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价上天
截至9月8日,连续13个交易日上涨,令天山生物(300313.SZ)成为市场焦点。
 
一个月之前,天山生物还是一个典型的“无人问津”股。机构不疼,散户不爱是常态。
据同花顺数据,公司上一次接受机构调研的时间,还是4年之前。但在最近13个交易日中,天山生物累计上涨510.21%,总市值从18.25亿达到108.5亿,翻了5.95倍,俨然是市场的*焦点。
变化从何而来?
时间倒回8月18日。在天山生物股价飞涨之前,表面上看,公司资金面和基本面发生两个重要事件:
*,私募基金进入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根据今年中报数据,北京泽盈投资有限公司-泽盈顺势3号和8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合计买入4065360股,占天山生物总股本的1.3%。
第二,公司宣布进行战略调整:重启“大肉牛战略”;
7月22日,天山生物发布《新疆天山畜牧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畜牧业务发展规划(2020 年-2025 年)》,宣布公司未来总体定位,是“聚焦中国肉牛产业,重启‘大肉牛战略’分步有序实现中国肉牛产业核心环节深度布局,目标成为中国肉牛行业领军企业”。
重新聚焦主业的天山生物,并没有让普通投资者重拾信心。7月23日到8月14日,天山生物股价在4.95-5.87元之间徘徊,期间换手率高过5%的日子,只有5天。
坐落于北京的私募基金在二季度建仓,难道是对天山生物的战略转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业绩落地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得弄清楚,天山生物究竟成色如何?
根据公开市场资料,天山生物主营产品是“自产种公牛冻精、胚胎、牛奶、活畜”。在证监会行业分类中,属畜牧业。翻看天山生物的财报,总能在平平无奇中给你带来一丝惊吓。2017至2020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分别为1.95亿,1.05亿,2.29亿及1.1亿元,变动不大。
直到今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和去年同期0.62亿元相比,增长77.75%。似乎要经历一次业绩V型反转。然而,熟悉天山生物过往历史的人,似乎对天山生物完成“业绩逆袭”并不感冒。原因,是天山生物在基本面上还有一个巨大包袱:大象广告。
天山生物2017至2020年上半年的利润总额,分别为0.11亿,-19.46亿,-0.6亿及-0.07亿;同期扣非归母净利润为-0.01亿,-18.47亿,-1亿,-0.11亿。2018年的巨额亏损,将之前的管理层推上风口浪尖。
2017年5月,天山生物公告进行重大资产重组。根据随后的公告数据,此次交易价格为23.7亿元,收购大象广告96.21%的股权。根据此前审计的财务数据,大象广告的资产净额是上市公司的6.6倍。此次收购堪称“蛇吞象”。
天山生物的这一资本动作,无疑想通过跨界收购贴上新的标签。
收购完成之后,天山生物的跨界转型之路似乎一路顺风顺水。大象广告的实控人陈德宏也顺利进入天山生物董事会,并担任副总经理职务。
为了能够“提高经营决策效率”,天山生物还将管理权限下放,令陈德宏的大象广告保持独立运营状态。因此,收购完成后,陈德宏的大象广告并没有变成天山生物的大象广告。
愉快的合作状态,在2018年底起了变化。
2018年12月25日,天山生物收到《立案告知书》,时任大象广告执行董事长、实控人陈德宏涉嫌合同诈骗、资金挪用、违规担保等违法违规行为。
一个月之后,天山生物公告承认失去对大象广告的实际控制权。和实际控制权一起丢失的,还有天山生物账面上的真金白银。
2019年4月,天山生物公布2018年年报,数据显示天山生物因大象广告事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179,565.01万元,计入当期损益。”当期19.46亿元的巨额亏损,基本来源于这次失败的投资。
现在的大象广告,已经变成天山生物的附骨之蛆,令公司人心浮动,财务不断失血。
2019年1月25日,因涉嫌信息披露违规,证监会对天山生物立案调查。目前调查尚未结束。
2019年4月20日,天山生物因大象广告失控而引起的公司业绩变脸,而披露《关于 2018 年半年度报告及第三季度报告会计差错更正的公告》(以下简称“更正公告”)。因更正公告违规,天山生物时任董事长李刚,时任总经理裘莹,时任财务总监何波、廖士苇受到监管层“通报批评”的处分。
不久之后,时任天山生物实控人李刚就以“从公司未来战略发展考虑,为引进专业职业经理人,增强公司战略筹划及并购能力”为由,辞任董事长职务,黯淡退居幕后。
时至今日,天山生物虽未取得大象广告实际控制权,但仍旧在承担大象广告的连带担保责任。天山生物因大象广告转贷而产生“实际担保金额为5600万元”。
此外,天山生物被大象广告合同诈骗事项涉及刑事案件尚未结案,相关 33 个交易对方的撤销交易之诉尚处于管辖权异议阶段,最终认定结果均存在不确定性。除担保和诉讼这两颗财务定时炸弹之外,天山生物实控人股权质押率已达100%。
一个内部管理遭受质疑,基本面存在巨大隐患的公司,股价疯涨的背后,只能有一个原因:短线资本的强烈介入。
龙头战法2.0
驱动天山生物股价上涨的关键,是投资者对市场的认知和针对规则的策略调整。本质上,是此前被游资奉为圣经的“龙头战法”的升级。所谓“龙头战法”,即用资金优势追逐市场中最热门的一只股票,并利用涨停板的号召力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场,从而连续拉升股价。
这个战法的1.0版本,曾经因注册制的出现遭受短期的重挫。20%的涨跌幅限制,一度令龙头战法的未来受到质疑。原因很简单,如果按以往操作,在涨停板附近追入热门股票,一旦“炸板”,意味着投资者能在一天内亏掉40%。
但后来的一系列实操证明,大多数人的判断永远是错的。
资金首先选择了科创板,作为试验田。
芯片龙头沪硅产业(688126.SZ)自7月6日开始七连阳,区间累计涨幅99.81%。
 
这种试手,在天智航(688277.SH)7月7日登陆科创板时几乎达到最高潮——当天天智航股价暴涨600%,震惊全市场。
至此,在8月24日创业板注册制正式上线前,短线资金对于注册制下龙头战法的操作心得已胸有成竹。毕竟,创业板的门槛要远低于科创板。这也意味着跟风的资金会更多。
注册制下新龙头的诞生,已成为众多游资高手的共识。
直到天山生物的出现。
截止8月18日,天山生物流通市值只有5.39亿元,流通股数量只有0.95亿股。如此的小盘股,又没有被ST或者近期有ST风险,可谓“天选之股”。
8月24日,实施注册制之后的创业板,按照《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交易特别规定》(以下简称“创业板新规”),股票涨跌幅限制比例从10%调整为20%。
显然,有了科创板的经验,这次入场资金做足了功课。既然真正能流通盘子就5个多亿,撬动股价根本就不需要多少资金。8月19日,天山生物*次涨停板的换手率才8.2%,第二次打板换手率才17.8%。
真正的启动,是在8月26日。当天早盘出现的大额卖单被外界普遍认为是前期潜伏的资金落袋为安的“核按钮”操作。天山生物股价从接近涨停到重挫4.21%,盘中振幅达到18.51%。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14点13分,天山生物封死涨停。
8月27日,天山生物再次震荡盘整后封死涨停。随后的天山生物,一骑绝尘,股价再不回头。
注册制下的龙头战法2.0由此诞生。
注册制下个股20%的涨跌幅限制,也被戏称为“20cm”。
财富效应背后,短线资金顺势起舞,豫金刚石、长方集团等纷纷加入20cm俱乐部。
创业板一时成为资金逐鹿的主战场。
9月8日,创业板全天成交量超过沪市,创下历史记录。
结语
有资深投资人认为,龙头战法不管是1.0还是2.0,都确实活跃了市场,激发了资金,发挥了资本市场的本质作用。
而且,在制度创新的过程中,总有勇敢和聪明的投资人利用预期差率先调整策略,从而获取超额价值。
但在坚持价值投资导向,想要引入长线资金的监管层眼中,这似乎成了一个“风险点”。如何抹平这些风险点,成为监管层正在考虑的方向。
9月9日,天山生物在半个月内第二次停牌核查。正在进场布局的短线资金纷纷放缓脚步,一度活跃的创业板小市值股票,或深度回调,或偃旗息鼓。
“呵护市场”的监管与龙头战法之间的博弈还在继续。
天山生物,远不是故事的终点。
19179起
融资事件
7524.20亿元
融资总金额
9596家
企业
3010家
涉及机构
778起
上市事件
6.70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