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IPO或再推迟,微医的价值与困境

万万没想到,最可能成为互联网医疗第二股的微医再度引起广泛关注,竟然是因为瑞幸财务造假事件。

万万没想到,最可能成为互联网医疗第二股的微医再度引起广泛关注,竟然是因为瑞幸财务造假事件。

如今,距离*股平安好医生上市已经过去了两年,距离微医完成5亿美元Pre-IPO轮融资、估值达到55亿美元也已经过去了近两年。而就在此前没多久,微医才刚刚明确了自己的IPO计划。

2月29日,互联网医疗企业微医的一封内部人事任命邮件透露,原友邦保险集团区域CEO蔡强将于4月1日正式出任微医董事会副主席兼CFO。蔡强的加入,显然是为了推进微医停滞的资本化进程。

据悉,微医最新的上市时间表是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登陆港交所,筹集最高10亿美元资金。

但不幸的是,微医很可能需要再等久一些。

据腾讯新闻一线报道,因为其联席保荐人中的瑞信曾任瑞幸在美上市时的承销商,微医做出了临时更换保荐人的决定。对此,业内人士分析,新保荐人进入后,保荐人之间也需要时间沟通,再加上疫情影响,微医整体IPO可能将再延后一个月以上。

有业内人士告诉虎嗅,这样一来,微医将可能完全错过疫情之下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的红利期,对其估值可能造成影响。毕竟,这个行业受政策影响较大,疫情后很可能迎来波动。

况且,继平安好医生上市后,市面上还未出现第二个IPO的互联网医疗项目。虽然在疫情期间平安好医生股价迎来几次暴涨,但彼时其上市即破发的惨状,可能仍让投资者心有余悸。

然而,作为2016年便宣布实现全面盈利的互联网医疗企业,微医最直观的优势在于,其仍然是诸多同业者中*赚钱的。

平安好医生2019年财报显示,去年全年公司完成总营收50.65亿元,同比增长52%;而其净亏损虽同比缩减18%,但仍处于亏损状态,净亏损仍达7.47亿元。其他玩家,诸如丁香园好大夫在线、春雨医生等也仍在探究有效的商业模式。

不过,由于微医尚未递交招股书,其财务数据统计可能存在差异,盈利情况尚不能确定。且在2016年后,微医董事长兼CEO廖杰远再未公布过任何财务数据。

如果真如廖杰远所说,微医盈利的可能性在哪儿?营收情况是怎样的?已经盈利的微医又为何IPO进程缓慢?针对这些问题虎嗅已向微医求证,截至发稿时并未收到回复。

院端优势

现在看来,互联网医疗公司都在线上挂号、在线问诊、医生服务、互联网医院、医药电商、保险等领域积极布局,长成了越来越相似的模样。

但如果回溯各家发展历史,我们能十分清晰地看到,它们各自的探索路径并不相同。

如还在读肿瘤免疫专业研究生的李天天,最早创办的丁香园就是一个医生论坛;诞生较晚的平安好医生则在问诊基础上,提出了健康管理的概念;而微医的起点是看起来最没技术含量的挂号业务。

结果便是,大家掌握的核心资源不同。比如丁香园现在手握200万医生用户,形成了医生端资源的优势,在内容的输出上更具权威性;平安好医生则快速聚集了大量用户,截至去年底,注册用户达3.15亿,MAU达6690万,处于业内**地位。

相比之下,公开数据显示,微医在医生端(31万医生)和用户端(2.1亿注册用户)并没有优势。但在医院端,微医共连接全国30个省市的超过1万家医院,其中重点医院3200家,数量超过其他平台(普遍百家以内)一大截。

这也使得微医在打造互联网医院的进程中取得了*优势。2015年12月,微医与浙江省桐乡市政府合作打造了国内*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

而有了线下实体医院作为依托,微医得以摸索线上+线下打通后的商业模式,从单薄的挂号平台逐渐拓展到远程医疗(会诊、复诊)、在线处方、医药电商、家庭医生等细分领域。

在挂号业务积累的流量基础上,这些业务的拓展又能增强用户黏性。毕竟,挂号业务所能激发的用户活跃、留存都较为有限,在市场教育初期也很难唤起患者的付费欲望。

同时,线下实体医院让微医具备了联合各层级大、小医院组成医联体的能力,可以更好地分配医疗资源。

闭环盈利

2016年,微医又与众安保险合作,尝试完成从医疗服务到支付的闭环。彭博的一篇报道曾提及,微医通过医院医生录入的病患信息积累数据,在此基础上根据年龄、性别、地域等对用户进行分类,并为用户提供精准推荐。

当然,这也是微医营销能力的体现,可以吸引险企及其他广告方为之付费。

至此,微医的三大核心业务——微医疗、微医药及微医险已经初具雏形。2016年年底,廖杰远曾公开表示,公司全年营收共计12亿元,这三项业务均实现全面盈利,营收占比依次约为45%、20%、30%,利润约2.8亿元。

如果以平安好医生招股书数据对比——2016年公司营收6.015亿元,亏损7.6亿元,微医的数据看起来也还算靠谱。毕竟平安好医生的“补贴”一直在业内出了名的高。

后期在友邦保险作为Pre-IPO投资者进入微医董事会后,显然又能为微医险提供助力,收入规模应有所提升。

不过,微医的营收、利润在这四年间走向如何,我们尚无从知晓。这笔账能否算得过来、该如何算,我们还需要等待招股书给出答案。

此外,微医还对微医疗的服务载体进行了扩充,在杭州、北京、南京等城市陆续搭建了6家线下微医全科中心,成为其服务网点中的一环。

这是廖杰远在出国考察后做出的决定。他发现,英国90%的首诊是由全科医生完成的,美国80%以上首诊是有家庭医生完成的。而这一环节在中国的缺失,可以由全科中心弥补。

对微医来讲,一旦国内用户养成生病先向全科医生求助的习惯,这部分业务的营收将十分可观,并且可持续。

底层建设

这三大业务之外,其实微医还拥有一个具备强盈利能力的利器——微医云。

彼时,医、药、险涉及到的各个环节为微医的闭环注入了极为庞大的数据量。廖杰远自然不会浪费这样的积累。

在廖杰远看来,承载这些数据、且能打破医院间围墙的希望就在云身上。

2017年11月,微医在国际智能医疗大会上发布专注于智能医疗的云平台——微医云,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两款医疗AI产品的开发,分别是西医AI“睿医”、中医AI“华佗”。

根据微医官方资料,前者可实现肺小结节、宫颈癌筛查等十余个专科的辅助诊疗;后者则将中医及中药方的经验喂给AI,使其具备中医AI诊疗的能力。

说句题外话,虽然中医听起来有些玄学,但此前央视《经济半小时》都曾夸赞过“华佗”的能力。

除此之外,微医还着手打造了类似于亚马逊Echo的智能终端——微医通,让用户可以通过语音、视频交互实现预约、问诊、购药等服务。据动脉网介绍,到2018年时,该终端已经售出120万台(此后无相关数据统计)。

不过我们知道,云的收入是要依靠B端的。

廖杰远曾表示,作为开放的智能医疗平台,微医云不仅能够为医院提供互联网医院、云药房、医疗AI辅助诊断等云化解决方案,帮助医院与药企、保险公司完成链接,还能帮政府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微医云具体应用

有业内人士告诉虎嗅,微医云收入的大头其实是来自于政府的。虽然规模不能与腾讯云、百度云同日而语,但在医疗云细分赛道中,微医的表现还是不错的。

而这些尝试,微医显然是走在友商前面的。

迟迟未上市

我们可以看到,微医的收入来源相对广泛,包括个人用户、医院、险企、政府等。

然而,在业务层面一直跑得快的微医,却在资本市场上没有保持*。作为互联网医疗*股的平安好医生,从2014年8月注册到2018年5月上市,只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

而且,从微医开始准备IPO到现在,已经又过去了近两年。

当然,我们首先要承认,平安好医生算得上含着金汤匙降生的。早早就收购过一枚医药电商牌照的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直到移动互联网兴起才看到了进军医疗产业的时机,自然舍得下血本。且在A轮融资时,平安好医生就拿下了与微医Pre-IPO轮金额相当的5亿美元。

资金的充足,对互联网平台的快速扩张自然十分有益。同时对平安好医生来讲,这些钱支撑了其自建医疗团队的重资产运营模式。而自建医疗团队的模式,则为其更好响应用户问诊和健康管理等需求及日后私人医生业务的推出奠定了基础。

同时,在资本之外,平安集团也能为平安好医生导入资源,尤其是用户。

放弃科大讯飞联合创始人角色、投入一个完全不相干产业的廖杰远显然没有这样的运气,医疗行业的慢节奏在微医和其他互联网医疗平台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其实并不是件坏事,反倒说明玩家们正在跳出互联网主导的思维,逐渐向医疗一端倾斜。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Pre-IPO轮融资之前,微医的几大业务线完全夹杂在一起,看起来十分庞杂。这期间的调整与重组想必也费了廖元杰不少功夫。

另外,我们不得不怀疑,自2016年以后对财务数据讳莫如深的微医,除了微医云和微医疗板块形成了稳定的商业模式外,微医药和微医保业务尚未找到长期有效的盈利之路——这也是到了今天,仍旧困扰所有从业者的问题。

这或许也是微医上市步调缓慢的一个原因。

此外,微医云涉及政府项目,基本只有独立拆分出来到A股上市这一种可能。而如果将这一收入稳定的大板块剔除,微医还能撑得起它想要的100亿美元估值吗?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虎嗅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医疗服务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