81%。

收入的来源,大部分因内地和海外物业销售情况急增。统计称,长实集团总体物业销售比去年略增约1亿,为194.8亿元。其中,“出售上海高逸尚城的住宅单位为其带来了重大收益。”官方表示。

而盈利下降的主要原因,来自英国啤酒及酒吧餐饮集团的亏损,据悉,此项业务上半年亏损数额超过19亿元。

“地产收益主要靠内地业绩支撑”,有媒体看似无意地做出对比,“被其寄予厚望的英国酒吧业务却亏掉了19个亿。”

与内地看似逐渐疏离的关系,原本早在今年初呈现过短暂的回暖迹象。

2019年年底李嘉诚家族旗下公司出资24亿元人民币参与收购上海浦东三林印象城,并在今年年初启动与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合作。

今年1月长江集团的周年晚宴上,面对媒体问及长江集团是否有意重返内地投资,李泽钜回应,“从来没有说过要离开,怎么会说重返呢?从头到尾我们都有在内地投资,从来都没有离开过。”

只是不知道,和记黄埔地产(成都)被内地政府铁腕一击后,即便是李氏家族真的想重回内地,是否还会受到当年的礼遇。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凤凰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相关企业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