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智研咨询统计的数据,截至2019年6月,网民观看直播的人数达到4.3亿,渗透率稳步上升至50.7%。
而企业直播,属于网络直播的一种,专门面向企业用户,是企业级SaaS服务的一种。疫情的出现,让企业直播意外普及开来。
亿欧采访的数家头部企业直播服务商中,疫情期间的业绩较平时普遍增长近10倍,成了名副其实的受益产业。
疫情过后,这个领域能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企业直播,异军突起
微吼CEO林彦廷认为,企业直播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2007-2010年出现的流媒体直播,连接企业和客户,帮助企业触达客户,起到“开源”的作用;视频会议和协同办公,连接企业内部员工,起到“节流”作用。其中,“开源”的增长前景是没有天花板的。
2010-2015年,企业直播经历了*个阶段,具备工具属性,主要为了触达到不了现场的人。
2015年以后,随着直播技术的应用不断提升,逐渐有成为一种基础性的功能和服务的趋势,会被纳入越来越多的专业内容和服务,这就是“直播+”时代。
其中,“直播+能力“,加的是视频直播输出的能力,其中包括SaaS服务和PaaS服务。SaaS是直接售卖企业直播服务,而PaaS服务是将企业直播的研发平台作为一种服务,以SaaS的模式提交给企业用户。
而“直播+营销“,加的是以直播的方式,帮助企业进行获客和变现的服务。
思科数据显示,早在2007年,在线视频流量已占据整个互联网流量的半壁江山,到2017年占比上升到75%。思科预测,2022年,在线视频占比会超过82%。
从整体上看,视频直播的渗透率呈上升趋势,但主要集中在泛娱乐领域;而企业直播的渗透率较低。目睹CEO鲁力估计,企业级直播的渗透率目前预估仅为10%左右,企业级直播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
既然企业直播可以连接企业与客户,起到“开源”作用,为何国内的渗透率这么低?兔展CEO董少灵认为,企业主的线上化意识和数字化营销人才缺乏不能忽视。
目前企业主的线上化的意识普遍较弱。特别是中小企业,当前的业务可能没有必要“大动干戈”做线上化,正常来看,可能需要2~3年的时间,才会走到线上化和数字化营销这一步;
中国缺乏数字化营销人才。人才的缺乏导致用人成本上升,头部企业尚且没有解决人才问题,中小企业更是无法支付相应的成本获得人,数字化营销也无从谈起;
特殊条件下,更凸显了线上化的重要性。微赞CEO周鹏鹏表示,有的企业线上流量提前有规划,面对疫情较为淡定,市场活动还是可以正常进行。
而疫情恰恰起到了“临门一脚”的作用,帮助解决了企业主的认知问题。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随着技术的提升和用户行为的转变,企业营销方式逐渐呈现视频化趋势。
这个时候,企业已经不再考虑能否去做线上化,决策时间大大缩短,内部形成的自上而下的推动力,使得其必须去做,立刻去做。
机遇,还是挑战
企业线上化是趋势,而疫情无疑是一针催化剂。
作为一名普通民众,我们可以切身感受到直播的热潮,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开始充斥我们的生活:学校的直播课堂、公司的视频会议与内部培训、企业的直播营销、电商的直播带货等,每个人都在或多或少地经历着。
作为企业直播服务商,他们的感受更加直接。
周鹏鹏向亿欧透露,疫情期间的直播认证是节前的30倍,咨询量是节前的3-5倍,在企业综合应用和电商领域增长较快。同时,周鹏鹏表示,“疫情会让趋势来得更快,但需求不会无中生有,只是把潜在需求变成刚需。”
同样,微吼平台的直播量每天可达数万次,较平时增长5倍以上,官网的咨询量较以往增长10倍以上,每天参加各种在线直播活动的新增用户有数百万。
在林彦廷看来,“黑天鹅”事件不会把错误的事情变成正确的事情,但会让正确的事情发展的更加迅猛,对视频直播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所有To B SaaS公司有着中长期利好,但需要警惕眼前可能存在的现金流风险。
获得场景视频在新用户和应急突发用户方面增长较快,目睹的用户需求升至20倍以上,保利威的成交量增长10-20倍,甚至在2月10日达到1100万用户同时在线的峰值。
企业方暴增的需求短时间内集中涌入,对于企业直播服务商来说,是不小的考验。
亿欧了解到,绝大多数的服务商早在疫情爆发前夕就有所感知,并进行预警,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林彦廷表示,自2019年底开始,需求量已经蜂拥而至,微吼在很多*公司的在线直播项目招标中陆续中标。公司也进行了相应的部署,并采取扩招的应对措施。
鲁力坦言,当需求峰值来临时,很难有公司可以提前预知并做好全面准备,关键时刻考验的是团队的组织和协同能力。
对于企业直播服务商来说,疫情带来的需求暴增,是机遇;但同时要防止自身的承载力不足导致的隐患。
企业用户如果能够抓住这次机遇,搭上线上化的快车,对企业长期发展是有益的。但董少灵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即在线上化的这波浪潮中,头部大企业会加大投入,变得更具有竞争力;而中小企业,由于本身的在线上化就比较落后,加之投入不足,其市场份额可能会被头部吃掉。
多头共存,差异竞争
目前,企业直播服务商呈现“多国分立”的格局,产品彼此间存在差异定位,没有明显的头部企业。
整个企业直播服务的产业链完整,从上游的硬件服务厂商、CDN厂商和云平台,到中游的直播服务商,再到下游的应用场景。
其中的直播服务商有提供SaaS级企业服务产品的,即直播软件产品销售;也有提供PaaS级企业服务产品的,即提供直播平台搭建。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主流企业直播服务商集中成立在2010年前后,是伴随着视频直播的发展而涌现出来的。
各家产品大体上类似,但都有自己的特点:
微赞主要围绕微信生态,根据行业需求,为企业提供标准化的直播场景,用户可以在微信端打开和分享,帮助企业做营销。
微吼是企业级互动直播平台,既做SaaS,又提供PaaS服务,利用API、SDK技术,为企业用户输出视频直播。
目睹对于视频有自身独到的理解,产品线布局完整,场景覆盖维度多,从底层的目睹云,到中层的4个SaaS应用体系,再到上层的视频整合运营服务,打造了以直播为特色的企业视频全周期运营服务生态。
获得场景视频(原CC视频)作为行业的“老大哥”,当前主要提供标准化产品,当定制化成为常态时,会将大规模需求标准化,便于未来复制。联合创始人兼CEO董世永表示,获得场景视频未来的战略是先“做减法”,更聚焦在线学习场景,在擅长领域纵向深耕,让用户获得更好的体验。
保利威专注在线教育、企业直播培训方向。主攻教育、金融、医疗和物流等分支机构多,学员分布广,且对在线视频培训需求具备“高频”和“刚需”的特点。在CEO谢晓昉看来,在线教育行业,已经是企业视频云服务需求端的中坚力量。
根据《2018企业直播营销专题研究报告》显示,预计2018年中国将有超60万家的企业使用直播进行营销推广,到2020年,数量将达120万家。
鲁力也表示,“企业直播的市场足够大,竞争远没有to C端直播市场那么激烈。”
推动企业直播发展的,不仅有企业客户的需求,还有供给端的力量支撑,企业直播要实现平稳的观看体验,底层云计算的分发方案仍然必不可少。
云计算可以帮助企业实现降本增效,云化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近期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云计算发展白皮书(2019)》显示,2018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达962.8亿元人民币(2019年将突破千亿元),增速39.2%。
保利威作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视频云计算服务平台,谢晓昉强调了自研云计算对于视频直播服务商的重要性,并将云计算比作华为的鸿蒙系统,认为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了适应各种市场变化,必须要有自己的云,要掌握底层技术。
直播热潮,能否持续
当疫情过后,企业直播是否会由于需求的减少而遇冷?
不少人心中都会有此顾虑,当日常生活回归正常的轨道,我们还会像现在这么依赖企业直播吗?随着多地陆续开启全面复工的模式,视频会议的需求已经在降低;等到学生返校后,在线直播课堂的使用频次也会降低。
其实这次疫情,给企业直播带来的不仅是短期内业务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一次全民普及,让人们深刻意识到线上化的重要性,这与口罩的短期需求截然不同。
针对这次疫情,董世永认为企业直播的热度还将持续,虽不及现在这么火爆,但会变得更加生活化、产品化、常态化,让更多人参与其中,逐渐成为企业的标配。
不少企业直播服务商一致认为,5G技术的应用,对视频直播有巨大的推动力。保利威更是将“5G视频专区”提至官网一级菜单栏的显要位置。谢晓昉认为,以教育直播为例,目前存在四大痛点:
*,卡顿。现在不管是教育还是娱乐、游戏直播平台,0.5%的卡顿率已经算是不错的成绩了。现在万人直播课越来越普遍,但如果在上万人课时,其中有50人遇到卡顿,课堂整体感受就会很糟糕。
第二,延迟。现在业界的延迟量级大概是1-3秒,一些移动平台的延迟甚至达到10多秒,严重影响直播教学活动的开展。
第三,双向体验差。我们现在使用的网络是不对等的网络,上下行带宽的差异,尤其上行会比较差,所以无法进行高清双向的互动沟通。
第四,视频画质低。目前720P已经成为主流,1080P也慢慢普及,但是这样的图像清晰度与线下教学体验还是相去甚远。
但更严重的问题是什么?更严重的问题是我们对这些痛点习以为常,对于这些卡顿和延迟,我们甚至没有动力去解决它,这是我们*的问题。但是现在不一样了,5G来了,让我们看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写在最后
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定义了5G应用场景的三大方向,同时也是5G的三大特点:
*大特性:mMTC(海量机器通信),与物联网比较相关;
第二大特性:eMBB(增强移动带宽),它让终端接入速度大大加快;
第三大特性:uRLLC(超高可靠性和低时延通信),为低延迟直播创造非常有利的条件。
总体来说,随着5G逐渐发展成熟,将*解决上述四个痛点,我们会获得超高清、双向沟通好、卡顿比较少、延迟降低十倍甚至百倍的视频直播体验。
我们需要关注那些“受困”的行业,给予它们帮助并努力使其复苏;但是,同样也应当看到疫情催化下出现的这些“朝阳产业”,它们给予我们信心,代表未来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