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 10 年,智能硬件领域里存在非常多机会。——雷军
但上面雷军那句话仍然有效,看上去,风口就在人工智能 (AI)、物联网 (IoT) 和 5G 的交叉间。
在这篇文章中,虎嗅通过早前最受资本追捧的两家智能硬件独角兽企业:大疆与优必选,分析目前中国智能硬件的处境。(大疆在 2006 年成立,迄今已超过十年,从严格定义来讲不算独角兽,但由于大疆的航拍机在 2013 年才开始被广泛报道,所以不少人仍视之为典型的中国独角兽公司。)
先抛出我们的结论:大疆或优必选,都不是“小米”,市场空间是*挑战。
两家公司的硬实力
智能硬件企业是否优质,相比起人工智能企业来说,更容易被验证。
不过,没有投资人会怀疑大疆的技术水平,他们是少数被视为技术上能*全球的中国科技公司,而优必选也多次在春晚上展示了炫酷的人型机器人技术,得到了不少金主的认可。
两家公司在硬件层面的核心技术——大疆无人机技术,以及优必选的人型机器人技术——均属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系统通过各种传感器和算法,让无人机或机器人能自动平衡、甚至自主移动(上图)。
大疆是国内目前少数能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成功落地在智能硬件的独角兽公司。他们早就开拓出航拍无人机市场,并赚取了相当丰厚的收益,从大疆的融资资料可见,2014 年至 2017 年,他们营收从 27.2 亿元人民币增长至 175.7 亿元人民币,净利由 7.1 亿元人民币增长至 43 亿元,增长幅度极为惊人。
但大疆的优势并不止于技术。2016 年,由知名美国科技创业者 Chris Anderson 领导的 3DR 公司,曾推出智能无人机 Solo。尽管 The Verge 把它评为史上最聪明的无人机,但仍然斗不过大疆,饮恨离场。Anderson 认为他们失败的原因,是大疆能通过快速降价和铺货,迅速占领市场。
可见大疆的另一个重大优势,在于拥有能实现快速降价的强大供应链,以及能快速铺货的成熟销售渠道。
因此,大疆最近的一次公开募资(2018 年),就受到投资者热烈追捧,认购金额较原计划高出了 30 倍,估值达到150 亿美元。有分析师表示:“大疆的静态数据*牛逼,返回去要看技术壁垒和行业增速,这两项是基本面研究,是财务解决不了的。”
同样地,投资人也普遍看好优必选。据报道,优必选在 2018 年由腾讯领投,完成 8.2 亿美元的 C 轮融资,刷新了 AI 领域单轮融资记录。2019 年优必选再接受两江战略基金C+ 轮融资,虽然未披露具体规模,但优必选 CEO 周剑曾经表示,C+ 轮融资后估值将达 100 亿美元,还称预期未来 3 到 5 年间,将估值提升至 300 ~ 500 亿美元。
但优必选的的商业化情况,是否足以支撑这个估值?
据消息指出优必选的销售能力增长强劲,5 年内增长 1000 倍,目前预计 2019 年销售额达到 60 ~ 80 亿人民币,并已实现盈利。用周剑的说法,是“COO 养活 CTO”(虎嗅注:通过良好运营来养活研发)。
某国际投资机构向虎嗅表示,优必选在机器人领域已经确定了龙头地位和商业化竞争优势,拥有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使公司获得较高的竞争壁垒;在产品方面覆盖各个等领域,供应链也足够完善,在商业化上具备显著的*优势商业价值。
由于智能硬件公司的产品看得见摸得着,缺乏人工智能公司的“想像空间”,所以能被资本"喂"成独角兽的,一般具有相当的硬实力。然而,这并不代表以人工智能挂帅的智能硬件独角兽,日子会过得比以往的智能手机要好。
毕竟智能手机业已证明是消费者的刚需,其庞大的市场体量几乎是近几十年电子行业所仅见,但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硬件,其市场潜力仍然成疑。
被质疑
因此,尽管不少人认可大疆和优必选的实力,但近年也陆续出现质疑的声音。质疑者并非否定这些智能硬件独角兽的实力,而是质疑这些智能硬件的市场,是否真的能支撑起这个市值。
先来看优必选。
如果按 2018 年的 C 轮融资计算,当时优必选估值为 55 亿美元(约 390 亿人民币),同样属智能硬件的大疆,在 2018 年估值约为 150 亿美元,是优必选的 3 倍左右。而优必选在 2018 年目标收入为 20 亿人民币、2019 年预测约为60 ~ 80 亿人民币。对比起 2018 年大疆收入约为 180 亿人民币,也仅为优必选的 2.5 倍。如果大疆的 150 亿估值合理的话,优必选的 55 亿估值,应该还算合理。
但优必选在 2019 年的预计收入,对比起同年未公开细节的 C+ 轮的 100 亿美元的估值,估值水平就已经比性质相当的大疆要高出不少。如果我们把不同类型的机器人公司进行横比,就能更明显见到优必选是如何被“被高估”。
从上图可见,上市的工业机器人新贵库卡 (Kuka),近两年收入都均逾250 亿人民币(约35 亿美元),但市值还不到20 亿美元;国内工业机器人龙头新松,2018 年收入达30 亿人民币,但市值却只有215 亿人民币(约 30 亿美元)。非人形的教育机器人小胖,早前估值才20 亿人民币( 2.8 亿美元),专注教育机器人设计的 Makeblock,估值才25 亿人民币(3.5 亿美元)。
优必选的业务,覆盖 B 端和 C 端,B 端以行业场景划分,针对不同行业领域做定制化开发,C 端主打的是 STEAM 教育、以及情感需要的陪伴机器人。但优必选的估值,比起专注 B 端市场的库卡和新松,以及专注教育市场的几家初创公司,都要高出不少。
优必选为什么能有着比其它机器人公司更高的估值?这是因为优必选的重头产品,是只在科幻故事里出现、拥有强大人工智能的人形机器人。优必选在春晚上大出风头的,也是旗下的人形机器人 Walker、Alpha 和 JIMU,而且 CEO 周剑的的目标,也是:“让人形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他们的 CTO 熊友军也强调:“机器人具有人形化的外观非常重要,这是与人类建立情感联系和信任的基础。”
但质疑优必选的媒体和投资人,却认为他们产品的智能程度和性能设计还有待提高,现阶段更只能满足 B 端的展示。事实上,有教育机器人业内人士告诉虎嗅,优必选的业务其实集中于人脉含量多于技术含量的 G (政府)端市场。举例说,光是 2019 年优必选的 60 ~ 80 亿收入里,有 1/3 很可能来自阿联酋政府分 4 年执行的 25 亿元教育单子,所以某程度上,他们的业绩并不是源自产品的吸引力。
这些主打 G 端的教育机器人,就是曾上春晚、能通过编程跳舞的 JIMU。可是,与其说 JIMU 是一台拥有高度人工智能的“高科技机器人”,不如说“它”只是一台新奇的 STEM 玩具(上图),其智能功能,仍然相当有限。诚然,贵州一单来自贵阳市教育局的 1.7 亿教育机器人采购订单,就有老师质疑这些教育机器人“太贵了”。换句话说,如果这设备不是 to G 的话,估计不会有 C 端用户考虑。
那以情感需要的陪伴机器人呢?以 2017 年初与 Amazon 合作推出的陪伴机器人 Lynx 最为著名。“他”虽然拥有人工智能界里首屈一指的 Amazon Alexa 语音助手,外媒也觉得“他”新奇有趣,但仍然觉得“他”不值得买。CNET认为 Lynx 的所有智能家居功能,均被更便宜的设备、更好的所取代。Tom’s Guide更指出,很难为一台只会跳舞、做瑜珈的人工智能音箱而付 800 美元(约 5700 元人民币)。
后来,媒体发现Lynx 机器人就连在 Amazon 的销售榜单上也只能敬陪末席,连国内竞品 Makeblock 都比不上,可见,消费者觉得自己的情感需要,并不值 800 美元。
当然,这并不代表优必选无法造出优秀人形机器人。在 2019 年春晚表演的 Walker,在技术上能与日本的 Asimo 看齐,问题是它尚未进入量产阶段。据悉,优必选会仍在深度布局,要把500公斤扭矩的伺服舵机做到一两千元,从而将机器人的价格降到 5 万元左右。问题是价值 5 万元的陪伴机器人,你会买吗?
换言之,人形机器人的*问题,就是性价比太低。可见,优必选主张的“情感”需要,真的值得 55 亿市值吗?
再来看大疆。
大疆在 2018 年融资时,董事会表示在2022 年,其营收可达1700 亿元,在未来 5 年收入可涨 10 倍。有投资者表示这估算合理,并认为就算只做无人机和影像,大疆到 2022 年也能达到 900 亿元人民币营收,因此,这次融资引起投资机构的激烈争夺。
但没想到在 2019 年画风突变,当时大疆突然传出贪腐丑闻,损失金额接近 10 亿人民币,后来开始有媒体认为,大疆无人机市场其实已经饱和。国际电子商情甚至怀疑,当年大疆极有可能在2018年出现 5% 的负增长(上图),反腐事件只是来掩饰业绩不佳的借口。
无人机是一个相当吊诡的市场,它本身会带来一定的安全及隐私问题,所以当无人机普及化,大众关注度愈高,争议也开始出现。2017 开始,全球各地就多次发生无人机闯入机场、以及无人机大闹人烟稠密的城市,这使航拍无人机的形象变得愈来愈负面,多国政府也开始收紧管制,而不少景区也禁止游客操作无人机。
根据美国联邦航空总署(FAA) 的最新统计,2019 年美国新注册消费级无人机数字,几乎零增长(下图),可见无人机市场增长乏力。尽管大疆的智能硬件已打开了一个蓝海市场,但它并不一定就是消费者的刚需,也不一定足以支撑一家估值 150 亿美元的公司。
美国已注册消费级无人机数量,注意这不是新增数量、而是累计数量。图片来源:美国联邦航空总署
就在航拍机市场即将饱和之时,大疆更被卷入中 美贸易战的冲突,多次被美国议员点名关注。虽然大疆当时曾霸气回应:“无人机能拆开的每一个零部件都是大疆自己生产的,底层代码都是自己的。”但业内人士表示这说法都是谎话:大疆无人机经常使用由意法半导体或索尼等外国公司提供的芯片,各种视觉算法也包含不少海外的开源代码,就连大疆的遥控器,也需要申请苹果的 MFI 认证。
早前不少中国企业都因被列入实体清单,业务受到严重影响,连华为也无法在美国制裁下完全不受影响,更何况是大疆?
更麻烦的是,即便大疆真的能完全自研自给,但美国可是大疆*的市场,倘若卷入贸易战,销售额必然受到严重冲击。而且当航拍无人机市场日渐饱和,大疆因而开始开拓行业无人机市场,但行业无人机市场的客户,多为公共事业以至政府部门。由于美国政府部门公开表示要停止使用大疆无人机,他们在未来会否像赶绝华为的基站市场一样,不断在全球压榨大疆行业无人机的生存空间?
因此,大疆急于寻找航拍无人机以外的新市场,藉此在 2022 年满足 10 倍营收的增长目标。由于大疆的强项是技术,他们以无人机的核心技术——自动控制和机器视觉技术——为基础,尝试在不同领域落地。例如,他们尝试把无人机的三轴云台,改装成手持稳定器,主攻 Vlog 市场;也尝试将避障技术改为激光雷达,主攻自动驾驶汽车市场。
但是,大疆由于其智能硬件属性,使其转型之路十分崎岖。
大疆:产品多元试错的压力
大疆从 2018 年开始,陆续把产品由天空覆盖至地面、从消费级到专业级、包含影像、教育、汽车、农业,产品线因而变得相当复杂(下图)。而且,每条产品线还再细分不同形态,更曾在 9 个月内,接连推出了三台主打 Vlogger 市场的消费级手持影像设备:带镜头的 Osmo Pocket、手机稳定器 Osmo Mobile 以及运动相机 Osmo Action。
尽管大疆能以擅长的供应链手段,通过零件复用和大规模采购来降低生产成本,但多个产品的受众群体相当接近,大疆内部必然存在互相竞争市场资源、甚至消费者的情况。更令人不解的是,近年运动相机市场明显萎缩,但大疆偏偏在 GoPro 也几乎要卖盘求存的时间点,突然进入运动相机市场。内部消息指出,去年 Osmo Action 的销量不佳,为大疆带来颇为严重的库存问题。
为什么大疆会采用如此诡异的转型手段?
在智能硬件研发与制造成本极高,只要押错注码,就会血本无归。回想 2015 ~ 2016 年,当时仍然是智能手机公司的宏达电 (HTC),由于手机业务难不敌苹果和三星,最终决心在 VR 市场孤注一掷,推出了著名 VR 设备的 HTC Vive。但 VR 市场没有为他们带来预期中的收益,反而把 HTC 拖累得一蹶不振。
大疆自身也吃过押错宝的苦头。2016 年,它曾经集中资源全力发展专业影视行业,当时在索尼和尼康高薪挖了多名技术人员,先后推出 Inspire 2 航拍无人机及 Ronin 2 影视云台等多款专业产品,但到了今天,尽管 Inspire 2 在各项技术上已落后,但大疆迟迟未推出新一代。有业内人士估计,这条用了大疆不少资源建立的产品线,可能因为没有带来明显的收益,已被大疆所遗弃。
可是,即使不少科技公司也会像大疆一样,在不同领域上作出尝试,但这些尝试往往仅限于研发阶段。但大疆的问题是急于把手上技术,在各个方面转化为实体产品,因而在产品化的过程里消耗大量资金,也使每项新产品能分得的资源大幅减少,无法聚焦研发和推广,影响产品线的发展。
由于大疆在发展上失去方向感,对这些产品的底气不足,只能通过分散投资、不断试错来降低风险;但分散投资、不断试错的结果,反使他们更难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
举例说,早前大疆被传出为了发展自动驾驶业务,把特斯拉的高管也挖过来。但量子位消息指出,被挖来的特斯拉高管最后离职,原因是“感觉大疆梦想太大,而且现在为梦想买单的能力看起来也不匹配。”——想像一下当蔚来和小鹏倾全公司之力去造车,当格力也不得不与威马合作造车,大疆结果也只能雷声大、雨点小地造出车载激光雷达。
大疆在 2018 年之后,网络搜寻量不增反减,市场推广乏力。数据整理自Google Trends
而且,这些全新的产品线,并不像航拍无人机市场全无对手,各个领域都需要面对竞争。但大疆产品线庞大,使他们没有足够的资源,增添让人惊艳的新功能,往往被用户批评为挤牙膏。尽管他们近年推出一大堆产品,但他们却不得不减省宣传和销售支出(大疆在 2018 年后,就未有举办大型产品发布会)。网络搜索量近年不增反减(上图),就可见大疆新产品的关注度,反而愈来愈低。
优必选:商业量产的悬念
但大疆还是比较幸运的,至少他们仍然能够把技术成功产品化和商业化。相比之下,优必选却渐渐进入了死胡同。
先前我们提到,投资人看好优必选,并不在于业绩,而是因为优必选 CEO 周剑的目标是:“让人形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并打算在4 ~ 6 年内商用化(即 2020 ~ 2022 年)。但他们的人形机器人设计成本高昂、但能实现的功能太少,缺乏性价比,就只能通过 G 端的人脉去开拓市场,无法在以情感主导的 C 端上取得突出的成绩。
事实上,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一直在泼优必选的冷水,李开复就曾公然批评:“人形机器人将马上进入千家万户的说法,简直是无稽之谈。”机器人领域上十分驰名的 IEEE RAS 协会,也认为要推出可靠且可商用的人形机器人,还需要 30 年以上,他们更指目前有关人形机器人研究和开发视频,根本都是在误导公众。
事实上,在全球都有不少优秀的科技公司在专注人形机器人研发,波士顿动力的 Atlas、软银的 Pepper 以及本田的 Asimo 等,但大多遇上了商业化困难的死局。以波士顿动力为例,他们的技术水平远高于优必选,所受到的关注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波士顿动力仍然遇上严重的商业化困局。
为什么人形机器人很难商业量产?目前科技界的共识是:仿生物形态(包括人形)的机器人,成本高、效率低,性价比不高。仿生机器人的*好处,是能够自主适应不同的场景。轮子只能在平地上走,但双足就能自主适应不同场景,有着更大的通用性。但要让机器人做到指定的单一功能,根本不一定要用到人形机器人设计。
想让机器人进行简单而重复的搬运工作,设计一组简单由少量电机组成的机器人小车就好。但为了人形化而设计成仿生物设计的双足机器人,就需要用上大量的电机、更复杂的算法和更精密的结构来实现,无论是生产或研发成本,都会比一般机器人要高出不少。
图左是大疆的四轮机器人 Robomaster S1,它单纯通过简单的算法和麦克纳姆轮结构,就能多方向高速移动。但上图右就是仿生机械足,它需要复杂的舵机和算法组合,才能平稳缓慢移动。简言之,优必选真的要做出能适应多种不同场景、应付人类不同情感需要的人形机器人,就必然要付出比非人形机人更高的成本。
目前优必选的最强的 Walker 机器人,已经能实现相当复杂的手部腿部动作,但优必选迟迟无法把 Walker 量产的原因,根本原因就是生产成本太高。即使优必选已建立起成熟的供应链,但我们先前也提到,他们目前仍然在争取把售价降至5 万人民币左右,还是那一句:以 5 万元满足你情感需要,你买不买?
无疑,仍然会有用户愿意花这 5 万元,但他们也希望这 5 万元,能带来生活上的方便吧。但问题偏偏可能是:消费者花了大钱,也不一定能满足用户的情感需要。因为人形机器人的*优势,仅仅是能通过机械足来适应复杂的地形、以及通过机械手进行复杂的物理操作。但人形机器人的技术本身,并不足以让适应各种人类的真实场景。
想要人形机器人能满足“人类”的情感需要,“他”需要懂得听主人的指令,要懂得看四周环境,要懂得如何为主人服务。因此,优必选的机器人还需包括机器视觉、自然语言等人工智能的协助、也需要各种数据和服务平台的支持。
但尽管优必选的人形机器人技术真的强大,但他们多次强调其核心技术在于伺服舵机和相关算法。无疑,机器视觉能借助优必选的伺服舵机技术,有效地在多种应用场景落地,但优必选在伺服舵机技术上的积累,却无助于提高机器视觉或语音识别的准确率。
退一步来说,即使优必选拥有业内*秀的机器视觉或语音识别能力,但在全球领域范围内,人工智能技术仍然远远称不上成熟。Amazon Alexa 已经是语音助手里的*份子,但仍然无法让媒体觉得 Lynx 值得 5700 人民币;Google 的计算机视觉技术再牛,也被因为种族歧视而伤了人心。用户真的愿意仅为了不成熟的人工智能,而花 5 万人民币来购买采用结构复杂、成本高昂的人形机器人?
2020,智能硬件的最艰难时刻
但智能硬件真正最艰难的时刻,实际是 2020 年,新冠疫情爆发。
今年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后,大疆业务受到不少影响,更有传言指他们可能要撤出北美。在这个困难时刻,大疆更传出要裁50% 员工。即使他们的发言人如常霸气否认,但包括虎嗅在内的不少媒体也收到消息,不但确认裁员消息属实,据知裁员潮更持续至今,甚至有多个部门因而团灭。在大疆离职群更有员工透露,大疆第 2 号人物、总裁罗镇华,也处于半离职状态接近一年,很可能也会被裁掉。
就在全球疫情肆虐、销售部门团灭之际,虎嗅得知大疆内部流传着与市场气氛相异的好消息:他们 2020 年上半年,居然实现销售额同比上升;同时,科创板日报早前也有消息指出,大疆即将在明年于香港上市。究竟是大疆真的转型成功,所以才准备上市?还是他们重演着 2018 年的故事,先通过裁员把数据“造好”,然后像最近接连 IPO 的人工智能公司一样,准备要流血上市了?
而优必选在神话般的 C+ 轮融资之后,已经准备在A 股 IPO。但在去年年中,有消息指优必选科技底层 LP 基金 2 亿人民币份额,正在寻找受让方,为什么在 IPO 的前夕才准备退出,无疑耐人寻味。但在及后优必选的上市进度,却一整年都没有任何音讯。目前尚未有消息指出,优必选会否也受到疫情或贸易战所影响。
本年 7 月,优必选因委托合同纠纷一案,被深圳市南山区法院查封扣押其名下接近 2500 万元的资产。申请冻结优必选资产的原告深圳市爱施德股份有限公司,是去年成为优必选新款机器人“悟空”的全国总代理。
先前就有业内人士向虎嗅表示,“有公司为了把利润做上去,就先去找经销商大量铺货,不立即收钱。也就是以信用政策应收账款来换取收入的大幅增长,这是监管机构最常盯的一个点。”但这是否与优必选被冻结资产一事有任何关系?目前不得而知。
但无论如何,传言始终是传言。但肯定的是,2020 年将会是智能硬件产业最难过的时候。需要大量资金周转的智能硬件企业,在这环境下要生存不容易,而资金并不充裕、规模不算巨大的智能硬件独角兽,要生存更不容易。
智能硬件,目前并没有蓝海
中国人工智能的独角兽,目前面对不少困难。那要把虚幻的人工智能,在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的智能硬件上落地,面对的困难只会更大。但是,这并不代表人工智能无法与智能硬件结合。
目前安防产品已经大量使用人工智能进行人脸识别,智能手机通过人工智能作为语音助理,以及拍摄影像。此外,自动驾驶虽然遥遥无期,但不少汽车已经引入人工智能作为辅助驾驶系统……
不过,从上面的例子可见,在目前人工智能的水平仍有待提高的当下,人工智能对智能硬件来说,最多只是原有功能的补充辅助,但难以挖掘出全新的智能硬件市场、全新的蓝海。
换言之,人工智能可能帮助让你的原有的智能硬件产品锦上添花、卖得更好,但无法让创业者难以找到一个新机遇,由一家初创公司,摇身一变成为企业巨头。
换句话说,大疆或优必选,都不是“小米”。
其间的逻辑在于:智能硬件的成本极重、AI技术并不稳定,初业者急忙花大钱把技术产品化,倘若失败就会出现严重库存,可能因为无法周转而倒下来。但初业者如果不敢花大钱呢?你就无法把产品价格压至市场能接受的程度,也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大规模的推广,不但难以在市场推广,也更难吸引投资者注资。
智能硬件发展的真正拐点,可能还是要等数年,等5G 普及后,才能引申出一波 5G+人工智能+物联网的革命。
21077起
融资事件
4358.12亿元
融资总金额
11590家
企业
3213家
涉及机构
509起
上市事件
6.31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