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线下演出市场静悄悄

线下演出产业链各环节都在不断完善,从幕后体系、创作体系、演员体系到场地、宣发、票务等都已链接成网,仍然是行业当下主要的营收途径。而线上线下“平行发展”还只是一个前进方向,推进线下复工才是迫在眉睫。

线下演出开始推进复工进程时,行业并没有想象中的乐观。

5月11日下午,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紧急组织召开推进文化经营场所开放管理工作的电视电话会议。会议中传达出的几点核心意见如下:

1、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根据属地化管理原则,有条件地允许营业性演出场所、互联网上网场所和文化娱乐场所开放工作。

2、文旅经营单位需认真落实“限流、预约、错峰”要求,营业性演出场所不超过*核载量的30%,观众间隔就坐,演职人员要保持一定距离;互联网上网场所和娱乐场所不超过*核载量的50%,娱乐场所每个房间不超过核载量的50%。

3、据道略演艺消息,暂不举办大中型演出活动;暂缓审批涉外、涉港澳台营业性演出活动;综合型演出场所要实行错时错峰演出,不能同时举办两场及以上演出活动,观众不能同时进场离场。

4、严格遵循“一客一消毒”、“使用一次消杀一次”的要求;严格落实实名制购票,鼓励在线支付。

这些复工条件确实在*程度上抑制了疫情传播的风险,但从实际操作性上来看,在这样的复工条件下,线下演出行业的营收空间被缩窄,成本却并没有相应减少,若无同步施行的补贴政策,亏损的概率几乎是100%,对行业走出困境也很难产生实际性的作用。

内容制作方:

上座率最高30%,亏损是必然

对线下娱乐行业而言,上座率、客流量与收益直接相关,但是,相较于网吧、KTV、酒吧、夜店、密室逃脱之类的娱乐场所,人流量本身的浮动性较大,50%的核载量也很难真正明确,而影院、线下演出等场所,观众承载量是确定的,核载量的上限也就是上座率的上限。

不过,就平常各场地的表现来看,影院50%的上座率相对宽松。艺恩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院线平均上座率为11%,再加上行业复工之初,强号召力的影片也不会轻易试水,影院50%的上座率基本能够满足当下的观影需求。

相比之下,线下演出的困境就更加凸显,音乐剧、戏剧、话剧及演唱会、音乐会等都无法像影院那样,借助场次的灵活性、高频率来弥补上座率的不足,线下演出需要“演一场、赚一场”,才能维持基本的生存,但其上座率却只被允许30%。

要知道,线下演出30%的上座率,根本没有盈利的可能性。

每一场演出的呈现,都有固定的成本支出。先说前期的创作成本,以话剧为例,小到30-40万,大到几百万不等,而演唱会、音乐会等大型项目的成本更是在千万级别。

再说每场演出成本,包括场地租赁、演员出场费、幕后工作者劳务费、住宿、安保等费用都是必不可少的支出,其中仅场地租赁就是一笔不菲的支出,一个能够容纳上千人的营业性场馆,每场租金一般都在6000元到2万元不等。

固定的成本压力下,线下演出的上座率一般要达到70%才能盈利已经成为行业不争的事实。

因此,如果线下演出的上座率最高不能超过30%的话,行业若要复工,大概率只能走两条路:一条是像影院早前复工尝试的影片复映那样,演出复排的项目,压缩成本;另一条是抬高票价,扩大盈利空间。

但即便如此,无论是复排还是提价,内容的吸引力下降和观剧门槛抬高,都可能进一步影响到上座率,进而影响到票房,两种途径恐怕都不乐观。

场地服务商:进退两难

倘若内容制作方无法在复工后盈利,复工积极性必将随之大打折扣,线下演出无法推进,夹在内容方与观众之间的场地服务商,也将面临持续亏损的局面。

实际上,近几年随着线下演出行业的发展,不少公司都开始运作自己的产业链,包括内容服务、场地、策划运营等,以拓展自身的盈利点。行业快速扩张形成的重资产模式下,疫情造成的冲击也远比想象中严重。

此前,国内知名LiveHouse厂牌MAO的中南区总监刘磊曾在采访中表示:“仅广州一家门店,700平方米的场地、10多名全职员工,租金、人工等各项运营成本,一个月就高达20多万元。”

另外,随着行业产业链的延展,部分企业对场地租赁收入的依赖也在加强。根据上海1862 剧场的官方数据,2019年,1862剧场在零补贴的情况下,实现全年营收超2800万,净利润则达到500万。其中,上演80台106场演出及公益活动,平均上座率超80%,但90%以上项目都是微盈利。剧场核心收入来自举办的47场商业品牌线下活动,即为商业方提供场地租赁服务。

如今,线下演出停摆之后,现金流来源被切断,每个从事线下演出的企业都在苦苦挣扎,场地服务商们重资产经营的弊端也更加暴露,离场亦是意料之中。

5月2日,广州一家老牌Live House“TU凸空间”因为长期无演出、无收入,无力支撑租金,在微博宣布:“确实撑不下去了。”线下门店甚至已经贴出了新的招租广告。

据微博博主@云空仙人透露,“TU凸空间”也曾尝试过多种场地租赁模式,提升演出场地闲置时间的变现效率,曾经的年会打包产品曾助推月营业额达到60万。显然,牵涉到演出场地的重资产运营模式之下,变现模式越来越灵活,但疫情下承担的风险也在加大。

Live House、剧场等还都是中小型演出场所,大中型演出目前还未开放复工,背后面临的亏损数额还将更大。若行业复工迟迟无法落地、落地亦无法盈利,线下演出发展起来的产业链也将面临崩坏的可能。

从业者:失业、转行、困守、突围

娱乐行业本不是刚需,危局之下也更容易沦为弃子,但在行业背后,同样是一个个面临着吃穿用度、房贷车贷、育儿养老的活生生的从业者们。

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在业存续的演出相关企业有40.6万家,按此推算,行业从业者大约在千万级别。官方剧院或许还能依靠补贴度日,而民间企业的从业者们处境则更加艰难。

此前,山西戏剧网曾发布了一份《新冠疫情对山西戏剧工作者从业影响情况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山西省民间职业剧团中,有78.5%的从业者收入降幅超过90%;甘肃定西市大众秦剧团也曾表示:“已欠发一个月工资。”

微博上,一位线下演出从业者@瓜鱼吐泡泡在最近几次更新的Vlog中也谈到,同行业的从业者和自己的一些同事有的都已经转行,自己目前也是半失业的状态,开始找一些兼职度日。同样,福建某剧团团长也透露,部分演职人员已经开始做起了滴滴、外卖等行业的临时工。

可见,行业真正的困境更多还是在“看不见”之处,除了演员,线下演出的幕后从业者同样面临着巨大危机。

今年4月,全球*规模的演唱会推手Live Nation宣布,将提供1000万美金资助包括负责舞台搭建、灯光师、声控师等在内的从业者们,国内相关从业者面临的困境也可以想见。

生存压力之下,集体上“云”成了线下演出行业的一种自救方式,相声、话剧、脱口秀、音乐节、演唱会等纷纷走向各大直播平台。但目前来看,“云娱乐”也只是行业寻求生存空间的一种尝试,从业者需要适应、改变,观众需要培养,商业模式需要摸索,“云娱乐”很难在短时间内被催熟。

相比之下,线下演出产业链各环节都在不断完善,从幕后体系、创作体系、演员体系到场地、宣发、票务等都已链接成网,仍然是行业当下主要的营收途径。而线上线下“平行发展”还只是一个前进方向,推进线下复工才是迫在眉睫。

企查查数据显示,2019年演出相关企业的注册量为10.7万家,一度达到峰值。也曾有业内人士预估,2020年将成为演出行业最繁荣热闹的一年。然而,不可抗力的出现,行业不得不陷入停摆。如今,复苏的消息传来,但执行上的艰难也只能转化为大多数从业者无奈的叹息:等待吧。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镜像娱乐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文化娱乐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