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阿里啃制造

新制造是对制造业的提升,也是对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创新实践。这是块硬骨头,也是一块格外具有样本意义的硬骨头。


新制造新在哪

2016年10月,马云在云栖大会上首次提出,“五新”会深刻影响中国、世界和所有人的未来,这“五新”是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能源。

在漫长的供应链条上,靠近消费一侧的新零售率先开始了。但关于制造业的变化,或许跟想象的非常不一样。

一场在互联网之外、也在制造业之外的创新实践其实已在阿里秘密展开:2017年8月,阿里内部低调成立了一个新制造团队。次年8月,一家名字里带着“犀牛”的工厂在杭州东北面的临平落地开工了。

看“犀牛”早期的照片,毛坯房,水泥地,车间是一个租用的仓库。

我们很难想象,这个不起眼的“工厂坯子”里,蕴蓄了中国制造业长出一种在低廉成本之外的新优势的可能性。

2020年9月16日,内部秘密孵化将近3年后,阿里正式揭开了“犀牛”的面纱。新制造到底是什么样的制造,又新在哪里?从这只新的动物身上,我们已能看到局部的现实答案。

“犀牛”全称“犀牛智造”,与其说是个工厂,不如说是个平台。它的探索从服装开始,优势是高度柔性的供应链能力,主要的生产环节实现了端到端、全链路的数字化。

“端到端”是什么意思?

简单地说,就是设备、产线可以通过IoT技术互联互通,机器和机器之间的关系从彼此孤立走向了网络化,这是生产能力可被数据化、可被分析的基础。在2013年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人提出了“工业4.0”,其中有个重要的概念叫做“集成”,跟“端到端”有相通之处。

“全链路”又是什么意思?

不止是工厂生产流程的高度数字化。“犀牛”的特殊之处在于,从一开始就不是从“制造”这一个单点来考虑设计的,还包含了消费端的洞察、外部的原料和辅料采购,以及出厂之后的动向。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这不是工厂,而更像是个平台。它通过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读懂”了一件衣服的生命周期:从需求产生到生产制造,变成了一件事。

这样的好处非常明显:按需生产,“以销定产”,预测到下个月能卖多少,我再生产多少;产能由人工智能来帮忙调度安排,浪费很少,效率很高,一个订单的要求可以被拆解下来安排到最擅长的产线上,一条产线可以同时处理几个不同款式的商品订单。小公司、小牌子订货,门槛极低,通常服装行业的生产模式是平均1000件起订,半个月左右交货;而在新制造模式下,100件就能起订,谁都定得起,而且一个星期就能交货。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的新制造,起点选了做衣服。

理由看起来很简单。中国是全球*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服装纺织业足够大,产值在3万亿元人民币左右。

但同时,我们的纺织服装业也长期受压。在服装纺织业的老板中间流传着一句话:“不接单没钱挣,接了单不挣钱”,道尽了做这行的艰难。

早期的出口创汇时代,是“8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的微笑曲线末端隐痛。由于对外依存度大,外需有波动,工厂的日子就难过。在“世界工厂”四个字之下,这个中国制造的典型缩影最为人所熟知的优势就是两个字——成本。如今想要往高处走,却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转移的新挑战,服装纺织已是夕阳的舆论不绝于耳。

长期以来,中国服装纺织业的生产效率,吸引了来自全世界品牌商源源不断的外贸订单。数十年来,围绕着这些大规模、大批量的订单,服装纺织业形成了与之匹配的产业体系,上下游产业链托起了上亿的就业人口。

但在2010年前后,行业的隐痛悄然发作了。除了金融海啸的余波之外,个性化的国内消费快速崛起。依靠长周期、大批量生产来追求*生产效率的模式越来越吃力。要做到快速换产、换款、换工艺,成本和人手都难以承受。提前半年生产出来的货物一旦遇上气候无常、不合消费者胃口,瞬间就转化为折价卖和高企的库存。大企业尚且如此,小企业、家庭作坊难处更多。而积压在仓库里流动不起来的货,就是压在企业经营者、尤其是中小企业经营者身上的大山。

笔者看到不少网友问,为啥不做个技术含量更高点的产品,非要做裁缝?

淘宝上千万之多的小卖家,或许就是阿里现实的理由。

啃一块硬骨头

服装纺织业承压的另一面,却是中国日益增长的强大内需市场为行业转型升级创设的巨大机遇。

当前,中国已是全球*的服装消费市场,如果行业企业能把现实的问题解决,立足于强大的本土消费市场,就能在创新发展上获得本质飞跃的先机。其中需求最迫切的就是市场中大量的中小企业,最现实的问题就是供应链。

一边是发展承压,一边是巨大内需支撑的机遇;一边是大量“给点阳光就能灿烂”的中小型市场主体,一边是供应链短板对创新活力的制约……服装纺织业的挑战和机遇,就是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缩影。

阿里要啃的是块硬骨头,但也是一块格外具有样本意义的硬骨头。

我国拥有全世界最为齐全的制造业门类,并自2010年以来持续保持着世界*的制造业总体规模。但相比发达国家与其他行业而言,我国制造业的数字化进程一直相对缓慢。

数据显示,到2018年年底,我国制造企业生产设备的数字化率为45.9%,数字化设备联网率仅有39.4%。具体到中小企业,无论是企业内部的运营,还是生产制造,数字化程度就更低。

如今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大趋势,各种生产要素都在通过数字化连接与配给。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加速成为新生产要素或新生产方式的背景下,没有数字化骨架的企业,面对不确定性时的抗风险能力将弱于提前布局数字化的企业。

同时,马云对此有着不一样的乐观。前几天,他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说,未来不会有一个行业就叫互联网行业,因为所有的行业都会用上互联网技术,“传统制造业一旦与新技术结合,可以非常先进,反而是互联行业的*企业其实非常容易被颠覆、被推翻。”

阿里做新制造无意于“颠覆”或“变革”。相反,这家工厂做的事情比想象的“老实”得多。过去几年,阿里在云计算、人工智能甚至芯片等在内的核心技术领域不断攻坚,在向天空望去的同时,“犀牛”的目标更接近于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最现实问题——降低库存,凿实供应链。

阿里巴巴的掌舵者张勇,在前些年就清晰地阐述过他对此的构想。

作为阿里“五新”战略的核心推进者,张勇认为,互联网对于消费端的改造已经比较深入,而对供给侧的改革才刚刚开始。在阿里的“五新”中,新零售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向供给侧延伸的意味,而新制造则更向上游去了一步。

“未来的新制造一定是通过数据技术实现对消费端的洞察,从而升级制造、产品设计、产品供给、渠道关系,建立一个崭新的C2B的大的愿景。”2017年年底,张勇在一个企业*年会上说。也就是那个时候,阿里的新制造团队默默地开跑了。

据说,这个团队在阿里内部也是保密的。没人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学的是什么功夫,没有张勇的批准,谁也不能进工厂。

团队是新组建的,有在外企做供应链的大牛,搞了十几年服装的传统行业老资格,也有90后写代码的架构师。大家伙儿一家一家去拜访做淘宝的卖家:货从哪里进的,怎么比价,成本多少;也一家一家看工厂:看业内做衣服技术*的工厂,看江浙沪产业带上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厂,看西门子的智能制造工厂,经验拿回来再消化。

这家一年处理7万亿人民币交易的平台,也确实是制造业的新兵。和很多人想象的“大厂”也不一样,负责软件开发的人,蹲在工厂车间里写代码,“做了很多牛头不对马嘴的事”。附近方圆五公里一个宾馆都没有,熬到晚上,索性就在工地住。

熬了三年,新制造的“犀牛”走了出来。

Made In Internet成真了。它将整个产业链条的要素资源一一打通、链接,透明化,快速、高效配置。相较其他工厂,犀牛能够缩短75%的交货时间、降低30%的库存,甚至减少50%的用水量。

通过AI技术,“犀牛”可以从淘宝天猫、社交资讯、潮流趋势等大样本中分析消费需求,给到卖家“某款式下个月能卖出多少件”级的销售预测建议,不用根据产能估算销售额,生产40%到70%之后再追单,这种风险较高的局面现在被打破了。市场需要什么,我快速生产什么。面料入仓后,每块都有ID,可以全链路跟踪、自动出入库、自动配送、智能拣选,工人人手一个平板电脑,技能跟着人走。

换句话说,以前做工厂,看老板的脑子灵不灵,寻源的采购腿脚快不快。新制造模式下的工厂,有智慧化的“大脑”来调度生产。现在“犀牛”已经可以做到打破过去依靠围绕规模生产的供应链效率、时空和选择余地等局限,随时随地从整个平台网络的资源供给去重新整合与优化供应链。压制着中小企业供应链速度、品质、成本上的三座大山,正在被快速削平。

笔者大胆想象一下,未来或许还可以从全球产业链去做优化配置,进而大大提升主动权,更大程度地实现“有需求就有响应”。

“犀牛智造、新制造并没有为技术而技术,而是把技术落到实处,做的很扎实。它很适合中国大量需要转型的中小企业。”宝钢研究院原首席研究员、走向智能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郭朝晖说,“我们不要把犀牛智造看作一家工厂,而是要看成一个实验工厂,它不是在生产服装,而是在生产技术和模式。”

制造业的数字化,绝不只是对制造环节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这既是制造业以数字化推动转型升级时经常存在的误区,也是阿里新制造带给制造业数字化的一个核心启示。

有意义的数字化,不但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工艺和生产品质,让生产线更能满足柔性生产的需要,更有望让中国企业真正融入到数字化的产业协同大生态里,更好地整合供需资源,向价值链上游走去。

当然了,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不是朝夕之功。它需要巨大的心血投入,三年不赚钱,五年也不赚钱,甚至过程会反反复复,绝不是一路通途。从现在的结果来看,像二十年前用铅笔对账做在线支付,十年前自主研发云计算一样,阿里愿意啃,而且偏要啃。

目前,我国制造业的低成本比较优势已日益下降,产业结构和供需关系都存在诸多的失衡,加快数字化变革,让企业的发展底座从传统经济跃升到数字经济,让企业从传统加工制造升级到数字化操作,也已是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供需配置、重建竞争优势的必然趋势。

产业需要一只新独角兽的到来,把优质制造留在中国,把更多就业、发展的机会留在中国。

为中国市场而造

无论老制造,还是新制造,制造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满足需求,服务顾客,创造价值。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能对市场需求有洞察与把握,也就不能让制造真正高效高质量。

阿里的新制造平台包括对制造环节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探索,但却远远不限于此。它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拉着整个产业链一起往又好又快的方向奔跑。这里的意义可能超出制造本身,而是将制造从消费到生产通盘考虑、一站式优化。


一方面帮助中国的中小企业建立快速反应的柔性制造能力,融入数字化的供应链大生态,灵活实现包括个性化小订单在内的定制化生产;一方面帮助企业融入数字化的需求大市场,并在此之下更好地洞察和拓展需求,更好地预判未来,健健康康地闯过当下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这两项结合,企业才能真正货如轮转,也只有同时从这两端发力,数字化在制造业才能真正发挥威力。

新制造就是从两端同时发力的典型。

*批从“犀牛”订货的企业,不只是补齐了在供应链上不能及时反应的短板,也获得了更深层的利好。以淘宝店为例,从红人经济起来开始,人们就意识到,中国的消费品创业者不缺创意、不缺面向年轻人营销的能力,难就难在供应链。最难的地方解决了,就有机会“做好专业的事”,把品牌力做起来。

一位和犀牛合作过的企业负责人强调说,新制造对他的公司很关键的一个帮助便是,通过数字分析洞察市场需求,协助商家更好地做市场定位,并做定向开发;甚至有企业负责人认为,按需开发、按需生产的柔性制造,最终将改变整个行业,让库存和浪费消失!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当前,围绕制造业主动权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主要发达国家都在重新强化制造业的提升。比如,曾经弱化制造业的美国竭尽全力推动制造业回归与复兴,德国推出“工业4.0”和“国家工业战略2030”、法国推出“新工业法国”、日本推出“再兴战略”;一些欠发达的新兴经济体,也在加强对制造业的争夺,并正以更低的成本优势,吸引着产业和资本的转移。对制造业的竞争,还推动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浪潮泛起。

这双重,甚至多重的压力,给我国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让我国制造业真正走到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境地:如果不能打破低成本和严重对外依赖,往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非但不能保住已有的制造业成就,还会因为成本压力以及贸易保护主义,丢掉已有的成绩。

压力的同时,我国制造业也同时拥有巨大的发展机遇。

一是中国即将是全球*消费市场,将为制造业提供巨大的发展支撑;二是中国已经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包括拥有全世界最为齐全的制造业门类,如果能让需求和供给得到高效的匹配,整个经济都将更自主、更可持续高质量。更重要的是,国家已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发展战略,也将为制造业立足于强大内需市场的转型升级提供巨大的支撑。

但也要注意,发达国家已有的经验显示,人均国民收入突破1万美元后,消费市场将发生剧烈的变化,其核心表现就是,高品质、高端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需求会高速增长。这种需求结构的变化会对供应提出新的要求,若本土产业配合不上,则将形成消费的对外依赖。

继制造业对外依赖之后,消费也对外依赖。阿里啃的纺织服装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方面是大量纺织服装业要依靠贴牌生产、出口外销才能艰难的存活,一方面是大量本土消费,尤其高端消费依然被外资所主导。

新制造的一大核心特点就是,*利好群体是本土的纺织服装企业,而且是在传统经济模式下,无论品牌还是规模实力都不占优势,甚至看不到“逆袭”希望的中小企业。

这部分企业做生意的门槛,也是一块阿里想啃的硬骨头。到现在为止,阿里已啃了21年。

从供给侧入手,利用强大国内市场的势能,优化制造的能力,是我国制造业的迫切需要。一边是大量的需求还没被充分满足,一边是本土企业的产能过剩压力和浪费,造成这一矛盾的核心因素就是供需双方无法实现高效匹配,阿里的新制造展示了一种破局的可能性。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新一代信息技术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