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用一根钉子、不用一滴胶水的中国木匠“阿木爷爷”在油管上火了。这位63岁的爷爷,用视频的形式展示了如何徒手打造鲁班凳、苹果锁、木拱桥、会行走的小猪佩奇……被称之为“当代鲁班”,向世界各地网友输出了一波来自东方手工艺文化的力量。
在文化输出方面,不得不提李子柒。去年12月,关于“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输出”的话题在各大平台引发的热议。作为Youtube首位粉丝破千万的中文视频博主,李子柒用独特的田园美食视频征服了老外。
前段时间,《一剪梅》在经过短视频创作改编后,也突然在国外爆红,在Spotify芬兰、瑞典、挪威榜上名列前三。一句自带bgm的歌词“雪花飘飘,北风萧萧”成为了海外社交平台的疯转元素。如此硬核强势的输出,怕是连原唱费玉清听了都要冒出一连串感叹号。
中国文化,正在从各种意想不到的角度,实现着海外输出。今天这篇文章,对近年一些有意思的文化出海现象进行了一个盘点。这些中国文化是如何吸引各种文化背景下的外国人的?或许对未来中国文化输出提供了一些奇妙的思考角度。以下:
1
阿木爷爷:火到国外的当代鲁班
最近,阿木爷爷火爆互联网,不仅登上了微博热搜,更是火到了国外,被称之为“当代鲁班”。
仅仅一条10分钟左右的制作木拱桥的视频,就在油管上获得了超过4000万次观看。老外们纷纷表示惊奇——这是什么神仙功夫?
今年63岁的“阿木爷爷”本名王德文,13岁时就开始跟着木工师傅学习技艺。3年前,他在网络上看到一些木工制作视频,觉得视频拍得不够细致,观众看了不容易学会,于是萌生了自己录视频展示传统工艺制作的想法。
在儿子的帮助下,阿木爷爷拍摄了一系列关于传统手工艺制作的短视频,并上传在了网络平台。阿木爷爷的视频在Youtube引发了网友的追捧,目前已经拥有了118万订阅者,累积播放量过2亿次,向世界各地网友输出了一波来自东方手工艺文化的力量。
不用胶水,全用榫卯结构搭建的中国馆;
给孙子制作的小猪佩奇玩具,不用电池就能让它动起来;
不少网友看了在评论区表示:“实在是太神奇了!”“这又是什么Chinese功夫?”“也想要这样的神仙爷爷”……
在现代工艺流水线生产大趋势下,掌握传统工艺的手艺人越来越少。阿木爷爷也没想到自己会成了网红木匠,对于他而言,这样的文化输出更大意义是能让更多人了解到老一辈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手艺。
2
李子柒:Youtube首位粉丝破千万的中文创作者
提到李子柒,大多数互联网原住民都对她的视频风格印象深刻。围绕着“四季更替,古风古食”的主题,镜头下的她悠闲地进行劳作,因时因地制作着中国传统美食、手工。精美的构图与宁静的氛围,在镜头前还原了一副俨然世外桃源的田园生活。
4月29日,李子柒在Youtube的关注者突破千万,成为了*在油管粉丝破千万的中文视频创作者。
油管粉丝破千万是个什么概念?和国外主流媒体对比一下就一目了然了:
被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转播的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订阅数目前是1020万,比李子柒的粉丝要少整整100万。而且在发布数量上,CNN发布视频多达近15万条,而李子柒仅发布了一百多条,可见其每条视频的*影响力。
而BBC、FOX等主流媒体的订阅数也都远远低于李子柒。
在Youtube上,李子柒的每条视频播放量几乎都在500万以上,其中也不乏千万级别的爆款视频。
在视频的评论区里,可以看到来自全球各地的粉丝,用不同语言表达着对李子柒及视频中纯净的田园生活的赞叹:
“我终于知道了生活本来应该有的模样”
“说真的,应该以李子柒为原型创作一个迪士尼公主”
“她的频道就像Youtube上的清泉,让精神宁静下来”
美国甚至还有一名李子柒的粉丝,按其视频风格,拍摄了一段自制菜刀视频,并在刀背刻上了李子柒的名字,上演了一出真实版的“给偶像寄菜刀”情节。
人红是非多。前几日被网友疯狂吐槽的越南博主Bếp Trên Đỉnh Đồi,就几乎照搬了李子柒的视频风格。在她的视频中,她顶着李子柒同款造型,用过于相似的拍摄角度表现乡间生活。李子柒养狗,她也养了;李子柒视频中一个重要人物是奶奶,那她的视频中也有了一个奶奶角色......
这不仅引起了中国网友的愤怒,认为她在“东施效颦”;李子柒的海外粉丝也纷纷留言,质疑该越南博主是在剽窃他人成果。
由于李子柒的视频被多国网友搬运并译成了各种语言版本,有些不明情况的网友甚至分不清李子柒到底是哪国人。李子柒曾经为此还特地录制了一个短视频,向订阅者说明自己是一名中国人并为此感到自豪,视频中的拍摄地是自己的家乡。
李子柒们在海外的爆红,也引起了一些国内不同的声音。去年12月,微博大V@雷斯林Raist发了一篇名为《李子柒怎么就不是文化输出了?》的长文,一时间关于李子柒到底算不算“文化输出”激起了网友热烈讨论,该文章阅读量超过1000万。
在反对的声音看来,他们觉得李子柒的视频是有团队包装制作的,过于美化,并不是真正的乡村生活;还有人认为外国人之所以喜欢李子柒的视频,是迎合了他们对中国农村经济落后的刻板印象;也有人认为网红的视频与文艺作品有别,不应传达这种价值引导......
事实上,如果冷静下来看这些观点,似乎理由都有些站不住脚。
李子柒们以短视频形式向世界各地的人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吸引更多外国人对中国产生兴趣与好感。在她的视频中,不仅有富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制作,还有印染、笔墨纸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没有外文字幕,却能让外国友人们在屏幕前静静欣赏。既有输出又有接收,这何尝不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输出?
这场热议过后,@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官媒也出来为李子柒打call。至少李子柒作为一个被外国人喜爱的样本,讲好了中国文化,让更多的人爱上了她的生活,爱上了中国。
3
雪花飘飘:引发欧美疯狂传播洗脑的神曲
而“雪花飘飘,北风萧萧”的海外走红就更多了几分玄学色彩。费玉清都隐退大半年了,要是听说自己这首发于37年前的老歌,突然火遍了海外平台,估计也是满脸“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问号”。
在Spotify的“疯传前50名”榜上,《一剪梅》跻身多个国家疯传榜单,展现出*的病毒传播势头。尤其是在北欧地区,挪威、芬兰、瑞典等榜单上它名列前三。
“雪花飘飘,北风萧萧”这次是如何爆火国外的?事情要从1月份快手上的一个博主张爱钦(人称“蛋哥”)说起。
张爱钦算不上一个大V网红,由于天生头型特别,他有了“蛋哥”这个别名。作为一名特型演员,他也参演了《流浪地球》、《智取威虎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等电影。
1月6日,他上传了自己一段哼唱着“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在雪地里转圈自拍的视频。
视频在国内并未引起多大反响。2月初,网友@Buhjinator与@Haonslegne相继将视频搬运到油管上,取名也是很有意思了——分别是《Chinese man in da snow》和《Asian man sings beautiful song in snow》。
大雪中神奇的中国男人,哼着神奇的魔性旋律。虽然俩博主本身粉丝不多,这两段视频的热度却不断攀升。视频又相继被其他网友搬运到Ins、Twitter等平台,引发了国外网友的好奇:他是谁?他为什么在雪地里唱歌?他唱的歌是什么意思?......
到了5月,“蛋哥”和“雪花飘飘”已走红了国外几大平台。而网友的二度创作将《一剪梅》推向了爆火*。他们在Tik Tok等平台上上传恶搞视频,配上“雪花飘飘,北风萧萧”的bgm(甚至还有Remix、Rap版的)。
有些“2G网冲浪”的外国友人还不知道前后是怎么一回事,就被这凄凉婉转的旋律深深洗脑了。本来今年的日子因为疫情就特别难过了,再配上这段自带下雪*的bgm,老外们瞬间就感同身受了——“这凄凉的感觉不就是我嘛?!”
于是,更多的外国人开始研究“xue hua piao piao bei feng xiao xiao”这两句歌词,寻找这首歌的来源。一段上传于2014年的《一剪梅》费玉清原唱视频,被900多万人次观看,下面的6万多评论里大多是今年的新评论。
有外国人留言说:“原来以为只是一个梗,没想到居然是首好歌。”
社交平台上,“xue hua piao piao bei feng xiao xiao”成了聊天硬通货,跟我们随处可见的“我太难了”的高频程度有得一拼:
“周围的人都脱单了除了我,xue hua piao piao bei feng xiao xiao”
“明天就是DDL了,xue hua piao piao bei feng xiao xiao”
“穿的新鞋被人踩了一脚,xue hua piao piao bei feng xiao xiao”
“我妈喊我去干活,xue hua piao piao bei feng xiao xiao”
不知道回复别人什么的时候也可以“xue hua piao piao bei feng xiao xiao”
......
反正用就对了,转发就跟上潮流了。
还有较真的国外网友去研究起了歌词的中文含义,翻译出了“The snow falls and the wind blows”,虽然无法完全还原中文意境,但也是足够萧条、足够凄凉,丧到了一定境界。
“xue hua piao piao bei feng xiao xiao”之所以能够病毒式席卷社交平台,其背后逻辑与meme分不开。
meme这个词源于英国Richard Dawkins所著的《自私的基因》,在中文中一般被译成“文化模因 ”。因被广泛传播,meme已被收录至《牛津英语词典》,其中定义为“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
对其含义划重点的话,即meme是复制因子,模仿是meme的主要传递方式。如果不上纲上线,可以将meme理解为我们平时所提到的“梗”。
“xue hua piao piao bei feng xiao xiao”作为一个在国外亚文化年轻人中盛行的梗,即使聊天对象不了解,也会去试图了解,当Ta掌握了这个梗后,就会在其他社交场合继续传播,形成病毒效应。就这样,一首中文老歌走到了时髦的前沿。而中文歌霸榜这件事,也足够硬核地在输出中国文化了。
4
渊源流长的诗歌:BBC让杜甫忙到国外
前段时间,我们的伟大诗人杜甫又“忙”了一次,这次还是在海外。4月6日,BBC推出了最新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Du Fu:China’s Greatest Poet),难得以纪录片形式,将杜甫介绍给全球观众。
纪录片的制片人迈克尔·伍德(Michael Wood)集历史学家、纪录片制片人、主持人、作家等多重身份为一身,目前还担任曼彻斯特大学公共历史学教授。在这次纪录片中,他担当了撰稿与主持的双重任务。
在纪录片开篇,为了让海外观众更好体会到中国诗歌的源远流长,他这样介绍道:“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古老的、迄今仍在活跃的诗歌传统,上下延续三千年,比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更古老。”
如标题所写,纪录片不仅把“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这个头衔给了杜甫,还将他与但丁、莎士比亚放在一起以体现其在诗歌上的造诣。
为什么是杜甫?片中的哈佛大学汉学家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曾这样评价杜甫:
“杜甫是最伟大的中国诗人。他的伟大基于一千多年来读者的一致公认,以及中国和西方文学标准的罕见巧合。在中国诗歌传统中,杜甫几乎超越了评判,正像莎士比亚在我们自己的传统中,他的文学成就本身已成为文学标准的历史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杜甫的伟大特质在于超出了文学史的有限范围。”
纪录片不长,浓缩在一小时之内。伍德顺着杜甫生前足迹,从巩义,到西安、成都、长沙……基本串联起了杜甫颠沛流离的一生。作为一个英国人,伍德与不同地方的老百姓进行交流,尽可能去探寻杜甫的魅力。
伍德曾在一个采访中表示,希望能通过这个纪录片来体现共同的人性,这在今天非常重要。在海外平台上,也有网友表示,在疫情中看到这部与中国有关的纪录片“感到十分心旷神怡”。
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究竟是杜甫,还是李白,还是屈原,或是苏轼?在文化传播面前,这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答案并不重要。如果能通过一个定义引发海外网友对于中华文化的兴趣,便有了不一般的意义。
片中还有一个大手笔的设计——让英国国宝级演员伊恩·麦克莱恩(Ian McKellen)来朗诵英文版的杜甫诗。由于在《指环王》系列中的精彩表现,他的“甘道夫”角色深入人心,在海内外民众心中颇有分量。
虽然是小成本的纪录片,诗歌在中英翻译过程中也不可避免一些精华流失,但“甘道夫”的出现还是为片子加了不少分。当他用深沉、浑厚的英音朗诵《壮游》等15首杜甫的诗文译作,一个经历颠沛流离却又保持着睿智的老者形象油然而生。用莎翁戏剧腔读杜甫,给海内外观众带来奇妙的感受。
2012年,初代移动互联网的一次集体联欢还是“杜甫很忙”。到了2020年,杜甫依旧“很忙”。海外网友们受到纪录片启发,发起了名为#DuFuReclaimed#的活动,发自己朗读杜甫诗的视频。虽然诗歌翻译难度大,但也丝毫没有阻挡他们的热情。
5
古诗词:抗疫物资上的情怀和诗意
汉语诗词的魅力有多大?新冠疫情初在国内爆发的时候,海内外爱华人士不仅以最快速度捐赠了抗疫物资,还引经据典地使用古诗来表达情谊。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简单的八个字,极尽诗意地道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温暖。捐赠方日本汉语水平考试HSK事务局的代表说:“中日有很多美好的历史,1300年前的这句话,可以代表日本人此刻的心情,中国的疫情,日本不能隔岸观火”。
日本京都舞鹤市政府捐赠给大连的物资上面写着:“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两鄕”。据了解,这句诗是由一名在舞鹤港口振兴国际交流机构进行交流的中国人想出来的,引用自王昌龄的《送柴侍御》,获得了交流处人们的一致好评。
那句引发热议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也是由一名留学生志愿者提出加在物资上的。
写诗句在防疫物资上本来只是一个偶然事件,却给齐心协力抗击疫情这件事增添了更为诗意的内涵。
6
汉字热潮:中文T恤、纹身、汉语考试
对于外国人来说,学诗确实难度太高,不过学汉语热潮倒是如火如荼进行着。
在全球下载量*、拥有着三亿用户的语言学习App 多邻国(Duolingo)上,全球有超500万非中国用户学习中文。这些学习者中超过三分之一在美国,其次是英国、加拿大、印度和澳大利亚。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意识到,学中文不仅是一种兴趣,更是一项自我投资。
在国内外社交媒体上,也有各领域的明星晒出自己学习汉语、参加汉语考试的成绩:
韩国人气爱豆林允儿就在今年年初分享了自己参加汉语水平考试,并通过了四级的好消息,基本的汉语听说不成问题。被粉丝戏称“中文十级”的她也经常用中文与好友、粉丝互动,还曾偷偷跑到三里屯电影院看了《少年的你》。
丹麦羽坛一哥安塞龙前段时间也晒了自己在准备汉语考试的作业:
在俄罗斯,汉语就已于去年加入了高考科目。在今年7月的俄罗斯高考中,有358名考生报考了汉语科目考试,较*年增加了24%。在考生们看来,学习汉语对以后的工作生活都很有帮助。看看去年的俄罗斯汉语高考卷,还真有点我们做四六级考试内味了:
就像大部分中国人讲英语自带“中式发音”,外国人们学汉语也总被1-2-3-4声语调折磨到怀疑人生。比如,请问以下语句中的“把”、“过”、“上”、“毒”、“别”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学外语难,学中文更难;学中文发音难,学中文书写难上加难。不过外国人对于汉字这样来自东方的神秘构造似乎总有特别的偏爱。
时尚是个轮回,以前我们以穿写着英文的t恤为时髦,现在老外也要拿中文t恤来追个潮流。至于字的意思嘛,这不重要。
T恤还不够?老外们又开始把汉字纹在身上。贝克汉姆就曾展示自己的中文文身——“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NBA球星艾弗森将中文“忠”字纹在右侧脖子上,简约而帅气,体现着忠诚在他人生信条中的重要地位。
当然,也有很多被纹身师坑了翻车的明星,比如肯扬·马丁在左臂上纹了“患得患失”。据说当时纹身师跟他说的这个词是“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意思。姚明表示,*次看到这个文身的时候差点笑喷:
看来光对神秘方块字有崇拜还不够,要多加探索才能避免翻车(手动doge)。
到底什么算是真正的“文化输出”?这个话题留给专家学者们去讨论似乎更加合适。对于最广泛的普通人来说,我们大可用更宽容、更多元的态度地看待这些文化出海趣闻。
10753起
融资事件
1376.66亿元
融资总金额
6527家
企业
1888家
涉及机构
185起
上市事件
1.25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