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产业互联网投资的开拓者,九合在此的投资布局始于2011年。2017年初,基于对行业和技术演进的洞察,九合率先提出“智能互联网”的概念,指出其本质是效率经济与生产关系的再塑造。
进入2020年,同时也进入了产业数字智能时代新10年的起点。
新10年中,变革将围绕哪些核心技术发生?产业数据化带来的新机会将出现在行业链条的什么位置?在数字智能时代的背景下,有哪些产业要素是创业者必须意识到且要迅速把握的?
九合创始人王啸近期给出了一条清晰的发展路径:以效率为切入点,形成行业平台,输出标准。他指出,将数据智能和技术升级在产业中的具体场景中结合,提供数字化、平台化和标准化的服务,是持续深化产业升级的下一个十年中,出现新的成功公司的方向所在。
Key Takeaways:
技术赋能单点效率提升、全链条自动化生产交易网络的平台,和整合上下游、*化行业效率的标准化发展,是产业数字智能时代的新十年中,最核心的三个发展脉络。
智能化数据中台是提升产业效率、高效链接产业上下游的核心手段,也是九合比较看好的企业服务细分赛道。
5G+AIoT形成的技术合力,构成了智能产业互联网的算力基础与信息传输基础。随着新一代通讯技术持续发展,云端数据化的实际落地应用场景将会越来越多。工业互联网、自动驾驶、智慧医疗等将是近几年比较有爆发性的几个具体应用场景。
在效能提高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促使经济再次腾飞,这对于创业者而言也是比较结构化的机会。
文字来源|啸哥演讲
01 疫情之下的变与不变
疫情发生的时间,正是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往更深度方向发展的新契机和新的起点。
2000到2010年是互联网发展的10年,2010到2020年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十年。而疫情发生的时间节点正处于产业数字化的十年,互联网最早被称作是信息的高速公路,相当于搭建了信息的基础设施。现在随着大数据和传感器、物联网、5G的逐渐普及,互联网已经不单单是信息的高速公路了,它更是产业的基础设施。
最近大家的关注点逐渐从疫情回到了业务上,疫情确实对短期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比较大的冲击和变化。但实际上变化早已经发生了,疫情只是加速了其中某一些部分的变化,比如自动化、无人化、远程办公、远程协作、5G等基础建设,也加速了新旧的转换。
这次疫情在中国会对我们产生阶段性的冲击。但长期的科技演进和产业发展的脉络不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次的疫情,很有可能会让我们的To企业端和产业端的新趋势更快速的发展。
02 技术的演进脉络
任何大趋势起来的时候,必须要有技术做背后的支撑,才能让我们有更深度的技术层面的思考和理解。
技术演进的脉络包括:
数据的变化。数据的量越来越大,数据的丰富度越来越多,数据与传统产业的结合机会也越来越多。同时,随着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算法不断的成熟,人工智能也已经深入人心。自动驾驶、包括人脸识别已经逐渐的应用到产业中。
算法和数据的融合。为更广泛的产业提供服务,包括现在越来越普遍的小样本学习,还有迁移学习等等,让一些数据量不是那么大的领域,也能够取得很好的算法准确度。还有一些新兴的算法,为我们产业的进一步升级,提供了很好的支持。
算力的演进。从最早的GPU到现在各种各样的新兴计算能力,算力在不断演进的同时,成本也逐渐的下降。包括最新的开源的RISC-V的指令集等等这些也为我们新一代的产业升级部分提供很便宜的,很好的一些算力的基础。
从数据到算法到算力,以数据作为核心的部分能力不断的升级,它为我们整个产业端 的智能化,产业端的数字化,产业端的自动化,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条件。
03 5G+AI+IoT形成技术合力
当前国家已经加快了5G的布局,5G和人工智能,还有物联网的IoT形成了技术合力。IoT产生的大量数据,通过5G接入到了云端,云端的AI算法学习过后,再通过5G,把指令下发到IoT中,这就形成了一个基础的技术升级+数据智能的逻辑闭环。
IoT提供的是数据,5G提供的是传输能力,AI提供的是处理和算法能力。当这部分的闭环形成以后,整个产业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基本上已经完备。这几项技术是新一代智能产业互联网的基础。同时5G可以用在To B的工厂制造的场景,更可以用在大量的物联网相关的场景里去,这对于企业服务类创业来说是非常好的契机和基础。
云端化或者说云化,也是过去几年的大趋势。比如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包括我们投的青云QingCloud。以前需要自己去安装和购买服务器,然后才能使用到云端服务器的算力。但现在只需要在网上申请,瞬间就可以开一千个、一万个服务器。
这种IaaS层的布局,在我们重点关注行业中的比例不断上升。购买云服务的这些企业,原来不具备IT自己的维护和开发的能力,但云化和数字化可以给他们赋能。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行业中,云化的比例已经非常高了。同时,随着人员成本的逐步提升,企业内部各种各样办公的效率提升,自动化和无人化也是非常明确的趋势。
04 新技术在产业领域的应用趋势
技术在产业领域形成应用的趋势,基本沿着如下逻辑:
数据上云以后,在单点上具备了某种形式的智能。现在很多行业都存在着数据中台的概念:把整个的行业当中的相关数据都汇聚在一起,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加工与整理,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给到生态合作伙伴。数据中台的发展,给整个行业提供了以数据、智能切入、订单撮合作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和基础能力。行业的智能平台,可能是未来技术在产业领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中国可能是全世界*一个各行各业都比较齐备的经济体,而经济体里各个行业的智能平台的机会,量级都非常大,每一个行业都存在着1-2家,甚至2-3家龙头的机会,这是我们主要看的领域,也是未来创业者有可能真正做大的核心领域。
05 产业数字智能时代下的发展路径
1. 效率:技术赋能单点效率提升
互联网是以流量+广告的模式作为主要的流量平台模型。但在产业中更类似于效率模型:同样的投入,可以有更高的产出。所以行业的智能互联网的切入点一定是效率提升方向的。
效率切入,就是利用一些比较好的算法和硬件来提供赋能,在单点上进行赋能的提升。而智能化的决策,就是用数据和算法帮助做决策。不单单是在单点上对 To B 的提供服务的能力,在一些数字化的流通领域,也存在着大量的提高效率的机会,通过数字化的升级,形成比较好的品牌,形成比较大的市场垄断的地位。
除此之外,企业还要解释 Why now(为什么是现在)以及 Why me(为什么是你),例如市场上的结构性机会或者矛盾,以及企业在团队和竞争方面的优势。
2. 平台:全链条自动化生产交易网络
效率切入以后,需要整个行业各个生态的玩家在行业里形成互动协作的平台。
举个例子:想把生产的自动化和交易的网络化做好,其实可以把需求端的订单,通过平台进行拆解,然后通过原材料等厂商的互相配合,来形成一个全自动化订单匹配分配系统。
在流通领域,把渠道做成平台化。利用数字化、移动互联网接入的能力和大数据匹配的能力,把渠道扁平化,形成品牌的连锁化。在传统的大行业里,为大行业整体赋能的基础设施还是存在着很多的机会。
3. 标准化:向上下游输出标准,*化行业效率
当形成了很好的规模、势能和比较大的行业份额以后,很有可能会要求行业当中的玩家按照我的标准进行服务。
如果通过整合渠道,能够在行业中形成一个相对的超级节点,并且向上下游输出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最后变成一个行业中的基础设施平台,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真正的行业平台机会,而这种机会将是未来最主流的创业形态。
以上三点就是整个产业数字智能时代下的大体路径。
不同行业的具体的表现形式会有不同。但最终用了这些数字化之后的产品或平台的设计能力,都会形成为整个行业赋能的基础设施的部分。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是通讯、信息搜索、电子商务。我们可以看到,过去做大的公司,基本上都是为整个行业的从业者提供了一种基础设施的能力,这样的基础设施能力在产业中如何切入,如何形成标准,这个过程的传递和完成,也可以理解成是产业端的基础设施升级。
06 下一个十年将是产业升级的十年
在未来十年中,率先升级的产业可能会集中在5G、传感器等领域。行业中的数字化是产业升级的基础,但数字化并不能真正的提高效率。数字化以后,在行业中盘活存量市场,来形成相对平台化的公司。这种公司向上下游输出标准,通过输出标准化的过程,可以让整个行业的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
产业的升级是中国人均GDP升级的重要推动力。我们做的投资或者说创业,其实是在帮助提升中国人均经济能力的效能,推动国家GDP水平的上升。中国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和数字化的水平,还是存在着巨大的可提升空间。在效能提高的过程中,就很有可能使我们经济再次腾飞。
问答环节
企业服务类公司,2020年如何高效融资?
梳理业务状态。想清楚自己的现金流和业务的发展单位模型是否有效
降低自身融资节奏的预期。充满不确定性的阶段,VC机构更多会持一种观望态度。
合理估值和合理的融资额预期。梳理清楚自己的整体业务,逻辑方向与大趋势要有挂接。
找到真正有钱的机构。抓住每次机会,提高融资确定性。
先生存,再发展。控制开销,保证自己可以活下来。
不同的产生环境。海外企业服务产生的比我们早10-20年,美国企业服务产生于传统的互联网时代,更偏PC时代的特点。中国的企业服务,是在移动互联网比较普及的情况下产生,更偏移动端。
不同的企业结构。中国的国有企业更加强势和有钱,中小企业的付费能力还是相对偏弱。美国不仅有大型的全球性的企业,很多中小企业也很有钱。所以只能参考美国的企业当中的一部分需求,不能参考美国的完整打法,它们的做法和我们的做法差别会非常大。
3月20日,九合创投创始人王啸受邀参加由清科集团和投资界举办的BN计划 Venture 50 系列线上云路演活动,并在企业服务专场进行了题为《产业数字智能时代的新十年》的主题分享,以上文字根据演讲内容整理。
21078起
融资事件
4358.12亿元
融资总金额
11591家
企业
3213家
涉及机构
509起
上市事件
6.31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