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刚刚,复宏汉霖港股IPO:市值超250亿港元,近20家VC/PE押宝

背靠复星国际,从复星医药分拆而来,身后一众VC/PE陪跑,复宏汉霖一出场便自带光环。

这可能是2019下半年医药界最受瞩目的IPO事件。

9月25日,复宏汉霖-B正式在香港联交所敲钟上市,股票代码为02696。发行价49.60港元/股,首日开盘价47.45港元,截至发稿前,市值255亿港元。

背靠复星国际,从复星医药分拆而来,身后一众VC/PE陪跑,复宏汉霖一出场便自带光环。创业维艰,玉汝于成。在这期间,两位联合创始人刘世高、姜伟东带领复宏汉霖奋斗整整十年,书写了一个关于中国首个生物类似药诞生的激荡故事。

难熬的27个月

“医药独角兽”十年创业史

复宏汉霖的成立,缘于创始人刘世高一次偶然的选择。

2006年,44岁的刘世高已担任全球生物制药巨头安进公司质量控制总监,管理着近百人的团队,事业正迎来高峰。然而2007年,父亲的去世让他备受打击,在好友启发下,开始萌生回国创业、进行药物研发的想法。

2009年2月,他与另一创始人姜伟东联手在美国成立Henlius,当年12月与复星医药合资组建复宏汉霖,主要应用前沿技术进行单克隆抗体生物类似药、生物改良药以及创新型单抗的研发及产业化。

所谓生物类似药,是在质量、安全性、有效性方面与已获准注册的原研药(参照药)具有相似性的治疗用生物制品。不同于化学仿制药,生物类似药在开发过程中由于要和原研药进行更多维度的药学、非临床、临床对比研究,所需要耗费的资金、时间、人力投入成本都更高。

彼时,中国生物类似药市场一片空白,适合创新药研发的“天时、地利、人和”也不完全具备。而做“患者可负担的创新药、值得信赖的高品质药”成为复宏汉霖甫一诞生就瞄准的方向。

公司成立一年后,2012年5月,复宏汉霖迅速递交了首个研发产品HLX01的临床申请,HLX01是罗氏重磅炸弹药物美罗华(利妥昔单抗)的生物类似药,全球第一个用于肿瘤治疗的单克隆抗体药物。数据显示,美罗华2017年在全球的销售额达到73.88亿瑞士法郎。

然而,当时国内开发美罗华生物类似药并注册申报的企业已经超过10家,还有5家企业针对CD20这个靶点的单抗品种申报,竞争十分激烈。复宏汉霖幸运成为国内企业中最先报产的一家,但该申请历时27个月才得到批复,这是刘世高没想到的。

“2011年底复宏汉霖开始申请临床研究,但是,那个时候没有一个明确的法规来批生物类似药,直到2014年3月才获得临床大批件。一般来说,临床申报没有批复意味着后续工作无法开展,那是公司最难熬的两年。”刘世高曾在采访中透露,“不过,这在当时注册申请积压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已经算是非常快速的了。”

对于药企而言,速度就是生命,而质量是产品的生命力。在这转瞬即逝的窗口期,复宏汉霖率先打破了国产单抗生物类似药零的突破。1万余项检测、耗费逾60万小时、20余个生产批次……形象概括了首个国产生物类似药从2009年研发到2019年正式获批上市走过的十年之路。

一年研发投入近10亿元

三年内,将有6个产品面市

伴随港股IPO,复宏汉霖商业化、国际化步伐都在提速。

生物类似药目前是复宏汉霖发展的重点,除了利妥昔单抗,公司还有3种接近商业化核心产品,分别为曲妥珠单抗HLX02(赫赛汀的生物类似药)、阿达木单抗HLX03(修美乐的生物类似药)及贝伐珠单抗HLX04(安维汀的生物类似药)。

刘世高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预计明年还会有两个批件,后年会拿到三个。HLX02、HLX03已经申报了NMPA(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有望明年拿到批件。还有HLX04(贝伐单抗类似物)和PD-1也会尽快进行申报。包括已上市的汉利康在内,公司三年内有六个产品或将面市。”

实际上,在“生物类似药+创新药+联合疗法”的布局下,复宏汉霖旗下产品储备已十分充实。根据招股书,除已商业化的HLX01汉利康外,公司还手握自主开发的20种以上候选生物药及多种肿瘤免疫联合疗法。

来源:招股书

国际化方面,9月12日,复宏汉霖刚刚宣布与印度尼西亚制药公司PT Kalbe Farma, Tbk.旗下控股子公司PT Kalbe Genexine Biologics达成合作共识,授予KG Bio就复宏汉霖自主研发产品HLX10首个单药疗法及两项联合疗法在东南亚地区10个国家的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利。此次合作预计总金额可达6.92亿美元。

与KG Bio的合作,只是复宏汉霖国际化的一个剪影。早在2017年12月,复宏汉霖便与雅各臣药业达成合作协议,授权其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就HLX02开展独家开发和商业化行为,并因此获得在部分东盟国家的优先谈判权。2018年6月下旬,复宏汉霖与英国Accord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授权其在欧洲地区包括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在内的53个国家,中东及北非地区17个国家和部分独联体国家对HLX02产品进行独家商业化开发。该协议可以让复宏汉霖借助Accord渠道快速进入欧洲市场。

截至目前,公司分别在中国的台北、上海及美国的加州建立了三大研发中心,并在海外开展临床研究,而这些只是复宏汉霖海外布局的一部分。

不过,丰富产品线背后是巨大的研发投入。根据招股书,2017和2018年,复宏汉霖整体研发开支(包括资本化及费用化研发成本及开支)分别约为6.37亿元以及9.73亿元。由于只有一款产品刚刚进行商业化,2017年以来,公司已经累计亏损了10.80亿元。

一众知名VC/PE入局:

3年融资近4亿美金

背靠复星国际的复宏汉霖一出场就被聚光灯笼罩。但由于医药行业前期研发需要大量资金,复宏汉霖最初的融资之路并不顺利。幸运的是,2016年随着产品陆续进入临床阶段,VC/PE开始入局,扮演重要角色。

过去三年,复宏汉霖保持一年融一轮的节奏,从华盖资本、清科资管、方正韩投、元生创投高特佳、正心谷创新资本等VC/PE手中拿到近4亿美金,估值也在半年内翻倍增长。

2016年7月,复宏汉霖完成华盖资本领投,清科资管、方正韩投、元生创投等跟投的A轮融资。彼时,复宏汉霖第一次对外融资,当时由复星控股,并且企业研发走到第六年,所需研发费用很高,需要市场给予相对公允的估值,面对上市公司绝对控股、研发费用巨大且没有产品上市的局面,当时愿意下重注领投机构很少。

“当时去复星总部拜访的时候,我记得我在一楼的咖啡厅坐着,就在想一个问题——报多少估值更合理。”华盖资本创始合伙人许小林向投资界回忆,“彼时和复宏汉霖处于同一梯队,研发进展、产品管线、团队配置在同一阶段的生物医药企业近10家,包括后来在香港陆续上市的三家也都深度谈过。但出手复宏汉霖,是出于团队实力、与复星联动作战能力以及领投的投资策略等多方因素的考虑,也需要一点勇气。事实证明,赌对了。”

清科片仔癀基金在A轮投资了复宏汉霖,该基金是清科集团旗下清科资管管理的数支上市公司产业基金之一。清科资管主管合伙人杨敏表示,“虽然当时复宏汉霖的单抗药物还处于前期研发阶段,但经过反复讨论和比较最终还是确定投资了,主要是看好企业的产业方向和前景与我们管理的上市公司战略型基金布局的产业方向有协同的机会。”

KIP(Korea Investment Partners)是唯一一家既投资了台湾汉霖生技,又投资了复宏汉霖的机构,早在2015年,KIP就对台湾汉霖生技(现复宏汉霖研发创新药的全资子公司)进行了数百万美元的投资,也是在这个契机下,KIP的管理合伙人扈景植和合伙人郑妍珺,与复宏汉霖的两位创始人有了更深的接触,于2016年中旬,KIP用方正韩投基金对复宏汉霖进行了投资。

“当时台湾汉霖处于基本完成动物实验,等待临床批件阶段;半年后,我们投资复宏汉霖时,公司也处于几个品种刚拿到临床批件,需要大量资金推进临床的阶段。我们研究了复宏汉霖的对标公司,有的研发进度比复宏要快,估值也要高。但仔细对比产品线发现,复宏的每一个产品对应的适应症市场规模都很大。另外,时机和先发优势也很重要,新药产品上市,第一名的市场规模和第二名、第三名完全不一样。” KIP合伙人郑妍珺表示。

当然,产品线取得突破的同时,复宏汉霖的估值也水涨船高。2017年12月,复宏汉霖宣布完成约1.9亿美元融资,由高特佳投资领投,随后复宏汉霖估值快速实现翻番。而复宏汉霖本次IPO,高特佳再次作为锚定投资人进行了投资。

高特佳投资集团管理决策委员会成员、COO、主管合伙人黄青看来,复宏汉霖是中国为数不多的能够完全覆盖从新药发现到新药药证申请整个产品开发流程的生物制药公司。目前复宏汉霖已经建立形成了高效的全球一体化研发平台,他们在全球药物注册和临床开发能力,包括专利技术等方面的领先优势已经形成。

2018年7月,复宏汉霖再次融资1.565亿美元,正心谷创新资本投资5000万美元,投资方还包括新华资产、盛歌投资、中金公司、富国资产管理等机构,老股东Green Tomato跟投。此轮投后估值29.57亿美元,约200亿人民币。

经过三轮融资,复宏汉霖的估值从400万美元涨到了近30亿美元,足足翻了750倍。不过这一系列资本运作背后,最大主角无疑是复宏汉霖控股方复星医药了。

根据招股书,复宏汉霖的主要股东为郭广昌透过复星国际(00656.HK)控股的复星医药(02196.HK、600196.SH),持有复宏汉霖61.09%股份。IPO后,股份摊薄至53.76%。复宏汉霖将继续作为复星国际以及复星医药的间接非全资附属公司,复星国际、复星医药等将继续成为公司的控股股东。

IPO前,刘世高、姜伟东个人分别持股0.51%、0.15%,两人通过合资的Cayman Henlius (刘占62.96%、姜占37.04%)持股12.10%,折算后,刘世高、姜伟东在上市前实际持股分别为8.13%、4.63%。

值得一提的是,IPO前,复宏汉霖已吸引四位基石投资者,基石投资者按发售价认购约10.97亿港元。其中,公司联合创始人刘世高与姜伟东通过Cayman Henlius投资7840万港元;卡塔尔投资局(QIA)旗下的Al-Rayyan Holding LLC投资7.05亿港元;中航信托旗下AVICT Global Holdings Limited投资2.35亿港元;舒泰神投资有限公司投资7840万港元。

左拥中国首个生物类似药,右抱一众VC/PE,万众瞩目下,一个超级医药“巨无霸”正破壳而出。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

相关资讯

相关上市企业

医药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