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互联网的蛋糕无疑是诱人的。
无数行业报告指出了这一点。例如,普华永道预测,2025年,产业互联网领域的企业市值将超过20万亿人民币;再例如,埃森哲2018年底统计,尚且只有7%的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效果显著,暗示了这一市场的巨大潜力。
在2018年下半年,科技巨头纷纷宣布的To B战略和转型更加印证了To B领域的前景。无论是重新调整组织架构、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的腾讯,还是宣布All in AI后重点推进无人驾驶和ABC云的百度,以及表态做基础设施的京东,都在同一时期表达了对产业互联网的重视,甚至将其视为未来的战略。
只是,尽管To B的声音已经足够响亮,但落在实际发展上,这仍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根据见智研究所测算,在最新一季的财报中,腾讯云及企业服务收入占比仅为4%,百度财报会议显示,百度云占总收入比为6%,即使是在国内云市场占比近半的阿里云,在该季度,也仅为公司贡献了6.7%的营收。
这是一条漫长的赛道,而那些从消费互联网转型而来的参与者,或许要做好长跑的准备。
1
寻找新机会
2018年成为互联网企业向B端业务转型的标志之年。
腾讯无疑属于转型决心*的那批企业。当年9月,腾讯宣布组织架构调整,将原社交网络SNG部门中的腾讯云业务独立成为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并整合了位置服务、安全、大数据、AI等基础能力。今年1月,腾讯再宣布成立技术委员会,正式确立了数据中台和技术中台,在组织架构上转向更有利于To B业务的方向。
互联网的To B业务,意味着将自身的技术能力、基础系统等向外输出,从基础设施到具体服务,可将云、平台、系统、SaaS服务等内容提供给其他企业和机构。
在互联网巨头中,许多可供向B端输出的技术和服务都有着相似的开始:最早,由于企业自身发展速度过快,必须扩充IT系统或数据能力,而在购买更多服务与自我研发之间,企业选择了后者。阿里的“去IOE”便是类似的故事。早在2008年,阿里便已是传统数据库Oracle的*用户之一,由于淘宝增速极快,在Oracle的亚洲用户中,阿里的数据规模已居首位。
面对着正在持续攀升的电商业务,增加预算、添购服务器无疑是最稳妥的选择,*的问题是,继续使用包括IBM小型机、Oracle数据库和EMC集中式存储在内的“IOE”IT架构,实在太贵了,在淘宝刚刚勉强盈利的情况下,入不敷出。
同年,原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坚加入阿里担任集团首席架构师,提出了“去IOE”概念,着手开启云计算研发。5年之后,阿里使用的最后一台IBM小型机在支付宝下线,随后不久,淘宝最后一个Oracle数据库下线,在阿里内部,云计算正式取代了传统IT架构。从这一时期起,阿里逐步开启了面向B端的云计算业务。
也正由于阿里抢占了先机,如今,阿里云已成为中国云计算市场的龙头老大。据美国市场研究机构Synergy Research Group统计,截至2018年底,阿里云在中国市场份额为40.5%,*。
在2018年以前,更多的互联网企业对是否要投入B端业务抱有迟疑态度。2016年,在深圳IT*峰会的圆桌论坛上,马化腾对产业互联网还持有着谨慎态度,他将消费互联网比作“大网”,“我们更看重大网。企业市场做肯定做,但维度和量级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他的顾虑显而易见,“中国的企业级移动应用服务市场,和国外比发展会慢很多。十年前就是三大目标之一,但是很失望,这个市场十多年过去了还是不容易做”。
只是,时间走到2018年,各家科技巨头都已不得不陆续迈入这一市场,毕竟,在消费互联网方向上,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成熟,人口红利逐渐用尽,网民规模已趋于稳定。为寻找新的增长机会,头部企业开始押注产业互联网。
面向To B的转型中,阿里、腾讯和百度三家的决心*。百度在2018年底将百度智能云从事业部升级为事业群,此后再升级为独立品牌,并宣布负责人直接向CTO汇报。另外,百度在企业服务方面,还有两项与AI相关的重要业务:无人驾驶系统和人工智能语音操控系统DuerOS。
即使是未宣布全力向To B发展的互联网企业,也正在加强这一方向的业务布局。今年2月,京东对外发布2019年企业业务战略,重点推进智能采购综合解决方案,涵盖与企业采购所有有关入口,包括ERP、内部OA系统、HR采购系统、以及企业物资采购系统、制造业工业品采购入口等。
美团的B端业务侧重于服务餐饮企业。在最近三年中,美团先后上线餐饮生态平台、SaaS收银系统、上线餐饮供应链B2B平台“快驴”等B端业务。在2018年10月的组织架构调整中,快驴成为美团独立事业部。
2
起步维艰
最近一两年,阿里、腾讯等公司纷纷将B端业务的成绩加入了年报或季报中。
单以增长率看,互联网巨头的B端业务增速可以称得上理想:自阿里将云计算业务单独披露以来,营收已由2015财年的12.71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47亿元,每年的同比增长率均保持在100%左右。2018年底,腾讯首次公布云服务收入,营收为91亿元,全年增速超过100%,据见智研究所测算,2019年前两个季度,腾讯云及企业服务收入同比增速均超过90%。
尽管如此,目前企业若将To B业务视为“第二增长曲线”,用以弥补“*增长曲线”消费互联网业务所遭遇的增速放缓,仍然相当困难。
8月14日腾讯发布二季度财报后,因营收不及预期,15、16日腾讯股价分别下滑2.82%和1.21%。尽管B端转型确有成效,但由于基数过小,并未能弥补其他业务的增速下滑。
在腾讯的收入构成中,以网络游戏和社交网络收入构成的“增值服务”常年占比5、6成,而这部分收入在今年二季度的同比增速由去年的约40%下降至14.3%,这也是腾讯收入不及预期的主要原因。
且在财报中,腾讯的“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板块由腾讯云及企业服务、金融科技两部分组成,其中金融科技收入占比超过8成。据见智研究所分析,腾讯金融科技收入在2019年的前两个季度中,同比增速从去年的近80%大幅下滑至37%和31%,尽管云计算有超过90%的增速,但由于占比过低,整个“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板块在今年一、二季度增速仅为44%和37%。
根据见智研究所测算预计,到2023年,腾讯云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将增长至11%左右,也仅为“增值服务”收入的四分之一。
同样情况也出现在百度。去年第四季度,百度首次披露云计算收入为11亿人民币,同比增长超过100%;根据其最新财报会议数据,百度云在今年二季度的收入为16亿人民币,增速为92%,但在总收入中占比仅为6%。这意味着,即使百度云增速维持在90%左右,距离成长为百度的支柱收入之一,仍有很长一段时间。
B端业务的另一个特色,则是前期投入大、扭亏转盈时间长。根据申万宏源报告显示,阿里云从2015年起开始自建数据中心,预计投入超过700亿人民币,主要布局环一线城市;腾讯云则于2018年启动大规模数据中心建设,预算金额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
即使是云计算行业体量较小的独角兽公司如优刻得,也正在自建计划筹建数据中心。今年4月优刻得在其招股书中透露,欲筹集47.5亿元,其中超过26亿元用于建设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数据中心,该项目总计投资48亿元,建设周期为7年。
与之相对的,则是普遍的亏损现象。例如,以SaaS服务为主的有赞,长期处于亏损状态,2019年上半年其营收为5.9亿港元,亏损达1.97亿元;有业内人士估算后认为,腾讯云的毛利率可能在极低的个位数,整体处于较大幅度的亏损状态;金山云上半年公布的财报显示,公司亏损达14.8亿元。
即使是占据国内云计算市场半壁江山、在亚洲市场份额*的阿里云,也仍处于亏损状态。其5月公布的2019财年报告显示,云计算亏损额从前一年的7.99亿元人民币扩大至11.58亿元。有阿里云相关人士透露说,阿里云可能会在营收超过600亿元后方能实现盈利,按目前增速计算,这或许将在2020年到2021年之间。
“在阿里的发展中,B端业务的盈利周期远比C端业务长,”见智研究所分析师表示,“举例来说,阿里云目前营业收入超过200亿元,仍处于亏损状态,如果对比当年阿里的电商业务,在2011年,营收仅为119亿时,便已经实现了正盈利。”
3
道阻且长
在2016年的那场论坛上,当马化腾谈及对产业互联网的顾虑时,李彦宏问道,“你是不看好企业级软件应用吗?”前者回答说,企业级市场的发展速度会很慢,“慢工出细活,不是消费市场的热潮吹出来的。”
两年之后,当马化腾打消顾虑,举全力向B端市场转型后,这一市场的发展难度和速度,都与他曾经的判断相符。
对于互联网的头部企业来说,向B端发力、寻求第二增长曲线,是一个必然趋势。这不仅出现在中国市场,事实上,早在数十年前,美国To C的科技巨头就已经开始了To B的转型之旅。
在阿里“去IOE”策略中,代表“I”的IBM,便是从C端转向B端业务的典型案例。上世纪90年代,由于竞争对手的崛起,一贯在PC业务上一骑绝尘的IBM开始收入下跌,在1994年底,累计亏损达150亿美元。为挽救公司,IBM开始向企业服务转型,并在此后数年逐渐剥离个人业务、收购企业服务业务。截至2009年,在IBM的利润中已有超过80%来自企业级服务。
IBM、微软、亚马逊、谷歌……诸多海外科技巨头的经历证明,如果To B业务发展顺利,必将能够在未来的某个时候独挑大梁,稳稳成为营收或利润的重要来源——例如亚马逊的云计算AWS,在最近数年,为公司贡献的营业利润均超过50%,甚至在2017年的两个季度中,由于亚马逊国际业务亏损严重,来自AWS的利润占比超过100%,最高达到337%。
只是,与阿里、腾讯等国内的科技巨头一样,海外科技企业的B端转型,也同样经历了漫长过程。
AWS(Amazon Web Services)这一名词首次出现在2002年,是亚马逊面向开发者推出的计算资源和开发者服务,从这时起,亚马逊即开始招揽团队,着手研究云计算技术;2006年,亚马逊对AWS进行再次发布,正式推出云计算服务。
在这一年,AWS这个创新业务能够为亚马逊带来的收益微乎其微,但亚马逊CEO贝佐斯在财报的致股东信中写道:在一些大公司中,由于需要耐心和培养,可能很难从一些小种子中发展出新业务;在我看来,亚马逊极其不同寻常的文化是非常支持具有巨大潜力的小企业,我相信这是我们竞争优势的来源。
AWS发展8年后,直到2014年,其营收的具体情况仍未出现在财报中。当亚马逊在2013年出现亏损和增速放缓时,外界仍评论表示,AWS处于培育期,也是造成亚马逊亏损的原因之一。
不过,在AWS的营收及利润终于出现在财报中后,它立刻成为了亚马逊最有希望的支柱业务:不仅在利润方面贡献突出,而且从2015年至2018年,其营收同比增速始终高于其他业务,2018年,当线上服务的同比增速已经下滑至14%时,AWS仍拥有47%的增速。
近年来,互联网企业在B端服务的内容上,也正在从IT系统、云计算等基础架构,逐渐向平台、服务、应用等更多面向扩展,例如在云计算中微软Azure更侧重SaaS层,再例如亚马逊和谷歌正在力推AI语音操作系统、谷歌巨额投资无人驾驶项目。这些都将是潜力巨大的市场。
只是对于刚刚迈入B端赛道的互联网企业来说,距离做出成绩、形成市场规模,仍道阻且长。
To B转型,是一场雷声大雨点小的表演吗?站在2019年的时间节点上,或许还言之过早。但若将时间线拉长至三五年、乃至十年,今天发力B端业务的诸多企业中,必将再出现几个“B端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