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除了裁员,互联网企业更应该做好这些事

在行业一片哀嚎下,互联网企业开始反思原先的生产方式以及员工架构,这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调整,也是市场自我调整、消化的过程。

资本寒冬下,考验一家公司生存能力最重要的是,你的商业模式是不是真的能做到开源节流。

节流或许是最简单的,这导致裁员一直没有停止,甚至在愈演愈烈。今年2月,网易就进行了大幅度的裁员,其中网易严选30%-40%,总体人数从1400人裁至900人。2019年3月,腾讯开始裁减一批中层干部,而整个腾讯大概有200多名中层干部,裁员比例大概为10%左右。 2019年3月,滴滴在全员会上宣布「过冬」,裁员15%,其裁员总人数达到2000人……

在估值虚高、战略转型、业务调整、资金链危机的局面下,过冬的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就是裁员。清华大学全球化研究中心、民智国际研究院共同发起的《创业者生存现状调查》中,29.41%的创业者为了抵御寒冬,决定「减少招人,或不再招人」。

在行业一片哀嚎下,互联网企业也开始反思原先的生产方式以及员工架构,这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调整,也是市场自我调整、消化的过程。

然而,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寒冬是捕获优质投资标的*机会。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朱啸虎在今年年初的演讲上说过,大鱼都长在有寒流的地方。寒冬其实是检验一家互联网公司是否真正存在市场价值的关键时刻,有寒冬存在,才让这些公司的市场价值能够更好的被资本冷静的审视。

毫无疑问,这个冬天会非常冷。世界上要有一个救世主,就是市场;而在市场里,能救你的只有自己。裁员仅仅是*步,但真正的生存守则是找到自己的竞争力和稻草,如何过冬,每个公司都应该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寒冬已至,

那些无法御寒的公司已被暴雪掩埋

朱啸虎对于寒冬的周期有过一个估计。「现在的周期很短,中国互联网周期都在3、4年左右,所以我觉得寒冬期也不会很长。」但很多公司,还没熬过这个阶段,就倒下了,自然也看不到未来的曙光。

市场在乐观的时候会诞生很多机会,这期间会出现一种假性繁荣的情况。很多互联网公司在这个期间能够快速得到融资,但也掩盖了很多他们本身存在的问题。

2019年1月,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结束了一场「没有手机新品」的发布会,「公司的确有危机,请给锤子时间」,这位曾经骄傲的创业者发出了寒冬危机的信号。

几年前还狂飙突进的共享单车、无人货架,2018年后就失去踪迹。小鸣单车进入破产程序,以每辆单车12元的价格被回收,一直坚持独立的ofo命运多舛,ofo创始人戴威一直在四处寻找破产以外的任何救命方案,涨价、区块链、资讯内容、网贷,但终究无济于事。

太多昙花一现的明星公司,在寒冬还没完全到来时,就已无法应对经济困境而惨淡离场。

过去十年是移动互联网,尤其是消费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十年。因为中国人口红利巨大,无论是一二线城市还是农村市场都蕴含着极大的机会,由此消费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此起彼伏,永远有不同的商业模式创新应运而生。

但许多创新在寒冬中被证实,他们并不能在短期内创造价值,也没有应对行业动荡的韧性。资本和创业者曾一度创造出了资本市场的「假性繁荣」,让问题被掩盖,但遮羞布终将揭开。

遮羞布下的一连串的核心问题,项目本身是否刚需,是否为用户创造了价值,这个需求是否真实存在,痛点是不是足够痛?

那些*倒下的公司,往往是模式有问题,用户不是真的需要这一类东西。想要测试这家公司能否快速跑赢市场,那么就试试看如果不投入市场费用,订单量有没有变化。如果数据下降的很厉害,就得想新的路径。

所谓的新路径,包括转换新的商业模式、转化服务的客户类型等。例如,只服务原有用户中的一部分,或者从服务C端用户转为服务B端用户。

掌握了这些问题核心的互联网公司,寒冬生存就多一分胜算。

寒冬内功修炼真经

虽然每次「寒冬」都会导致大量需要再融资的创业公司死掉,但那些打不死的小强,却成为夜空中最亮的星,顽强地活了下来,并从中诞生新一拨巨头和新一茬大佬。

2001年阿里巴巴开始了大规模裁员,原因是融资之后阿里巴巴国内总部搬到上海,同时在美国和欧洲等地设立办事处,大量空降高管,并进行巨额费用的市场推广。

扩张过快导致运营成本越来越高,同时没有收入,拿到钱的阿里反而失去了对节奏的掌控,最终到了2000年底,阿里账面上剩下了不足1000万美元。就在阿里资金链即将断裂之时,又赶上了资本寒冬。阿里巴巴至此陷入自创业以来最危险的关头。

那一年,阿里的口号是「活着」,马云说的最多的话是:「跪着过冬,就是你站不住了也得跪着,不要躺下,不要倒。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也是这一年,他们迅速调整了策略,组建销售团队,开始了「中国供应商」的销售大战,年底,阿里巴巴终于突破了收支平衡线,盈利了数万美元。

冲出「烧钱困境」后,2003年,互联网的春天来临,很快阿里巴巴再次获得了8200万美元的巨额战略投资,从B2B战略转型到C2C,并很快这一领域里称王。

类似的例子还有小米。2015年小米的出货量不及预期8000万台,次年甚至出现了出货量和市场份额下滑。与其同时,华为、OPPO和vivo在疯狂吞噬小米让出的市场份额,外界都开始质疑小米的高速发展模式是否遇到了天花板。

小米之前跑得太快了,手机出货量一下就跑到了市场*的位置,有员工回忆当时的情况,「我们当时能感觉到还有很多事情没有顾及到,因为我们的人太少了。但是你都没有时间停下来,仔细想一想我可能还有哪些基础工作没做完,因为你前面还有好多要做的事情。」

2016年5月,雷军宣布了一个新的人事架构调整,原来负责小米手机研发和供应链管理团队的周光平,转去担任首席科学家负责后方的手机前沿技术研究,雷军亲自回来带研发和供应链团队,此外小米还在那个阶段开辟了新的业务小米生态链等,寻找新的盈利方式。经过一年的低迷以后,小米的销量回升了,并成功在2018年7月在港交所上市。

曾经的高速发展注定会蒙蔽许多发展中被忽略的问题,如何在高速发展后迅速校正自己,找到问题的核心,成为了互联网公司寒冬生存的关键。

趣头条也在经历类似的阶段,成立仅27个月即上市的趣头条,符合「快公司」的所有特性,以技术为驱动、爆发式增长、凭借独特的打法迅速占领市场,然而和所有的快公司一样,趣头条在新一程增长中面临诸多挑战。

幸运的是,趣头条的处境没有阿里当年那么危险。上市后的趣头条不需要跪着求存,但它仍然需要保持高速奔跑。

摆在趣头条创始人兼CEO谭思亮面前的是两大挑战:一是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提升留存率的同时将DAU提升到5000万以上。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要让产品更有吸引力,内容、推荐、算法、技术等都需要做出相应提升。

另一个则是提高组织效率。趣头条已是一家2000多人的中型公司,组织已比较庞大。「创新」和「快速反应」一直是外界给趣头条贴的两大标签,但对于大多公司而言,伴随组织不断膨胀,这部分优势往往会被削弱。如何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能保持组织的柔性?在过去近一年时间里,趣头条对各业务线进行了全面检查,重新设计调整了组织架构,推出大中台战略,逐步把所有技术团队、算法团队、数据团队、产品团队等公共设施团队集聚成产品运研中台,与业务中台的三个引擎(增长、内容推荐、商业化)形成合力,支持公司的创新业务发展。

与此相配合的是,推进人才升级,在引入外部人才的同时,也开放员工轮岗的机会,让适合的人干适合的事,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价值。

趣头条的「创新」和「快速反应」已经结出果实,那就是在趣头条内部孵化出来的米读。2018年底,米读小说APP上线,迅速在被付费模式把持多年的网文市场中「炸」出一条新赛道,也由此拉开了免费阅读的激战序幕。而在2019年Q3财报中显示,米读小说APP的兄弟产品米读极速版APP再次刷新了公司的创新速度,自2019年5月底上线以来,在4个月内日活飙升至300多万,并且两款产品重合率仅为2%,用户人群有效互补,目前米读DAU已突破800万,继续领跑免费阅读市场,并已成为趣头条的重要业务支柱。

伴随10月最新一轮融资的完成,米读还计划内容建设、作者生态构建以及市场推广等方面持续投入,力争在年底实现1000万DAU,成为中国*的网文平台。

已趋于稳定增长的趣头条APP也因为该公司快速创新能力而开出了新花。以游戏和直播为代表的创新业务正逐渐成为业务增长的新引擎,用户数量及其营收贡献均以数倍的环比增速增长。以自主研发小游戏「趣种菜」为例,其DAU已突破500万,活跃用户次日留存率高达80%,日均在线时长达到20分钟。小游戏对整体大盘时长的提升幅度约8%,并促进了用户粘性的提升。

尽管从今年Q3数据来看,趣头条依然亏损,但对于互联网公司而言,规模是一切想象空间的前提,比亏损更不能接受的,是一家公司已经失去了亏损机会,从赛道中除名。某种程度而言,还能继续进行战略性增长,反而是企业生命力的体现。

至少,从目前趣头条奔跑的赛道而言,无论是小说、资讯信息流还是短视频、小游戏,都是未来用户时长倾斜的重点领域。

另一方面,趣头条所深耕的新兴市场人群的潜在商业价值还在不断释放。与2018年相比,今年「双十一」期间, 趣头条用户在电商平台上贡献的GMV增长了10倍以上。新兴市场人群线下可选择娱乐活动及商品都比较少,更容易被线上影响。事实上,阿里巴巴、京东等互联网巨头在挺进下沉市场过程中,都没绕过趣头条这一流量入口。

在正确的赛道上,做正确的事情,对于亏损,市场应该予以一些包容。在12月3日晚间的财报电话会上,该公司管理层表示,趣头条APP有望在2020年下半年实现盈亏平衡。这是个不错的消息。

蛰伏,为了更快地冲刺

变革是市场环境变换所带来的必经结果,这背后所带来矛盾和冲突不只是趣头条一家会经历。

无论是阿里巴巴的跪着过冬,还是小米的逆流而上,在蛰伏期,内功修炼是过冬的必经阶段。那些正处于蛰伏期的公司,都还在修炼的路上,但对于趣头条来说,它似乎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章法。

正如谭思亮所说,「即便大势再怎么差,总归会有一些公司会走得比较好,内在的东西是更加主要的」,趣头条希望能够在寒冬中成为那类走的好的公司。

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谭思亮需要考量的不仅仅是增长,更是公司整体的健康度。「考虑到今年整体经济形势,我们在下一步增长之前,需要先稳一下自己的脚步,进一步提升我们的健康度——这既包括业务层面的健康度,也包括组织层面的健康度。」狂奔后的趣头条,并没回避过去三年发展中积累的问题,在他看来,回头补课,也是为了更好地继续向前。

11月26日,阿里巴巴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开盘187港元,成为*同时在美股和港股两地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如今的光辉,早已让18年前那次寒冬中坚持跪着活下去的狼狈,荡然无存。

只有毕竟经历过磨难,成功才尤其珍贵,扛得过寒冬,才打得赢最后一站。

就像马云曾说过的,「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但是后天很美好,可是大多数人死在了明天的晚上。」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具备活下去的能力,比什么都重要。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阑夕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新一代信息技术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