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高思教育宣布完成D轮1.4亿美元融资后,其创始人须佶成对外宣布未来5年的战略路线,即“坚持S2b2c战略路线,聚焦OMO新教育场景……”。
此后不久,精锐教育在京召开战略发布会。精锐教育集团董事长张熙评价巨人与溢米的联合,称精锐与巨人为新共生体注入的互补资源,“将开创教育领域OMO新模式,打造生态闭环,建立良性自循环体系”。
5月下旬,朴新教育发布最新一季财报时,创始人沙云龙表示“期待进一步探索线上线下OMO模式的发展前景”。
5月末,学大教育在京召开发布会,推出“双螺旋”教学模式。该模式将线上与线下产品深度融合,虽名称不同,但本质仍应为OMO模式。
有趣的是,自2019年初至今的半年时间,先后有4家校外培训巨头提及“探索发展OMO模式”。该模式到底有何优势,为何可获得多家教培巨头的青睐?
什么是OMO模式?
OMO,即Online Merge Offline。此概念源于2017年经济学人杂志(The Economist)的“The World in 2018”特辑上发表的专栏文章,由创新工场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所提出。文章指出“未来世界即将迎来OMO,且将对经济与消费生活带来深刻影响”。
李开复强调,助力OMO时代到来的四个关键因素分别为:智能手机的大规模应用、流畅的支付系统、质优价廉的传感器、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在这些关键领域上,中国的发展速度相当惊人,并且未来将有望首先实现OMO。
与OMO模式较为相似的,是曾风靡一时的O2O模式。高思教育总裁李川曾在早前接受采访时谈及两者的区别。他指出,以美团、滴滴等O2O代表型企业为例,催生O2O模式的根源在于“本地化生活服务的产品交付逻辑导致了从线上到线下的必然连接”,所以O2O模式得以建立。
但目前来看,O2O模式在落地教育产品时似乎并不成功,许多O2O+教育的弄潮儿已经随着潮水的褪去而销声匿迹。
李川曾在采访中以房产中介加以类比。其认为从付费频次、单次付费金额来看,“教育的选择是非常慎重的决策性行为”,所以教育行业使用O2O模式时水土不服也是理所应当。
2018年,多家教育机构提及OMO模式。但因这些机构体量较小,当时并未引起过多反响。直到2019年,这一概念似乎才受到行业内的普遍关注,其中不乏老牌教育机构。
教育机构如何使用OMO模式
其实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案例,在互联网领域早已出现。近年来,马云所提及的新零售就是线上线下结合的典型案例之一。在线上电商如今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占比超80%的线下门店就是零售市场的新增量——盒马鲜生应运而生。
对比教育市场,其情况与零售市场较为相似。在线上教育获客越来越难的情况下,占比较大且非常分散的三四线市场,即是教育机构拓展市场的新增量。而新增量的载体,就将是OMO模式。
对于新出现的概念而言,没有既往经验,各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朴新教育为应对监管环境变化,放缓了收购的步伐。其将扩张的视野放到了在线教育市场,创始人沙云龙也表示对OMO模式发展前景的期待。
相比朴新教育对OMO模式的愿景,精锐教育则大刀阔斧地投入了真金白银。“OMO并不是机会,而是涉及企业生死的选择”,张熙指出,“我们要全面推进OMO。我们会投入30亿,做好线上线下技术深度融合。这30亿中有20亿用于技术升级,大力推动精锐大生态链OMO的形成”。
精锐官方表示,精锐大生态链OMO的框架已经搭建完成,原有项目产品在进行战略升级后,新产品、新计划也相继问世。精锐教育集团副总裁焦典提出,结合各条产品线的特点,围绕AI、流量互通、下沉三四线等方式,打造资源的协同效应;“建立自循环体系,促进品牌向中小城市下沉”。
而对于学大教育推进OMO模式的现状,学大教育在线教育负责人邵涛认为,“教育一定是深度的线上线下相融合”。其原因在于,家长对教育机构的需求往往是一站式的,他们并不愿意跑很多地方。同时,学大教育希望通过互联网使其产品能有更多的用户触达。
对于学生的需求而言,无论是学习的趣味性还是学习效率,都难以脱离技术的辅助,所以线上线下的融合是时代的必然选择。而学大教育推出的“双螺旋”教育模式,就是基于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模式。
邵涛指出,不同的教学场景,包括直播教学、线下教学答疑、做题、检测报告,甚至家长会都可以融合,“这是由一个深度的化学反应产生的,深度融合的链条”。他认为,线上和线下融合的模式可以使学大教育加速辐射周边省份;通过校区已有的模型来辐射更多的郊县。
教育机构在OMO模式上的投入,到底能产出多少成果?是重蹈O2O模式的覆辙,还是给教育行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都需要时间来检验。