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闹剧似乎正在变得有意义。
一
今天(5月27日),人大代表、伊利集团质量检测控制中心主任李翠枝首次公开回应议案争议。
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李翠枝表示:“因为我是在乳业工作了二十多年的质检人员,作为人大代表,乳制品的质量安全、尤其是婴幼儿配方奶粉的质量安全一直是我多年来关注、研究的事情。”
对于争议,李翠枝认为,跨境电商婴幼儿配方奶粉确实存在安全隐患。
无论是从行业角度,从工作职责角度,还是从代表履职尽责角度,她都希望国家能够加强或者改善跨境电商进口婴幼儿配方奶粉的产品质量情况监管。
同时,她也明确表示,经过此次舆论风波后,依旧会坚持自己的主张,继续关注食品安全问题。
在此之前,李翠枝本人也一定没想到,一条普通的建议竟会引起如此大的风波。
经过断章取义和过度解读,甚至出现了诸如“企业搞垄断限制大家买洋奶粉”“人大代表以权谋私让企业获利”等负面舆论风潮。
不得不感叹,“舆论”猛于虎。
很多时候,同样的一句话,放在不同语境下,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理解。
而只有回归到问题本身,这场讨论才有意义。
此前,华商韬略在《李翠枝代表的两会建议,跨境电商的罪与罚》一文中已经对基本的事实曲解性问题予以还原。
比如,“跨境电商奶粉不等于进口奶粉”“这是国产乳业的心声,而非一家企业的问题”。在此便不再赘述。
在大量的文章留言讨论中,我们发现主要有两种声音:一是认为,国产奶粉如果做得好的话,大家就不会去选择通过跨境电商买奶粉,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二是认为,应该去提高质检标准,而不是一刀切的去掉。
结合李翠枝的回应,讨论的核心应该是:跨境电商奶粉的监管问题。
那么,跨境电商奶粉是否真的存在安全隐患,现行的监管体系究竟是怎样的呢?解决了国产奶粉的品质问题,跨境电商奶粉的问题就真的能迎刃而解么?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向加以探讨。
二
必须指出的是,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乳制品质量安全标准和保障体系最完善的国家之一。
2013年,国家出台了“史上最严”食品安全管理细则,要求婴幼儿奶粉“参照”药品管理办法执行。
2016年,我国又正式推出“史上最严”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要求一个注册工厂最多只能申请3个系列9个配方。
2018年1月1日,配方注册制正式实施。
这一制度的出发点是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整治品牌和配方过多问题,防止杂牌进入市场。
据估计,仅此一条,就将淘汰国内四分之三的不合规企业。
经过近10年努力,中国已经形成了从源头、生产、出厂到销售的全过程监管体系。
源头上,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标准已经是全球最严的,检测指标多达66项,而在国外奶粉检指标测通常只有30项左右,足足相差一倍。
在很多头部企业的自检标准中,指标更是超过600项。
生产环节,中国头部企业已经成为全球优质样板工厂;出厂环节,中国是全球*一个实施配方奶粉配方注册制的国家;销售环节,中国同样也是全球*一个月月抽检的国家,而且,一旦抽检不合格,就会被全国通报,一年之内出现两次不合格将被吊销配方注册证书。
2019年,我国执行了婴幼儿奶粉食品安全监督抽检2358个批次,检出不合格样品是5个批次,合格率为99.79%,达到全球最高水平。其中,抽检境内的114家企业生产样品1721个批次,合格率是100%。
除了国产奶粉,一般贸易进口奶粉的查验同样严格。
根据检验新规,进口乳品首先要提供按照中国标准的全项检测报告,合格者海关方面将开箱查验,对其形态、色泽、软硬度等指标进行卫生学评估,核对产品中文标签。
全部合格之后,还需要从每批进口乳品随机抽取7盒产品,送往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进行专项检测和风险分析,同时还需留存抽检样品以备仲裁。检验合格方能进口。
尽管仍有提升空间,但这样密不透风的检测体系已经让国产奶粉和进口奶粉的质量提了一个大台阶。
市场也已经给出有力回应。近几年,国产奶粉的销量基本上一直和进口奶粉平分秋色。
只不过,观念的扭转和信心的重建尚需时日。
三
2017年3月,立陶宛查获1.8万盒仿冒爱他美德国版的假货,重量达11吨。
2017年12月,马来西亚出现了美赞臣的仿冒品,一位宝宝疑似喝下假奶粉后狂吐不止。
2018年,西班牙查获8吨假奶粉,涉及多个大牌。这些奶粉大多准备运往中国。
……
据统计,跨境电商投诉举报总量居前五位的分别为奶粉(含牛奶)、食品(除奶粉)、尿不湿、保健品和化妆品。婴幼儿奶粉常年霸占榜首,其中,来自德国、英国和荷兰的奶粉被投诉得最多。
中国明明拥有全球最严的奶粉质检标准和监督体系,为何跨境电商奶粉,制假、走私等问题依旧不断发生?
原因是,跨境电商奶粉不受国内质检标准和监督体系的约束。
有关部门早有定性,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的商品:按照个人物品监管。
跨境电商因此不适用于传统的贸易法律法规,加之发展迅猛,几乎一直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
目前,跨境电商奶粉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网购保税进口模式,二是直购进口模式。只是物流速度有所差异。
通过跨境电商购买奶粉,只需工厂通过国家认监委认证,从厂家发货到消费者收货基本上一路畅通无阻:规避了生产加工的现场审核、配方注册审核、入境检验,以及月月抽检。
全程毫无质量把关的跨境电商模式,顺理成章地成了奶粉制假和问题奶粉倾销的天然保护伞。
2018年,全球第三大乳企——法国兰特黎斯集团旗下的卡翁喜丽雅乳品厂,生产的奶粉被发现感染了沙门氏菌,导致法国喜丽雅(Celia/Celi)、美国赐多利(stolle)、韩国妈咪爱(OFMOM)这三个奶粉品牌的配方注册不被我国批准,难以进入中国市场。
可凭借跨境电商,它们仍一路畅通无阻。
2019年,大约有42款类似的“黑榜”奶粉借此流入中国市场。
毫无疑问,跨境电商不仅是奶粉市场混乱的元凶之一,更是婴幼儿奶粉质量的一大隐患。
不仅如此,跨境电商还会反过来冲击国内的监管体系,蚕食改革成果。
以配方注册制为例,它本意是整治品牌和配方乱象,淘汰落后产能。
可是,借助跨境电商的监管漏洞,让不少国产杂牌子和小厂商还是找到了生财之道。
它们大致有三种“化妆术”:
一是国产奶粉换个包装到保税区一日游,摇身一变就成了“洋奶粉”;
二是去国外注册个奶粉品牌,在国内找企业代加工,包装成进口奶粉;
第三种最隐蔽,国内企业直接去国外找企业代加工,包装成洋名牌定向销往中国。
目前,通过注册的国内生产企业有103家、国外77家,仍有近1000个“贴牌专家”逍遥法外。
长此以往,配方注册制很难推进。
甚至于,国内严格的监管体系也只能是对合规企业重拳出击,“目送”借助漏洞的问题企业逍遥法外。
这也解释了开篇提出的问题。
即跨境电商奶粉确实有很大隐患,监管体系不完善。
即便对国产奶粉构建起强大质检体系,解决了国产奶粉的品质问题,但如果不加强对跨境电商奶粉的监管,奶粉整体性的安全问题依然存在漏洞,并将持续产生危害。
四
对婴幼儿配方奶粉最重要的是两项指标,一是安全,二是营养。
即便消费者通过跨境电商买到了正品奶粉,营养上是不是符合中国宝宝体质,同样存疑。
2012年,香港某研究机构质疑某国际大品牌的一款奶粉“全球最差”,连中国“新国标”都没达到。
这场闹剧最终引出了“乳清蛋白”与“酪蛋白”的比例之争。
乳清蛋白营养高、易吸收,是公认的优质蛋白补充剂;酪蛋白同样是牛奶中的重要营养,但分子颗粒坚硬致密。
由于中国宝宝肠胃不好,酪蛋白多了易腹泻。中国婴幼儿奶粉相关法规规定,婴儿奶粉中的乳清蛋白与酪蛋白比例,要达到6:4。
但国际上,对此没要求。
奶粉虽好,却不一定适合自己。
由于人种、体格、饮食结构的差异,各国的奶粉标准和配方大有不同。
比如,日本人海鲜吃得多,所以奶粉中碘含量低;类似的,韩国奶粉普遍缺硒;美国人缺铁,所以奶粉中含铁量常常超过中国标准。
而中国宝宝普遍缺乏锌碘硒等微量元素。
各国奶粉标准其实有很大差异。
比如,澳新、美国标准中,大多没有维生素*限值标准;各国标准中,矿物质指标有很大区别;美国对婴儿与较大婴儿和幼儿不作区分。
还有常常出现问题的微生物指标。中国标准对于铅、硝酸盐、亚硝酸盐、黄曲霉毒素、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有明确限量要求,而国外标准则没有明确规定。
因此,选择进口奶粉时,也应该选择正规渠道进口的国行奶粉(采用中国标准生产)才更有保障。
综合来看,无论是提升国产奶粉还是进口奶粉的整体质量,解决跨境电商的监管问题都是迈不过的一道坎。
当然,就具体应对举措而言,跨境电商作为一般贸易的有效补充,有其市场需求和存在意义,“堵不如疏”。
相对温和有效的方式是加强监管。
在此之前,国内企业及行业专家也提出了很多建议。
比如,对进入跨境电商平台经营的婴幼儿配方乳粉,按一般贸易进口模式监管,纳入配方注册制统一管理,从源头到销售层层把关;针对性建立并完善跨境产品消费者投诉平台,形成“预警机制”;严格执行《电子商务法》,对大型跨境购平台商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等。
可以肯定的是,封堵跨境购政策漏洞一定会成为未来的工作重点。
如果李翠枝的议案和这场全民讨论,可以让那一天早一点到来,那才是最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