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动!震惊?不妨拨开链生币与稳定币的迷雾——厘清货币本相。
Facebook(下称“脸书”)于6月18日发布其加密货币Libra(天秤币)白皮书。白皮书开宗明义,其使命是“建立一套简单的、无国界的货币和为数十亿人服务的金融基础设施”;声明Libra是由脸书独立的子公司Calibra发起的,由一篮子货币作为支撑(储备),由独立的协会(注册在瑞士)管理,在区块链平台上运行的稳定币;计划在2020年正式推出,同时配备名为Calibra的数字钱包,推出独立的APP。
白皮书一经发布,其“无国界的货币”(GlobalCoin)、“为数十亿人服务”的提法,即在全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在中国更是引起轩然大波,很多人似乎认为这一愿景已经实现或者肯定能实现,认为Libra协会将“成为数字经济社会的全球中央银行”,“Libra将定义货币史新坐标”,“Libra未来有望成为集央行与商业银行功能于一体的超级银行”,“Libra将对传统主权货币体系,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货币产生颠覆性影响”,“Facebook发的不是币,而是世界变革的信号弹”,“中国再不赶紧行动,将失去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机遇和在数字经济时代应有的影响力”等等,其中不乏脱离实际、惊世骇俗之词,亟待甄别。
在真实的权力与信用加持之货币世界,这是噪音还是信号呢?重中之重是,如何从“Libra与链生币、法定货币关系,其挂钩的一篮子货币如何构成、如何管理”等多维视角,去看待无国界的全球币。
Libra与链生币
显而易见,有储备资产支撑的Libra不同于比特币一类没有储备资产的链生币。
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并引发令人惊恐的全球性金融大危机后,很多人对现行的国家主权(法定)货币,以及以一个国家的主权货币充当国际中心货币的体系充满诟病,认为应当将货币的管理权从国家货币当局或政府手中剥夺,交给上帝或民众自主管理。于是,2009年初,有人推出了运用区块链分布式技术、按照系统设定的算法规则、非国家主导的网络链生加密数字币——比特币,之后又催生了以太币、莱特币等越来越多的链生币,一度让不少人认为,这将实现哈耶克的“货币非国家化”设想,形成超主权世界货币,将成为信任的机器(不认识的人就可以发生经济往来),将颠覆或取代现行的国家法定(主权)货币体系,催生全新的数字经济(通证经济)与平等公正的美好世界。有人甚至将其上升到哲学、神学的高度狂热吹捧。
但现实慢慢的让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比特币一类网络链生币,并没有真实的价值或资产作为支撑,其价格完全取决于供求关系,很容易大起大落,难以发挥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本质定位,可能成为一种可以炒作的虚拟资产,但难以成为真正的流通货币。
于是,一种用法定货币作为支撑的网络加密币——“稳定币”开始出现。例如,先后出现的由网络公司发行的US-DT、GUSD,以及今年2月摩根大通银行发布的JPMcoin等,都是与美元1:1等值挂钩的稳定币。所谓“稳定”,是指保持其与法定货币的比值稳定不变。
这种稳定币,并不是像比特币一类全新的货币体系,实际上只是挂钩法定货币的专用代币,就像在中国,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但仍有一些单位有食堂饭菜票(卡),一些商场有购物券(卡)一样。这种代币是在一定范围内流通使用,被赋予特殊权利义务的专用币,是不可以流出设定的业务范围自由流通使用的。
挂钩篮子货币
Libra与一篮子货币挂钩面临更大挑战。
与已有的只与单一法币等值挂钩的稳定币不同的是,Libra被设计成与数种法定货币(一篮子货币)挂钩的稳定币。当然,目前尚未披露其货币篮子的构成和管理规则,但直观感觉,这可能类似IMF的SDR。
实际上,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在超主权货币研究上,就有人对改革SDR,发展eSDR,使其能够成为超主权世界货币进行研究或探索,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在难以得到世界最强国家支持的情况下,目前基本上没有取得实际性进展。
Libra不是与单一法币等值挂钩,而是与一篮子货币挂钩,其难度大大超过只与单一货币等值挂钩的做法,之所以这样做,可能是认为,只与单一货币等值挂钩,就使得这种稳定币的代币性质非常明显,难以成为可以独立运行的无国界全球币,难以摆脱对单一货币的依赖和归避单一国家法律监管。同时,与一篮子货币挂钩,也可能更方便持有篮子内不同法定货币的人兑换稳定币。
但无论是只与单一法币挂钩,还是与多种法币挂钩,其本质上都是在各自网络社区或平台上运行的法定货币的代币。
作为法定货币的网络代币,稳定币从逻辑上就不可能颠覆或取代法定货币。
同时,这类与法定货币挂钩,而不是与链生币挂钩的稳定币不断推出,说明这些大型机构已经不再接受或信任比特币一类的链生币,从根本上说,这也不可能对比特币等着链生币产生利好结果。
撼动法定货币?
链生币和稳定币难以取代法定货币。
有人认为,货币一开始根本就不是政府主导的,只要人们信任和接受,任何物品都能成为货币,所以,比特币一类链生币,尽管不是现实的物品,一样也能成为货币。
也有人认为,就像纸币一开始也是以黄金等金属货币做支撑的(金属本位制),但在得到广泛认可后,就脱离金属本位,转变成为纯粹的信用货币一样,类似Libra这样的稳定币,一开始可能需要以法定货币做支撑,但到一定程度,完全可能脱离法定货币而独立运行,成为真正的超主权世界货币。
这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实际上却似是而非。
货币在实物货币阶段,确实不是政府主导的,但现在货币已经彻底转化为信用货币了。货币从自然实物货币发展为规制化金属货币,再到金属本位下的纸币,进而到去金属本位制纯粹的信用货币,其演变是有深刻的规律和基本逻辑的,并不是像有人说的那样,是由国家暴力推动,或以国家税收作为支撑的。其根本原因是,随着经济交往的发展,人们认识到,货币越来越重要,功能越来越丰富,但货币最根本的职能还是价值尺度,而且必须保持货币币值的基本稳定。而要保持货币币值的基本稳定,就需要将货币从社会财富中独立出来,使其成为社会财富的价值表征物、对应物,即要努力使一国货币总量与该国主权范围内可以得到法律保护的财富规模相对应。其表现就是社会物价总指数的相对稳定。
由此,黄金等原来充当货币的贵金属,就必须退出货币舞台,回归其社会财富的本源。货币则更多地表现为社会财富的价值对应物或表征物。货币的投放,除了央行购买必要的货币储备物,如黄金、外汇等,以期确定货币币值,确定价值尺度外,更多的则是通过借贷负债的方式提供货币,而社会的货币借贷负债,则反映出人们对社会财富的预期。货币总量不是事先确定或完全受制。
因此,黄金等原来充当货币的贵金属,就必须退出货币舞台,回归其社会财富的本源。货币的投放,除了央行购买必要的货币储备物,如黄金、外汇等,以期确定货币币值,确定价值尺度外,更多的则是通过借贷负债的方式投放出来。货币总量不是事先确定或完全受制于某种自然物质,而是可以根据财富规模的变化灵活调节的。货币不是建立在政府本身的信用上(不是政府或央行的负债),而是建立在国家财富基础上,建立在政府率先使用和人们信任货币当局对货币总量的管控上。
正因为信用货币是建立在一国货币总量需要与该国主权范围内可以用法律保护的财富基础上,所以,信用货币也必然要与国家主权和法律密切相联,也被叫作主权货币或法定货币。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推动实施货币的非国家化、超国家主权化,就会使货币的投放难以得到法律确定的财富的对应,就难以保持货币币值的基本稳定,就难以成为真正的信用货币。
所以,比特币一类网络链生币,不仅比照黄金的设计,总量和阶段产量由系统严格锁定,使货币供应量难以灵活调节,而且没有法定的财富与之相对应,这是其难以成为真正货币的根本原因。
同样,尽管法定货币确实是从金属本位制脱胎而来的,但不代表稳定币就能脱离法定货币单独运行。脱离法定货币,稳定币同样没有法定财富与之相对应。
Libra的管理之惑
尝试“穿透”后,不难发现Libra面临诸多管理难题。
要清楚的是,Libra是需要用篮子内的法定货币兑换产生的,是要有足额真实资产储备的。人们交出法币,形成Libra的货币储备(就像港币是用美元做储备一样),这时,纳入储备的法币就归协会所有和管理,协会会将其摆布在银行存款上,或购买流动性强的政府证券上,所获得的收入用于体系日常运行以及核心节点的激励。
人们要换回法币,Libra及协会的货币储备就会相应减少。所以,稳定币的投放和总量取决于持有者,管理方难以调控稳定币的总量,不存在货币政策和总量调节问题,基本上不需要动用脸书自己的资产。但这也使Libra不存在货币政策调控的问题,其协会(包括脸书)不可能成为数字经济社会的中央银行。除非协会或其授权经销商可以用Libra进行放贷,派生出新的Libra。但这就违反了其必须有等值法币储备的承诺。
协会还面临一个极富挑战的问题,即在允许一篮子货币储备情况下,如果人们用一种货币兑换成Libra,但又要把Libra兑换成另外一种货币(如集中于美元),就会带来币种错配的流动性风险和汇率风险,以及金融监管问题,除非其规定只能是原币、原户兑进之后,原币、原户兑出。但这又与其用户匿名的追求相悖。
这就带出一个Libra储备资产的监管问题,如何保证储备资产不被挪用或兑换过程中遏制非法的资金转换?
进一步的问题是,人们持有Libra及其换回,是要做货币兑换,付出兑换费用并承担汇率风险的,但持有它却没有利息收入。那么,它对人们的吸引力在哪里?人们持有它能做什么用?Libra真能解决现实世界投资贸易等交易的货币清算吗?各国政府真的就能允许在本国的投资贸易等使用Libra结算吗?27亿的脸书用户真的就能自动转化为Libra用户?民间的货币真的就比国家货币有优势吗?
Libra设计需要100家左右的核心节点进行账户变动验证与记录,而要成为核心节点,每个单位需要缴纳1000万美元率先购买Libra,这对节点单位有何吸引力同样有待考证。
很多人坚定的认为,利用区块链可以实现点对点、零费用的跨境汇款和资金收付,但却并不知道,要做到这一点,条件是非常苛刻的:收付款双方必须都在同一个区块链体系或平台上注册;收付或汇划的只能是链上专用币。
如果收付双方不在同一个区块链体系或平台上,跨链收付就很难做到点对点。事实是,就像现实世界有不同的国家一样,网络世界也会存在规则和货币不同的网络社区或平台(类似于网络国家),存在着不同网络加密币的兑换与竞争。所以,网络加密币相对现实世界的国家而言,是无国界的,但从网络世界看,依然存在诸多不同网络国家的加密币,存在着互相之间的兑换与竞争。
同时,如果付款方持有的不是一个网络平台的专用币,那就需要首先将所持货币通过授权交易所转换为平台专用币才行。收款方收到专用币,如果需要转换成需要的其他货币,还需要通过交易所进行交易才能实现,而兑换都是需要成本和时间的。这样,从整体上看,难以做到点对点、零费用汇款,效率和成本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好。
如果在区块链体系上过于强调用户匿名保护,交易双方难以对其专用币账户或钱包的情况进行查询,其使用专用币进行清算的交易范围就会受到极大约束,没有中介机构介入,加强交易保证金管理,交易也很难完成。实际上,如果收付双方都在同一家支付机构开户,现在的支付清算体系照样可以直接使用各种货币(原币清算)实现点对点、低费用汇划清算,而且更容易满足金融监管要求,整体效率和成本可能并不比使用专用币的区块链体系差。
现在的支付清算体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满足法律监管要求,防止出现危害社会的问题如洗钱、逃税、恐怖输送等,直观看,好像效率不如比特币一类的区块链体系高,但比特币一类的区块链体系高度匿名,却难以满足法律监管要求,实际上难以可持续。
即使Libra实际推出开始运行,也还有一个监管对Calibra钱包是否需要设定限额的问题。就像我国对第三方支付公司的账户,要求不能是一类户,而只能是绑定一类户的二类或三类户,且账户存款和每日支付有限额,就是防止出现大问题。Calibra钱包同样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如果在金额和开户上不加限制,有可能出现严重问题。央行和金融监管部门如果对此无动于衷,则恐将严重失职。
必须看到,货币收付清算并不只是技术上能不能做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合规监管和商业模式是否可行的问题。
中国何以应对
回归与展望,是否需要鼓励中国互联网公司发行类似的加密币?
有人认为中国应该大力支持互联网公司发行和运用与人民币挂钩的数字货币,以与美国公司的数字货币抗衡,保护人民币国际化能力。但是,我国的互联网公司现在就是在用人民币进行支付清算,为何非要使用人民币的代币才可以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应该看到,到目前为止,全世界的网络移动支付方面,中国是*的,在监管方面是有经验积累的。对Libra的出现,应该高度重视、积极研究,但不能惊慌失措、自乱阵脚。
至于互联网公司能否在全球用自己国家的货币进行收付清算,那并不是一厢情愿的,取决于用户的选择和各国监管的限制,即存在着各国货币的竞争。
互联网公司可能在技术上打造一个跨境的区块链支付清算体系并不难,但要吸引足够大的用户和业务量,充分满足法律监管要求,却是充满挑战,要付出的成本极高,目前看,风险非常大,是否要做,需要非常审慎考虑和决策,绝不可盲目跟风,也无需政府行政推动。
目前,无论是比特币一类区块链应用,还是稳定币一类区块链应用,都是依靠推出专用币,通过币的升值预期,或者以币募集资金的运作收益,增强对用户的吸引力。但这种做法存在诸多法律合规隐患,其商业可持续性存在很大问题,对此也要有充分认识。
综上,作为法定货币的代币,与一篮子法币挂钩的选择,其难度和挑战远大于只与单一法币挂钩的做法,其落地运行的可能性和实际效果并不一定比单一法币的代币更好;全球加密币不等于真正的全球货币,无法取代法币,更无法升级为超主权世界货币;货币与清算,不只是技术问题,其更需要满足各国法律监管的要求,以及商业模式上可行;尽管目前的国家主权货币体系存在不少问题,但这却是经过长时间优胜劣汰不断演化的结果。在世界国家达成共识,愿意放弃本国货币——共同搭建超主权世界货币的局面出现之前,要纯粹依靠技术手段打造出超主权世界货币(全球币)并不现实。
(作者系原中行副行长、海王集团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