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印度加中国,两个10亿级市场结合会迸发什么火花?

一家中国App公司进军印度后,Logo设计就撞了南墙。

       印度,正崛起。

2015年,印度GDP突破2万亿美元。虽然总量只有中国的1/5,增速却高达7.5%,超越中国的6.9%。

1999年以来,这还是*次。

2016年、2018年,印度两度以7.9%、7.4%的增速超越中国,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

1999到2018年,印度GDP从4588亿美元增至2.72万亿美元,暴涨近5倍。2017年,印度一度超越法国,成为全球第六大经济体。

如此成就,令人瞩目。

制造业数据,更凸显出发展天平的微妙。

2004年开始,印度水泥产量就始终是全球第二,仅次于中国。2018年,在史无前例的基建和房地产投资高潮中,印度水泥年产量达到创纪录的2.9亿吨,是美国的3倍。

2016年,印度超越中国,成为全球摩托车*大生产国。

2018年,印度以7.45亿吨的天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煤炭开采国。印度煤炭企业“煤炭印度”(Coal IndiaLtd.),也登顶全球*煤企。

同年,全球钢铁产量排名惊现逆转。“*、河北第二、唐山第三、日本第四”,终于仅限于段子。印度凭借1.06亿吨粗钢产量,首次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

虽然3亿人用不上电依然还是槽点,但印度2018年的发电量(1.56万亿千瓦时)已仅次于中美,相当于“日本(1.05)+法国(0.57)”的总和。

2017-2018年度,印度还以2.25亿部的产量,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制造国。

全球范围内,印度黄麻产量*、生丝产量第二、棉花产量第三,是*能与中国强力竞争的纺织品第二大国。

人口总数,印度也正奔往世界*大国。

有人乐观估计:2025年,印度就有望超越日本,跻身全球第三大经济体。

印度正成为“下一个中国”。但中国人要抓住“印度崛起”的新机会,可能没那么容易。

2019年6月,印度新德里。

一场5G技术研讨会,围绕“解禁华为”吵成了一锅粥。

印度5G的首席科学顾问,旗帜鲜明地“反对华为”;但外交部觉得,应该给中国企业机会;情报局认为:网络安全,犯不着针对特定国家;内政部也不以为然:用软件就能“安全隔离”,你们紧张个毛线;最关键的电信部门最佛系:还让总理拍板吧!……

这不是印度*次翻来覆去了。

2018年9月,印度电信部门就宣布:将华为排除在5G试验名单外;12月,又突然诚邀华为参与测试;2019年6月会议后,印度再次举棋不定;10月,华为获准在印度移动大会上进行5G展示,并受到印度电信巨头“巴蒂电信”的力挺。

而印度最终会不会采用华为5G技术,依然不确定。

实际上,“华为印度”早就是一家纯正的印度企业。

1999年,3个华为人来到班加罗尔,成为最早到这里的中国拓荒者。20年后,华为印度已拥有8000多印度员工,本地化比例高达95%,并成为华为*的海外研发中心。

但华为印度的开拓,伴随着反复与艰辛。

2009年,印度电信运营商BSNL抛出一份60亿美元大单,以扩容印度的GSM和3G网。在与爱立信、诺基亚等国际巨头的竞标中,华为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上,拿下东部、西部、南部四分之三的江山

但印度情报、国防部门以“国家安全”为由,反对华为。

于是,BSNL只好将“西部合同”给阿尔卡特-ITI,“东部合同”给了爱立信;但印度南部实在找不出“安全”问题,于是拖到11月,正式宣布给华为。

但12月,BSNL再度反悔,取消了20亿美元的“南部合同”。华为从竞标大赢家,变成空欢喜一场。

另外,印度相当热衷于反倾销。

2014年,印度总理莫迪上台,推出了举世轰动的“国家太阳能计划”:计划到2022年,实现太阳能装机容量100GW(4个三峡),2030年超过300GW(12个三峡)!

但直到2019年5月,2022年的进度条才推进了30%(30GW)。

这主要是在中国企业帮助下完成的。2017年,印度排名前10的光伏供应商中,7家来自中国;2018年,中国出口印度的光伏装机总量为6.7GW,占七成以上。

但印度企业却认定中国在搞倾销。2018年,在经历多次反复拉锯后,印度正式宣布:对中国、马来西亚的光伏产品,征收25%的关税。

但搞“双反”、征重税,对印度光伏制造业没有帮助,90%的光伏组件该进口还是要进口。区别在于,进口来源地转向了越南、新加坡、泰国——它们是中国光伏帝国的新领地。

近年来,印度对中国的绸缎(05、06、07年)、光盘(06、07年)、显示器(07年)、玻璃纤维(10年)、通信产品(09、10年)、粘胶长丝(12年)、钢管(17年)、手机(17年)……连续不断发起“双反”调查。

2017年,印度对中国98种产品发起反倾销,超过美国,成为对华发起贸易调查最多的国家。

而中国制造要挺进印度,还会遭遇更神奇的难题。

2011年,北汽福田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签约:计划投资24亿,建一座年产10万辆汽车的工厂,2013年就竣工投产。

但在“印度速度”面前,北汽福田彻底没脾气。4年后的2015年12月,他们才拿到建厂土地。

这块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有一座神山,山上有座神庙,庙里有位印度教圣人。

拆庙赶人是不可能的。按照当地法律,工厂离神庙至少要保持500米,所以一半的土地必须空着。另外,要为每年5000善男信女的盛大朝拜,留条14米宽的土路。即便如此,信众们还是抱怨工厂太占地,朝圣时没有足够的地方搭帐篷。

对此,北汽福田无可奈何。

印度是全世界受宗教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印度教(占八成人口)、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耆那教……教种林立、派系繁复,几乎人人信教。

因为宗教多,所以节日多。在印度,官方认可的大节有120多个。把不同教派的节日都算上,印度人天天在过节。

有时一过节,工人一嗨翻,可能就不来上班了。

对当地宗教的不了解,可能会招来大麻烦。

一家中国App公司进军印度后,Logo设计就撞了南墙。

开始,他们选用月亮图案,配以黑色,结果惹翻了一个印度教派:他们崇拜月亮,黑色则意喻为死亡,觉得这种Logo充满了侮辱。

于是,Logo又换成了白底色,结果遭到另一个教派的唾骂。

这家中国企业不得不认真研究印度宗教体系,发现神祗有3500多个。

中国人很难拥有“恒河岸边等来生”的淡定,但在有些印度人眼里,时间和效率毫无意义。

麦肯锡报告显示:在制鞋业中,印度人的工作效率不及中国人的1/4。

在中国,外企拿牌照,最多几个月;在印度,至少大半年。

中国一家重卡企业挡不住决心要投印度,折腾7年,厂子建好,技术也淘汰了。

在印度经营企业,“印度化”也许是成功*的方法。

2006年,机械巨头三一重工开始进军印度,自以为设计相当“印度化”:在操作间加装空调,排放符合欧盟标准。

结果印度客户不屑一顾。他们大量采购严重减配、毫不环保的韩国重型机械,价格便宜才是王道。

让三一更不理解的是,哪怕价差不大,印度人还是喜欢买漏油严重的老发动机,无视中国价廉物美的新发动机。几番打听才明白:老机器漏油,咱会修;新机器坏了,谁能懂?至于学修新机器?那不存在的。

2009年,三一的印度工厂投产,遭遇的管理问题也很意外。

一次,中方CEO让秘书通知印度经理去办件事。在中国,这很平常。但印度经理听闻后勃然大怒,甚至把秘书从办公室轰了出去。

双方一沟通才明白,印度社会,等级森严。CEO才能向经理发号施令,让秘书传个消息,印度经理都觉得是巨大的侮辱。

中国工程师也表示,跟印度员工很难尿到一个壶里。

每次,中国工程师向印度员工口头布置任务,结果都石沉大海。刚开始,觉得是印度人不听话。后来发现,只要把任务写在纸条上再交给印度员工,事情就办得妥妥当当。

原来,中国人讲效率,说完就干。但印度人再小的事也要落纸面上,大家照章办事。出了问题,有凭有据,免得扯皮。

三一最终明白,“三一印度”只能靠印度的人才、管理、组织和文化,成为一家真正的印度公司。当上“撒手掌柜”后,三一印度成长迅速,5年销售增长8倍,2017年销售额突破10亿,成为三一集团效益*的海外基地之一。

只有在尊重文化、规避禁忌、建立情感、本地策略的基础上,中国企业才谈得上成功投资印度。否则,注定折戟沉沙。但反过来,印度市场对价格极敏感,游说机制又类似西方。因此,印度更像一座“商学院”:中国企业只要能在印度成功开拓,基本上都能走向全世界。

但在印度,中国企业遭遇最硬核的困难,还是基础设施薄弱。

2019年4月,2000多个印度政党,开启一场争夺9亿选民的大选战。但为了运送230万台投票器,除了车船飞机外,离不开不计其数的大象。

很难想象,这是个正在登月的国家。

官方数据显示,印度公路总里程530万公里,世界第二。但印度对“公路”这词怕是有误会。稍好的邦道、国道,约有10万公里;达到国标的高速,942公里;剩下的土路、泥路,统统算公路。

2008年,一家中国企业决定在加尔各答建厂。距港口200公里路,要跑4个多小时;火车晚点一两天,也是家常便饭。

但这跟印度的缺电状况一比,都是小菜一碟。

2012年7月,印度爆发全球最严重停电事故:一次断电,6亿人摸黑。

在印度乡村,只要有块汽车蓄电池,就能做“交上10卢比,充电半小时”的好生意。

因为缺电,用5号干电池的手机、游乐场中的手动“摩天轮”一度风行印度。

印度约有3亿无电人口,而世界银行最新数据显示,这个数字已降到9900万。不过,很多地方通电就停电,这样的数据意义不大。

开挂的印度草根电工,能在蛛网密布的电线团中找到线头,一把钳子就能让街区重见光明——免费的。印度媒体调查显示,40%的用户从不交电费。

这让印度电力企业常年巨亏,效益低下,无力改善。根据美国能源署的观察,全球输变电平均损耗是9%,但印度高达30%。

所以投资印度,一定要考察好基础设施配套。有些地方,即便是繁华的工商业区,一天停三五次电也是家常便饭,柴油发电机更是生产标配。

一家中国企业在承揽印度项目后发现,自备发电机多花了1000万,发电成本每天2万块,再加上断电引发的低效率、高次品,不赔本就是佛祖保佑了。

海尔是个活生生的例子,进入印度9年才转亏为盈。

这让印度工厂的运营成本,实际上高于中国。虽然印度工人工资只有中国工人的四分之一,但效率也不到中国人的一半;再综合电力损失、人员外派、管理成本等,赚钱并不容易。

另外,印度2010年才开始10年义务教育。相较80年代初已推行9年义务教育的中国,所谓10亿人口红利,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好在印度总理莫迪,正在扭转乾坤。

2014年5月,印度“人民党”以压倒性优势,终结了独立67年以来由“国大党”一统天下的历史。更让低种姓人民欢欣鼓舞的是,印度诞生了*位“草根总理”莫迪。

他出身于中下层吠舍种姓家庭,从小在车站摆茶水摊、去服装店打工。底层生活,磨砺出他强烈的经营意识。大学毕业、加入印度人民党后,莫迪更平步青云。

2001年,莫迪担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相当于省长)时,实现了该邦年均10%以上的高增长和24小时不断电的奇迹。2008年,印度*企业塔塔集团刚决定把汽车基地撤出西孟加拉邦,塔塔总裁就收到了莫迪“欢迎来古吉拉特”的短信,并在72小时后完成引资安排。

古吉拉特邦,因此拥有“印度广东”的美誉。印度人民,则期待他在全国复制“古吉拉特邦奇迹”。

莫迪的改革,的确雷厉风行。

2014年9月,他以“咆哮的雄狮”为标志推出“印度制造”计划,旨在让印度成为比肩中国的制造业强国。为达成目的,他放松征地法规、精简审批流程,吸引外资、强化基建,推行了一连串雄心勃勃的配套计划。

2015年,推出超级工程“国家太阳能计划”,以彻底改变印度缺电面貌。

2016年,推出“印度创业”计划,即印度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同年,发起“废钞运动”,打击偷税、黑钱和贪腐。

2017年,实施GST简化税改,推动市场统一,改善营商环境……

这些大刀阔斧的改革,让印度迎来了史无前例的高成长,莫迪也赢得了“印度邓公”的美誉。

哈佛大学一份发展预测报告显示:未来10年,全球经济增长极将从中国转移至印度。2025年,中国增速将放缓至4.41%,印度则会保持7.72%。

这原本是“龙象共舞”、携手发展的良机,但世事从来不会一帆风顺。

2019年9月7日,印度“月船2号”在距月球2.1公里处失联。但印度官员坚持认为,95%的任务取得了成功。

跟登月一并跌落的,还有GDP。

2019年,印度一、二季度GDP增长率仅有5.8%、5%。反对派国大党的发言人吐槽表示,印度GDP连5%都没有,只有0%或负增长。

反对党的话当然不能全信,但莫迪政府前首席经济顾问Arvind Subramanian也表示:2011年后印度的GDP增速,至少高估了2.5个百分点

不吹不黑,人家的说法是有依据的。

2015年,印度统计局变更了GDP算法。比如,肥料中不仅有化肥,还加入了牛羊粪;国民收入中,行贿受贿的灰色收入也折了进去;金融业原来只统计银行、保险,现在股票交易额也算;金银饰品原本只算消费,现在消费算一次,储备又算一次,轻松翻一倍;连印度国产汽车,也强行跟进口豪车换算成一样的价……

这让中国也莫衷一是,虽然看好印度崛起,但确实把不住印度的脉。

2015年5月,莫迪总理出席上海“中印经贸论坛”,向马云王健林等一众中国企业家表示,印度正全力创造*的营商环境和宽松的投资政策,呼吁中国企业加大投资。而现场签署的220亿美元合作协议,令中国企业家倍感兴奋。

2017年全球互联网大会上,“印度就是下一个中国”的论调风靡全场。

但6月爆发的“洞朗事件”,让中印关系瞬间跌入谷底。

结果,驻印中企火速撤离,投资项目遭遇冻结,中国商品遭到抵制、审查和反倾销。

印度也没讨到任何便宜。它本来只反对中国修条简易巡逻公路,结果一闹腾,中国干脆把公路大幅升级,还加修了一个团级驻地和两个直升机坪。

2018年,印度态度终于180°转变。两国领导人武汉会晤之前,中国商务部已带着贸易促进团抵达新德里,签下101项总共23亿美元的大单;同年,第三届中印互联网大会,更成为*规模的民间商业交流活动。

有趣的是,对峙的2017年,中印双边贸易依然创出844亿美元的历史新高;2019年,很可能突破1000亿美元。

“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在这场波折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客观来看,印度的态度多面而矛盾。

它既羡慕中国巨大的经济成就,又担忧中国的强势崛起;它既希望吸引庞大的中国投资、承接强大的中国制造,又畏惧中国的竞争对手;它既拥有最平和的人民,又难以遏抑成为全球大国的雄心。

实际上,深入地发展、沟通、开放,才能消除猜忌、误判、争议。而中印之间,经济结构互补,其实大有可为。

作为“基建狂魔”,中国能让印度基建水平迈上好几个新台阶;作为“全球药房”,印度则让中国见识到什么是真正的“东方药神”。

在科技制造领域,“中国研发+印度生产”,正成为投资印度新趋势。众多中国品牌、印度制造的手机,已占据印度市场的六成江山。

“中国模式、印度故事”的遐想,则让“印度版”淘宝(Snapdeal)、京东(Flipkart)、滴滴(Ola)、抖音(TikTok)、支付宝(Paytm)等层出不穷,背后全站着阿里、腾讯等中国金主。

两个10亿级市场结合,迸发的都是万亿、十几万亿级的超级机会。中国,怎能错失“全球最后一个决胜全局市场”的崛起?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电子商务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