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投资人道出融资真相:被项目套4700万难退出 很多融资额是吹出来的

行业有一条“吹嘘”融资的潜规则,适用于部分企业:融资数百万等于两百万,近千万/千万级意味着八百万,数千万可能只有一千万。

面对创业者的“吐槽”,不少投资人有话要说。

在10位投资人的讲述中,有回应、有爆料、有建议、也有吐槽... ...这些构成了2019年投资人眼中的融资真相。

在投资人眼中,有的创始人也并非懂规则,要么完全没融过资的项目直接报2亿估值,要么拍脑袋报估值、被过高估值“绑定”下不来。

行业有一条“吹嘘”融资的潜规则,适用于部分企业:融资数百万等于200万,近千万/千万级意味着800万,数千万可能只有1000万……

注:本文内容主要来自铅笔道记者采访和网络公开信息,论据难免偏颇,不存在刻意误导。

一、“项目债权到期却无力偿还,机构反被深度套牢。”

讲述人:某股权投资机构合伙人魏蓝

2017年,投融资市场更看重中高端技术门槛的标的,我们公司是一家股权投资机构,一直看重高端技术领域,也一直有布局。

当年6月,我们花4500万投资了一家机器人服务项目。其中有3000万是股权投资,另外1500万为债权投资,并将这笔债权约定在一年半之后偿还。

从2018年初开始,这家公司就感受到竞争激烈,也认识到业务没能按照预期发展。面对现状,他们开始一边经营公司,另一边也开始找融资。

然而,直到今年元旦,之前谈好的债权已经到偿还期,这家项目不仅经营低于预期,而且新融资也迟迟没有消息,1500万的债权更是偿还不了。于是对方就找过来,说要延期偿还。

最后,又经过商量,我们决定将本来1500万元的债权,加上这笔债权的利息200多万,再次投资给对方。今年1月1日,我们与对方重新签订了合同,将这1700万元按照当时投资时的估值,债转股换成了股权。

这样一来,不光本来该退出的钱退出不了,还相当于我们的本金又增加了200多万,变成了股权。

一直到今年8月,对方才找到新融资——由地方政府的产业投资基金投资2个亿。

虽然新融资金额不少,不过已经过去两年半的时间,对方的估值却没怎么涨。当时我们投资时公司估值9亿元,现在也才不到11亿元。与此同时,这家公司还要搬到地方去,并在那边建设生产线。

现在,因为我们已经和对方签了合同,也只能按照合约规定,将我们的资金深度绑定了。除非对方能找到合适的收购方,或者成功上市,才能退出。

现实中总是这样,投资的项目经营不好,债权到偿还期无力偿还,机构反而被深度套牢。

二、“风险投资就是投资人和创业者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对赌不是完全不可取。”

讲述人:某早期机构投资人 张衣

关于资本寒冬中的融资真相,看完铅笔道上周的创业者吐槽后,我有些话想说。

对于我们而言,机构投资为了获得收益,而公司估值的溢价则是我们获得收益的主要来源。因此,签订对赌协议并不是最终目的,我们只是希望在最坏的情况下,还能因为对赌协议的存在挽回部分损失。这样,我们至少也能给出资方一些交代。

今年大环境不好,公开市场募资过程并不顺畅,我们转而拿了某政府基金的钱,这部分资金通常又只能投资政府指定城市的标的,以低线城市为主,还需要在某一约定时间前投出去。因此,我们不得不放松原先在一线城市的投资标准,但为了保证出资人的收益,在投资一家三线城市制造业项目时,我们签订了对赌协议。

一方面,对赌协议涉及回购,而不动产能够证明创始人的回购能力。创始人需要学会辨别什么房子能够作为抵押,同时,也应该清楚知道,风险投资就是投资人和创业者绑在一根绳上,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另一方面,低线城市充满了制造业企业,由于拥有大量固定资产,这部分企业过往的融资路径基本以将资产抵押到银行换取银行贷款为主。因此,当我们提出有对赌协议时,他们也愿意接纳。

当然,并不排除,有部分投资机构设立的对赌条款十分严苛。所以创业者需要量力而行。

同时,也会存在部分创业者,看见某商业模式在一二线城市冒出小火花后,转而去低线城市创业,并打出要成为下沉市场的“美团”“今日头条”“京东”等旗号。这种空手套白狼的项目水很深,有时候我们也难以辨别,只得提出抵押不动产等条件。

三、“创始人没经验,拍脑袋乱报估值,我们只能放弃投资。”

讲述人:某早期投资机构总监 徐瑞

在资本寒冬的情况下,拿到融资本身就代表着一种能力,项目方因此会吹嘘很久。对于投资机构来说,钱投少了也没面子,就会和项目方商量着披露融资额。

行业有一条潜规则,适用于部分企业:融资数百万等于200万,近千万/千万级意味着800万,数千万可能只有1000万……

知道投资内幕的双方都是报喜不报忧的主,这便给市场传递了一个不太友善的信号。我们接触过大量没有融资经验的创业者,他们认为自己的项目和别人做得差不多,因此就脑袋一拍,乱报估值,越吹越高。

现在我们对估值的评判越来越严苛,涵盖团队、商业模式、项目是否落地、数据等各个维度,我们不仅要考虑到这一轮,还需要考虑下一轮的估值。

前段时间,有个科技项目团队很厉害,项目数据也跑得不错,但是前一轮的投资方是一个跟创始人关系较好的天使投资人,可能别人看中的是人,不是项目,因此给了不符合项目现阶段的估值,创业者爬上来之后,发现很难下去,估值也奇高。

创始人的确很有魅力,团队也有资源,数据也正处于上升的阶段,但都还没有变现,这就会给项目留下隐患。手中剩下的资源能否变现,变现之后的业绩能否维持稳定增长,这都是疑问点。

作为专业的投资机构,我们需要评估风险和收益。于是,投资团队商讨后,决定降估值。

这种感觉就像消费者买了一个奢侈品牌的包包,但是发现拉链坏了,消费者就会觉得不值这个价格。同理,投资机构也会认为项目方给的估值不符合项目本身的溢价。

我们和创始人商量了好几次,创业者仍然不死心,最终我们决定放弃投资这个项目。

四、“资本市场并不缺钱,缺的是好项目。”

讲述人:金盛资本合伙人 余子波

我曾是宏创资本合伙人,在TMT领域有多年投资经验。

在我看来,目前*的流量入口都已经被互联网巨头占据,因此,此前盛行的拿融资做用户再寻求盈利的资本打法在接下来的投资市场中已不再适用。所谓的资本寒冬,实际上是在互联网经济泡沫下,投资机构中的被投项目多采取烧钱模式进行发展,烧完钱的这些项目发展并不多好,导致一些LP没有得到合理的投入产出比,信心受挫。

其实,资本市场并不缺钱,尤其是与医疗、环保相关的专项基金,缺的是可以让资本方出钱的好项目。

拿我们投资的一个项目举例,它的定位是水溶新材料环保袋研发商,去年5月成立,获得6000万元天使轮融资。发展1年多的时间,这个项目已经和70多家三甲医院确立合作,已实现收支正向。

这个项目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分析下来,它其实具备几个特点:一是技术壁垒,他们具有可行的研发能力;二是创新突破,可降解材料在环保领域大有作为;三是模式创新,这个项目是将传统工业技术和互联网流量经济相结合;四是场景突破,除了现有的医院场景,项目可以拓展至零售市场。

正是因为看中了这四点,我们才选择投资这个项目。所以,对于投资人来说,天花板低、后置盈利的项目千万不要投资。技术壁垒、应用市场、创新模式、用户、政策等这些因素,是我们现在看项目时比较关注的几个关键指标。因为这类项目差不多都能有自我造血能力,可实现前置盈利。

五、“对赌协议是为了保证程序正当,是否执行则与创始人的积极性有关。

讲述人:博派资本合伙人 李欧成

在签约打款前夕,我问了项目创始人一个问题,这一轮他打算跟投多少,在得到0元的答案后,我有点失望,我以团队想再考虑考虑为由婉拒了他,后续也没有打款。

他是一个创业老兵,前2个项目都有挣过钱,这一轮希望融500万元。前期项目方向、协议条款等,我们都沟通得非常好,可他不跟投使我怀疑他的初心。

如果创业者是刚刚毕业不久的学生,我可以理解,这类创业者资金有限,希望拿融资将事做成。可这位创业者的第2个创业项目还在正常运转,他只不过是因为团队内部原因退出了,但是股份还在,将近1000万元。这位创业者给他自己留了退路,使我无法判断他在这次创业中能否全身心投入,其目的是创业还是其他。再加上现在资本寒冬,大环境并不好,我们也希望投到确定性更高的项目,因此最后才没有投资。

此外,对赌协议也是创业者常吐槽的一个点。我们与创业者之间签订对赌协议是为了保证LP的收益,进行程序正确的举动,但是对赌协议之后执行与否,其实要看企业的状况。

一旦项目失败,我们在溯源考虑之后才会决定是不是要执行。如果是整个行业变化等不可抗因素造成公司死亡,我们一般都不会执行;但如果是创始人的不积极行为导致公司活不下去,我们肯定会选择执行对赌条款,*程度挽回损失。

创业者拿投资人钱时,他就应该明白跟随着金钱的是压力。哪怕是去银行贷款,创业者都得抵押实际的物品。何况我们也是投资几千万真金白银给到一个项目,我们也需要在法律层面得到保护。

通常,我们的对赌协议都是聘请专业投资方面的法务团队来拟定,有些创业者拿到协议之后,会随随便便问身边的法律朋友给一些建议。在此,我想对创业者说,律师也分很多种,专门负责刑事、法务、民事等方面,下次找律师请找主要负责投资关系的律师,要不然会给彼此的工作带来很多麻烦。

六、“有些创业者很搞笑,完全没融过资的项目直接敢报2亿估值。”

讲述人:某机构前合伙人 王华

上个月,我就离开投资机构了,里面涉及到的因素很多。

资本寒冬洗牌期,洗的不仅有创业公司,也有投资机构。对于投资机构而言,今年的日子确实并不好过,的确是没钱了,并且募资难度也大了很多。这对于大机构而言可能挺挺就过去了,但是对像我们这样的中小机构而言,就不是一句“缩衣节食”可以解决的。

圈里面有很多北方的投资机构跑到南方去找钱,而南方的又跑到其他地方募资,因为以往的资源都不管用了。

还有一方面让我们受打击的是,往年投资的很多项目都没能完成退出,甚至是被“套”在里面,今年投资的项目跑出来的也不多。

种种因素综合下来,对我们今年的动作影响很大。这个在数据上其实很能体现出来,在我离开之前,我们今年的投资项目减少了50%,投资金额也减少了40%以上。

这和往年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以往我们觉得这个项目可以、创始人靠谱就敢直接把钱投过去,甚至敢让他先去试错,但是今年很少有这种情况。

这种形势下依然有很多看不清形势的创业者,就很搞笑。有的创业者托关系找到我,拿一份粗制滥造的BP过来,张口就是画饼讲故事,商业模式完全不通,没融过资的项目直接敢报2亿估值。

比较好的创业目的是抱着良好的初衷,能够解决某一类问题,只有这样创造价值的企业才能得到行业或他人的认可,但是一开始就抱着其他目的的项目通常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其实,今年接触了很多埋头做事情的创始人,我对他们也很欣赏。这些人大多是技术出身,在融资前已经沉淀一定的时间,虽然在市场、运营等其他方面有所不足,但这些我们都可以帮他做成,可要是缺失了其他的条件,机构也无能为力。

七、“我们更侧重于投资那些有信心、看得懂的项目,而不是到处撒钱。”

讲述人:度量衡资本副总裁 盛敏进

2019年,国内经济在内外部不确定性与挑战增多的情况下,延续了下行的趋势,身边越来越多的优秀团队创业面临失败。之所以倒下了,有很多原因,我们遇到的两类项目就很有代表性。

一类项目它的故事讲得非常好,踩在风口上拿了不少的奖项,估值一路上涨,但没有快速找到适合的盈利模式。近一两年所在的行业进入洗牌阶段,投资者逐渐理性起来,融资停顿,今年不得已降估值去融资,融了一年时间也没有成效。

另一类项目虽然没有完全讲故事,一开始就做的很不错,商业化比较迅速,团队背景较优秀。遗憾的是,创始团队没有提早预判和及时调整发展策略,以应对行业的变化及产业结构的转型,受到的不良影响较大。

经济形势虽然不好,但仍然有很多优质的项目抗住了经济周期和系统性风险,其实再艰难复杂的外部环境还只是“外因”,“创业者”应该保持初心,满怀激情、全力以赴地去打造“能改良世界”的产品和服务。

新兴行业出现时很多时候还是存在一些泡沫,它会有一个完整的的生命周期。一开始出来的时候大家去追风,然后慢慢开始走入一个比较理性的阶段。大家讲的资本寒冬其实也谈不上,只不过现在的形势下投资者的决策确实受到了影响,都变得更加理性了。可以说,我们更侧重于投资那些有信心、看得懂的项目,而不是到处撒钱。

对于投资机构来说,确实存在一些马太效应,比如说头部的投资机构募得好,可出手的机会越来越好。但是整体来说,不管是大的投资机构还是小的投资机构,他们投项目都会越来越趋于理性。

未来To C端的市场依然是巨大的,有很多机会,需要更多的深耕相关行业多年的团队去挖掘

To B端的市场在急剧扩大,近一两年大量资本纷纷涌入To B赛道,如产业互联网相关的公司估值急速攀升,中国在迈入存量经济时代,加上所具备的产业基础,各类产业、企业都需要提升发展效率。同时,很多领域的产品正出现国内替代国外的趋势,未来企业服务这块蛋糕会越来越大,不过还是要建立合理的估值体系良性去发展。

八、“资本寒冬,有些自己过得很好的项目反而不急于去融资。

讲述人:沐盟投资合伙人 梁胜

我一直从事股权投资工作。2019年虽然中国经济依旧处于下行期,还被称为资本寒冬,但一些投资机构和热点行业发展仍有上升空间,且不乏新的投资机遇。

最近,投资机构的一个朋友A和我聊天,对方已经在近期募到了5亿元资金,且LP没几天就先将2.5亿元款项打过来,并要求在过年之前就要投出去两到三家项目。

朋友A的机构主投赛道其实很细分,他们主要关注迷你LED显示领域。这也让我认识到,关注专业、细分的机构反而更让LP信任,在寒冬中,也愿意给机构融钱。

除了机构层面,在企业层面也有一些公司很受欢迎。我的一个朋友B的项目就是这样,这是一家做大数据挖掘服务的初创企业,公司的团队有100人左右,但今年总营收已经做到2亿元。朋友B甚至告诉我,这还是他努力压着发展节奏的情况下。明年,公司的营业额预计将达到3亿元。

最近,B刚刚完成了新一轮融资,后期还有资本想进入,但B还是决定等公司走得稳健一些,明年再考虑继续融资。

不缺融资的不止朋友的公司。今年市场上,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整车市场,因为偏制造业、重运营等因素并不好做,所以融资情况并不乐观。然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上下游供应链却过得不错,不仅不缺订单,还不缺融资。

我认识的一家新能源汽车上游供应链公司,今年的业务订单已经够公司过得很好。因此,当有投资人看中对方,想要投钱进来,对方反而拒绝。

因为今年这种寒冬的大环境下,企业要融资往往被资方压一些估值,而且有些资本会要求企业签署兜底、担保或者回购协议。所以,有些自己能够过得很好的项目反而不急于去融资。

种种迹象表明,企业需要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当你在企业爆发之前的两三年或者甚至更长时间布局,把自己内功修炼好,越是资本寒冬,企业的实力就越能显现出来。

与此同时,我认为,企业选择一个大产业后,将大产业生态之下的其中一个或几个产品或服务做好,依旧是成功的渠道。就像上面提到的新能源汽车上游供应链公司,就是选定了新能源汽车这个大产业中的其中一个环节。它专注做这个环节的服务,做到降本增效,就能够体现自己公司的价值,且过得足够好。

九、“To B领域中的AI、RPA成为投资热点,但其实没几个真正有市场的。”

讲述人:常垒资本合伙人 冯博

从投资角度来看,美元基金偏向投资面向C端的项目,这类项目的逻辑在于一定要投资到头部项目。面向C端的项目一旦发展成龙头项目,增速会非常快,可在短期内创造高质量的公司,符合美元基金的存续周期,同时这类项目也多在美股市场寻求退出。

而人民币基金,偏向投资符合A股市场偏好的公司。整体来说,To B赛道的早期项目,包括从天使轮到A轮项目都比较难获得融资,B、C轮左右,且有良好营收能力的头部项目过得还可以。

从募资角度来看,人民币基金的投资机构今年确实过得不太好。民间LP今年受冲击比较大,国有LP多关注大基金和作为配资参与投资。虽然大环境如此,但市场上也并不是没有任何资金,因此,面向B端的投资机构在募资时,头部机构往往富得流油,中部腰部及腿部的机构就是挣扎求生存,各凭能力。

具体到行业内,跟随每一轮投资热点,也会存在一些不太靠谱的项目,比如To B领域的AI、RPA相关的项目,其实没有几个真正有市场的。同时,也存在一些VC,在早期布局一些赛道,特别善于引导舆论热点,让这些项目估值翻个几倍,它再进行套现。

事实上,创业项目的发展通常不是跟着市场舆论方向走,它可能是跟着客户需求出、产业变革出发的,相比于C端的眼球流量型项目,会发展慢一些。就我们来说,我们的投资逻辑一直是这样,0-1领域中的红利赛道,红利赛道中的龙头企业。0-1意味着关注新的商业场景、商业模式、新技术的项目,一些老树开新花的项目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内。

十、“如今的资本寒冬,比2012年要好得多。”

讲述人:顶商投资合伙人 刘玲

我经历过2012年创投行业的寒冬,当时经济增长潜力下降,使得投资的増速也逐渐下调,整个市场上缺乏新的投资热点。同时在金融监管层面,政策趋严。2012年,证监会停止IPO,当时大批的创业投资机构,做Pre-IPO投资导致损失惨重。那些没能存活到IPO开闸的投资机构,在创投环境恶劣的背景下,在竞争中逐渐被市场淘汰。

其实,当前的环境比2012年要好得多。

从募资端来看,近两年募资市场收紧,虽然增加了小机构的生存压力,但也给了我们这些新锐投资机构夯实基础的机会。

在项目端,创业者更务实了,估值也逐渐趋于合理区间。在2019年资本寒冬的市场环境下,创业者也理性了很多。

从退出端的角度看,科创板的设立和发展,减小了投资项目的退出压力。受科创板利好的影响,前三季度,被投企业IPO案例数也逐渐增加,增至999笔,同比上升54.4%。其中,科创板总计372笔,涉及250家机构。这就是很明显的效果。

从前几年的全民创业潮到现在的理性创业,少了些浮躁,会给我们的创业者带来更多的反思,什么是真正的创业机会,什么是真正的创新。

跟形形色色的创业者打交道,会发生很多趣事,每个人身上的优势和特点也不尽相同。他们身上既有梦想的追求,也有公司和家人的期许,面临很多的压力和挑战。对于没有拿到投资的企业,我们也会给一些中肯的建议。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铅笔道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