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市场研究和企业访谈,本文将详细阐述各领域动态和机遇,并讨论资本运作的应对措施。
目 录
一、借古论今,跨越经济周期的求生启示
1、互联网泡沫和金融危机之后,新经济的崛起
2、“非典”空城期,门户网站实现首次盈利
二、细分赛道剖析:“大浪淘沙”后的新机遇,创新力、应变力、盈利能力成为核心价值
1、健康产业:逆势迎来投资高潮
2、消费领域:喜忧参半,需尽快构建护城河
3、教育领域:在线教育品牌发展的关键时期
4、线上娱乐:利用“宅经济”掌握稳定增长主动权
5、金融领域:加速智能金融科技服务创新与变革
6、企业服务:数字化程度提升,推动组织变革
7、AI技术:助力疫情防控,探索新场景
8、商贸物流:考验履约和服务能力
9、汽车行业:需求稳定,智能驾驶迎来新的机遇
10、无人机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打开市场空间
三、资本运作的战略调整和应对之策
1、应对“黑天鹅”事件的两则建议
2、我们与企业共同执行的四项举措
一、借古论今,跨越经济周期的求生启示
新冠肺炎无疑给当前短期经济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其将不会改变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格局。直面现实,当前最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投资者与企业如何从当前的困境中找到出路,准确把握危机中的转机,平稳度过经济波动中的波谷期。对此,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1.互联网泡沫和金融危机之后,新经济的崛起
2001年间的互联网泡沫过后,一些发展更具持续性的科技公司,如亚马逊、微软、eBay等,最终生存了下来,充沛的资金保证一个新兴产业在初期得到快速发展,而在市场大浪淘沙的机制下,优秀的公司终究获得了更多机会。产业中不断地有更多的细分子行业被开发出来,并且孕育出很多未来的龙头公司。
2008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比对危机爆发前后银行贷款、其他证券投资和政府债券投资的变动情况,次贷危机对大型企业的影响要远高于对“新经济”企业的影响。纳斯达克股市成交额没有发生趋势性大幅度震荡,道琼股市成交额大幅震荡下跌,这说明市场对大型企业高度看空,对“新经济”则抱有期待。“新经济”企业成为惨淡美国资本市场中的一抹生机。
“新经济”增长是一种技术革命所推动的以知识为基础、以信息产业为主导、以全球化为背景、以网络为载体的经济增长形态。“新经济”企业能够意识到新的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正是这一富有前瞻性的观点,成功帮助这一类企业平稳的度过了金融危机。
这一案例使更多企业深刻意识到,抓住经济危机背后紧随的产业升级与变革,才能长久谋求未来发展之路。同时,从纳斯达克市场整体来看,企业盈利的不断提升是推动市场上涨的主要动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5G也已开始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在一轮轮的技术变革中,率先适应、积极融合、敢于探索新应用场景的企业,将有更大机会进一步拓展生态圈,抢占新兴市场份额,享受危机过去后、风口到来时的*波红利。
2.“非典”空城期,门户网站实现首次盈利
2003年“非典”期间,在家时间的骤然增加,引导着人们打开电脑,利用互联网开始浏览新闻、阅读小说、投递简历……在这一年中,新浪、搜狐、网易这三大门户网站均实现了上市以来的首次全年盈利,在线阅读网站纷纷开始探索付费阅读模式,网络招聘行业迅速成长,服务收入实现了跳跃式增长。
互联网做到了对人们消费观念的重塑,并开始全面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带动互联网行业格局开启新变化。其中包括阿里的诚信通和中国供应商,让阿里拥有了强大的盈利能力,从而养活了刚上线的淘宝并孵化了支付宝。
再看今天,2020年在全民鏖战疫情的同时,新的投资机会也在灾难中逐渐显现,历史的规律再一次得到印证。由于人与人之间直接交互模式的受阻,“隔离经济”开始兴起,线上办公、线上上课、线上买菜、线上问诊……线上消费新习惯的骤然促成,强势推动了相关企业用户线上渗透率的提升。在多个行业领域内,“互联网+”模式开始了新一轮的高速拓展与普及。
二、细分赛道剖析:“大浪淘沙”后的新机遇,创新力、应变力、盈利能力成为核心价值
1.健康产业:逆势迎来投资高潮
在众志成城的全民“战疫”过程中,医疗健康领域反应最快,也是最直接的需求爆发点。2月3日年后的*个交易日,医疗股更是逆势掀起涨停股。
根统计,目前互联网医疗在互联网人群中的渗透率大概在3%,与其他服务相比渗透率较低。疫情期间,不少公立医院“发热门诊”都开通了免费咨询通道,阿里健康、腾讯健康、平安好医生等平台积极利用其在线问诊平台为人们提供医疗服务,各平台日服务人次均迈过几十万大关。
多维海拓服务的家庭医疗服务企业,在*时间推出AI智能助手,宣教健康知识、筛选疑似患者,缓解焦虑情绪,减轻一线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
经历此次密集的使用后,阻碍互联网医疗发展的信任难题将得到缓解,用户数量将呈现增长趋势。
a.长期疾病防治需求增加
此次疫情的突发,对我国医疗健康行业提出了挑战,预期短期对防护和治疗需求影响较大,医用防护耗材,诊断试剂,治疗药品和疫苗是关注重点:
短期防护需求:口罩和手套是核心产品,对医疗库存和应急生产能力提出挑战,其他诸如防护,消毒和清洗等医疗设备和耗材也有广泛需求。在防护领域,医疗机构对于消毒机器人等设备的需求更加明确,相关企业也积极配合将相应的消毒机器人产品推入医院使用;
短期诊疗需求:检测和部分中成药产品是重点,包括体外诊断试剂,中成药,抗病毒制剂,CT等影像设备。疫情迅速爆发后,相应的体外诊断企业也积极开放检测试剂,目前已经开始大批量的投入医院端使用,各家CT厂商也投入各项设备进入医院用于病患筛查;
中长期需求:防护理念有望转变,整体疾病防治需求有望增加。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研究,目前已经成功分离出多株新型冠状病毒毒株。
b.细分领域中,医疗信息化有望长期受益
针对医疗健康行业的不同细分领域,此次疫情也有不同的影响,对于疫情相关的产品,一月份的销量比往年有较大幅度的提升,非相关产品,由于疫情期间院内采购计划延迟、病人尽量避免去医院,订单量有所下滑。具体从各细分领域来看:
诊治产品端,包括诊断环节:诊断试剂(酶联免疫、基因检测)、检测设备(CT、超声、生化仪、血球仪、PCR 仪等);治疗环节:药品(抗病毒、抗生素、激素、中成药)、血制品(人血白蛋白)、治疗设备(呼吸机、智能监护仪、输注泵)、医用耗材(口罩、手套、采血及注射耗材);其中部分主要供应试剂、设备、耗材、药品一月份订单量已达到2019年H1总量。
远程医疗与连锁药店端,包括网上药店、连锁药店、在线问诊平台;受益于全民防范意识的提升,网上药店、连锁药店一月份流水增加,年内对业绩有一定提升作用;对于在线问诊平台,一月份各平台的访问及问诊数量增加(截止2月3日统计结果,2020 年1月支付宝、春雨医生、微医在线问诊服务超过 400万,较2019上半年月均活跃量65.6万人增加5倍,其中大部分访问量来自于湖北地区),中长期看,在线问诊平台发展逻辑不会改变。
医药流通端,受疫情影响,诊断试剂、药品等物资流通量增加,疫区尤其是湖北省本地的流通企业迎来机遇,一季度疫区流通企业相对受益;中长期看,考虑到疫情对当地交通的管制、人员返工时间延期、支出成本升高等因素,疫情相关物资业务增量低消成本、费用增加及常规业务下滑带来的损失,推测疫情对流通行业整体的积极影响较小。
医疗信息化,部分企业医院信息化建设项目前期相对受益,一月份订单量有所增加;如果疫情上半年得不到控制,院内主要人力物力将继续集中于疫情防治,防治体系搭建完毕后,其它项目采购下降,后续也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长期看,疫情结束后行业可能相对受益于应急防控系统、医疗医保系统互联互通建设与升级。
2.消费领域:喜忧参半,需尽快构建护城河
整个大消费行业在这次疫情中被投资人重点关注,主要是由于线下零售,食品等在此次疫情中受到*的冲击。总体来看,疫情对于线下非必需品零售行业,餐饮行业将造成很大的冲击,短期内现金流将承受巨大压力,疫情结束后快速恢复比较困难。
但对消费领域必需品的整体影响较小,疫情结束会有望快速恢复。对于一度经历低谷的生鲜电商和社区电商来说,现在是培养消费习惯、构建护城河的转机时期。
a.线下零售短期内影响较大,有望快速恢复
在此次疫情中,政府三令五申不建议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大量的Shopping Mall以及餐饮行业或关闭或空置,雪上加霜的是,此次疫情正直中国的农历新年,是消费行业,特别是线下零售一年之中最重要一个月。
线下零售中的餐饮以及非必需品短期内由于收入的断崖式下跌,复工时间的后置,一二线城市蓝领员工(服务员,售货员)返工的不缺性等诸多不利因素,将对这类企业造成极大的考验。
中期来看,即使政府放开交通管制,以及疫情得到较好的控制,消费者虽然积累了长时间的购买需求,也不会迅速前往人群密集区域,所以我们不认为在疫情结束后会有一个快速的爬升,而是缓慢的上升。
长期来看,得益于近年来快速增长的消费需求,线下零售以及餐饮在疫情的恐慌消弭后,将会回归正轨,快速增长。
而对于线下零售的必需品(食品饮料等)则在此次疫情中收到的冲击较低,必需品作为日常消耗品,全年基本保持相似,但是由于员工复工、上游物流影响以及食品主要供给重点疫区等因素,一二月份线下小型商超受到的冲击较小。大型超市如沃尔玛,家乐福等主要的销售来自于春节前的集中采购,在疫情期间受到的影响较小,但开支方面,由于消毒支出,以及疫情期间的双倍/三倍工资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成本,但影响也只是局限于疫情期间,疫情结束后有望快速恢复。
从我们服务的母婴用品、宠物用品等产品相关企业来看,此次疫情对线上线下整体的影响较小,首先产品的时间期限较长,不存在时效性,同时销售的旺季在年前基本已经完成,此次疫情造成的上游供应商生产能力以及延迟复工等负面因素可能对春节后销售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也只是局限于疫情期间,疫情结束后将会快速恢复。
b.生鲜电商与社区团购面临转机
生鲜电商成为了本次疫情中获益最直接的行业,几乎所有的生鲜电商都迎来了订单爆炸式增长,盒马鲜生以及永辉超市表现较为亮眼,得益于政府禁令,其线上到家服务有较快的提升,但同时受限于配送人员的短缺,物流运力受限,整体来看将部分弥补其线下的损失。
即使我国网购消费市场已接近成熟,生鲜电商这一细分领域的市场渗透率却始终低于服装、家电等众多领域,并在过去两年频频受到质疑。此次疫情期间的隔离需求影响,人们线上购买生鲜食材的习惯得到培养,生鲜电商也将从此次事件中得到启发,进一步深化线上模式与社交营销的发展,更加专注个人及家庭消费者,积极开拓社区团购、拼团等模式,系统获取更多团体社区用户。
据社区团购领域的创始人表示,由于长期积累的供应链优势和社区用户基础,面向家庭消费者的订单增长明显,这同时也是企业规范内部管理、提高员工技能的重要时期。疫情结束后,如何提高用户的粘性与留存度,使临时需求转化为长期消费习惯,是当下摆在平台面前亟需解决的难题。但相信经过这段时间的考验,真正有能力的企业将牢牢把握此次难得的崛起之机,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争得风口下的红利。
c.境内外电商依靠平台灵活应对
电商类在此次疫情中我们认为是整个消费行业中受到冲击*的,从时间点上来看,武汉市正式宣布封城是在1月23日,为农历新年的腊月29。按照以往来看,淘宝卖家基本上在1月20日前后就已经停止发货,一般恢复发货为1月31日(假期结束)。此次国家虽然将复工日期推延至2月3日,各地方政府也有相应的推延,但是线上商家有更多更灵活的方式可以应对,如预售等手段。在国家放开交通管制后,物流作为第三方服务机构,将会迅速的复工,因此线上的销售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此外对于线上京腾系以及淘系商家来讲,2月份并不是销售的旺季,销售的旺季一般为6月与11月,从卖家角度来看,企业员工主要为线上客服、售后以及仓储,前二者可以线上进行工作,后者可能在短时间内难以达到*配置,但长期来看将会恢复。
线上商家中,每月销售比较平均的商家因为二月份的销售下降,从全年来看,将会受到一些冲击,但整体影响不大。
对跨境电商中的inbound来说,虽然部分国家对中国的游客关闭的国境,但境外inbound的物流整体不受影响。整体清关速度可能放缓,境外电商由于境外物流的时效性,往往会提前较长时间下订单。疫情结束后,inbound跨境电商有望得到快速的恢复。
对于跨境电商中的outbound来说,我们认为受到此次疫情的冲击略大于inbound跨境电商。主要是由于上游生产商复工延后,复工后产能受限以及国内物流行业受到冲击等影响。导致春节前的订单无法及时完成。但该影响仅限于疫情期间,疫情结束后有望快速恢复。
3.教育领域:在线教育品牌发展的关键时期
疫情影响为在线教育行业带来较乐观的获客预期,在经历2019年的资本寒冬后,迎来了“春天”。在线教育平台趁热打铁,藉由政策援助之机加大推广力度。短期内,疫情与各机构的推广策略将推动在线教育客流量与渗透率急速上升,长期则有望推动用户偏好及线下机构向线上转变。但短期利好是否预示着行业长期的“春天”尚存疑问,在线项目欲乘风而起,仍需练好产品、运营等过硬“基本功”。
a.政策助力下,在线教育成为刚需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春节假期发酵,相应政策或为在线教育行业带来机遇。为规避风险,国家教育部安排延期开学,各地中小学假期延长数周,K12在线培训迎来需求增长。而疫情进一步发展后,相关部门下发“停课不停学”通知,大规模组织学生开展网上学习,在线教育由此成为刚需。
b.需求涌现,渗透率迅速上升
关注多维海拓正在服务的在线教育项目的用户表现,此次疫情或会成为在线教育渗透率的催化剂,进一步培育和提升学生在线教育学习的使用习惯。近年在线教育整体渗透率仍在30%以下的低位徘徊,项目获客成本高企,盈利能力受限。据调研,线上获客成本在3000元以上,六倍于线下获客价格。
而此次疫情之下,大量未曾接触过在线教育的用户被迫从线下转向线上学习。教培巨头线上迅速应对,新东方为全国中小学用户免费提供100万份新东方在线春季班直播课程;学而思网校将于2月10日起推出从周一到周五与校内时间同步的全年级各学科免费直播课和自学课;跟谁学+高途课堂向20000名武汉中小学生捐赠2000万元寒假正价直播课;网易有道起向武汉市中小学生免费提供寒假线上课程。
凭借本身技术提供大量免费直播课程揽客,间接增加大型类暑期特价招生的机会。在线课程发挥了互联网优势,供给无限放大。目前在线教育概念股价格均有上升,包括新东方在线在内的不少公司迎来连续涨停。
部分中小型在线教育品牌则以AI录播赠课形式跟进抢占市场,获得大量试听用户,从而为在线教育行业带来向市场普及扩张的机遇,短时间内有望降低获客成本,长期可望提升消费者认知,或可促进用户偏好向线上教育转变,进而提升在线教育渗透率。
在线大班模式因无产能瓶颈,在疫情影响下,有能力承接巨大流量的线上机构短期内认知度高涨,渗透率加速上升。同时,在线教育行业备受关注的小班直播模式在家长中认知度得到催化,逐步获得家长认可,成为线下模式的重要补充,进一步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在疫情发生后,三四线下沉城市核心需求用户将寻求线上渠道,线上报名人次和转化率将显著提升。
线下传统机构短期内面临较大现金流困境,其目前可能的选项为停课或转向线上授课,但选择后者将面临技术能力不足难题,需依赖To B类教育解决方案,从而利好线上工具型项目。据业内人士,目前大量线下机构考虑转型或增加在线业务。
同样的,向公立校提供的解决方案提供商也迎来了爆发性的需求。场外的互联网机构也藉由疫情加速向教育进军,如阿里旗下优酷、钉钉发起“在家上课”计划为中小学提供免费课程。
c.关注UE,竞争核心在于内容服务和运营
疫情可能为在线教育带来机遇,但特殊时期的需求增长未必导向长期的行业爆发。此次风波固然可能改变用户习惯、促进线下机构同步向线上推进,但在线行业是否能取代线下教育、迎来高速增长,仍有待观望。
过往在线教育项目获客成本高仅是表象,背后是线下教育始终难以替代的互动等面授优势。对于线上大班型课程而言,疫情期间以低价大量揽客对供应端提出了高要求,是否能保证现有学员及潜在学员的优质教师储备量和教学品质的一致性成为关键,如高流量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则风波过后用户自会回流线下机构;而目前高价的在线小班型课程在疫情过后仍会因价格相近而面临线下机构的激烈竞争。
疫情或许会为行业注入流量,但留存用户永远不在于投放、不在黑天鹅事件,而在于产品的口碑和质量。高效的运营、优质的服务、合理的制度才是线上项目的蓄水池,也是在线教育是否会迎来长久的“春天”的关键。在线教育品牌在保证自身现金流充沛的情况下需持续关注UE模型,眼光放在终局,及时调整战略,在师资、教研、运营等教育核心环节深耕,打造竞争壁垒。
4.线上娱乐:利用“宅经济”掌握增长主动权
漫长的假期使得“宅经济”再度崛起,游戏、短视频等在线娱乐均迎来了新一波流量冲击。这波供需的变化背后,需求的稳定增加是真正的爆发点。对于线上来说,抓住这期间的红利培养优质IP、形成更为成熟的服务链是保持“宅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关键。
a.手游和短视频涨势明显
1月29日,自媒体互联网与娱乐怪盗团发文称:手游《*荣耀》在除夕夜(1月24日)当天流水达到20亿元,相比2019年除夕夜高出了7亿人民币。此外,连单机甚至主机游戏也呈现出倍增效应,Steam上多款游戏的在线人数都创下历史新高,电视大屏端游戏频道的访问量也得以激增。据DT财经统计,2020年春节期间ios下载排位*的分类既游戏。
除游戏外,短视频作为目前主流的娱乐及获取信息的渠道板块,其发展势头更是不遑多让,短视频平台间的竞争也逐步从流量增长转向提高用户的留存及活跃度上。春节期间,各大平台的红包战役已然打响,抖音、快手、微视、小红书等纷纷开启了集卡、摇签的活动。
b.电影产业下沉契机
1月24日,欢喜传媒集团与字节跳动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宣布大年初一在抖音、今日头条、西瓜视频及欢喜首映等App上免费首播《囧妈》,引起行业震动,这对于在线娱乐生态无疑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对于通过移动平台实现影视全民化,助力电影产业进一步渗透下沉市场起到了铺垫作用。
5.金融领域:加速智能金融科技服务创新变革
a.作为支柱行业之一,金融行业风险与机遇并存
本次疫情对第三产业的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的压力*,对*,第二产业的影响则取决于疫情有效控制后的复工时点,就目前来看,对金融大行业的整体需求抑制不明显,参考wind和中银国际证券的分析,1月24日-2月1日港股表现中,金融行业区间涨跌幅仅1.3%,属相对抗跌。
金融赛道上,多维海拓服务的客户以科技+金融为主,即以线上AI驱动,智能金融方向为关注重点,目前在服务的项目中,部分客户的目标市场以KA大客户为主,且非面向直接线下实体行业,复工时间上又普遍较早,所以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另外一部分客户虽然最终用户群是中小企业,但因为其智能化和标准化的灵活服务模式,在疫情期间率先推出线上服务产品和无接触线上服务模式等帮助其目标用户共渡时艰,不仅赢得了市场口碑,且帮助客户实在的解决了特殊时期的发展刚需。
b.科技深入赋能各金融细分领域
短期看,依赖线下场景运营,与线下场景发展紧密相关的消费金融行业会受到一定的不利影响,但线上场景同步扩容,或将冲抵一部分线下场景的消极影响。
从银行来看,2月1日,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金融机构加大支持,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引导线上办理金融业务,预计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线上银行将实现较快增长,将利好金融科技实力较强的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将带动更多的传统金融机构逐渐意识到线下金融服务的诸多局限性,从而逐步引入更多智能金融科技服务。
从一级市场的角度来看,一直以来专注于为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提供AI等智能化,线上化技术创新支持的头部创业公司,如提供给在线获客、产品智能推荐、机器人客服、远程面签双录、产品净值清算等线上金融服务操作系统服务的公司,或将迎来新一波发展机遇。
风控层面,行业需要提高自身对实时、海量、多态、相互关联的人群数据和物品/资产数据的跟踪分析,从而开展更加有效的风险监控和全流程监测,智能化的大数据服务正当其时,行业将加速智能化和线上化创新变革的步伐。
保险方面,“每一次大疫情过后,都会出现投保率增加的现象。”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保险学系主任王绪瑾表示,2003年的非典就让保险行业的投保率有一定增加。春节期间伴随疫情的加重,各大保险公司积极响应赔付。行业的正面应对有利于提升社会的公众保险意识,但疫情影响人员流动,由于之前双录的要求,代理人线下展业,新单业务受到压制,脱落率提升。
科技赋能或将冲抵部分影响,如可预计将加速部分标准化保单转移线上,线上培训强化后预计在疫情结束时将迎来产能释放。从险种来看,寿险和健康险或将迎来爆发,此外,履约责任险、活动损失险这些也因为疫情而被记起。具备灵活应对各种突发风险而调整和更新设计产品能力的险种创新公司,互联网保险方案定制和决策咨询平台,以及与健康险,寿险生态相关的保险创新公司值得关注。
6.企业服务:数字化程度提升,推动组织变革
自2月3号开始,随着各地企业陆续启动在家办公以来,多数企业的在线办公和人力资源管理面临重重挑战。现场了解员工状况、定点打卡、面对面沟通、线下面试等的传统管理方式不再可行。
这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企业管理系统的数字化转型,云办公系统、HR SaaS系统正加快成为多数企业的刚需和标配。多维海拓合作的在线笔记、在线人力资源系统、在线客服系统等众多企服相关企业纷纷上线应对措施,开放免费远程办公软件。
行业内供应商主动作为,积极响应客户诉求,推出了不同的工具化产品,在帮助企业快速解决问题的同时,更是较好实现了品牌传播和有效获客。总体而言,本次疫情对行业短期有一定影响,长期更多是利好。更多需求转到线上,对服务大中客户的头部供应商更多是利好。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正在全面推动企业管理的升级,新的数据决策、智能管理等方式正越来越的为企业降本增效提供有力支撑,中国企业普遍在进行数字化转型,企业管理本身正经历快速转型和变革。
a.远程办公出于上升阶段,重点在于提升效率
云办公在当下对于大多数工作人士来说,可谓是刚性需求,为有效开展疫情防控阻击战,国家也明确提出支持网上办公等措施。随着在线办公需求的持续爆发,2月5日阿里旗下移动办公应用“钉钉”首次超过微信,跃居苹果APP store排行榜*位。
实际上,在本次疫情过去之后,远程办公因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和生产效率,仍然会是未来公司办公模式发展的大趋势。线上文档、线上会议、在线管理、视频面试被更加普遍的应用,传统的办公模式也注定会变革。
数据显示至2017年,全球已经有24%的公司尤其是科技公司采取远程办公的方式;到2020年预计全球大约会有50%的科技公司使得其29%的员工实现远程办公的方式。目前,我国远程办公仍处在起步阶段,市场渗透率还有大幅提升空间,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b.HR SaaS作为企业管理刚需,更应关注实效
助力企业实现人力资源数字化管理的HR SaaS供应商,天然符合特殊时期企业的管理要求,员工动向统计、健康打卡、在线人事管理、视频面试等成为了当前企业实现日常运营的核心手段。
人力资源管理虽然是企业的刚需,但部分现金流压力较大的企业仍可能会消减一定的预算和支出。此外,企业远程复工刚刚开始,管理需求更多集中考勤打卡等基础工具层面,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也主要为公益或免费类型,现阶段获取客户的付费能力及后续合作转化结果值得关注。
大型企业的反馈情况:从实际反馈来看,互联网、金融等行业内大型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大型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基本已经实现了在数字化,基本能够支撑远程办公的方式。跟随头部标杆企业步伐,数量庞大的大中型企业及内地企业当前是从传统管理方式像数字化管理转型的核心力量。本次疫情预计将快速助推这类企业的转型。
中小型企业的反馈情况:对于中小企业及早期创业企业,此次疫情将帮助这些客户更早接触数字化的管理工具,有效实现了企业数字化管理的客户教育。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转型的进程预计将会加快。
在转型发展期,HR SaaS行业本身仍存在如下问题:
行业内较多产品仍存在明显的缺乏HR专业理解问题,更多是流程表单在线化。多数的产品仅是围绕单一模块提供服务、能够解决的问题很局限,而且数据零碎没法打通;
此外目前供应商较多,供应商之间的系统混乱不兼容,使用也很不方便,同时也存在产品普遍雷同、同质化问题。
我们认为,数据化转型的核心在于专业化和一体化:
专业化,即以专业方法论为支撑,真正把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经验数字化;
一体化,一站式满足HR及员工更多场景需求,打通不同模块间数据,及时实现数据分析,支撑数据决策。同时轻量化,即智能轻便、简单易用更将是行业转型发展趋势。
特别是在企业普遍经营形式不乐观,预算偏紧的背景下,客户将更加注重实效。而非概念和形式。
7.AI技术:助力疫情防控,探索新场景
a.AI技术赋能型产品需求增加
客户具有一定抗风险能力:2B科技领域的主要客户为大B端企业,本身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且各企业针对2020已经完成初步预算,与C端客户相比订单和业绩大量流失的可能性较小
传统行业大B普遍缺乏线上交付和AI能力,在此次疫情中短板受到了更大的考验,中长期内对技术赋能类产品的需求将进一步旺盛。
BD流程长:针对大型企业客户,合同签订前通常需要进行多次商务拜访或招标流程,通常*季度各潜在项目均处于确定需求、商务谈判过程中,项目未实际开展
大型项目重执行:重点客户的项目多数要求按需定制,并由服务公司派驻工作人员到客户现场进行开发,实施周期较长
b.AI技术在新场景中探索落地机会
新客获取:短期内由于复工延迟以及企业对员工健康方面的考量,原计划的拜访、招标等人群聚集的商业活动在疫情结束前(至少*季度)会产生一定延迟,但预计需求和商机在二季度及下半年会更加密集。只要疫情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控制,对全年业绩尤其是合同总额的影响较为可控
项目实施:对于驻场开发需求强、现场实施环节复杂的项目会造成一定的工期滞后;为日后生公共卫生事件时保障产品交付速度,产品应向更标准化与模块化发展,降低驻场人员数量与时间
项目研发:对于技术集中型行业,延迟复工对R&D的进程阻碍小于传统行业,保障新产品研发进度是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新场景探索:平台型或相关垂直领域的技术公司可在医疗诊断、线上教育、政府疾控等新领域探索新的落地场景,对缺乏互联网和线上交付能力的传统公司进行赋能。例如当前防控工作人手严重不足,且相关人员存在职业暴露风险,某AI公司适时推出了防控机器人,涵盖通知、排查、宣教、回访等全部关键环节,供街道、政务单位、大型企业等使用
8.商贸物流:考验履约和服务能力
一般而言,上半年为物流行业淡季,预计受此次疫情影响,国内制造型企业开工率预计在2-3月份普遍不足,3月之后逐步恢复回升。物流作为支柱产业,在疫情背景下,国家高度重视物资运输,我们服务的商贸物流平台普遍认为,物流行业相对而言受疫情影响较小,并将针对产能调整2020年的业务和资本规划。
a.对比“非典”,将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正常水平
“非典”疫情对公路结构性影响不同,客运明显影响大于货运:03年4-6月为SARS公开防治阶段,客运量分别下降7%、41%及22%,而货运*单月降幅仅为03年5月份的21%。随后在6月份,货运量明显反弹,并在7月份恢复到正常水平,并持续上涨。
“非典”疫情影响大,但持续时间短:SARS公开防治阶段,公路货运量连续三个月增速为负,然而在防治结束时间后,7月份公路货运量同比增速即转为正,为2.0%。
叠加春节因素影响(2017年2月公路货运量环比下降29.9%,2018年2月环比下降44.3%,2019年2月环比下降47.5%),全国层面防控措施的强力执行,预计疫情将会很快得到控制,物流行业受到负面冲击的持续时间预计相比“非典”将会降低,物流行业会在较短时间内恢复至正常水平。
b.由于季节性波动,疫情对物流行业影响有限
从数据可以看出,春节因素对公路货运量的影响巨大。经过进一步统计物流板块上市公司的季度营收占全年营收的数据,公司发现快递(圆通速递、申通快递、顺丰控股、韵达股份、中通快递)和快运(百世集团、德邦股份)上市公司的营收均呈现季节性波动因素。17、18年*季度收入占全年分别为18.9%、19.5%,为淡季;而17、18年第四季度年度收入占全年为32.9%、31.8%为旺季。因此,我们认为公司业务在此季度的影响是可承受且有限的。
c.以高效履约、提供优质服务为业务调整方向
从我们关注和服务的物流企业来看,普遍对2020年业务规划和财务预算进行了重新梳理与调整。此次疫情对上游客户的影响,主要来自于由于复工延期导致的人员供应不到位,产能恢复较慢。据调研,截止2月底预计有不超过70%企业能初步恢复生产,3月开始产能回升,至年中恢复正常。对服务中小客户的企业而言,虽然中小企业灵活性和成本控制能力比较强,但资金储备和融资能力较弱,此次疫情可能淘汰部分生命力不强的企业,因此服务中小客户的物流企业可能也有部份小客户自然流失的现象。
获客端,2020年上半年主要专注老客户渗透(尤其一级、二级客户)、已覆盖市场的深挖和团队打磨培训,原先重线下地推的获客方式也会有所变化,更多地采取口碑传播、客户转介绍以及线上投放、电销等多元化营销手段进行获客。
履约端,重视对技术的研发和投入,持续利用技术手段提高履约人效,以保障未来若疫情未及时控制,行业继续下行带来的冲击,保证履约效率大幅度优于同行来建立长期竞争力。
此外,在疫情影响下,部份依托关系型业务支撑,或依托信息不对称赚差价、不提供实际服务的黄牛型企业预计会在现金流的压力下逐步退出市场,2020年下半年会是高效履约、优质服务的优秀企业抢占市场份额的机会,部份企业也会寻求被收购作为生存路径,我们也会关注该背景下的收购整合机会,于投资机构也可以多关注因短期影响资金紧张但估值相对处于低位的优秀企业。
9.汽车行业:需求稳定,智能驾驶迎来新机遇
疫情对于整个汽车行业都带来一定影响,主要集中在企业开工、新车交易以及汽车后市场等方面,但整体影响程度有限。长期来看,乘用车和商用车需求保持相对稳定,新能源车在政策+自发需求双重推动下销量有望恢复快速增长。智能驾驶公司将得到更广泛关注。
a.整车供需两端影响
乘用车行业:供给端受到生产延迟和营销活动开展受阻等的问题,预计新车生产、销售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需求端受疫情影响,公共交通不便从而叠加对公共空间的担忧将激发购买私家车的需求。这点在2003年非典时期曾有所体现。根据中汽协数据,2003年乘用车销量为197万(2001和2002年为72万和113万),同比增速为75%(2001和2002年为18%和56%)。
商用车行业:短期受到建设项目停工和道路封堵等的影响,预计卡车的销售会受到压制,而客车虽然使用需求有所减少,但购买以B端客户为主整体受影响相对较小。而长期看,疫情消退后预计宏观层面的对冲政策等会带动商用车尤其是卡车行业景气度的恢复,销量有望实现“前低后高”的走势。
b.汽车零部件企业渗透率持续提高
短期:汽车零部件公司业内复工集中于2月10日,湖北地区工厂复工2月14日。零部件公司聚集的江浙沪地区务工人员以省内为主,不存在复工障碍,当前1-2周的延产影响可控。零部件公司海外出口不受复工延期影响,主要系普遍有1-2月安全库存,同时为满足海外同步开发往往在客户周围就近设厂,海外运营不受疫情影响。
中长期:零部件进口替代的逻辑未破,且有加速的态势,2019年特斯拉、大众、福特等全球车企加速对国内零部件的配套采购就可以看出,且后续的渗透率持续提高。
c.新车交易行业向创新模式转型
各大车企开始推出各类便捷购车的服务,例如送车上门、专车接送、线上看车等各类创新方式,这将进一步推动汽车交易行业向线上化、服务化、创新化转型,尤其是各类线上看车业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VR看车、线上智能展厅等给了消费者更多的购车决策方式和选择的同时,也给了初创企业帮助车企对传统销售渠道进行升级的机会。
d.智能驾驶企业备受关注
整体来说对于智能驾驶相关的行业来说,此次疫情将政府、企业及群众对智能驾驶时代的期许提前了许多。
以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设为例,一方面疫情城市需要减少人员聚集,另一方面工程建设争分夺秒,现场车辆的调配比较重要。对于一些重型特种车辆来说,车路协同、智能网联时代的到来,将很大程度上缓解运力排布的需求,也能降低司乘人员的风险、提升机器和标准化工作的效率。
我们希望无人驾驶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更多地替代人类的工作,但同时,无人驾驶发展的壁垒依然存在,疫情没有对产业发展带来实质性的改善,甚至我们看到一些车企在关键时期开展了生产、制作、销售口罩的业务,说明行业发展的大环境依然严峻,2019年对智能驾驶行业造成影响的因素,依然会在2020年成为智能驾驶企业发展的关键点。但人们对无人驾驶的呼声,势必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e.疫情对于车后市场的整体影响及未来机遇
汽配领域:大部分为制造类供应商企业、供应链及物流企业及汽配销售门店,门店类型多为服务修理厂的中小企业。疫情对以上三类企业的影响,可见于对制造类供应商企业的用人成本及交货周期、对供应链及物流企业的配送供给、库存周转;对汽配销售门店的影响,则较多体现在与汽修厂的合作中。
汽修企业:一方面由于居家隔离的要求,公路交通中出行车辆的减少,将在短期内影响汽修企业的收入。春节后,合格汽修工的返城务工可能会受到疫情的影响,汽修企业将会面对短期人才缺乏的局面。对于受疫情影响相对较轻的地区,各类企事业单位复工后,由于较多的人不愿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私家车出行将增多,受行驶影响,损耗等带来的维修和保养需求将增加,节后将有小规模回升。
汽车金融公司:对库存金融和建店融资的影响相对较小,对消费金融的影响则可以从两个角度考量。一方面,线下的汽车交易环节受疫情影响严重,人们“捂紧钱袋子”,汽车保险等的增长将不喜人。另一方面,受本次疫情过程中各类交通管制的影响,人们对拥有私家车出行的方式更为看重,虽然经济形势较差,但主营直租或售后回租等服务模式的企业或可在疫情完全过去后迎来一定程度的增长。
汽车后市场作为产业链上下游的重要环节,需要紧密与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加盟商、客户等加深了解、保持合作,共度难关。做长期调整企业经营的打算,早日做出企业强化自身实力、进行培训、提升效能的准备。
10.无人机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打开市场空间
a.各项目在疫情期间的调整和积极反馈
无人机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大显身手,成为了更高效、更精准、更安全的防疫工具和执法利器。日前,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颁布,又是一年将三农定位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中国农业大学药械与施药技术研究中心于2020年2月1日联合发布了《农村消毒液喷施技术及设备使用建议》,无人机公司开始推出自己的植保机型携带消毒药剂在开放性街区进行空中喷洒的方案,以完成整村或全社区的消毒全覆盖。
农闲时期,植保无人机喷洒不仅可以解决社区消毒设备短缺、人员不足的问题,还能降低人员流动喷洒导致病毒传播的可能性,也更方便对垃圾堆、废弃建筑等卫生死角进行消毒。
运用“无人机+录音小喇叭”的宣传模式,无人机配备的*视角FPV摄像头,可以很好地进行观察。在疫情期间可以检查是否有人员聚集及佩戴口罩的情况,及时发现,及时劝阻。
b.大型无人机提高运输效率、打开市场空间
无人机能够加入到物资运输的行列中,提供物流运力,将能够降低很大的风险。部分无人机企业已经在湖北省荆门市等地申请了民用无人机航线,部分大型、中大型无人机能够携带载运物资,且综合成本较民航大飞机等经济性强。截至本文之时,荆门市已有超过500例确诊病例,如果能够使用民用固定翼无人机进行配送,相信能够高效提升运输效率,满足当地群众需求。可以看到,短期内,大型无人机作物流运输用,将迎来更开放的市场空间。
c.行业应用级无人机将获得发展红利
无人机物流、配送,或者是无人机在三农领域的行业应用,还需要市场的进一步接受,以打开更大的市场空间,加速行业升级。在这个过程中,未来无人机物流领域产生转机的关键,还在于政府对民用大型无人机管控的政策措施开放,以及对支线航路资源的开放和标准化运营。预计2020年将有数家企业开通多条试运营航线,在公路运输条件差、物流要素比较齐全的地方,配合物流行业的客户开展商业化示范。
此外,行业级无人机和消费级无人机在商业模式、产品特性、经验积累、技术开发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消费级无人机表现优秀的企业能否抢占行业级应用的市场,还有待观望。相反,专注于行业级应用的企业将获得较大的发展红利。
三、资本运作的战略调整和应对之策
1.应对“黑天鹅”事件的两则建议
面对突如其来的“黑天鹅”事件,近期大量的投资及投行机构都已给出了比较务实和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主要囊括如下:
a.战略方向的及时梳理
战略方向包括业务节奏,融资节奏,商业模式,甚至企业价值观的重塑,这需要创业管理团队极大的心力以及关键时刻对于重大节点的把控能力。
b.战术层面的灵活处理
不盲目悲观和自乱阵脚,在业务模型调整时充分的考虑宏观和微观的情况坚定落实,积极的利用一切资源支持企业度过短期风险,包括股东,政府,咨询投行机构提出的合理措施及手段。
2.多维海拓助力企业发展的四项重要举措
多维海拓作为业内*的新型投行,我们希望在这场战役中不仅仅作为第三方的智囊团出谋划策,而是坚定的与客户同舟共济的走在一起,在企业战略重塑与资本运作的过程中给与务实和灵活的支持。通过本周的充分调研,我们将有几项比较重要的举措:
a.深入分析企业数据,评估融资策略
FA需要与企业重新共同评估本年度的融资策略,基于*二季度业务数据可能会有调整的现实状况,深入剖析出哪些影响是短期且不具有长期参考价值,哪些是可能会中长期引起消费者或客户行为变化,需要动态调整的。
这里面重点指出,我们发现大多数正在服务项目,尤其是“在线”化的,涉及“无接触”行为经济的,企业云服务等行业,整体的数据和需求存在一个急速上升状态。同时一些线下业态,全年一定会有一个V型反弹。而供应链型的企业会有一个基于全球供应链疫情影响的更复杂的波及曲线。我们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协助企业在数据分析层面给予最深度最精准的分析,来帮助企业进行有的放矢的现金流管理及融资沟通。
b.机构选择和密切沟通
基于2019年的资本市场情况以及目前的市场不确定要素,正常投资机构一定是有避险和短期观望的态度。我们需要正确的判断哪些机构是真的Frozen,哪些是会在保守观望中寻找机会。我们最近在与机构频繁沟通中,发现很多战略投资人,以及一些财务投资人,会主动来了解在这次事件中受影响的企业发展情况,随时准备根据事态发展,启动实质性的工作推进。同时也有非常看好企业的机构,通过线上视频系统进行高管访谈,客户访谈,商谈SPA。
这个过程中考验企业家与FA的,是如何去除杂音、坚定信心,将远程沟通的负面效果降到*,将兴趣转化为实质性行动。在未来的一个月中,很有可能会有大量的机构沟通会以视频会议形式进行,在这里我们也要提醒创业者及管理团队,更好的准备自己在远程会议中自我的表现能力,我们也会给与比较深入的指导。
另外多维海拓独立开发的“在线数据库系统”也解决了数据包的远程阅读共享等相对复杂的问题,会对于项目的推进有比较实质性的帮助。
c.制定多元化的融资途径与方案
即使没有这次疫情,2020年也会是一个融资艰巨的一年。我们三年前就成立的政府产业基金融资小组布局对接了全国200家以上的政府金融机构及产业龙头。在市场财务投资人越来越难出手的环境下,政府产业基金、战略投资人会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沟通对象。而这一部分的投资人在投资决策中的考量维度会完全不一样,他们更重视产业协同、产业导入、技术储备、税收贡献等指标。
另外中国的并购整合市场在2020年也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拐点,但核心成功要素是在并购中的价值评估和方案设计。考虑在2014-15年融资活跃期间,催生的大量估值泡沫企业在并购过程中由于价格因素而错失机会,我们也非常建议投资机构在评估Portfolio未来发展机遇的过程中更加积极的考量并购退出的可能性。
在过去的一周我们已经感受到这个趋势的来临,我们的并购整合小组正在积极主动的帮助双方进行合适的方案设计。
d.融资并购诊断工具包
我们最近会推出针对投资机构Portfolio的融资及并购诊断工具包,在特殊情况下更加快捷主动的帮助机构及企业家自我评估诊断,提高融资成功概率,同时也早做规划,在这个不寻常的一年,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9043起
融资事件
7515.62亿元
融资总金额
9528家
企业
3006家
涉及机构
776起
上市事件
7.03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