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电影院,复工容易复苏难

而比电影院更早“躁动”起来的,是资本市场上度日如年的影视股。

电影院开门的第三天,你去看电影了吗?

自7月16日国家电影局发布低风险地区影院可有序开放的通知后,行业内一派生机勃勃加手忙脚乱。新片《*次的离别》《荞麦疯长》、重映片《哪吒》《误杀》相继定档。观众期待的重磅大片《唐人街探案3》《花木兰》等,定档的小道消息铺天盖地。

邀观众回到影院的煽情文案频出,一首#我想陪你看电影#的神曲cut引来30多万转发。

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相比3个月前短暂复工的首日票房1.38万,这次复工首日票房达349.7万。次日票房增加百万,达到453.8万。这票房和以往工作日大几千万的日票房自然是没法比的。事实上,虽说是7月20日复工,即便是低风险地区,出于种种考虑尚未复工的影院也占相当比重。

而比电影院更早“躁动”起来的,是资本市场上度日如年的影视股。眼下,随着7月24日北京电影院即将复工,7月25日延期举行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电影业会迎来更多利好,还是开始直面欢喜后的现实?

艰难复工

影院复工首日,成都和平电影院首日网络预售票被一抢而空的新闻引发热议。但感叹观众没有抛弃院线电影的背后,却是影院方在以邀客薅羊毛的方式,拉观众走进影院。这家影院的首日票房收入仅为16.5元,每张电影票售价3.1元,票务平台收取3元服务费,相当于一毛钱请观众看了一场电影。

低价拉动的观众,未必是真观众。普通观众如今对电影院的态度,还真不好说。直白点说,影院复工和上影节开幕的消息接连释出,反响激烈的更多是影迷圈,普通观众大多持观望态度。而“圈地自嗨”的影迷狂欢,显然并不能支撑电影产业的真正复苏。

电影股的表现,也从侧面反映了市场对电影的态度。7月16日官宣复工之日,电影股有一定增长,万达电影、金逸影视、横店影视等多只股票涨逾5%。但随后不涨反而有所下跌。7月20日影院复工首日,影视股再次大面积飘红。不过如今大盘普涨,影视股的表现也不算格外抢眼。

2003年“非典”后旅游业的报复性增长,是否会在电影业重演,是电影人、炒股人都在热切关心的问题。如果只是眼下这样,当然无法令人满意

有人认为电影股的低迷,跟没有资金扶持政策出台有关。国内影院很难凭一己之力在短时间内复兴。

意大利电影院在官宣6月15日复工的同时,意大利文化部签署了1.2亿欧元的电影产业资助金,其中1亿欧元用于资助制作和发行,另外2千万欧元用于资助电影院;6月,法国更是同意将向Netflix等流媒体公司征收的巨额利润30%救济电影界;英国电影院因健康预防措施造成的成本增加,也正在通过英国电影协会向政府寻求财政支持。

但当下国家的大笔资金正在流向抵御十年一遇的南方洪灾。更何况经过半年疫情,遭遇困难的行业又何止电影?电影业终归还是要靠生产自救。

首先,如何在落实防疫政策的情况下,*程度地降低损失。比如网络实名制的落实。网络实名制不利于转票操作,而影迷间历来有大量转票操作的电影节很难现网络实名制。近日开票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就采取了进场前落实实名制,而非网络实名制。

与此同时,业内对于“上座率不超30%”的限制态度不一。有人认为电影院平日的平均上座率原本就很少达到30%以上,目前复映片和文艺片的上座率更是远低于30%,无碍于票房。

但上座率限制的是每场上座率,平均上座率不及30%不代表所有场次都是如此,黄金场次的上座率一直是远高于30%。也即是说,按照目前上座率限制,冷门场次上座率不变的情况下,黄金场次极有可能被腰斩一半。

单片时长不超2小时的限定,更是让很多大片只能考虑削足适履。春节档的《唐人街探案3》《夺冠》《紧急救援》等片长均超过130分钟,如果顺应民意择日上映,如何操作则成了当下防疫政策的疑问。目前上影节的做法就是删减时长。

交叉隔座、原则上禁止影厅内食用食品的规定,打击则更为致命。看院线电影本就有极强的社交属性,想要约会看电影的情侣、友人望而却步,看电影的乐趣被削减不少。

而对于影院来说,靠卖爆米花赚钱早已不是秘密。如今爆米花都没得卖了,电影票又是赔本赚吆喝,这复工真是“赔不起”。

等一个爆款

在我们对于复工前景忧心忡忡的时候,隔壁韩国倒是传来了好消息。

从5月开始逐步复工的韩国院线,本月迎来了重磅影片《釜山行2》。2016年上映的*部《釜山行》在韩国斩获7733万美元,成为年度票房冠军。上映前就被寄予厚望,《釜山行2》的预购率(57.7%)和预购量(13.3972万人)均创下了韩国2020年上映电影的最高纪录。

《釜山行2》上映*天就动员了35万观众,并且打破了2020年电影的最高开场分数。口碑爆棚后,立马在两天内吸引了超50万名观众。截止目前,该片上映5天总共动员180万观影人次,共收1300万美元,暂居韩国票房年度第4名。

《釜山行2》的强劲表现,为韩国电影行业注入一剂强心针,只有这样的重磅影片才是市场真正的“救世主”。当下国内复映片和文艺片的市场天花板明显,日本电影市场的票房低迷也是这个道理。

先于我们复工的日本市场,当下也是以复映片为主。因为今年正值吉卜力工作室35周年,6月26日起,4部吉卜力动画上映,俨然一个小型的宫崎骏电影节。截止上周,《千与千寻》《幽灵公主》《风之谷》占据日本票房榜前3,宫崎吾朗的《地海战记》也跻身前十。

但即使役所广司等重量级演员专门开发布会、上传评论音轨等,想尽各种办法吆喝观众“去电影院吧”。复映片吸引来的观众仍然有限,日本也急需一部重磅片来振兴市场。

在《浪客剑心最终章后篇》等视效大片相继撤档到明年后,福田雄一执导的《我是大哥大剧场版》如今被日本市场寄予厚望。

漫改电影《我是大哥大》的电视剧版在2018年播出时,曾引发海内外极高口碑和热议。我是大哥大剧场版》发行公司东宝根据日本全国周末的座位预约数,发行规模达到了目前*规模的359家,预测票房收入有望突破30亿日元,为日本电影行业复兴带来希望。

通过韩国、日本市场,不难理解重磅片的“救世主”效应有多重要。只有重磅片才能拉动观众,拉升影院的排片量,真正带动影院复工。

当下国内影市的处境也是如此。春节档七部大片,除《囧妈》网络抢跑外,还剩《唐探3》、《夺冠》、《姜子牙》、《紧急救援》、《急先锋》、《熊出没之狂野大陆》。除春节档、情人节档外,待映的国产新片中,体量*的莫过于东方魔幻巨制《封神三部曲》,*部原定于2020年暑期档上映。

虽然此前国产电影的现实主义风潮强劲,但从网络呼声和硬糖君身边看,不管重映还是新片,真正的视效大片,才是吸引观众重新走进影院的关键。

疫情阴影难散

但重磅影片和院线复工,又是一对相互矛盾的变量。北美市场5月启动复工之时,影院方普遍表示将在6月中全面复工,迎接7月的《信条》和8月的《花木兰》两位“救世主”。

而片方华纳却认为《信条》是否能在7月17日如期上映,取决于北美八成以上影院复工程度。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表示,希望先上映再带动影院复工。但这在片方看来,有些本末倒置,谁也不愿意拿一部耗资2亿美元的作品试水。

一个月前,诺兰还被奉为影院的救世主。一个月后,诺兰被调侃用“天能”力量复兴电影行业。

在捉摸不定的疫情里,片方和院线都想“你先上,我跟进”,结果难免是“你不动,我也不动”。最终,华纳选择撤档《信条》。紧接着,同病相怜的老大哥迪士尼也选择将《花木兰》撤出暑期档。

见此状况,北美分析师Doug Creutz对电影行业做出了悲观的预测,认为电影市场要到2021年中期才能恢复。

而以上所有的担忧,还是建立在疫情没有反复的情况下。疫情一旦反复,情况将会更糟。

美国的疫情就是一个反面例子。前几天,因为疫情的反弹,新泽西州、加利福尼亚州等政府下令继续关闭电影院。刚复工到第三阶段的AMC、Regal、Cinemark等美国多家院线当然不乐意,把新泽西州长菲利普·墨菲等告上法庭。然而,最终结果是,联邦法官驳回了电影院重开的请求。8月安排听证会,再次复工之日待定。

努力了半天的电影院,又一下被打入“冷宫”。北美院线方之所以如此愤怒,是希望政府给出一个可预期的安排。但疫情突然反弹,确诊人数骤然上升,也可以理解州政府的左右为难。

国内的院线复工,其实也经历了类似反复。今年3月,自全国疫情趋于稳定,影院复工的呼吁就不断,中间也确实有极短暂的小范围复工。但突然局部爆发的吉林疫情、北京疫情,又为复工带来了不确定性。

疫情反复无常,小成本电影扔出去没水花。但真是10亿级成本的大片,谁敢下这个赌?而为防止疫情反复,又需要长时间维持“限制性”复工,结果便是环环相扣的紧箍咒。难道,真要像法国人一样改变传统影院设计?

起码现在看,这场疫情,还真不是为期几个月或一年的一场“风波”,过去之后一切照常。它或将彻底改变我们的某些生产、生活、娱乐方式。“等”大概是不中用了,尽早找到适应新生态的方式才是要紧。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娱乐硬糖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影视视频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